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秋水(節選)·原文·譯文·翻譯:【題解】《秋水》見《莊子·外篇》,可能是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古文觀止》秋水(節選)·原文·譯文·翻譯

古文觀止

秋水(節選)·原文·譯文·翻譯

〔戰國〕莊周

【題解】《秋水》見《莊子·外篇》,可能是莊子的學生所記錄。

文章論述天人關係、事物的相反相成,最後歸結到任自然而無為。

論辯一精一辟,是莊子思想的代表作之一。

《秋水》全文包括河伯與北海若的對話一大段,其下還有六個短篇,思想內容與上文類似,但故事不相干。

現只節選主要的大段。

秋水時至(1),百川灌河(2),涇流之大(3),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4)。

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

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

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5),望洋向若而歎曰(6):「野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

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7),始吾弗信。

今我睹子之難窮也(8),吾非至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9)。」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10),拘於虛也(11);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12);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13),束於教也。

今爾出於崖涘,觀於大海,乃知爾丑(14),爾將可與語大理矣(15)。

天下之水,莫大於海,百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閭洩之(16),不知何時已而不虛(17)。

春秋不變,水旱不知,此其過一江一 河之流(18),不可為量數,而吾未嘗以此自多者(19),自以比形於天地,而受氣於陰陽,吾在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20)。

方存乎見少(21),又奚以自多(22)!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澤乎(23)?計中國之在海內,不似看樣子稊米之在太倉乎(24)?號物之數謂之萬(25),人處一焉。

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車之所通,人處一焉。

此其比萬物也,不似豪末之在於馬體乎?五帝之所連(26),三王之所爭,仁人之所憂,任士之所勞(27),盡此矣。

伯夷辭之以為名,仲尼語之以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爾向之自多於水乎?」

河伯曰:「然則吾大天地,而小毫末,可乎?」

北海若曰:「否。

夫物量無窮,時無止,分無常(28),終始無故(29)。

是故大知觀於遠近(30),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無窮(31)。

證曏今故(32),故遙而不悶,掇而不跂(33),知時無止。

察乎盈虛,故得而不喜,失而不憂。

知分之無常也(34)。

明乎坦塗(35),故生而不說(36),死而不禍,知終始之不可故也。

計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時,不若未生之時。

以其至小,求窮其至大之域(37),是故迷亂而不能自得也。

由此觀之,又何以知毫末之足以定至細之倪(38),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窮至大之域?」

河伯曰:「世之議者皆曰:『至一精一無形,至大不可圍(39)』,是信情乎(40)?」

北海若曰:「夫自細視大者不盡,自大視細者不明。

夫一精一,小之微也;垺,大之殷也(41),故異便(42),此勢之有也。

夫一精一粗者,期於有形者也(43)。

無形者,數之所不能分也(44);不可圍也,數之所不能窮也。

可以言論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一精一也。

言之所不能論,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一精一粗焉(45)。

是故大人之行,不出乎害人,不多仁恩(46)。

動不為利,不賤門隸。

貨財弗爭,不多辭讓。

事焉不借人,不多食乎力,不賤貪一污。

行殊乎俗,不多辟異(47)。

為在從眾,不賤佞諂。

世之爵祿不足以為勸,戮恥不足以為辱。

知是非之不可為分,細大之不可為倪(48)。

聞曰:『道人不聞,至德不得,大人無己(49)。

』約分之至也。」

河伯曰:「若物之外,若物之內,惡至而倪貴賤(50),惡至而倪大小?」

北海若曰:「以道觀之,物無貴賤。

以物觀之,自貴而相賤。

以俗觀之,貴賤不在己。

以差觀之(51),因其所大而大之,則萬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則萬物莫不小。

知天地之為稊米也,知毫末之為丘山也,則差數等矣(52)。

以功觀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則萬物莫不有;因其所無而無之,則萬物莫不無。

知東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無,則功分定矣(53)。

以趣觀之(54),因其所然而然之,則萬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則萬物莫不非。

知堯桀之自然而相非,則趣操睹矣(55)。

昔者堯舜讓而帝,之噲讓而絕(56);湯武爭而王,白公爭而滅(57)。

由此觀之,爭讓之禮,堯桀之行,貴賤有時,未可以為常也(58)。

梁麗可以沖城(59),而不可以窒穴,言殊器也。

騏驥驊騮,一日千里,捕鼠不如狸狌,言殊技也。

鴟鵂夜撮蚤,察毫末,晝出,瞋目而不見丘山,言殊性也(60)。

故曰,蓋師是而無非(61),師治而無亂乎。

是未明天地之理,萬物之情者也。

是猶師天而無地,師陰而無陽,其不可行明矣。

然且語而不捨,非愚則誣也。

帝王殊禪,三代殊繼,差其時,逆其俗者,謂之篡夫。

當其時,順其俗者,謂之義徒。

默默乎河伯,女惡知貴賤之門,大小之家(62)?」

河伯曰:「然則我何為乎?何不為乎?吾辭受趣捨(63),吾終奈何?」

北海若曰:「以道觀之,何貴何賤,是謂反衍(64)。

無拘而志(65),與道大蹇(66)。

何多何少,是謂謝施(67)。

無一而行,與道參差。

嚴乎若國之有君(68),其無私德:繇繇乎若祭之有社(69),其無私福;泛泛乎若四方之無窮,其無所畛域(70)。

兼懷萬物,其孰承翼(71),是謂無方。

萬物一齊,孰短孰長。

道無終始,物有死生,不恃其成(72)。

一虛一滿,不位乎其形(73)。

年不可舉(74),時不可止,消息虛盈(75),終則有始。

是所以語大義之方(76),論萬物之理也。

物之生也,若驟若馳,無動而不變,無時而不移。

何為乎?何不為乎?夫固將自化。」

河伯曰:「然則何貴於道邪?」

北海若曰:「知道者,必達於理。

達於理者,必明於權(77)。

明於權者,不以物害己。

至德者,火弗能熱,水弗能溺,寒署弗能害,禽一獸 弗能賊。

非謂其薄之也(78),言察於安危,寧於禍福,謹於去就,莫之能害也。

故曰,天在內,人在外,德在乎天。

知天人之行,本乎天,位乎德,蹢躅而屈伸(79),反要而語極(80)。」

曰:「何謂天?何謂人?」

北海若曰:「牛馬四足,是謂天。

落馬首(81),穿牛鼻,是謂人。

故曰,無以人滅天,無以故滅命,無以得殉名。

謹守勿失,是謂反其真。」

選自郭慶藩《莊子集釋》本

秋水隨著時令到來,千百條川流都奔注入黃河,大水一直浩瀚地流去,遙望兩岸洲渚崖石之間,辨不清牛馬之形。

於是乎,河伯(黃河之神)便欣然自喜,以為天下所有的美景全都在自己這裡了。

他順著水流向東走,到了北海。

他向東遙望,看不見水的盡處。

於是,河伯才改變了他的神態,茫然地抬頭對北海若(北海之神)感慨地說:「俗語說:『自以為知道很多道理,沒人能趕上自已了。

』這正是說我呀。

而且,我還曾經聽說過有人貶低仲尼的學識,輕視伯夷的節義,開始我不相信。

現在我看到你的浩瀚無窮,如果我不到你的門下,那是多麼危險,我將會永遠被譏笑於大方之家了。」

北海若說:「井底的蛙,不能跟它談海之大,因為它被狹小的生活環境所局限;夏天的蟲,不能跟它談冬天的冰,因為它受到氣候時令的限制;知識淺陋的曲士,不能跟他談大道理,因為他被拘束於狹隘的教育。

現在你走出了水崖河岸,看到了浩大的海,才知道你的鄙陋,你才可以同我談論大道理了。

天下所有的水,沒有比海更大的了,千百條川流都歸注到大海,不知道什麼時候才停止而不溢出;從尾閭流洩,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流盡而又不空;無論春天或秋天,大海總沒有變化;無論乾旱水澇,大海永遠沒有感覺。

這就是大海勝過一江一 河水流之處,海水不能以容量來計算,但我從來沒有以此自誇,我自以為形體同於天地,氣魄受於陰陽,我在天地之間,好像太山上的一塊小石,一株小樹,正自感到渺小,又怎麼會因此自大呢。

請你想想四海在天地之內,不就像一小塊石頭浸在大湖裡嗎?整個中國在四海之內,不是象太倉中的一粒細米嗎?世上的物類數以萬計,人只是萬物之一。

九州之大,住了許多人,生長了許多穀物糧食,通行著許多舟船車馬,人也只是其中之一。

人與萬物比較起來,不是象馬身上的一根毛嗎?古代三王五帝所要繼承和爭取的,講仁義的儒者所擔憂的,講任勞的墨家所努力的,都是這些東西。

可是伯夷卻為了節義之名而辭讓不受,仲尼為了顯示多知博聞而講個不停,這是他們在自我誇耀,不是像你剛才自誇其水之大一樣嗎?」

河伯說:「那麼,我把天地看得很大,把毫末看得很小,行嗎?」

北海若說:「不行。

萬物的量無窮無盡,時間無有止境,性分也不是一成不變的,一切事物的終與始也不是固定不變的。

因此,大智大慧的人從遠近各個角度觀察萬物,所以他看到小的不以為小,看到大的不以為大,因為他知道物量無有窮盡。

他理解事物,必求證於今古,以今事證古事,古事雖遠,也看得很明白;以古事證今事,今事雖近在手頭,也有不可理解的地方。

因此他知道時間不會終止。

他又看透了盈虛消長的規律,所以有所得不以為喜,有所失也不以為憂,因為他知道性分不會永遠不變。

他又明白人生的大道,所以生活著並不感到喜悅,死亡也不以為是禍災,因為他知道萬物終始的變化也是不固定的。

計算一個人所知道的估不如他所不知道的那麼多;一個人生存的時間,不如他未生的時間那麼長。

人們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去求得掌握無限大的知識,就只會感到迷惑而不能滿足。

由此看來,你又怎麼能知道毫末可以定為最微小的標準,又怎麼能知道天地可以作為最大的極限?」

河伯說:「世人的議論都說,『最微細的東西是無形的,最大的東西是無限的』。

這是真實情況嗎?」

北海若說:「站在小的角度去看大的東西,是看不到極限的;站在大的角度去看細微的東西,是看不清楚的。

所謂一精一,是最為微小的;所謂垺,是最為龐大的,所以能夠看出不同的區分,這是形態上具有的區別。

所謂一精一和粗,都只能憑借有形態的東西來判斷。

無形態的東西,就不能用數字來區分;沒有範圍的東西,不是數字所能算清。

凡是可以用語言論述的東西,都是粗大之物;只能意識到的東西,便是細微之物。

語言所不能論述,意識所不能觀察到的,就不能用一精一粗去衡量了。

因此,得道的大人先生的行為,不會出於害人,但也不重視給人以仁義恩惠;他們的行動不為求利,也不以做門隸一奴一僕為賤;他們不爭奪財貨,但也並不讚賞辭讓;做事不借助他人,不讚美自食其力者,也不輕視貪一污的人。

他們的行為既與一般世俗人不同,卻並不主張高傲怪僻;表現和眾人一樣,也不賤視諂佞的人。

世俗的官爵利祿,對他們起不了鼓勵作用;刑罰侮辱,也不足以成為羞恥。

他們知道是非不是一定的區別,大小也不是一定的標準。

聽說:『有道的人不求名聲,品德極高的人不自顯其德,偉大的人都是忘我無私的。

』這些人都是最能守性分的人。」

河伯說:「那麼,在萬物的內或外,有什麼標準去區別貴賤和大小呢?」

北海若說:「從道的觀點看,萬物並無貴賤之分。

從事物本體看,都是自以為貴而賤視對方。

從世俗觀點看,貴賤在於輿論而不在於物的本身。

從事物的相對差別看,就會按照自己所認為大的標準去要求大,那麼萬物都可以說是大的;按照自己所認為小的標準去要求小,那麼萬物都可以說是小的。

如果知道天地有時也像細米那麼小,知道毫末有時也像丘山那麼大,那麼差別的概念就沒有了。

從功利的觀點看,如果按自己所有的標準去看,那麼萬物都有功利;用自己所沒有的標準去看,那麼萬物都沒有功利了。

知道了東和西是兩個相反的方向,而兩者彼此又不能沒有,那麼功利的性分就可以確定了。

再從一個人的思想傾向看,如果依照自己認為對的就肯定它,那麼萬物沒有不對的;如果按照自己認為不對的就否定它,那麼萬物沒有不可被否定的。

知道堯和桀都自認為是而互相否定,那麼傾向和標準便表現出來了。

從前,堯和舜由禪讓而取得了王位,燕王噲禪讓給國相子之而身亡國亂;商湯伐桀、周武王滅紂,都以鬥爭取得了王位,而楚國的白公勝卻因鬥爭而自取滅亡。

由此看來,鬥爭和禪讓的儀式,堯和桀的行為,貴或賤都是由於時勢的不同,不能認為那是經常不變的規律。

粗大的棟樑可以用來攻撞城牆,而不能用來堵塞蟻穴鼠洞,這是說不同的器材有不同的用法。

騏驥、驊騮,一天能跑千里,捕捉老鼠卻比不上野貓和黃鼠狼,那是說不同的才技有不同的用處。

貓頭鷹能在黑夜中捕捉跳蚤,能看清楚最小的東西,可是在白天,它睜大了眼睛還看不見山丘,這是說才性不同而能力也不同。

所以說,如果肯定自己的『是』而否定『非』,自以為能『治』而否定『亂』,這就是不明白天地萬物變化的規律和道理啊。

這正像只尊崇天而看不到地,尊崇陰而看不到陽那樣,這顯然是行不通的。

但是,某些人還要堅持辯論而不願放棄,這不是愚蠢便是有意製造混亂。

三王五帝有不同的禪讓方式,夏、商、週三代有不同的繼承法,不適應時勢,違反風俗人情的,就稱之為篡弒的叛徒。

配合時勢,順應世俗人情的,就被稱為仗義的革命家。

安靜些吧,河伯,你哪裡會知道貴和賤的界限,大和小的標準呢!」

河伯說:「那麼,我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我對於一切事物的拒絕或接受,求取或放棄,究竟應該怎麼決定?」

北海若說:「從道的標準看,什麼貴什麼賤,都是各自向對立的方向發展。

不要拘泥你的思想,否則會與大道相牴觸的。

哪裡多哪裡少,那是事物的代謝轉化。

不要固執你的行為,而與大道有參差。

要莊重地象國君那樣,對誰都公正無私;坦然自得地象社祭時的土地神,對誰都不偏私福祐;浩蕩廣大地象天地四方那樣無邊無際,沒有界限。

要能同時包容萬物,誰也不受到特殊的偏愛,這就叫做『無方』。

天下萬物都是一樣的,無所謂長短。

大道無終無始;萬物都有死有生,所以它的存在是不足憑恃的。

事物的變化時虛時滿,形態也是不固定的。

年歲不能提取,時光無法停止,消亡、生長、滿盈、虧虛,始終循環。

知道這種現象,就可以談論大道的方向、原則,和萬物變化的規律。

天下萬物的生長,像奔馳一樣,沒有一個動作不在變易,無時無刻不在轉移。

你何必耽心於做什麼,不做什麼呢?它本身就在不斷變化。」

河伯說:「既然如此,又何必重視『道』呢?」

北海若說:「懂得道的人,一定能通情達理,通情達理的人,一定很懂得權宜應變,能應變的人,就不會因物而傷害自己。

有最高道德的人,火不能燒灼他,水不能淹溺他,嚴寒酷署都不能傷他,凶禽猛獸不能殘害他。

這並不是說要他故意去觸犯水火、寒署、禽一獸 ,而是說他很能察覺安危、禍福的契機,能小心地選擇進退去就,因此外物不能傷害他。

所以說:天性是內在的,人為是外在的,道就體現在天性裡。

知道天性和人為的運行規律,以瞭解天性為基礎,以道德為根據,或退或進,或屈或伸,這就是歸結到要點,而我的話也盡於此了。」

河伯說:「那麼,什麼是天性?什麼是人為?」

北海若說:「牛和馬都有四條腿,這就是天性。

給馬絡上籠頭,給牛鼻上穿上繩索,就是人為。

所以說:不要用人為去毀滅天性,不要因人事而忽視天命,不要因有限之得而殉無窮之名。

小心地緊守這三個原則,這才叫做反璞歸真。」

(施蟄存黃素芬)

【註釋】

(1)時:按時令。

(2)灌:奔注。

河:黃河。

(3)涇:直流的水波,此指水流。

(4)不辯:分不清。

(5)旋:轉,改變。

(6)望洋:茫然抬頭的樣子。

(7)伯夷:商孤竹君之子,與弟叔齊爭讓王位,被認為節義高尚之士。

(8)子:原指海神若,此指海水。

(9)長:永遠。

大方之家:有學問的人。

(10)蛙:同蛙。

(11)虛:同「墟」,居住的地方。

(12)篤(du毒):固。

引申為束縛、限制。

(13)曲士:孤陋寡聞的人。

(14)丑:鄙陋,缺乏知識。

(15)大理:大道。

(16)尾閭(lǔ呂):海的底部,排泄海水的地方。

(17)虛:流空。

(18)過:超過。

(19)自多:自誇。

(20)大:同「太」。

(21)方:正。

存:察,看到。

見(xian現):顯得。

(22)奚:何,怎麼。

(23)礨(lěi磊):石塊。

礨空:石塊上的小空洞。

大澤:大湖泊。

(24)稊米:泛指細小的米粒。

(25)號:稱。

(26)連:繼續。

(27)「仁人」二句:仁人:指專門講仁義的儒家者流。

任士:指身體力行的墨家者流。

墨家以任勞以成|人之所急為己任,故稱。

(28)分(fen憤):分性、秉賦。

無常:不固定。

(29)故:同「固」。

(30)大知(zhi智):大智大慧的人。

(31)知量:知道物量。

(32)曏:明。

故:古。

(33)「故遙」二句:悶:昧,暗。

不悶:不昏暗,即「明白」。

掇(dūo多):伸手可拾,表示近。

跂:通「企」,求。

不跂:不可企求。

(34)分(fen憤):界限,盈虛得失的界限。

(35)坦塗:大道。

塗,同「途」。

(36)說:通「悅」。

(37)至大之域:無窮大的境界。

(38)倪(ni泥):頭緒,引申為標準、界限。

(39)不可圍:不可限制,沒有範圍。

(40)信:真實。

(41)垺(fu俘):同「郛」郭,城牆。

殷:盛大。

(42)便:通「辨」。

異便:不同的區別。

(43)期:憑借。

(44)數:數字。

(45)不期:不可能。

(46)「是故」三句:大人:得道的大人先生。

多:讚美、歌頌。

(47)辟異:傲慢怪辟。

(48)倪:標準。

(49)「道人」三句:道人:得道的人。

不聞:不求名聲。

至德:品德極高的人。

不得:不自顯其德。

大人:偉大的人。

無己:忘我。

(50)惡(wū烏)至:什麼標準。

(51)差:差別。

(52)差數:差別的概念。

等:相同。

(53)功分(fen憤):功利的性分。

(54)趣:通「趨」,思想傾向。

(55)操:主觀標準。

睹:可見。

(56)之:燕國相名子之。

噲:燕王名噲。

燕王噲於周慎靚王五年(前316年),用蘇代之說,讓王位給國相子之,燕人不服,大亂。

齊乘機伐燕,殺噲與子之,燕國也幾乎滅亡。

(57)白公:白公勝,楚平王孫,他父親太子建,因受陷害而流亡國外,生白公勝。

後來白公勝回國,為了爭奪政權發動武裝政變,事敗身亡。

(58)常:不變的規律。

(59)麗:通「欐」,屋棟。

(60)性:才性。

(61)師:推崇。

(62)「女惡」兩句:女:汝。

家、門:範圍、界限。

(63)趣:求取。

(64)衍(yǎn演):通「延」,發展。

反衍:反方向發展。

(65)無:勿。

而:你。

(66)道:大道。

蹇(jiǎn剪):阻塞,引申為牴觸。

(67)謝:代謝,衰落。

施:移,轉。

(68)嚴:通「儼」。

有:語助詞。

(69)繇(you由)繇乎:坦然自得的樣子。

社:土地神。

(70)畛(zhěn枕)域:疆界。

(71)翼:庇愛,偏護。

(72)成:萬物之成形。

(73)位:守住、固定。

不位:不固定。

(74)舉:提取。

(75)消:消亡。

息:生長。

(76)大義:大道。

方:方向、原則。

(77)權:權衡輕重而應變。

(78)薄:迫近,引申為觸犯。

(79)蹢躅(zhizhu直逐):或作「躑躅」:進退的樣子。

(80)反:通「返」。

極:盡。

(81)落:絡,籠住。

鄭伯克段於鄢·原文·譯文·翻譯 石碏諫寵州吁·原文·譯文·翻譯 齊桓公伐楚·原文·譯文·翻譯 子產不毀鄉校·原文·譯文·翻譯 曹劌論戰·原文·譯文·翻譯 宮之奇諫假道·原文·譯文·翻譯 子魚論戰·原文·譯文·翻譯 燭之武退秦師·原文·譯文·翻譯 勾踐滅吳·原文·譯文·翻譯 邵工諫厲王弭謗·原文·譯文·翻譯 趙宣子論比與黨·原文·譯文·翻譯 吳子使札來聘·原文·譯文·翻譯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古文觀止
鄭伯克段於鄢·原文·譯文·翻譯石碏諫寵州吁·原文·譯文·翻譯齊桓公伐楚·原文·譯文·翻譯子產不毀鄉校·原文·譯文·翻譯曹劌論戰·原文·譯文·翻譯宮之奇諫假道·原文·譯文·翻譯子魚論戰·原文·譯文·翻譯燭之武退秦師·原文·譯文·翻譯勾踐滅吳·原文·譯文·翻譯邵工諫厲王弭謗·原文·譯文·翻譯趙宣子論比與黨·原文·譯文·翻譯吳子使札來聘·原文·譯文·翻譯虞師晉師滅夏陽·原文·譯文·翻譯晉獻文子室成·原文·譯文·翻譯苛政猛於虎·原文·譯文·翻譯蘇秦以連橫說秦·原文·譯文·翻譯范雎說秦王·原文·譯文·翻譯鄒忌諷齊王納諫·原文·譯文·翻譯馮諼客孟嘗君·原文·譯文·翻譯觸龍說趙太后·原文·譯文·翻譯樂毅報燕王書·原文·譯文·翻譯逍遙游·原文·譯文·翻譯庖丁解牛·原文·譯文·翻譯秋水(節選)·原文·譯文·翻譯勸學(節選)·原文·譯文·翻譯諫逐客書·原文·譯文·翻譯會稽刻石·原文·譯文·翻譯獄中上梁王書·原文·譯文·翻譯過秦論(上)·原文·譯文·翻譯治安策(節選)·原文·譯文·翻譯論貴粟疏·原文·譯文·翻譯上書諫獵·原文·譯文·翻譯項羽本紀(節選)·原文·譯文·翻譯周亞夫軍細柳·原文·譯文·翻譯廉頗藺相如列傳·原文·譯文·翻譯屈原列傳·原文·譯文·翻譯滑稽列傳(節選)·原文·譯文·翻譯太史公自序(節選)·原文·譯文·翻譯報任安書·原文·譯文·翻譯答蘇武書·原文·譯文·翻譯報孫會宗書·原文·譯文·翻譯蘇武傳·原文·譯文·翻譯霍光傳(節選)·原文·譯文·翻譯論盛孝章書·原文·譯文·翻譯登樓賦·原文·譯文·翻譯讓縣自明本志令·原文·譯文·翻譯前出師表·原文·譯文·翻譯後出師表·原文·譯文·翻譯洛神賦·原文·譯文·翻譯與山巨源絕交書·原文·譯文·翻譯陳情表·原文·譯文·翻譯蘭亭集序·原文·譯文·翻譯歸去來兮辭·原文·譯文·翻譯桃花源記·原文·譯文·翻譯五柳先生傳·原文·譯文·翻譯班超傳(節選)·原文·譯文·翻譯獄中與諸甥侄書·原文·譯文·翻譯蕪城賦·原文·譯文·翻譯登大雷岸與妹書·原文·譯文·翻譯別 賦北山移文·原文·譯文·翻譯答謝中書書·原文·譯文·翻譯與陳伯之書·原文·譯文·翻譯與宋元思書·原文·譯文·翻譯三 峽哀江南賦序·原文·譯文·翻譯諫太宗十思疏·原文·譯文·翻譯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原文·譯文·翻譯滕王閣序·原文·譯文·翻譯與韓荊州書·原文·譯文·翻譯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原文·譯文·翻譯弔古戰場文·原文·譯文·翻譯右溪記·原文·譯文·翻譯原道·原文·譯文·翻譯原毀·原文·譯文·翻譯雜說(四)·原文·譯文·翻譯師說·原文·譯文·翻譯進學解·原文·譯文·翻譯諱辯·原文·譯文·翻譯送孟東野序·原文·譯文·翻譯送李願歸盤谷序·原文·譯文·翻譯送董邵南序·原文·譯文·翻譯張中丞傳後敘·原文·譯文·翻譯藍田縣丞廳壁記·原文·譯文·翻譯祭十二郎文·原文·譯文·翻譯祭鱷魚文·原文·譯文·翻譯柳子厚墓誌銘·原文·譯文·翻譯陋室銘·原文·譯文·翻譯駁復仇議·原文·譯文·翻譯桐葉封弟辨·原文·譯文·翻譯段太尉逸事狀·原文·譯文·翻譯捕蛇者說·原文·譯文·翻譯種樹郭橐駝傳·原文·譯文·翻譯憎王孫文·原文·譯文·翻譯三戒(並序)·原文·譯文·翻譯愚溪詩序·原文·譯文·翻譯鈷鉧潭西小丘記·原文·譯文·翻譯至小丘西小石潭記·原文·譯文·翻譯小石城山記·原文·譯文·翻譯阿房宮賦·原文·譯文·翻譯書褒城驛壁·原文·譯文·翻譯英雄之言·原文·譯文·翻譯待漏院記·原文·譯文·翻譯黃岡竹樓記·原文·譯文·翻譯岳陽樓記·原文·譯文·翻譯朋黨論·原文·譯文·翻譯釋秘演詩集序·原文·譯文·翻譯梅聖俞詩集序·原文·譯文·翻譯醉翁亭記·原文·譯文·翻譯秋聲賦·原文·譯文·翻譯與高司諫書·原文·譯文·翻譯袁州州學記·原文·譯文·翻譯辨奸論·原文·譯文·翻譯心術·原文·譯文·翻譯張益州畫像記·原文·譯文·翻譯愛蓮說·原文·譯文·翻譯寄歐陽舍人書·原文·譯文·翻譯墨池記·原文·譯文·翻譯諫院題名記·原文·譯文·翻譯讀孟嘗君傳·原文·譯文·翻譯同學一首別子固·原文·譯文·翻譯游褒禪山記·原文·譯文·翻譯傷仲永·原文·譯文·翻譯答司馬諫議書·原文·譯文·翻譯度支副使廳壁題名記·原文·譯文·翻譯留侯論·原文·譯文·翻譯賈誼論·原文·譯文·翻譯喜雨亭記·原文·譯文·翻譯超然台記·原文·譯文·翻譯石鍾山記·原文·譯文·翻譯方山子傳·原文·譯文·翻譯日喻說·原文·譯文·翻譯答謝民師書·原文·譯文·翻譯潮州韓文公廟碑·原文·譯文·翻譯前赤壁賦·原文·譯文·翻譯後赤壁賦·原文·譯文·翻譯上樞密韓太尉書·原文·譯文·翻譯六國論·原文·譯文·翻譯黃州快哉亭記·原文·譯文·翻譯書洛陽名園記後·原文·譯文·翻譯金石錄後序·原文·譯文·翻譯指南錄後序·原文·譯文·翻譯登西台慟哭記·原文·譯文·翻譯送秦中諸人引·原文·譯文·翻譯送何太虛北遊序·原文·譯文·翻譯大龍湫記·原文·譯文·翻譯閱江樓記·原文·譯文·翻譯送東陽馬生序·原文·譯文·翻譯大言(又名尊盧沙)·原文·譯文·翻譯賣柑者言·原文·譯文·翻譯司馬季主論卜·原文·譯文·翻譯書博雞者事·原文·譯文·翻譯越巫·原文·譯文·翻譯吳士·原文·譯文·翻譯移樹說·原文·譯文·翻譯醫戒·原文·譯文·翻譯裡婦寓言·原文·譯文·翻譯稽山書院尊經閣記·原文·譯文·翻譯瘞旅文·原文·譯文·翻譯送宗伯喬白巖序·原文·譯文·翻譯說琴·原文·譯文·翻譯滄浪亭記·原文·譯文·翻譯項脊軒志·原文·譯文·翻譯寒花葬志·原文·譯文·翻譯答茅鹿門知縣二·原文·譯文·翻譯任光祿竹溪記·原文·譯文·翻譯朱碧潭詩序·原文·譯文·翻譯青霞先生文集序·原文·譯文·翻譯葉子肅詩序·原文·譯文·翻譯豁然堂記·原文·譯文·翻譯報劉一丈書·原文·譯文·翻譯藺相如完璧歸趙論·原文·譯文·翻譯又與焦弱侯·原文·譯文·翻譯贊劉諧·原文·譯文·翻譯牡丹亭記題詞·原文·譯文·翻譯可樓記·原文·譯文·翻譯徐文長傳·原文·譯文·翻譯虎丘·原文·譯文·翻譯浣花溪記·原文·譯文·翻譯游黃山日記(後)·原文·譯文·翻譯核舟記·原文·譯文·翻譯陶庵夢憶序·原文·譯文·翻譯西湖七月半·原文·譯文·翻譯柳麻子說書·原文·譯文·翻譯五人墓碑記·原文·譯文·翻譯獄中上母書·原文·譯文·翻譯張南垣傳·原文·譯文·翻譯九牛壩觀觝戲記·原文·譯文·翻譯原君·原文·譯文·翻譯廉恥·原文·譯文·翻譯與友人論門人書·原文·譯文·翻譯癸未去金陵日與阮光祿書·原文·譯文·翻譯李姬傳·原文·譯文·翻譯吾廬記·原文·譯文·翻譯大鐵椎傳·原文·譯文·翻譯傳是樓記·原文·譯文·翻譯江天一傳·原文·譯文·翻譯口技·原文·譯文·翻譯閻典史傳·原文·譯文·翻譯書左忠毅公逸事·原文·譯文·翻譯獄中雜記·原文·譯文·翻譯游萬柳堂記·原文·譯文·翻譯梅花嶺記·原文·譯文·翻譯祭妹文·原文·譯文·翻譯書魯亮儕·原文·譯文·翻譯萬斯同先生傳·原文·譯文·翻譯登泰山記·原文·譯文·翻譯袁隨園君墓誌銘·原文·譯文·翻譯哀鹽船文·原文·譯文·翻譯出關與畢侍郎箋·原文·譯文·翻譯游廬山記·原文·譯文·翻譯謝南岡小傳·原文·譯文·翻譯閒情記趣(節選)·原文·譯文·翻譯記棚民事·原文·譯文·翻譯游小盤谷記·原文·譯文·翻譯病梅館記·原文·譯文·翻譯送欽差大臣侯官林公序·原文·譯文·翻譯觀巴黎油畫記·原文·譯文·翻譯記超山梅花·原文·譯文·翻譯湖之魚·原文·譯文·翻譯鄒容傳·原文·譯文·翻譯馮婉貞勝英人於謝莊·原文·譯文·翻譯少年中國說·原文·譯文·翻譯讀書筆記讀後感「精編簡版」中國古文史讀後感一封牆外青年的家書讀後感我的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