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樂毅報燕王書·原文·譯文·翻譯:【題解】燕王噲時,齊湣王因燕亂起兵攻燕,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古文觀止》樂毅報燕王書·原文·譯文·翻譯

古文觀止

樂毅報燕王書·原文·譯文·翻譯

《戰國策》

【題解】燕王噲時,齊湣王因燕亂起兵攻燕,擄掠燕國寶器運回齊國。

燕人共立太子平為燕昭王。

昭王厚禮招聘賢人,用樂毅為上將軍,聯合五國的軍隊攻破齊國。

湣王死,齊人擁護襄王,樂毅攻莒、即墨,數年攻不破。

燕惠王派騎劫代樂毅,樂毅奔趙。

齊人一大破燕軍,殺騎劫。

燕惠王因而寫信給樂毅,樂毅寫這信來回答。

樂毅針對燕惠王來信中說的「何以報先王之所以遇將軍之意」,從兩方面予以回答:一,寫他為了報先王知遇之恩,作了詳盡規劃,再率軍隊徹底報了積怨。

二,考慮到「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終」,所以「負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跡,」免得「離毀辱之非,墮先王之名」,從而保留先王知人之明。

這第二點,正是回答惠王責備自己的「棄燕歸趙」。

最後再說明「君子一交一 絕不出惡聲,忠臣之去也不潔其名。」

他在回答第二點時只用典而不點破,正是「不出惡聲」;他不避「遁逃奔趙」,正是「不潔其名」。

這封信,回答燕惠王的責問,措辭極為婉轉得體;又恰到好處地顯示出自己的善於謀劃,善於用兵,以及善於全身保名。

靠君臣知遇來建功立業,是古代不少有才能的人的想望,所以這封信成為歷代所傳誦的名篇。

【原文】

臣不佞(1),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順左右之心,恐抵斧質之罪(2),以傷先王之明,而又害於足下之義,故遁逃奔趙。

自負以不肖之罪,故不敢為辭說。

今王使使者數之罪(3),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4),而又不白於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5)故敢以書對。

臣聞賢聖之君,不以祿私其親,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隨其愛,能當者處之。

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論行而結一交一 者,立名之士也。

臣以所學者觀之,先王之舉錯(6),有高世之心,故假節於魏王(7),而以身得察於燕。

先王過舉,擢之乎賓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不謀於父兄,而使臣為亞卿(8)。

臣自以為奉令承教,可以幸無罪矣,故受命而不辭。

先王命之曰:「我有積怨深怒於齊,不量輕弱,而欲以齊為事。」

臣對曰:「夫齊霸國之餘教也,而驟勝之遺事也(9),閒於兵甲(10),一習一 於戰攻。

王若欲攻之,則必舉天下而圖之。

舉天下而圖之,莫徑於結趙矣(11)。

且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同願也(12)。

趙若許,約楚魏宋盡力(13),四國攻之,齊可大破也。」

先王曰:「善。」

臣乃口受令,具符節,南使臣於趙。

顧反命(14),起兵隨而攻齊。

以天之道,先王之靈,河北之地,隨先王舉而有之於濟上(15)。

濟上之軍奉令擊齊,大勝之。

輕卒銳兵,長驅至國(16)。

齊王逃遁走莒(17),僅以身免。

珠玉財寶,車甲珍器,盡收入燕。

大呂陳於元英,故鼎反於歷室,齊器設於寧台(18)。

薊丘之植植於汶皇(19)。

自五伯以來(20),功未有及先王者也。

先王以為愜其志,以臣為不頓命,故裂地而封之(21),使得比乎小國諸侯。

臣不佞,自以為奉令承教,可以幸無罪矣,故受命而弗辭。

臣聞賢明之君,功立而不廢,故著於《春秋》(22);早知之士,名成而不毀,故稱於後世。

若先王之報怨雪恥,夷萬乘之強國,收八百歲之蓄積(23),及至棄群臣之日,余令詔後嗣之遺義,執政任事之臣,所以能循法令、順庶孽者,施及萌隸(24),皆可以教於後世。

臣聞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終。

昔者伍子胥說聽乎闔閭,故吳王遠跡至於郢;夫差弗是也,賜之鴟夷而浮之一江一 (25)。

故吳王夫差不悟先論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不悔。

子胥不早見主之不同量,故入一江一 而不改(26)。

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跡者,臣之上計也。

離毀辱之非(27),墮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

臨不測之罪,以幸為利者,義之所不敢出也。

臣聞古之君子,一交一 絕不出惡聲;忠臣之去也,不潔其名(28)。

臣雖不佞,數奉教於君子矣。

恐侍御者之親左右之說,而不察疏遠之行也,故敢以書報。

唯君之留意焉。

選自上海古籍出版社標點本《戰國策》

臣不才,不能秉承先王的教導,來順從您的心意,恐怕觸犯死罪,來傷害先王知人的明察,又損害您的正義,所以逃奔到趙國。

自己背著不肖的罪名,所以不敢作解釋。

現在大王派使人來數說自己的罪行,我怕您不能體察先王之所以養畜親愛臣的道理,又不明白臣怎樣為先王辦事的用心,所以敢於用書信來對答。

我聽說賢明的君主,不用俸祿偏愛他的親人,而是給與才能相當的人。

所以考察才能來給與官位的,是成功的君主;評論操行來結一交一 的,是建立名譽的士子。

臣拿所學的來觀察,先王的舉動處置,有高出世俗的想法,所以藉著魏昭王的使節,親自到燕國來考察。

先王過分推舉,把我從賓客中選拔出來,位置提升到群臣之上,不跟父輩同輩商量,卻命我作為次卿。

我自以為接受命令,秉承教導,可以徼幸無罪了,所以接受命令不辭讓。

先王命令我說:「我對齊國久已有深仇大恨,不考慮燕國的弱小,而打算對齊國報復。」

臣答道:「齊秉承霸國的一些教導,留有屢次戰勝的遺跡,熟悉兵事,熟一習一 戰爭。

大王倘要攻擊它,那一定要發動天下來算計它,那就沒有快於聯結趙國了。

況且准北和宋國地方,楚國和魏國都願意得到的。

趙國倘使贊同,約楚國和魏國盡力幫助,合四國力量來攻打它,齊國可以徹底打敗的。」

先王說:「好。」

臣才接受命令,準備了使人的符節,使臣向南出使到趙國。

很快回來覆命,起兵跟著去攻打齊國。

靠著合乎天道和先王的英明,齊國黃河北面的土地,隨著先王進兵到濟水上都佔有了。

在濟水上的軍隊,接受命令攻擊齊軍,大破齊軍。

拿著一精一銳武器的輕裝大軍,長驅直達齊國都城。

齊王逃奔到莒,倖免一死。

珠玉財寶,車子、盔甲、寶器,全都被繳獲運回燕國。

大呂鍾陳列在元英殿,燕國的舊鼎運回到歷室殿,齊國的寶器陳設在寧台。

燕國薊丘豎立的旗幟插在齊國汶水上的竹田里。

自從五霸以來,功業沒有及到先王的。

先王認為滿足了他的志願,認為臣不廢他的命令,所以分地來封臣,使臣得跟小國諸侯相比。

臣不才,自認為接受命令,秉承教導,可以徼幸地無罪了,所以接受封爵的命令沒有推辭。

臣聽說賢明的君主,功業建立了不會廢掉,所以記載在《春秋》裡;有先知的士子,聲名確立了不會毀壞,所以被後世所稱讚。

系先王的報怨雪恥,平定萬乘強國,收繳齊國八百年的積蓄,到了拋棄群臣的日子,留下詔告後嗣的遺囑,執政任事的臣子秉承遺教,所以能夠安撫庶孽,推及百姓徒隸,都可以傳教到後代。

臣聽說善於創作的不一定善於完成,善於開始的不一定善於終結。

從前伍子胥的話得到闔閭的聽信,所以吳王的足跡遠到楚國的郢都;夫差聽不進子胥的話,賜給他革囊,讓它的一屍一體在一江一 裡飄浮。

吳王夫差不覺悟先見的可以立功,所以把子胥沉在一江一 裡而不後悔。

子胥不先見君主的氣度不同,所以被投入一江一 內仍不改變他的怨憤。

使自身免於禍患,保全功名,來表揚先王的行事的,這是臣的上策。

遭受毀辱的錯誤處置,毀壞先王的聲名的,這是臣子所非常擔心的。

面臨不測之罪,以徼幸不死為利的,是按照義來行事的人不敢做的。

臣聽說古代的君子,絕一交一 時也不發生惡毒的聲音;忠臣的出走,不想勉強保全他的好名聲。

臣雖不才,已多次受到君子的教導了。

怕您輕信旁邊人的話,不考

察疏遠的臣的行為,所以敢於用書信來回報,只望您的留意。

(周振甫)

【註釋】

(1)臣:樂毅自稱。

不佞:不才,自謙無能之辭。

樂毅,戰國趙靈壽(今屬河北)人。

為魏昭王出使燕國,燕昭王以客禮相待,遂留燕,昭王用為亞卿。

使毅約趙惠文王,別使連楚魏。

趙惠文王以相國印授樂毅,毅率趙、楚、韓、魏、燕五國兵攻齊,破齊軍於濟西。

毅獨率燕軍攻佔齊七十餘城,惟莒、即墨未下。

以功封昌國君。

燕惠王繼位,齊行反間計,惠王使騎劫代毅。

毅懼誅,出奔趙。

齊國興兵,大破燕軍,盡復失地。

毅在趙,趙封於觀津,號望諸君。

燕惠王乃致書謝樂毅,毅復通燕,往來燕趙間,死在趙國。

(2)先王:指昭王。

抵:觸犯。

斧質之罪:死罪;質通鑕,腰斬時用的砧板。

(3)數:數說。

(4)侍御者:猶左右,借指惠王。

畜:養。

幸:親愛。

(5)不白,不明白。

(6)舉錯:舉動措施。

(7)假節於魏王:借用魏昭王的使臣節到燕國。

(8)亞卿:次卿。

(9)霸國之餘教:春秋時齊桓公建立霸業,到戰國時還保存霸業的教導。

驟勝之遺事:屢次戰勝的事跡。

驟,屢次。

(10)閒:通「嫻」,熟一習一 。

(11)徑:快,速。

(12)准北、宋地:楚欲得淮北,魏欲得宋,皆為齊所佔領。

宋的轄地在河南東部及山東、一江一 蘇、安徽三省間。

(13)「宋」字疑衍。

(14)顧反命:剛回來覆命,言神速。

反同返。

(15)濟上:濟水之上,指山東北部地。

(16)國:齊國都臨淄(在今山東)。

(17)齊王:齊湣王。

莒,在今山東。

(18)大呂:齊鍾名。

元英、歷室:皆燕宮名,在寧台下。

寧台在今河北宛平縣。

故鼎:齊所得燕鼎。

(19)薊丘:在今河北宛平縣。

植:豎豆的旗幟。

汶皇(篁):齊國汶水上的竹田。

(20)五伯:春秋五霸,指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

(21)頓:猶墜。

裂地而封之:封樂毅為昌國君。

昌國在今山東淄川縣。

(22)《春秋》:記載春秋時代魯國歷史的編年體著作。

(23)夷:平定。

萬乘:能出一萬輛兵車,指大國。

八百歲:從姜尚開始建立齊國,到齊湣王,約歷時八百年。

(24)庶孽:非嫡妻所生之子。

庶孽容易作亂,應使之順從。

施及萌隸:教令推行到百姓和徒隸。

萌通氓,百姓。

(25)伍子胥:名員,春秋楚人。

父奢兄尚,皆以無罪被楚平王所殺。

子胥奔吳,佐吳王闔閭攻入楚郢都(在今湖北一江一 陵縣)。

闔閭子吳王夫差敗越,越請和,子胥諫不聽。

夫差迫子胥自一殺,把一屍一體盛在鴟夷裡,投入一江一 中。

鴟夷,革囊。

(26)不改:《史記·伍子胥傳》作「不化」,《索隱》:「言子胥怨恨,故雖投一江一 而神不化,猶為波濤之臣也。」

(27)離:通「罹」,遭遇。

(28)一交一 絕不出惡聲:指不說已長而談彼短。

不潔其名:指不毀其君而自潔。

鄭伯克段於鄢·原文·譯文·翻譯 石碏諫寵州吁·原文·譯文·翻譯 齊桓公伐楚·原文·譯文·翻譯 子產不毀鄉校·原文·譯文·翻譯 曹劌論戰·原文·譯文·翻譯 宮之奇諫假道·原文·譯文·翻譯 子魚論戰·原文·譯文·翻譯 燭之武退秦師·原文·譯文·翻譯 勾踐滅吳·原文·譯文·翻譯 邵工諫厲王弭謗·原文·譯文·翻譯 趙宣子論比與黨·原文·譯文·翻譯 吳子使札來聘·原文·譯文·翻譯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古文觀止
鄭伯克段於鄢·原文·譯文·翻譯石碏諫寵州吁·原文·譯文·翻譯齊桓公伐楚·原文·譯文·翻譯子產不毀鄉校·原文·譯文·翻譯曹劌論戰·原文·譯文·翻譯宮之奇諫假道·原文·譯文·翻譯子魚論戰·原文·譯文·翻譯燭之武退秦師·原文·譯文·翻譯勾踐滅吳·原文·譯文·翻譯邵工諫厲王弭謗·原文·譯文·翻譯趙宣子論比與黨·原文·譯文·翻譯吳子使札來聘·原文·譯文·翻譯虞師晉師滅夏陽·原文·譯文·翻譯晉獻文子室成·原文·譯文·翻譯苛政猛於虎·原文·譯文·翻譯蘇秦以連橫說秦·原文·譯文·翻譯范雎說秦王·原文·譯文·翻譯鄒忌諷齊王納諫·原文·譯文·翻譯馮諼客孟嘗君·原文·譯文·翻譯觸龍說趙太后·原文·譯文·翻譯樂毅報燕王書·原文·譯文·翻譯逍遙游·原文·譯文·翻譯庖丁解牛·原文·譯文·翻譯秋水(節選)·原文·譯文·翻譯勸學(節選)·原文·譯文·翻譯諫逐客書·原文·譯文·翻譯會稽刻石·原文·譯文·翻譯獄中上梁王書·原文·譯文·翻譯過秦論(上)·原文·譯文·翻譯治安策(節選)·原文·譯文·翻譯論貴粟疏·原文·譯文·翻譯上書諫獵·原文·譯文·翻譯項羽本紀(節選)·原文·譯文·翻譯周亞夫軍細柳·原文·譯文·翻譯廉頗藺相如列傳·原文·譯文·翻譯屈原列傳·原文·譯文·翻譯滑稽列傳(節選)·原文·譯文·翻譯太史公自序(節選)·原文·譯文·翻譯報任安書·原文·譯文·翻譯答蘇武書·原文·譯文·翻譯報孫會宗書·原文·譯文·翻譯蘇武傳·原文·譯文·翻譯霍光傳(節選)·原文·譯文·翻譯論盛孝章書·原文·譯文·翻譯登樓賦·原文·譯文·翻譯讓縣自明本志令·原文·譯文·翻譯前出師表·原文·譯文·翻譯後出師表·原文·譯文·翻譯洛神賦·原文·譯文·翻譯與山巨源絕交書·原文·譯文·翻譯陳情表·原文·譯文·翻譯蘭亭集序·原文·譯文·翻譯歸去來兮辭·原文·譯文·翻譯桃花源記·原文·譯文·翻譯五柳先生傳·原文·譯文·翻譯班超傳(節選)·原文·譯文·翻譯獄中與諸甥侄書·原文·譯文·翻譯蕪城賦·原文·譯文·翻譯登大雷岸與妹書·原文·譯文·翻譯別 賦北山移文·原文·譯文·翻譯答謝中書書·原文·譯文·翻譯與陳伯之書·原文·譯文·翻譯與宋元思書·原文·譯文·翻譯三 峽哀江南賦序·原文·譯文·翻譯諫太宗十思疏·原文·譯文·翻譯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原文·譯文·翻譯滕王閣序·原文·譯文·翻譯與韓荊州書·原文·譯文·翻譯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原文·譯文·翻譯弔古戰場文·原文·譯文·翻譯右溪記·原文·譯文·翻譯原道·原文·譯文·翻譯原毀·原文·譯文·翻譯雜說(四)·原文·譯文·翻譯師說·原文·譯文·翻譯進學解·原文·譯文·翻譯諱辯·原文·譯文·翻譯送孟東野序·原文·譯文·翻譯送李願歸盤谷序·原文·譯文·翻譯送董邵南序·原文·譯文·翻譯張中丞傳後敘·原文·譯文·翻譯藍田縣丞廳壁記·原文·譯文·翻譯祭十二郎文·原文·譯文·翻譯祭鱷魚文·原文·譯文·翻譯柳子厚墓誌銘·原文·譯文·翻譯陋室銘·原文·譯文·翻譯駁復仇議·原文·譯文·翻譯桐葉封弟辨·原文·譯文·翻譯段太尉逸事狀·原文·譯文·翻譯捕蛇者說·原文·譯文·翻譯種樹郭橐駝傳·原文·譯文·翻譯憎王孫文·原文·譯文·翻譯三戒(並序)·原文·譯文·翻譯愚溪詩序·原文·譯文·翻譯鈷鉧潭西小丘記·原文·譯文·翻譯至小丘西小石潭記·原文·譯文·翻譯小石城山記·原文·譯文·翻譯阿房宮賦·原文·譯文·翻譯書褒城驛壁·原文·譯文·翻譯英雄之言·原文·譯文·翻譯待漏院記·原文·譯文·翻譯黃岡竹樓記·原文·譯文·翻譯岳陽樓記·原文·譯文·翻譯朋黨論·原文·譯文·翻譯釋秘演詩集序·原文·譯文·翻譯梅聖俞詩集序·原文·譯文·翻譯醉翁亭記·原文·譯文·翻譯秋聲賦·原文·譯文·翻譯與高司諫書·原文·譯文·翻譯袁州州學記·原文·譯文·翻譯辨奸論·原文·譯文·翻譯心術·原文·譯文·翻譯張益州畫像記·原文·譯文·翻譯愛蓮說·原文·譯文·翻譯寄歐陽舍人書·原文·譯文·翻譯墨池記·原文·譯文·翻譯諫院題名記·原文·譯文·翻譯讀孟嘗君傳·原文·譯文·翻譯同學一首別子固·原文·譯文·翻譯游褒禪山記·原文·譯文·翻譯傷仲永·原文·譯文·翻譯答司馬諫議書·原文·譯文·翻譯度支副使廳壁題名記·原文·譯文·翻譯留侯論·原文·譯文·翻譯賈誼論·原文·譯文·翻譯喜雨亭記·原文·譯文·翻譯超然台記·原文·譯文·翻譯石鍾山記·原文·譯文·翻譯方山子傳·原文·譯文·翻譯日喻說·原文·譯文·翻譯答謝民師書·原文·譯文·翻譯潮州韓文公廟碑·原文·譯文·翻譯前赤壁賦·原文·譯文·翻譯後赤壁賦·原文·譯文·翻譯上樞密韓太尉書·原文·譯文·翻譯六國論·原文·譯文·翻譯黃州快哉亭記·原文·譯文·翻譯書洛陽名園記後·原文·譯文·翻譯金石錄後序·原文·譯文·翻譯指南錄後序·原文·譯文·翻譯登西台慟哭記·原文·譯文·翻譯送秦中諸人引·原文·譯文·翻譯送何太虛北遊序·原文·譯文·翻譯大龍湫記·原文·譯文·翻譯閱江樓記·原文·譯文·翻譯送東陽馬生序·原文·譯文·翻譯大言(又名尊盧沙)·原文·譯文·翻譯賣柑者言·原文·譯文·翻譯司馬季主論卜·原文·譯文·翻譯書博雞者事·原文·譯文·翻譯越巫·原文·譯文·翻譯吳士·原文·譯文·翻譯移樹說·原文·譯文·翻譯醫戒·原文·譯文·翻譯裡婦寓言·原文·譯文·翻譯稽山書院尊經閣記·原文·譯文·翻譯瘞旅文·原文·譯文·翻譯送宗伯喬白巖序·原文·譯文·翻譯說琴·原文·譯文·翻譯滄浪亭記·原文·譯文·翻譯項脊軒志·原文·譯文·翻譯寒花葬志·原文·譯文·翻譯答茅鹿門知縣二·原文·譯文·翻譯任光祿竹溪記·原文·譯文·翻譯朱碧潭詩序·原文·譯文·翻譯青霞先生文集序·原文·譯文·翻譯葉子肅詩序·原文·譯文·翻譯豁然堂記·原文·譯文·翻譯報劉一丈書·原文·譯文·翻譯藺相如完璧歸趙論·原文·譯文·翻譯又與焦弱侯·原文·譯文·翻譯贊劉諧·原文·譯文·翻譯牡丹亭記題詞·原文·譯文·翻譯可樓記·原文·譯文·翻譯徐文長傳·原文·譯文·翻譯虎丘·原文·譯文·翻譯浣花溪記·原文·譯文·翻譯游黃山日記(後)·原文·譯文·翻譯核舟記·原文·譯文·翻譯陶庵夢憶序·原文·譯文·翻譯西湖七月半·原文·譯文·翻譯柳麻子說書·原文·譯文·翻譯五人墓碑記·原文·譯文·翻譯獄中上母書·原文·譯文·翻譯張南垣傳·原文·譯文·翻譯九牛壩觀觝戲記·原文·譯文·翻譯原君·原文·譯文·翻譯廉恥·原文·譯文·翻譯與友人論門人書·原文·譯文·翻譯癸未去金陵日與阮光祿書·原文·譯文·翻譯李姬傳·原文·譯文·翻譯吾廬記·原文·譯文·翻譯大鐵椎傳·原文·譯文·翻譯傳是樓記·原文·譯文·翻譯江天一傳·原文·譯文·翻譯口技·原文·譯文·翻譯閻典史傳·原文·譯文·翻譯書左忠毅公逸事·原文·譯文·翻譯獄中雜記·原文·譯文·翻譯游萬柳堂記·原文·譯文·翻譯梅花嶺記·原文·譯文·翻譯祭妹文·原文·譯文·翻譯書魯亮儕·原文·譯文·翻譯萬斯同先生傳·原文·譯文·翻譯登泰山記·原文·譯文·翻譯袁隨園君墓誌銘·原文·譯文·翻譯哀鹽船文·原文·譯文·翻譯出關與畢侍郎箋·原文·譯文·翻譯游廬山記·原文·譯文·翻譯謝南岡小傳·原文·譯文·翻譯閒情記趣(節選)·原文·譯文·翻譯記棚民事·原文·譯文·翻譯游小盤谷記·原文·譯文·翻譯病梅館記·原文·譯文·翻譯送欽差大臣侯官林公序·原文·譯文·翻譯觀巴黎油畫記·原文·譯文·翻譯記超山梅花·原文·譯文·翻譯湖之魚·原文·譯文·翻譯鄒容傳·原文·譯文·翻譯馮婉貞勝英人於謝莊·原文·譯文·翻譯少年中國說·原文·譯文·翻譯讀書筆記讀後感「精編簡版」中國古文史讀後感一封牆外青年的家書讀後感我的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