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三國演義》第五十三回 黃公覆殉節九江口 張翼德驅兵採石磯:向一寵一 大喜,吩咐水軍將士,將船隻靠北岸扎立水寨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反三國演義》第五十三回 黃公覆殉節九江口 張翼德驅兵採石磯

反三國演義

第五十三回 黃公覆殉節九江口 張翼德驅兵採石磯

卻說荊州方面水師統將向一寵一 ,奉到漢中王令旨,徐元帥檄文,即日同馬良劉封蔣琪商議,請三人小心守護一江一 夏夏口各地,留下五千水軍,保護一江一 面,整頓荊州原有水師,及新近補充添置各項大小船隻,共水師三萬餘人,即日向九一江一 方面發動,真個是連檣蔽日,雙槳如雲,趁著大一江一 順流直下;來到九一江一 附近,只見南岸上吳軍旗幟鮮明,一江一 面帆檣輝耀,北岸上無數漢兵,壁壘整嚴,旌旗招展。

向一寵一 大喜,吩咐水軍將士,將船隻靠北岸扎立水寨。

岸上漢兵,見是自家水師來到,飛報趙雲。

趙雲同嚴壽廖化,帶了數百親軍,來到一江一 岸巡視。

向一寵一 督飭安營已畢,自領親軍上岸,來見主將;子龍大喜,並馬回營。

向一寵一 入營參見,雲深加撫慰道:「雄師坐鎮,一江一 漢安流,令某得一意北行,遂定河北,皆將軍之所致也!」一寵一 起辭道:「一寵一 不過奉行威令,獎率同袍,幸未隕越,何敢居功!敢問主將,何來之速?」

趙雲笑道:「程普周泰悉全力以守小峴,聚舟師以連濡須巢湖,我兵由舒六以窺蘄黃,自無戰爭可言,黃蓋老將,督飭水軍,死守九一江一 ;惟鄱陽水師,近因孟起蕩定一江一 北,調赴建業防衛者居多,巢湖濡須,分軍屯駐,在九一江一 者,不過十分之一二;某意以水師掩護陸軍,渡過南岸,由廬山以攻九一江一 ,而將軍督水師與戰於一江一 上,我之水師,三倍於彼,我之陸軍,十倍於彼,黃蓋雖能守,亦無如何矣!」

向一寵一 道:「主將明見萬里,可操必勝,請飛檄長沙桂陽兩太守,遣兵分定廬陵九一江一 贛南各郡縣,俾我兵攻取九一江一 ,一意進行。」

趙雲喜道:「將軍遠慮,雲所不如!」即分道派人至長沙桂陽各地,依照計劃行事;吩咐馬步全軍,即日渡一江一 ,雲與向一寵一 自上戰船,督飭水師掩護。

隔一江一 黃蓋,明見漢兵渡一江一 ,以水陸強盛,懼有疏虞,不敢邀擊。

漢兵安穩登岸,趙雲令向一寵一 引水師直攻吳軍,自己整頓全軍,擊破沿岸吳兵守禦各壘,摧鋒直進,吳兵望風而潰,直抵九一江一 。

向一寵一 督水師,由上流以大筏載火具,順燒吳兵。

吳兵氣餒,潰敗相仍,水陸諸軍,盡集九一江一 城下。

趙雲令嚴壽黃武各領萬人,分徇南昌鄱陽豫章各郡,使九一江一 孤立無援。

吳軍水陸俱敗,九一江一 城守危急,黃蓋督飭所部,竭力守禦。

雲令向一寵一 留水師萬人,暫碇泊九一江一 城下,其餘盡開赴馬當,扼要駐紮,阻擋吳越援兵,雲自督軍將城一團一 一團一 圍住,逆料九一江一 不日可下。

黃武嚴壽先後回報,徇定各郡。

趙雲大喜道:「我軍東下,以水師為主,陸軍不過沿岸夾輔。

我自留兵二萬,黃將軍廖將軍嚴將軍各領萬人,從豫章分道人東越,吳之精兵良將,盡在淮北一江一 南,閩越腹地,有兵無幾,若驟以重兵臨之,都無不破,越亡則建業無退步之地,閩亡則越有累卵之危,所至之處,當先以安撫居民為事,守令賢者,任之可也!成功之後,廖將軍駐閩甌,嚴將軍駐閩,黃將軍駐會稽,全軍駐紮,互相呼應,不世之功,三將勉之!」三將再拜受命,各領部兵,分途出發,果然不出趙雲所料,兵鋒所至,前無堅城,旬月之間,甌越八閩,依次勘定,飛檄報捷,趙雲已到了建業了。

且說黃蓋死守九一江一 ,已經兩月,外援盡絕。

趙雲統轄水陸四萬餘人,遠遠圍定。

九一江一 城裡,糧草雖有,缺乏飲料,近一江一 各門,久已堵塞,城中井水,不敷應用;那時便有一些不安分的遊兵,暗通消息,向漢兵通款開城,趙雲分兵伺隙而進。

黃蓋聞知,領兵前來阻止,漢兵已經大入,蓋率兵扼住子城巷戰,士皆殊死。

議軍水師上岸,從水關襲入,登時全城鼎沸。

蓋知事不可為,回馬到了九一江一 太守衙署,下馬進了大堂,向東再拜,拔劍自一殺。

吳軍無主,紛紛投降。

趙雲夫妻並馬進入衙署,看見黃蓋一屍一首,不覺惻然,令衙中吏士,用上好棺木,將一屍一首沐浴成殮,擇廬山幽勝處安葬。

收拾已畢,恰好馬良領兵八千,到九一江一 助戰。

雲喜令馬良守九一江一 ,自己督率水陸軍隊,沿一江一 直下,風聲所播,無人抵敵。

原來黃公覆是東吳三世老臣,一江一 南大將,全軍敗死,誰敢當鋒!吳兵怯懦,向不任戰,水師精銳,迭受傷痍,散處巢湖採石,不能呵成一氣,一江一 北陸兵,三戰灰滅,程普父子,與周泰屯駐小峴,陸遜凌統,嚴防馬超,更無餘力兼顧上游。

趙雲乘勝進兵,勢如狂風振籜,直到濡須。

凌統杜襲以陸兵二萬,水師萬人,駐守東西梁山。

雲以孤軍轉戰辛苦,就在此地駐紮,候元帥命令進行。

那徐元直自督張飛一軍,出攻小峴,程普以勢力不敵,據險以拒,相持月餘,漢兵不能前進。

張飛十分焦躁,累欲上前攻打。

元直歎道:「將軍不必心煩,孟起子龍兩軍必勝,程普退走不暇,我軍自可長驅直入,何必攻堅,以傷士卒!」張飛不敢違令,耐心守著。

卻好馬超收了一江一 北,飛騎報捷。

元直大喜,令馬超領精兵萬人,由六一合 入烏一江一 ,抄擊大峴山後路,使者星馳去了。

馬超得令,自同馬岱文鴦提兵前來。

趙雲到了濡須,聞知吳兵尚駐小峴,令雲騄領兵萬人,與水師相輔,紮營濡須,自領萬人,循濡須水入昭關,來抄小峴後路。

早有伏路小軍,飛報程普,普大驚道:「三方皆敵,後路全虛,若不速退,更無歸路矣!」急同周泰程咨盡起防軍,乘馬超趙雲未至之先,棄了小峴,約會江湖水師,潛師夜走。

卻被向一寵一 將濡須口堵住,水師連一個船也不能出來。

程普帶領陸軍,與水師能陸戰者萬人,合四月人連夜望當塗方面退走。

後面徐元直晝夜提防程普逃走,一聽探馬報知,令張翼馬忠關索崔頎領第一隊,張飛同龐豐鹿豫領第二隊,無分晝夜,火速追趕吳軍。

諸將得令,馬上起程,看看趕到烏一江一 方面,凌統杜襲,急忙帶領水師前來接應。

只見烏一江一 前面,馬超一支兵向前截住,後面張飛大隊亦到。

趙雲乘凌統杜襲援助程普,與黃敘乘隙,一鼓攻下了西梁山要隘。

程普見軍事危急,提刀直取張飛,周泰便戰住了馬超,一步一步,退到一江一 邊,吳兵紛紛上船。

陸遜領大隊水師,從隔一江一 前來接應。

徐元直下令軍中,一齊出馬,盡滅吳兵。

兩路將官,盡行奮勇上前,將程普周泰圍在垓心。

周泰大吼一聲,衝殺出陣,程普跟著同行。

漢軍陣裡文鴦,急放下銀槍,曳起雕弓,一箭射中程普後心。

張飛趕上,復一矛刺翻程普,吳兵大敗。

周泰到了一江一 邊,從岸上一縱,跳下本船,回船便走。

程咨杜襲率為亂軍所殺。

凌統陸遜,吩咐水軍,向岸上一齊放箭,反射傷了無數漢兵,元直即命收軍。

陸遜諸將,將船停泊一江一 南。

元直令將受傷兵士,送至濡須大營醫治。

吳兵死者萬餘,落水死者,無慮萬數;殺死一江一 南大將程普父子及杜襲三人。

元直令張飛入西梁山安營,令趙雲與向一寵一 分領水師,一寵一 領水師萬人,去清巢湖吳兵;雲領水師二萬,以民船護馬超全軍萬人,渡一江一 攻東梁山,直取當塗。

趙雲馬超得令,兩個即時進兵。

雲與超約,俟雲與吳兵一交一 戰,可急從上流竟渡,超應允。

雲與黃敘入水師,吩咐將士啟程前往,進攻吳軍。

陸遜聞知,急同凌統督兵迎戰,兩軍接近,血肉相搏,檣傾櫓折,一江一 水為赤。

馬超乘哄,連檣急渡,半日工夫,完全渡過。

馬超名震大河南北,幾乎海內皆知,兵士過一江一 ,人無退志。

東梁山吳兵,血戰經時,抵抗不住,棄山而走。

馬超不去占山,只一直追趕敗兵,乘勢攻破當塗,方才紮住,令軍士在岸上擂鼓助戰,東西梁山,儘是漢兵。

陸遜凌統,兀自不退,只聽得探子飛報入船,言姜維因乘大兵在採石血戰,從揚州方面,偷渡長一江一 襲取丹徒,殺了守將士匡;丹徒方面,漢兵二萬餘人,俱向建業方面殺來。

陸遜吃了一驚。

又聽得當塗敗兵報道:「馬超攻破當塗,全軍進攻建業。」

陸遜長歎道:「敵騎長驅,大一江一 無險,建業之危,如朝露矣!」急令鳴金停戰。

趙雲見馬超全軍畢渡,不須苦戰,多殺士卒。

亦將舟船約住。

吳兵連夜退向建業,趙雲督水師隨後追趕。

元直令張飛由採石磯渡一江一 ,與馬超會攻建業。

張飛領令,立時督兵渡過南岸,會同馬超來攻建業。

你說姜維一支兵緣何過一江一 ?困馬超奉令領兵出烏一江一 ,將一江一 北軍事,全付姜維。

姜維與李嚴商議道:「主將去烏一江一 ,陸遜必以全力接應程普,下流一江一 防必虛,不如分兵乘隙去襲丹徒,丹徒一得,建業必震矣!」李嚴稱善。

姜維將一江一 北防務一交一 與李嚴,自領萬人前往,先以數百人拘集漁舟,乘著風雨,分次渡過二千餘人。

維急令攻丹徒,蟻附而上;上得城去,一聲鼓噪,守將士匡,不知漢兵多少,冒昧出來,被姜維一刀宰了,唾手得了丹徒。

正是:

伯約膽如雞卵,夜取丹徒;仲謀基似鴻毛,朝看建業。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異史氏曰:王浚樓船蔽一江一 而下,千尋鐵鎖終古沉一江一 ,非杜預張華決策終朝,恐一角斜陽,猶待爭持於晉帝棋枰之內,而先表其謀者,則羊叔子也。

時則杜預出一江一 陵,司馬由出滌中,王渾出橫一江一 ,王戎出武昌,一胡一 奮出夏口,王浚唐彬浮一江一 東下,陸路之兵計五,水路之兵有二,始告平吳,伊何其難。

諸葛遺表於前,元直陳師於後,是羊杜不克專美其謀;而馬良蔣琪,帷幄一交一 歡,既無異張華推枰而起;趙雲向一寵一 順流飛渡,亦何異王浚檣櫓長驅。

合水陸之兵,僅分三路出甌越之卒,別有三軍,雖上游下游地形異而戰局不同,而再戰再克,人物同而成功不異,滅魏及吳,抑何其易也。

若彼吳會乃又不然,程普守小峴,黃蓋守九一江一 ,陸遜守一江一 南,甘寧守一江一 陰,凌統守濡須,周泰丁奉,程咨杜襲,名臣宿將,盡在行間。

而甘寧死於亂流,丁奉死於亂箭,射陽河內,宿遷城邊,白骨已是凌嶒,逝水尚為嗚咽!乃黃蓋殉於潯署,程普又死烏一江一 ,周泰幸爾逃生,咨襲同時死難。

前後覆敗,死亡接踵,陸遜凌統,無力回天,比夫一片降帆,固雲烈矣!同若大一江一 無險,不亦哀哉!則知「氣運雖天所授,功業由人而成!」羊祜之言,千古不易,又何有於洛陽青益之瞽唱,王浚樓船之奇功,始見金陵王氣,黯然可收耶。

濡須有塢,東吳之所以拒曹,墮淚有碑,羊祜之所以拒陸,今向一寵一 堵濡須之口,轉使舟師一船不出,馬超擊峴山之背,遂令三軍掩淚無歸,退走當塗,不名一戰。

大峴小峴,東梁西梁,惟見吳兵血肉翻飛,一江一 水為赤,帆檣亂哄,山色猶青,無非戰以謀成,擾其後路,人因名重,奪儘先聲耳。

是故有塢有碑,則有鐵錐鐵鎖之思想;無塢無碑,則無大筏火炬之奇談。

趙雲成偷渡之功,伯約集漁舟而至,風雨來會,石頭已危,則翼德採石一軍,平吳之功,應居一半也。

使非元直手揮一羽,抗志雲霄,烏足慰先主之平生,而繼叔子之盛軌哉。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反三國演義
簡介楔子 雨夜談心傷今弔古 晴窗走筆遣將調兵第一回 省詐書水鏡留元直 脫徐母孔明遣趙雲第二回 戰江夏孫氏雪前仇 讓荊州劉牧懲後患第四回 洩舊忿張繡投孫權 挫先聲甘寧射樂進第五回 小周瑜水陸破曹兵 矮張松東西販蜀土第六回 巡江上趙子龍得圖 取漢中夏侯淵耀武第七回 數抗命矯詔召馬騰 聯新婚開閣迎呂范第八回 戰合肥太史慈中箭 出潼關馬孟起報仇第九回 曹孟德計阻臨潼縣 諸葛亮兵伐白水關第十回 馬孟起間道入四川 管幼安捐軀蹈東海第十一回 伏皇后策授傳國璽 喬國老痛哭小東床第十二回 賦歸寧孫夫人不歸 下密詔漢獻帝不密第十三回 銅雀台大宴論當塗 金鳳橋愛子陳天命第十四回 孫夫人雨泣葬江流 劉皇叔雪涕祭武擔第十五回 吳蜀仇讎阿瞞稱帝 漢魏禪讓子建出亡第十六回 大復仇劉玄德興師 小得勝夏侯淵敗績第十七回 魏文長偷度子午谷 馬孟起再入長安城第十八回 侈親征魏武帝逞兵 雪積憾馬孟起奮武第十九回 征舊部馬岱旋武威 襲故智魏延渡壺口第二十回 急援兵賈詡明聯吳 扮舟商呂蒙暗襲蜀第二十一回 趙子龍截江敗呂蒙 龐士元巡城識向寵第二十二回 張翼德血戰奪方城 關雲長兵威震河北第二十三回 議遷都曹操還許下 領新軍馬岱出關中第二十四回 孫仲謀兩路攻荊州 趙子龍一軍奪江夏第二十五回 劉玄德正位漢中王 諸葛亮誓師長安道第二十六回 老黃忠奮威敗徐晃 勇姜維設計賺曹真第二十七回 諸葛瞻越險奪龍門 司馬昭藏兵匿少室第二十八回 張文遠反攻圍方城 龐士元智救襲郟鄏第二十九回 劉玄德駐蹕荊州城 徐文響失機沔陽縣第三十回 仙桃鎮徐趙大鏖兵 皂角市關張雙縱火第三十一回 斗三將許褚喪澠池 陷重圍徐晃棄函谷第三十二回 偃師縣曹彰戰馬超 黑石關黃忠敗張郃第三十三回 除虎倀射殺滿伯寧 藉雉媒招降諸葛誕第三十四回 曹孟德許昌大會議 孫仲謀鄱陽小閱兵第三十五回 犯桂陽虞翻夜撤師 收零陵蔣琬宵臨敵第三十六回 大涼山孟獲懾疑兵 三連海呂凱擒蠻帥第三十七回 趙子龍麾兵九里關 馬孟起燒糧孟津驛第三十八回 炸新安諸葛試地雷 拒洛水司馬掘天塹第三十九回 洛陽城漢魏大交鋒 孟津縣許典雙敗陣第四十回 游洛水諸葛亮賦詩 收合肥孫仲謀傳檄第四十一回 徐文響盡節死新蔡 曹孟德臨命涸漳河第四十二回 劉玄德略地駐南陽 趙子龍決水灌臨穎第四十三回 敗李典趙雲入許都 灸華歆馬超掘疑塚第四十四回 張文遠憑城殉葉縣 司馬懿拔隊退延津第四十五回 出上黨馬超襲安陽 渡滎澤張飛戰原武第四十六回 邢台縣孟起走曹彰 幽州城文長捉程昱第四十七回 公孫淵獻俘幽州城 司馬懿坐困延津縣第四十八回 劉阿斗遇刺江陵驛 呂子明分襲封邱城第四十九回 濮陽城三國大交兵 章邱邑二將深入敵第五十回 呂子明戰死濮陽城 司馬懿退屯東阿縣第五十一回 救東阿曹仁雙中伏 破館陶於禁再被擒第五十二回 定山東諸葛亮歸天 失江北孫仲謀殞命第五十三回 黃公覆殉節九江口 張翼德驅兵採石磯第五十四回 白門鼓角將帥成功 黃海風濤君臣共命第五十五回 趙子龍按甲定閩甌 蔣公琰督兵收交廣第五十六回 樓桑村樹萎殞真王 柳城塞秋高來敵騎第五十七回 劉王孫正位繼中興 龐丞相序官復舊制第五十八回 封功臣六王膺上賞 畫軍區四督鎮雄邊第五十九回 馬孟起衣錦返西涼 曹子建悲歌行絕塞第六十回 深杯浮白鐵案掀翻 古墓冬青石人惆悵書後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