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金石錄後序·原文·譯文·翻譯:右《金石錄》三十卷者何?趙侯德甫所著書也。取上自三代、下迄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古文觀止》金石錄後序·原文·譯文·翻譯

古文觀止

金石錄後序·原文·譯文·翻譯

〔宋〕李清照

右《金石錄》三十卷者何?趙侯德甫所著書也。

取上自三代、下迄五季,鍾、鼎、甗、鬲、盤、彝、尊、敦之款識,豐碑大碣、顯人晦士之事跡,凡見於金石刻者二千卷,皆是正訛謬,去取褒貶。

上足以合聖人之道,下足以訂史氏之失者,皆載之。

可謂多矣。

嗚呼!自王涯、元載之禍,書畫與一胡一 椒無異;長輿、元凱之病,錢癖與傳癖何殊?名雖不同,其惑一也。

余建中辛巳,始歸趙氏。

時先君作禮部員外郎,丞相作禮部侍郎,候年二十一,在太學作學生。

趙、李族寒,素貧儉。

每朔望謁告,出,質衣,取半千錢,步入相國寺,市碑文果實。

歸,相對展玩咀嚼,自謂葛天氏之民也。

後二年,出仕宦,便有飯蔬衣綀,窮遐方絕域,盡天下古文奇字之志。

日就月將,漸益堆積。

丞相居zheng府,親舊或在館閣,多有亡詩、逸史、魯壁、汲塚所未見之書。

遂盡力傳寫,浸覺有味,不能自已。

後或見古今名人書畫,三代奇器,亦復脫一衣 市易。

嘗記崇寧間,有人持徐熙《牡丹圖》,求錢二十萬。

當時雖貴家子弟,求二十萬錢,豈易得耶?留信宿計無所出而還之。

夫婦相向惋悵者數日。

後屏居鄉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餘。

連守兩郡,竭其俸入,以事鉛槧。

每獲一書,即同共勘校,整集簽題。

得書、畫、彝、鼎,亦摩玩舒捲,指摘疵病,夜盡一燭為率。

故能紙札一精一緻,字畫完整,冠諸收書家。

余性偶強記,每飯罷,坐歸來堂烹茶,指堆積書史,言某事在某書某卷第幾葉第幾行,以中否角勝負,為飲茶先後。

中,即舉杯大笑,至茶傾覆懷中,反不得飲而起。

甘心老是鄉矣!故雖處憂患困窮,而志不屈。

收書既成,歸來堂起書庫,大櫥簿甲乙,置書冊。

如要講讀,即請鑰上簿,關出卷帙。

或少損污,必懲責揩完塗改,不復向時之坦夷也。

是欲求適意,而反取憀慄。

余性不耐,始謀食去重肉,衣去重采,首無明珠翡翠之飾,室無塗金刺繡之具。

遇書史百家,字不刓缺,本不訛謬者,輒市之,儲作副本。

自來家傳《周易》、《左氏傳》,故兩家者流,文字最備。

於是几案羅列,枕席枕藉,意會心謀,目往神授,樂在聲色狗馬之上。

至靖康丙午歲,侯守淄川,聞金寇犯京師,四顧茫然,盈箱溢篋,且戀戀,且悵悵,知其必不為己物矣。

建炎丁未春三月,奔太夫人喪南來,既長物不能盡載,乃先去書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畫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無款識者。

後又去書之監本者,畫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

凡屢減去,尚載書十五車。

至東海,連艫渡淮,又渡一江一 ,至建康。

青州故第,尚鎖書冊什物,用屋十餘間,期明年春再具舟載之。

十二月,金人陷青州,凡所謂十餘屋者,已皆為煨燼矣。

建炎戊申秋九月,侯起復知建康府,己酉春三月罷,具舟上蕪湖,入姑熟,將卜居贛水上。

夏五月,至池陽,被旨知湖州,過闕上殿。

遂駐家池陽,獨赴召。

六月十三日,始負擔捨舟,坐岸上,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光爛爛射人,望舟中告別。

余意甚惡,呼曰:「如傳聞城中緩急,奈何?」

戟手遙應曰:「從眾。

必不得已,先棄輜重,次衣被,次書冊卷軸,次古器;獨所謂宗器者,可自負抱,與身俱存亡,勿忘之!」遂馳馬去。

塗中奔馳,冒大暑,感疾。

至行在,病痁。

七月末,書報臥病。

余驚怛,念侯性素急,奈何病痁,或熱,必服寒藥,疾可憂。

遂解舟下,一日夜行三百里。

比至,果大服柴一胡一 、黃芩藥,瘧且痢,病危在膏肓。

余悲泣,倉皇不忍問後事。

八月十八日,遂不起,取筆作詩,絕筆而終,殊無分香賣屨之意。

葬畢,余無所之。

朝廷已分遣六宮,又傳一江一 當禁渡。

時猶有書二萬卷,金石刻二千卷,器皿、茵褥,可待百客,他長物稱是。

余又大病,僅存喘息。

事勢日迫,念侯有妹婿,任兵部侍郎,從衛在洪州,遂遣二故吏,先部送行李往投之。

冬十二月,金寇陷洪州,遂盡委棄。

所謂連艫渡一江一 之書,又散為雲煙矣。

獨余少輕小卷軸書帖,寫本李、杜、韓、柳集,《世說》、《鹽鐵論》,漢唐石刻副本數十軸,三代鼎鼐十數事,南唐寫本書數篋,偶病中把玩,搬在臥內者,巋然獨存。

上一江一 既不可往,又虜勢叵測,有弟迒,任敕局刪定官,遂往依之。

到台,台守已遁;之剡,出睦,又棄衣被走黃巖,僱舟入海,奔行朝,時駐蹕章安。

從御舟海道之一溫一 ,又之越。

庚戌十二月,放散百官,遂之衢。

紹興辛亥春三月,復赴越;壬子,又赴杭。

先侯疾亟時,有張飛卿學士,攜玉壺過視侯,便攜去,其實珉也。

不知何人傳道,遂妄言有頒金之語,或傳亦有密論列者。

余大惶怖,不敢言,亦不敢遂已,盡將家中所有銅器等物,欲赴外庭投進。

到越,已移幸四明。

不敢留家中,並寫本書寄剡,後官軍收叛卒取去,聞盡入故李將軍家。

所謂巋然獨存者,無慮十去五六矣。

惟有書畫硯墨,可五七簏,更不忍置他所,常在臥榻下,手自開闔。

在會稽,卜居士民鍾氏捨。

忽一夕,穴壁負五簏去。

余悲慟不已,重立賞收贖。

後二日,鄰人鍾復皓出十八軸求賞,故知其盜不遠矣。

萬計求之,其餘遂不可出,今知盡為吳說運使賤價得之。

所謂巋然獨存者,乃十去其七八。

所有一二殘零,不成部帙書冊三數種。

平平書帖,猶復愛惜如護頭目,何愚也耶!

今日忽閱此書,如見故人。

因憶侯在東萊靜治堂,裝卷初就,芸簽縹帶,束十卷作一帙。

每日晚吏散,輒校勘二卷,題跋一卷。

此二千卷,有題跋者五百二卷耳。

今手澤如新,而墓木已拱,悲夫!昔蕭繹一江一 陵陷沒,不惜國亡而毀裂書畫;楊廣一江一 都傾覆,不悲身死而復取圖書。

豈人性之所著,死生不能忘之歟?或者天意以余菲薄,不足以享此尤物耶?抑亦死者有知,猶斤斤愛惜,不肯留在人間耶?何得之艱而失之易也!

嗚呼,余自少陸機作賦之二年,至過蘧瑗知非之兩歲,三十四年之間,憂患得失,何其多也!然有有必有無,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

人亡弓,人得之,又一胡一 足道。

所以區區記其終始者,亦欲為後世好古博雅者之戒雲。

紹興二年、玄黓歲壯月朔甲寅,易安室題。

——選自呂無一黨一 抄本《金石錄》,參校李文<bzgwgz_015/bz>輯《漱玉集》

以上《金石錄》三十卷是誰的著作呢?是先夫趙德甫所撰的呀。

上自三代,下至五代之末,凡是鑄在鍾、鼎、甗、鬲、盤、彝、尊、敦上的題記,以及刻在高大石碑上的顯要人物和山林隱士的事跡——這些見之於金石鏤刻的文字共二千卷,都校正了錯字異文,進行了汰選和品評。

上足以合聖人的道德標準,下能夠訂正史官失誤的,這裡都記載了,可以稱得上內容豐富了!唉,自從唐代的王涯與元載遭到殺身之禍以後,書畫跟一胡一 椒幾乎是一樣的貨色;而晉人和嶠所患的錢癖跟杜預所患的《左傳》癖,也似乎沒有什麼區別。

名義雖不相同,但各自受到的迷惑則是一樣的呀。

徽宗建中靖國元年,我才嫁給趙氏。

當時先父在做禮部員外郎,丞相公公在做禮部侍郎,我夫明誠年方二十一歲,正在太學做學生。

趙、李兩家本是寒族,向來清貧儉樸。

每月初一、十五,明誠都請假出去,把衣服押在當鋪裡,取五百銅錢,走進大相國寺,購買碑文和果實。

回到家中,我們面對面地坐著,一邊展玩碑文,一邊咀嚼果實,自己覺得很像遠古時代葛天氏的臣民那樣自一由 和快樂。

後二年,明誠出仕做官,便立下即使節衣縮食,也要遊遍遼遠的地方,把天下的古文奇字全部搜集起來的志願。

日積月累,資料越積越多。

丞相在zheng府工作,親戚故舊中也有人在秘書省的,常常有《詩經》以外的佚詩、正史以外的逸史,以及從魯國孔子舊壁中、汲郡魏安釐王墓中發掘出來的古文經傳和竹簡文字,於是就盡力抄寫,漸漸感到趣味無窮,以至欲罷不能。

後來偶而看到古今名人的書畫和夏、商、週三代的奇器,也還是脫下衣服把它買下來。

曾記得崇寧年間,有一個人拿來一幅南唐徐熙所畫的《牡丹圖》,要二十萬錢才肯賣。

當時就是貴家子弟,要籌備二十萬銅錢,談何容易啊!我們把它留了兩夜,終於因為想不出法子而還給了他。

我們夫婦倆為此惋惜悵惘了好幾天。

後來我們回青州故鄉閒居了十年。

仰有所取,俯有所入,衣食有了富裕。

明誠又接連做了萊州和淄州的太守,把他的全部薪俸拿出來,從事書籍的刻寫。

每得一本,我們就一起校勘,整理成集,題上書名。

得到書畫和彝、鼎等古代酒器,也摩挲把玩或攤開來欣賞,指摘上面的毛病。

每晚以燒完一枝蠟燭為準。

因此所收藏的古籍,都能做到紙札一精一致,字畫完整,超過許多收藏家。

我天性博聞強記,每次吃完飯,和明誠坐在歸來堂上烹茶,指著堆積的書史,說某一典故出在某書某卷第幾頁第幾行,以猜中與否決定勝負,作為飲茶的先後。

猜中了,便舉杯大笑,以至把茶倒在懷中,起來時反而飲不到一口。

甘心在這個環境中過一輩子了!所以我們雖處於憂患貧窮之中,而胸中的志願從沒有屈服過。

收書的任務既已完成,就在歸來堂中建起書庫,把大櫥編上了甲乙丙丁的號碼,中間放上書冊。

如需講讀,就拿來鑰匙開櫥,在簿子上登記,然後取出所要的書籍。

我有時把書籍損壞或弄髒了一點,他定要給以批評,並責令揩完塗改,不再像過去那樣平易和藹了。

收藏書籍本為尋求適意,如今反而弄得一場不愉快。

我性子實在忍耐不住,就想辦法不吃第二道葷菜,不穿第二件繡有文彩的衣裳,頭上沒有明珠翡翠的首飾,室內沒有鍍金刺繡的傢俱。

遇到諸子百家的書籍,只要字不殘缺、版本不假的,就馬上買下,儲存起來作為副本。

向來家傳的《周易》和《左傳》,原有兩個版本源流,文字最為完備。

於是羅列在几案上,堆積在枕席間,我們意會心謀,目往神授,這種樂趣遠遠超過聲色狗馬之上。

到了欽宗靖康元年,明誠做了淄州太守,聽說金軍進犯京師汴梁,一時間四顧茫然,只見滿箱滿籠都是書籍,一邊戀戀不捨,一邊悵惘不已,心知這些東西必將不為己有了。

高宗建炎元年三月間,我的婆婆太夫人郭氏死於建康,明誠奔喪南來。

多餘的物品既不能全部載去,便先把書籍中重而且大的印本去掉,又把藏畫中重複的幾幅去掉,又把古器中沒有款識的去掉。

後來又去掉書籍中的國子監刻本、畫卷中的平平之作及古器中又重又大的幾件。

經多次削減,還裝了十五車書籍。

到了海州,雇了好幾艘船渡過淮河,又渡過長一江一 ,到達建康。

這時青州老家,還鎖著書冊什物,佔用了十多間房屋,希望明年春天再備船把它裝走。

可是到了十二月,金兵攻下青州,這十幾屋東西,一下子化為灰燼了。

高宗建炎二年秋九月,明誠再度被起用任職建康府,三年春三月罷官,搭船上蕪湖。

到了當塗,打算在贛一江一 一帶找個住處。

夏五月,到貴池,皇帝有旨任命他知湖州,需上殿朝見。

於是我們把家暫時安置在貴池,他一人奉旨入朝。

六月十三日,開始挑起行李,捨舟登岸。

他穿著一身夏布衣服,翻起覆在前額的頭巾,坐在岸上,精神如虎,明亮的目光直向人射來,向船上告別。

此刻我的情緒很不好,大喊道:「假如聽說城裡局勢緊急,怎麼辦呀?」

他伸出兩個手指,遠遠地答應道:「跟隨眾人吧。

實在萬不得已,先丟掉包裹箱籠,再丟掉衣服被褥,再丟掉書冊卷軸,再丟掉古董,只是那些宗廟祭器和禮樂之器,必須抱著背著,與自身共存亡,別忘了!」說罷策馬而去。

一路上不停地奔馳,冒著炎暑,感染成疾。

到達皇帝駐蹕的建康,患了瘧疾。

七月底,有信到家,說是病倒了。

我又驚又怕,想到明誠向來性子很急,無奈生了瘧疾,有時發燒起來,他一定會服涼藥,病就令人擔憂了。

於是我乘船東下,一晝夜趕了三百里。

到達以後,方知他果然服了大量的柴一胡一 、黃芩等涼藥,瘧疾加上痢疾,病入膏肓,危在旦夕。

我不禁悲傷地流淚,匆忙中哪裡忍心問及後事。

八月十八日,他便不再起來,取筆做詩,絕筆而終,此外更沒有「分香賣屨」之類的遺囑。

把他安葬完畢,我茫茫然不知到什麼地方是好。

建炎三年七月,皇上把後宮的嬪妃全部分散出去,又聽說長一江一 就要禁渡。

當時家裡還有書二萬卷,金石刻二千卷。

所有的器皿、被褥,約可接待上百位客人;其他物品,數量與此相當。

我又生了一場大病,只剩下一口氣。

時局越來越緊張,想到明誠有個做兵部侍郎的妹婿,此刻正作後宮的護衛在南昌。

我馬上派兩個老管家,先將行李分批送到他那裡去。

誰知到了冬十二月,金人又攻下南昌,於是這些東西便全數失去。

所謂一艘接著一艘運過長一江一 的書籍,又像雲煙一般消失了,只剩下少數份量輕、體積小的卷軸書帖,以及寫本李白、杜甫、韓愈、柳宗元的詩文集,《世說新語》,《鹽鐵論》,漢、唐石刻副本數十軸,三代鼎鼐十幾件,南唐寫本書幾箱。

偶而病中欣賞,把它們搬在臥室之內,這些可謂巋然獨存的了。

長一江一 上游既不能去,加之敵人的動一態 難以預料,我有個兄弟叫李迒,在朝任敕局刪定官,便去投靠他。

我趕到台州,台州太守已經逃走;回頭到剡縣,出睦州,又丟掉衣被急奔黃巖,僱船入海,追隨出行中的朝廷。

這時高宗皇帝正駐蹕在台州的章安鎮。

於是我跟隨御舟從海道往一溫一 州,又往越州。

建炎四年十二月,皇上有旨命郎官以下官吏分散出去,我就到了衢州。

紹興元年春三月,復赴越州;二年,又到杭州。

先夫病重時,有一個張飛卿學士,帶著玉壺來看望他,隨即攜去,其實那是用一塊形狀似玉的美石雕成的。

不知是誰傳出去,於是謠言中便有分賜金人的話語。

還傳說有人暗中上表,進行檢舉和彈劾。

事涉通敵之嫌,我非常惶懼恐怖,不敢講話,也不敢就此算了,把家裡所有的青銅器等古物全部拿出來,準備向掌管國家符寶的外庭投進。

我趕到越州,皇上已駕幸四明。

我不敢把東西留在身邊,連寫本書一起寄放在剡縣。

後來官軍搜捕叛逃的士兵時把它取去,聽說全部歸入前李將軍家中。

所謂「巋然獨存」的東西,無疑又去掉十分之五六了。

惟有書畫硯墨,還剩下五六筐,再也捨不得放在別處,常常藏在床 榻下,親手保管。

在越州時,我借居在當地居民鍾氏家裡。

冷不防一天夜裡,有人掘壁洞背了五筐去。

我傷心極了,決心重金懸賞收贖回來。

過了兩天,鄰人鍾復皓拿出十八軸書畫來求賞,因此知道那盜賊離我不遠了。

我千方百計求他,其餘的東西再也不肯拿出來。

今天我才知道被福建轉運判官吳說賤價買去了。

所謂「巋然獨存」的東西,這時已去掉十分之七八。

剩下一二件殘餘零碎的,有不成部帙的書冊三五種。

平平庸庸的書帖,我還像保護頭腦和眼珠一樣愛惜它,多麼愚蠢呀!

今天無意之中翻閱這本《金石錄》,好像見到了死去的親人。

因此又想起明誠在萊州靜治堂上,把它剛剛裝訂成冊,插以芸簽,束以縹帶,每十卷作一帙。

每天晚上屬吏散了,他便校勘兩卷,題跋一卷。

這二千卷中,有題跋的就有五百零二卷啊。

現在他的手跡還像新的一樣,可是墓前的樹木已能兩手合抱了。

悲傷啊!從前梁元帝蕭繹當都城一江一 陵陷落的時候,他不去痛惜國家的滅亡,而去焚燬十四萬冊圖書;隋煬帝楊廣在一江一 都遭到覆滅,不以身死為可悲,反而在死後把唐一人載去的圖書重新奪回來。

難道人性之所專注的東西,能夠逾越生死而念念不忘嗎?或者天意認為我資質菲薄,不足以享有這些珍奇的物件嗎?抑或明誠死而有知,對這些東西猶斤斤愛惜,不肯留在人間嗎?為什麼得來非常艱難而失去又是如此容易啊!

唉!陸機二十作《文賦》,我在比他小兩歲的時候嫁到趙家;蘧瑗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歲之非,現在我已比他大兩歲:在這三十四年之間,憂患得失,何其多啊!然而有有必有無,有聚必有散,這是人間的常理。

有人丟了弓,總有人得到弓,又何必計較。

因此我以區區之心記述這本書的始末,也想為後世好古博雅之士留下一點鑒戒。

紹興二年,太歲在壬,八月初一甲寅,易安室題。

(徐培均)

鄭伯克段於鄢·原文·譯文·翻譯 石碏諫寵州吁·原文·譯文·翻譯 齊桓公伐楚·原文·譯文·翻譯 子產不毀鄉校·原文·譯文·翻譯 曹劌論戰·原文·譯文·翻譯 宮之奇諫假道·原文·譯文·翻譯 子魚論戰·原文·譯文·翻譯 燭之武退秦師·原文·譯文·翻譯 勾踐滅吳·原文·譯文·翻譯 邵工諫厲王弭謗·原文·譯文·翻譯 趙宣子論比與黨·原文·譯文·翻譯 吳子使札來聘·原文·譯文·翻譯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古文觀止
鄭伯克段於鄢·原文·譯文·翻譯石碏諫寵州吁·原文·譯文·翻譯齊桓公伐楚·原文·譯文·翻譯子產不毀鄉校·原文·譯文·翻譯曹劌論戰·原文·譯文·翻譯宮之奇諫假道·原文·譯文·翻譯子魚論戰·原文·譯文·翻譯燭之武退秦師·原文·譯文·翻譯勾踐滅吳·原文·譯文·翻譯邵工諫厲王弭謗·原文·譯文·翻譯趙宣子論比與黨·原文·譯文·翻譯吳子使札來聘·原文·譯文·翻譯虞師晉師滅夏陽·原文·譯文·翻譯晉獻文子室成·原文·譯文·翻譯苛政猛於虎·原文·譯文·翻譯蘇秦以連橫說秦·原文·譯文·翻譯范雎說秦王·原文·譯文·翻譯鄒忌諷齊王納諫·原文·譯文·翻譯馮諼客孟嘗君·原文·譯文·翻譯觸龍說趙太后·原文·譯文·翻譯樂毅報燕王書·原文·譯文·翻譯逍遙游·原文·譯文·翻譯庖丁解牛·原文·譯文·翻譯秋水(節選)·原文·譯文·翻譯勸學(節選)·原文·譯文·翻譯諫逐客書·原文·譯文·翻譯會稽刻石·原文·譯文·翻譯獄中上梁王書·原文·譯文·翻譯過秦論(上)·原文·譯文·翻譯治安策(節選)·原文·譯文·翻譯論貴粟疏·原文·譯文·翻譯上書諫獵·原文·譯文·翻譯項羽本紀(節選)·原文·譯文·翻譯周亞夫軍細柳·原文·譯文·翻譯廉頗藺相如列傳·原文·譯文·翻譯屈原列傳·原文·譯文·翻譯滑稽列傳(節選)·原文·譯文·翻譯太史公自序(節選)·原文·譯文·翻譯報任安書·原文·譯文·翻譯答蘇武書·原文·譯文·翻譯報孫會宗書·原文·譯文·翻譯蘇武傳·原文·譯文·翻譯霍光傳(節選)·原文·譯文·翻譯論盛孝章書·原文·譯文·翻譯登樓賦·原文·譯文·翻譯讓縣自明本志令·原文·譯文·翻譯前出師表·原文·譯文·翻譯後出師表·原文·譯文·翻譯洛神賦·原文·譯文·翻譯與山巨源絕交書·原文·譯文·翻譯陳情表·原文·譯文·翻譯蘭亭集序·原文·譯文·翻譯歸去來兮辭·原文·譯文·翻譯桃花源記·原文·譯文·翻譯五柳先生傳·原文·譯文·翻譯班超傳(節選)·原文·譯文·翻譯獄中與諸甥侄書·原文·譯文·翻譯蕪城賦·原文·譯文·翻譯登大雷岸與妹書·原文·譯文·翻譯別 賦北山移文·原文·譯文·翻譯答謝中書書·原文·譯文·翻譯與陳伯之書·原文·譯文·翻譯與宋元思書·原文·譯文·翻譯三 峽哀江南賦序·原文·譯文·翻譯諫太宗十思疏·原文·譯文·翻譯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原文·譯文·翻譯滕王閣序·原文·譯文·翻譯與韓荊州書·原文·譯文·翻譯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原文·譯文·翻譯弔古戰場文·原文·譯文·翻譯右溪記·原文·譯文·翻譯原道·原文·譯文·翻譯原毀·原文·譯文·翻譯雜說(四)·原文·譯文·翻譯師說·原文·譯文·翻譯進學解·原文·譯文·翻譯諱辯·原文·譯文·翻譯送孟東野序·原文·譯文·翻譯送李願歸盤谷序·原文·譯文·翻譯送董邵南序·原文·譯文·翻譯張中丞傳後敘·原文·譯文·翻譯藍田縣丞廳壁記·原文·譯文·翻譯祭十二郎文·原文·譯文·翻譯祭鱷魚文·原文·譯文·翻譯柳子厚墓誌銘·原文·譯文·翻譯陋室銘·原文·譯文·翻譯駁復仇議·原文·譯文·翻譯桐葉封弟辨·原文·譯文·翻譯段太尉逸事狀·原文·譯文·翻譯捕蛇者說·原文·譯文·翻譯種樹郭橐駝傳·原文·譯文·翻譯憎王孫文·原文·譯文·翻譯三戒(並序)·原文·譯文·翻譯愚溪詩序·原文·譯文·翻譯鈷鉧潭西小丘記·原文·譯文·翻譯至小丘西小石潭記·原文·譯文·翻譯小石城山記·原文·譯文·翻譯阿房宮賦·原文·譯文·翻譯書褒城驛壁·原文·譯文·翻譯英雄之言·原文·譯文·翻譯待漏院記·原文·譯文·翻譯黃岡竹樓記·原文·譯文·翻譯岳陽樓記·原文·譯文·翻譯朋黨論·原文·譯文·翻譯釋秘演詩集序·原文·譯文·翻譯梅聖俞詩集序·原文·譯文·翻譯醉翁亭記·原文·譯文·翻譯秋聲賦·原文·譯文·翻譯與高司諫書·原文·譯文·翻譯袁州州學記·原文·譯文·翻譯辨奸論·原文·譯文·翻譯心術·原文·譯文·翻譯張益州畫像記·原文·譯文·翻譯愛蓮說·原文·譯文·翻譯寄歐陽舍人書·原文·譯文·翻譯墨池記·原文·譯文·翻譯諫院題名記·原文·譯文·翻譯讀孟嘗君傳·原文·譯文·翻譯同學一首別子固·原文·譯文·翻譯游褒禪山記·原文·譯文·翻譯傷仲永·原文·譯文·翻譯答司馬諫議書·原文·譯文·翻譯度支副使廳壁題名記·原文·譯文·翻譯留侯論·原文·譯文·翻譯賈誼論·原文·譯文·翻譯喜雨亭記·原文·譯文·翻譯超然台記·原文·譯文·翻譯石鍾山記·原文·譯文·翻譯方山子傳·原文·譯文·翻譯日喻說·原文·譯文·翻譯答謝民師書·原文·譯文·翻譯潮州韓文公廟碑·原文·譯文·翻譯前赤壁賦·原文·譯文·翻譯後赤壁賦·原文·譯文·翻譯上樞密韓太尉書·原文·譯文·翻譯六國論·原文·譯文·翻譯黃州快哉亭記·原文·譯文·翻譯書洛陽名園記後·原文·譯文·翻譯金石錄後序·原文·譯文·翻譯指南錄後序·原文·譯文·翻譯登西台慟哭記·原文·譯文·翻譯送秦中諸人引·原文·譯文·翻譯送何太虛北遊序·原文·譯文·翻譯大龍湫記·原文·譯文·翻譯閱江樓記·原文·譯文·翻譯送東陽馬生序·原文·譯文·翻譯大言(又名尊盧沙)·原文·譯文·翻譯賣柑者言·原文·譯文·翻譯司馬季主論卜·原文·譯文·翻譯書博雞者事·原文·譯文·翻譯越巫·原文·譯文·翻譯吳士·原文·譯文·翻譯移樹說·原文·譯文·翻譯醫戒·原文·譯文·翻譯裡婦寓言·原文·譯文·翻譯稽山書院尊經閣記·原文·譯文·翻譯瘞旅文·原文·譯文·翻譯送宗伯喬白巖序·原文·譯文·翻譯說琴·原文·譯文·翻譯滄浪亭記·原文·譯文·翻譯項脊軒志·原文·譯文·翻譯寒花葬志·原文·譯文·翻譯答茅鹿門知縣二·原文·譯文·翻譯任光祿竹溪記·原文·譯文·翻譯朱碧潭詩序·原文·譯文·翻譯青霞先生文集序·原文·譯文·翻譯葉子肅詩序·原文·譯文·翻譯豁然堂記·原文·譯文·翻譯報劉一丈書·原文·譯文·翻譯藺相如完璧歸趙論·原文·譯文·翻譯又與焦弱侯·原文·譯文·翻譯贊劉諧·原文·譯文·翻譯牡丹亭記題詞·原文·譯文·翻譯可樓記·原文·譯文·翻譯徐文長傳·原文·譯文·翻譯虎丘·原文·譯文·翻譯浣花溪記·原文·譯文·翻譯游黃山日記(後)·原文·譯文·翻譯核舟記·原文·譯文·翻譯陶庵夢憶序·原文·譯文·翻譯西湖七月半·原文·譯文·翻譯柳麻子說書·原文·譯文·翻譯五人墓碑記·原文·譯文·翻譯獄中上母書·原文·譯文·翻譯張南垣傳·原文·譯文·翻譯九牛壩觀觝戲記·原文·譯文·翻譯原君·原文·譯文·翻譯廉恥·原文·譯文·翻譯與友人論門人書·原文·譯文·翻譯癸未去金陵日與阮光祿書·原文·譯文·翻譯李姬傳·原文·譯文·翻譯吾廬記·原文·譯文·翻譯大鐵椎傳·原文·譯文·翻譯傳是樓記·原文·譯文·翻譯江天一傳·原文·譯文·翻譯口技·原文·譯文·翻譯閻典史傳·原文·譯文·翻譯書左忠毅公逸事·原文·譯文·翻譯獄中雜記·原文·譯文·翻譯游萬柳堂記·原文·譯文·翻譯梅花嶺記·原文·譯文·翻譯祭妹文·原文·譯文·翻譯書魯亮儕·原文·譯文·翻譯萬斯同先生傳·原文·譯文·翻譯登泰山記·原文·譯文·翻譯袁隨園君墓誌銘·原文·譯文·翻譯哀鹽船文·原文·譯文·翻譯出關與畢侍郎箋·原文·譯文·翻譯游廬山記·原文·譯文·翻譯謝南岡小傳·原文·譯文·翻譯閒情記趣(節選)·原文·譯文·翻譯記棚民事·原文·譯文·翻譯游小盤谷記·原文·譯文·翻譯病梅館記·原文·譯文·翻譯送欽差大臣侯官林公序·原文·譯文·翻譯觀巴黎油畫記·原文·譯文·翻譯記超山梅花·原文·譯文·翻譯湖之魚·原文·譯文·翻譯鄒容傳·原文·譯文·翻譯馮婉貞勝英人於謝莊·原文·譯文·翻譯少年中國說·原文·譯文·翻譯讀書筆記讀後感「精編簡版」中國古文史讀後感一封牆外青年的家書讀後感我的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