《古文觀止》九牛壩觀觝戲記·原文·譯文·翻譯:樹廬叟負幽憂之疾於九牛壩茅齋之下。戊午閏月除日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古文觀止》九牛壩觀觝戲記·原文·譯文·翻譯

古文觀止

九牛壩觀觝戲記·原文·譯文·翻譯

〔清〕彭士望

樹廬叟負幽憂之疾於九牛壩茅齋之下。

戊午閏月除日,有為角觝之戲者,踵門告曰:「其亦有以娛公?」

叟笑而頷之。

因設場於溪樹之下。

密雲未雨,風木泠然,陰而不燥。

於是鄰幼生周氏之族之賓之友戚,山者牧樵,耕者犁犢,行擔簦者,水桴楫者,鹹停釋而聚觀焉。

初則累重案,一婦仰臥其上,豎雙足承八歲兒,氏覆臥起,或鵠立合掌拜跪,又或兩肩接足,兒之足亦仰豎,伸縮自如;間又一足承兒,兒拳曲如蓮出水狀。

其下則二男子一婦一女童,與一老婦鳴金鼓,俚歌雜佛曲和之。

良久乃下。

又一婦登場,如前臥,豎承一案,旋轉週四角,更反側背面承之,兒復立案上,拜起如前儀。

兒下,則又承一木槌,槌長尺有半,逕半之。

兩足圓轉,或豎拋之而復承之。

婦既罷,一男子登焉,足仍豎,承一梯可五級,兒上至絕頂,復倒豎穿級而下。

叟憫其勞,令暫息,飲之酒。

其人更移場他處,擇草淺平坡地,去瓦石。

乃接木為蹻,距地八尺許,一男子履其上,傅粉墨揮扇雜歌笑,闊步坦坦,時或跳躍,後更舞大刀,迴翔中節。

此戲吾鄉暨一江一 左時有之,更有高丈餘者,但步不能舞。

最後設軟索,高丈許,長倍之,女童履焉。

手持一竹竿,兩頭載石如持衡,行至索盡處,輒倒步,或仰臥,或一足立,或偃行,或負竿行如擔,或時墜掛復躍起。

下鼓歌和之,說白俱有名目,為時最久,可十許刻。

女下,婦索帕蒙雙目為瞽者,番躍而登,作盲狀,東西探步,時跌若墜,復搖晃似戰懼,久之乃已。

仍持竿,石加重,蓋其衡也。

方登場時,觀者見其險,鹹為之股慄,毛髮豎,目炫暈,惴惴惟恐其傾墜。

叟視場上人,皆暇整從容而靜,八歲兒亦齋慄如先輩主敬,如入定僧。

此皆誠一之所至,而專用之於一習一 。

慘澹攻苦,屢蹉跌而不遷;審其機以應其勢,以得其致力之所在,一習一 之又久,乃至一精一熟,不失毫茫,乃始出而行世,舉天下之至險阻者皆為簡易。

夫曲藝則亦有然者矣!以是知至巧出於至平。

蓋以志凝其氣,氣動其天,非鹵莽滅裂之所能效此。

其意莊生知之,私其身不以用於天下;儀、秦亦知之,且一習一 之,以人國戲,私富貴,以自賊其身與名。

莊所稱僚之弄丸、庖丁之解牛、傴僂之承蜩、紀渻子之養雞,推之伯昏瞀人臨千仞之蹊,足逡巡垂二分在外;呂梁丈人出沒於懸水三十仞,流沫四十里之間,何莫非是。

其神全也。

叟又以視觀者,久亦忘其為險,無異康莊大道中,與之俱化。

甚矣!一習一 之能移人也。

其人為叟言:祖自河南來零陵,傳業者三世,徒百餘人,家有薄田,頗苦賦役,攜其婦與婦之娣姒,兄之子,提抱之嬰孩,糊其口於四方,贏則以供田賦。

所至一江一 、浙、兩粵、滇、黔、口外絕徼之地,皆步擔,器具不外貸,諳草木之性,捃摭續食,亦以哺其兒。

叟視其人衣敝縕,飄泊羈窮,陶然有自樂之色。

群居甚和適,男女五六歲即授技,老而休焉,皆有以自給。

以道路為家,以戲為田,傳授為世業。

其肌體為寒暑風雨冰雪之所頑,智意為跋涉艱遠人情之所儆怵磨厲。

男婦老稚皆頑鈍,儇敏機利,捷於猿猱,而其性曠然如麋鹿。

叟因之重有感矣。

先生之教,久矣夫不明不作。

其人恬自處於優笑巫覡之間,為夏仲御之所深疾,然益知天地之大,物各遂其生成,稗稻並實,無偏頗也。

彼固自以為戲,所遊歷幾千萬里,高明巨麗之家,以迄三家一門之村市,亦無不以戲視之,叟獨以為有所用。

身老矣,不能事洴澼絖,亦安所得以試其不龜手之藥,托空言以記之?固哉!王介甫謂「雞鳴狗盜之出其門,士之所以不至。」

不能致雞鳴狗盜耳,呂惠卿輩之諂謾,曾雞鳴狗盜之不若。

雞鳴狗盜之出其門,益足以致天下之奇士,而孟嘗未足以知之;信陵、燕昭知之,所以收漿、博、屠者之用,千金市死馬之骨,而遂以報齊怨。

宋亦有張元、吳昊,雖韓、范不能用,以資西夏。

寧無復以叟為戲言也,悲夫!

——選自道光刻本《易堂九子文鈔·彭躬菴文鈔》

樹廬叟懷著深重的憂傷居住在九牛壩的茅草屋裡。

戊午年閏三月的最後一天,有一個從事雜技表演的戲班子,上門請求說:「我能不能為您提一供消遣?」

老翁笑著點頭同意。

於是在溪邊大樹下拉開了場子。

密雲四布但沒有下雨,風吹著樹略有寒意,天氣陰涼而不乾燥。

這時鄰居姓周的幼生的全家,周家的客人、諸親好友,以及山上牧牛砍樵的、地裡扶犁牽牛的、挑擔打傘趕路的、水上操槳行舟的,都停住步,放下東西,圍攏來觀看演出。

一開始疊起好幾張桌子,一名婦女仰臥在上面,豎起雙足托著一個八歲的小孩,小孩或正臥或反臥或起立,或單腿站立、雙手合掌拜跪,或者又向後屈身以至兩肩與腳相接。

小孩的兩腳也能仰豎而伸縮自如。

婦女有時又用一足托住小孩,小孩的身體就會彎曲得像蓮花出水一樣。

桌子下面則是二個男子、一個婦女、一個女孩和一個老年婦女,敲鑼擊鼓,用民歌小調夾雜著佛教頌曲作為伴奏。

表演了很長時間才下來。

又有一名婦女登場,和前面一樣仰臥,用雙足把一隻案桌豎著托起,然後足蹬案桌的四角使之旋轉,接著讓案桌反面朝上停住,讓小孩再站在上面,像前面一樣拜跪起立。

小孩下來,則又換上一隻大木槌,木槌長一尺半,圓徑有槌長的一半。

她兩腳不停地旋轉木槌,或者向上拋起再接住。

婦女表演完了,一名男子登場,還是兩足豎著托住一架扶梯,約五級高,小孩向上爬到梯頂,再人向下倒爬逐級而下。

樹廬叟很哀憐他們的勞累,叫他們暫時歇息,用酒招待他們。

那夥人又移到別處拉開場子,選擇一塊草淺坡平的地方,揀去瓦石,然後將長木連接成高蹺,離地面約八尺高。

一名男子踩在上面,臉上敷著粉墨,搖著扇子又唱又笑,大步行走顯得非常自如,並且還不時跳躍,接著更是揮舞大刀,迴旋轉身都非常合乎節拍。

這個節目,我們家鄉及一江一 南一帶時常可以見到,甚至有高達一丈多的,但只能步行而不能跳舞。

最後他們架起軟繩,高一丈左右,長二丈多,一個小女孩踩上去,手裡拿著一根竹竿,兩頭拴著石塊,就像秤桿一樣保持平衡,走到繩索盡頭,就倒行回來,時而仰臥,時而單足而立,時而仰身而行,時而扛著竹竿如挑擔而行,時而又墜一落 以足掛繩重新躍起。

下面的人擊鼓歌唱而伴和著她,通過說白一一報出表演的名目。

這個節目演得時間最長,大約有十刻鐘光景。

女孩下來,另一名婦女要來一塊手帕蒙住雙眼裝成瞎子,翻身跳上繩索,假作看不見的模樣,來回摸索著舉步,時而跌倒像要掉下去,時而左右搖晃似乎非常害怕,演了好久才結束。

她也是手裡拿著竹竿,而且拴著的石塊更重,為的是保持平衡。

剛登場時,觀眾見他們如此驚險,都為之嚇得兩腿發抖,頭髮直豎,目眩頭暈,又驚又怕唯恐他們跌下來。

樹廬叟觀察場上的演員,則都是從容不迫地保持著鎮靜,既使是八歲小孩也顯得非常專心謹慎,就像前代儒士修身養性時的莊重恭敬,又像和尚在靜心打坐。

這都是心志專一以後才達到的。

他們一心用於練一習一 技藝,苦思苦想地進行刻苦的訓練,一再失敗而不改變目標,研究動作成功的關鍵從而適應它的情勢,終於找到了用力的部位所在;又反覆練一習一 了很久,直到非常純熟絕無絲毫差錯,才開始拿出來公開表演,這時就是拿天下難度最高的動作來讓他們做,也都會變得極其簡單。

看來哪怕是細小的技術也自有它的道理啊!由此可以知道,極一精一巧的技藝來源於極平凡的訓練,因為用意志凝聚了他的精神,用這種精神啟動了他的天賦,這不是輕率從事、很快招致失敗的人所能做得到這樣的。

這層意思莊子是知道的,但因為他愛惜自身而不肯用於天下;張儀、蘇秦也是知道的,卻以欺弄別人的國家作為演一習一 ,想要貪圖富貴結果自己毀滅了自己的身軀或名聲。

莊子所稱讚的宜僚弄丸、庖丁解牛、駝子捉蟬、紀渻子養雞,直至伯昏瞀人站在千仞懸崖的小路上,向後倒退行走,腿跟幾乎有二分露在懸崖之外;呂梁山的男子在三十仞高的瀑布之下游泳,湍急的流水沖出的泡沫直達四十里以外;沒有哪件事不是這樣,因為他們的精神凝聚而不分散啊。

樹廬叟又掃視周圍的觀眾,這些人時間久了也就忘記了演員是在表演驚險的動作,而覺得他們和在平坦大道上沒有什麼兩樣,因為精神上與他們完全融化在一起了。

厲害啊,習慣真能改變人啊。

那人對樹廬叟說,祖先是從河南來到零陵的,技藝流傳下來已有三代,徒弟達一百多人。

家裡雖有幾畝薄田,卻不勝賦稅勞役的負擔,於是帶著他的妻子、以及妻子兄弟的妻子,哥哥的兒子,抱在懷中的幼孩,奔走四方賣藝以求餬口,倘有餘錢還可供奉田賦。

所到的一江一 蘇、浙一江一 、廣西、雲南、貴州,長城以外的邊界地方,都是挑擔步行,也不向別人借用表演器具。

所以熟悉各地的草木特性,有時拾取來補充食糧的不足,也用來餵養他們的幼兒。

樹廬叟巡視那夥人,見他們穿著破舊的麻衣,一付飄泊流浪、陷於窮困的樣子,卻面帶喜色、自得其樂,在一起相處得非常和諧融洽。

無論男孩女孩,五六歲就開始教他們練功;年老而不再上場的,也都能靠積蓄維持自己的生活。

他們以大路為家,以表演雜技代替種田,互相傳授技藝成為本家族的謀生手段。

他們的肌體被嚴寒酷暑、風吹雨淋、冰雪一交一 加鍛煉得更加健壯,意志經受了跋山涉水、艱難的途程、世態人情的磨礪因而處處小心,所以男女老少都顯得很愚笨麻木。

他們身手矯捷機敏,勝過猿猴,但他們的性格卻一溫一 和得像麋鹿一樣。

樹廬叟因而為之深有感慨。

前代君王的教誨,許久已不宣揚不推行了。

這些人處身於優伶與巫覡者的行列而恬然自喜,這是為夏仲御所深惡痛絕的;但由此也更明白了天地之大,萬物會各自順應它們的規律而生長發展,就像稻子和稗草同時開花結實一樣,上天對它們是並不偏心的。

他們固然自以為是在演戲,所遊歷經過的幾千上萬里路上,從高樓深宅的大戶人家,以至人煙稀少的村莊,也無不以戲樂來看待他們,而我老翁獨以為自有其作用。

我已經年老了,不能再做漂洗棉絮的事,更哪裡有力量上陣打仗以試驗那不龜手的藥呢?只是假托幾句空話記一點感想罷了。

的確是這樣啊。

王介甫曾說「雞鳴狗盜之徒出自孟嘗君之門,所以士人由此而不肯去」。

不能招致雞鳴狗盜之徒倒也罷了,只怕呂惠卿之流的獻媚奉承和巧言欺騙,甚至連雞鳴狗盜之徒都不如。

倘若雞鳴狗盜之徒出自其門下,只會更利於招致天下的奇士,而孟嘗君未必真懂得這個道理。

信陵君、燕昭王知道這點,所以信陵君收留了賣漿者、賭徒、屠夫並加以重用;燕昭王以千金買下死馬之骨,終於收納賢士報了齊國的仇怨。

宋朝也有張元、吳昊,即使連韓琦、范仲淹這樣善於識拔才士的人都未能重用,反讓他們為西夏效力。

但願不要再以我老翁的話為戲言了。

可悲啊!

(一鄧一 長風)

鄭伯克段於鄢·原文·譯文·翻譯 石碏諫寵州吁·原文·譯文·翻譯 齊桓公伐楚·原文·譯文·翻譯 子產不毀鄉校·原文·譯文·翻譯 曹劌論戰·原文·譯文·翻譯 宮之奇諫假道·原文·譯文·翻譯 子魚論戰·原文·譯文·翻譯 燭之武退秦師·原文·譯文·翻譯 勾踐滅吳·原文·譯文·翻譯 邵工諫厲王弭謗·原文·譯文·翻譯 趙宣子論比與黨·原文·譯文·翻譯 吳子使札來聘·原文·譯文·翻譯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古文觀止
鄭伯克段於鄢·原文·譯文·翻譯石碏諫寵州吁·原文·譯文·翻譯齊桓公伐楚·原文·譯文·翻譯子產不毀鄉校·原文·譯文·翻譯曹劌論戰·原文·譯文·翻譯宮之奇諫假道·原文·譯文·翻譯子魚論戰·原文·譯文·翻譯燭之武退秦師·原文·譯文·翻譯勾踐滅吳·原文·譯文·翻譯邵工諫厲王弭謗·原文·譯文·翻譯趙宣子論比與黨·原文·譯文·翻譯吳子使札來聘·原文·譯文·翻譯虞師晉師滅夏陽·原文·譯文·翻譯晉獻文子室成·原文·譯文·翻譯苛政猛於虎·原文·譯文·翻譯蘇秦以連橫說秦·原文·譯文·翻譯范雎說秦王·原文·譯文·翻譯鄒忌諷齊王納諫·原文·譯文·翻譯馮諼客孟嘗君·原文·譯文·翻譯觸龍說趙太后·原文·譯文·翻譯樂毅報燕王書·原文·譯文·翻譯逍遙游·原文·譯文·翻譯庖丁解牛·原文·譯文·翻譯秋水(節選)·原文·譯文·翻譯勸學(節選)·原文·譯文·翻譯諫逐客書·原文·譯文·翻譯會稽刻石·原文·譯文·翻譯獄中上梁王書·原文·譯文·翻譯過秦論(上)·原文·譯文·翻譯治安策(節選)·原文·譯文·翻譯論貴粟疏·原文·譯文·翻譯上書諫獵·原文·譯文·翻譯項羽本紀(節選)·原文·譯文·翻譯周亞夫軍細柳·原文·譯文·翻譯廉頗藺相如列傳·原文·譯文·翻譯屈原列傳·原文·譯文·翻譯滑稽列傳(節選)·原文·譯文·翻譯太史公自序(節選)·原文·譯文·翻譯報任安書·原文·譯文·翻譯答蘇武書·原文·譯文·翻譯報孫會宗書·原文·譯文·翻譯蘇武傳·原文·譯文·翻譯霍光傳(節選)·原文·譯文·翻譯論盛孝章書·原文·譯文·翻譯登樓賦·原文·譯文·翻譯讓縣自明本志令·原文·譯文·翻譯前出師表·原文·譯文·翻譯後出師表·原文·譯文·翻譯洛神賦·原文·譯文·翻譯與山巨源絕交書·原文·譯文·翻譯陳情表·原文·譯文·翻譯蘭亭集序·原文·譯文·翻譯歸去來兮辭·原文·譯文·翻譯桃花源記·原文·譯文·翻譯五柳先生傳·原文·譯文·翻譯班超傳(節選)·原文·譯文·翻譯獄中與諸甥侄書·原文·譯文·翻譯蕪城賦·原文·譯文·翻譯登大雷岸與妹書·原文·譯文·翻譯別 賦北山移文·原文·譯文·翻譯答謝中書書·原文·譯文·翻譯與陳伯之書·原文·譯文·翻譯與宋元思書·原文·譯文·翻譯三 峽哀江南賦序·原文·譯文·翻譯諫太宗十思疏·原文·譯文·翻譯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原文·譯文·翻譯滕王閣序·原文·譯文·翻譯與韓荊州書·原文·譯文·翻譯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原文·譯文·翻譯弔古戰場文·原文·譯文·翻譯右溪記·原文·譯文·翻譯原道·原文·譯文·翻譯原毀·原文·譯文·翻譯雜說(四)·原文·譯文·翻譯師說·原文·譯文·翻譯進學解·原文·譯文·翻譯諱辯·原文·譯文·翻譯送孟東野序·原文·譯文·翻譯送李願歸盤谷序·原文·譯文·翻譯送董邵南序·原文·譯文·翻譯張中丞傳後敘·原文·譯文·翻譯藍田縣丞廳壁記·原文·譯文·翻譯祭十二郎文·原文·譯文·翻譯祭鱷魚文·原文·譯文·翻譯柳子厚墓誌銘·原文·譯文·翻譯陋室銘·原文·譯文·翻譯駁復仇議·原文·譯文·翻譯桐葉封弟辨·原文·譯文·翻譯段太尉逸事狀·原文·譯文·翻譯捕蛇者說·原文·譯文·翻譯種樹郭橐駝傳·原文·譯文·翻譯憎王孫文·原文·譯文·翻譯三戒(並序)·原文·譯文·翻譯愚溪詩序·原文·譯文·翻譯鈷鉧潭西小丘記·原文·譯文·翻譯至小丘西小石潭記·原文·譯文·翻譯小石城山記·原文·譯文·翻譯阿房宮賦·原文·譯文·翻譯書褒城驛壁·原文·譯文·翻譯英雄之言·原文·譯文·翻譯待漏院記·原文·譯文·翻譯黃岡竹樓記·原文·譯文·翻譯岳陽樓記·原文·譯文·翻譯朋黨論·原文·譯文·翻譯釋秘演詩集序·原文·譯文·翻譯梅聖俞詩集序·原文·譯文·翻譯醉翁亭記·原文·譯文·翻譯秋聲賦·原文·譯文·翻譯與高司諫書·原文·譯文·翻譯袁州州學記·原文·譯文·翻譯辨奸論·原文·譯文·翻譯心術·原文·譯文·翻譯張益州畫像記·原文·譯文·翻譯愛蓮說·原文·譯文·翻譯寄歐陽舍人書·原文·譯文·翻譯墨池記·原文·譯文·翻譯諫院題名記·原文·譯文·翻譯讀孟嘗君傳·原文·譯文·翻譯同學一首別子固·原文·譯文·翻譯游褒禪山記·原文·譯文·翻譯傷仲永·原文·譯文·翻譯答司馬諫議書·原文·譯文·翻譯度支副使廳壁題名記·原文·譯文·翻譯留侯論·原文·譯文·翻譯賈誼論·原文·譯文·翻譯喜雨亭記·原文·譯文·翻譯超然台記·原文·譯文·翻譯石鍾山記·原文·譯文·翻譯方山子傳·原文·譯文·翻譯日喻說·原文·譯文·翻譯答謝民師書·原文·譯文·翻譯潮州韓文公廟碑·原文·譯文·翻譯前赤壁賦·原文·譯文·翻譯後赤壁賦·原文·譯文·翻譯上樞密韓太尉書·原文·譯文·翻譯六國論·原文·譯文·翻譯黃州快哉亭記·原文·譯文·翻譯書洛陽名園記後·原文·譯文·翻譯金石錄後序·原文·譯文·翻譯指南錄後序·原文·譯文·翻譯登西台慟哭記·原文·譯文·翻譯送秦中諸人引·原文·譯文·翻譯送何太虛北遊序·原文·譯文·翻譯大龍湫記·原文·譯文·翻譯閱江樓記·原文·譯文·翻譯送東陽馬生序·原文·譯文·翻譯大言(又名尊盧沙)·原文·譯文·翻譯賣柑者言·原文·譯文·翻譯司馬季主論卜·原文·譯文·翻譯書博雞者事·原文·譯文·翻譯越巫·原文·譯文·翻譯吳士·原文·譯文·翻譯移樹說·原文·譯文·翻譯醫戒·原文·譯文·翻譯裡婦寓言·原文·譯文·翻譯稽山書院尊經閣記·原文·譯文·翻譯瘞旅文·原文·譯文·翻譯送宗伯喬白巖序·原文·譯文·翻譯說琴·原文·譯文·翻譯滄浪亭記·原文·譯文·翻譯項脊軒志·原文·譯文·翻譯寒花葬志·原文·譯文·翻譯答茅鹿門知縣二·原文·譯文·翻譯任光祿竹溪記·原文·譯文·翻譯朱碧潭詩序·原文·譯文·翻譯青霞先生文集序·原文·譯文·翻譯葉子肅詩序·原文·譯文·翻譯豁然堂記·原文·譯文·翻譯報劉一丈書·原文·譯文·翻譯藺相如完璧歸趙論·原文·譯文·翻譯又與焦弱侯·原文·譯文·翻譯贊劉諧·原文·譯文·翻譯牡丹亭記題詞·原文·譯文·翻譯可樓記·原文·譯文·翻譯徐文長傳·原文·譯文·翻譯虎丘·原文·譯文·翻譯浣花溪記·原文·譯文·翻譯游黃山日記(後)·原文·譯文·翻譯核舟記·原文·譯文·翻譯陶庵夢憶序·原文·譯文·翻譯西湖七月半·原文·譯文·翻譯柳麻子說書·原文·譯文·翻譯五人墓碑記·原文·譯文·翻譯獄中上母書·原文·譯文·翻譯張南垣傳·原文·譯文·翻譯九牛壩觀觝戲記·原文·譯文·翻譯原君·原文·譯文·翻譯廉恥·原文·譯文·翻譯與友人論門人書·原文·譯文·翻譯癸未去金陵日與阮光祿書·原文·譯文·翻譯李姬傳·原文·譯文·翻譯吾廬記·原文·譯文·翻譯大鐵椎傳·原文·譯文·翻譯傳是樓記·原文·譯文·翻譯江天一傳·原文·譯文·翻譯口技·原文·譯文·翻譯閻典史傳·原文·譯文·翻譯書左忠毅公逸事·原文·譯文·翻譯獄中雜記·原文·譯文·翻譯游萬柳堂記·原文·譯文·翻譯梅花嶺記·原文·譯文·翻譯祭妹文·原文·譯文·翻譯書魯亮儕·原文·譯文·翻譯萬斯同先生傳·原文·譯文·翻譯登泰山記·原文·譯文·翻譯袁隨園君墓誌銘·原文·譯文·翻譯哀鹽船文·原文·譯文·翻譯出關與畢侍郎箋·原文·譯文·翻譯游廬山記·原文·譯文·翻譯謝南岡小傳·原文·譯文·翻譯閒情記趣(節選)·原文·譯文·翻譯記棚民事·原文·譯文·翻譯游小盤谷記·原文·譯文·翻譯病梅館記·原文·譯文·翻譯送欽差大臣侯官林公序·原文·譯文·翻譯觀巴黎油畫記·原文·譯文·翻譯記超山梅花·原文·譯文·翻譯湖之魚·原文·譯文·翻譯鄒容傳·原文·譯文·翻譯馮婉貞勝英人於謝莊·原文·譯文·翻譯少年中國說·原文·譯文·翻譯讀書筆記讀後感「精編簡版」中國古文史讀後感一封牆外青年的家書讀後感我的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