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三國演義》第四十回 游洛水諸葛亮賦詩 收合肥孫仲謀傳檄:你說孔明不過十餘萬兵,曹兵在洛陽者十餘萬,漢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反三國演義》第四十回 游洛水諸葛亮賦詩 收合肥孫仲謀傳檄

反三國演義

第四十回 游洛水諸葛亮賦詩 收合肥孫仲謀傳檄

卻說司馬懿因漢兵取了孟津,橫斷偃洛,洛陽兵多糧少,不能久守;又見漢兵橫築長牆,以圍洛陽,知道洛陽決不能守,是以乘漢兵未成甬路,先攻宜陽,以疑漢軍,然後鳩合全軍,突圍而出。

你說孔明不過十餘萬兵,曹兵在洛陽者十餘萬,漢兵橫亙偃洛,成一縱線,曹兵橫軼而出,其勢自不可當。

孔明志在得洛陽以為根據,知道窮寇勿追,歸師勿遏,兼之司馬懿多謀耐戰,曹兵大將李典張郃,盡在行間,決難一網殲除,或反至多傷士卒;故在通偃師一條路上,撇開防兵,讓其退走,單截他的後隊,跟他開開玩笑;因此上曹兵,雖然損失幾千人馬,到得安全退入偃師。

司馬懿兵遇偃師,入府坐定。

曹彰救回了徐晃司馬昭,進來參見都督,懿急起讓座。

曹彰道:「都督請勿作謙,我軍新敗,士氣不振,非修明法令,不足以振懦立頑;主公既委都督以專征之任,大小將士,當歸統率,方能齊一!前都督遠在新安,彰奉令處理偃師軍務,令都督既來,彰自當退居麾下,以一事權,令將士無二帥之嫌,願勿以彰忝列帝支,過相推挹也!」懿見曹彰說得光明磊落,不便過謙,說道:「既然如此,懿就僭坐,以全高意了。」

當下請曹彰坐了左首第一位,李典坐了右首第一位,其餘將士,按爵位列坐。

眾將坐定,司馬懿說道:「懿受命以來,喪師失地,上負明王之推轂,下違將帥之摧鋒,耗大儲之金,竭生民之力,中夜自思,寸心如割!當奏知主公,另選能將,前來統兵;懿願削除官位,效力軍前,寧以馬革裹一屍一,聊報今天子特達之知,請任城王先代理軍務,俟聖旨到來,依旨施行。」

曹彰起身道:「都督此言差矣!聖上若不知都督能軍,決不委都督以方面之重。

都督駐兵新安,諸葛亮不能深入一步,為功為罪,人所共知!徒因敵帥陰謀,重以地雷凶器,天崩地塌,雖良平亦不能為謀,賁育不能為勇,都督自己引罪則可,人實不能以此為罪,是以主公前次詔旨,但勖後效,並相慰借。

會孟津失守,形勢中格,全師退出,比於既失洛陽,又覆軍殺將,為何如也!主公既以全權相委,都督不獎率將士,以謀補救之方,乃急欲卸責,以圖規避,故非主公之所以待都督,又豈都督之所以報主公之本意乎?」

曹彰一席話,說得慷慨激昂,懿長揖道:「任城見責,懿不敢不遵,但屢敗之餘,無顏復忝居人上耳!」曹彰還禮道:「諸軍皆敗,不責一人,敵兵強盛,戰機日迫,以言才略,無如都督者,彰與李將軍願率同袍,共聽指揮,決不敢以一經戰敗遂弁髦帥令也。」

李典與諸將皆起立道:「願都督振起精神,力圖報復,典與諸將願隨任城王之後,效死軍前,共圖報稱。」

接著帳下大小軍官百數十員,一齊聲諾。

司馬懿起立道:「諸公既一心報國,懿獨何人,敢忘公義?偃師再退,無地自容!但非得登封,猶深後慮,請任城王與徐將軍領馬步萬人,星夜前往襲取登封,彼軍大捷之餘,必不防我兵轉襲登封也!克復一城,全軍長氣。

克城之後,徐將軍即可留守,與子廉互通聲氣,任城王可還偃師,共籌禦敵之策。」

曹彰領令,同了徐晃,拔隊起程,晝夜兼行,到了登封,果不出司馬懿之所料,一鼓而下。

守將關索,區馬逃到郟鄏,與趙累同守城池去了。

曹彰回到偃師,司馬懿奏入許昌,將失陷孟津洛陽之罪,全歸自己,收復登封之功,歸了曹彰徐晃。

操手詔賜懿云:

洛陽絕地,勢不能守,全軍退出,以守偃師,孫吳復出,亦不能持異議。

復登封以壯士氣,與子廉成犄角之形,非仲達不能為此謀也!幸厚自愛,諸無過慮!聞徐盛領東吳全軍五萬,會子丹合肥之兵,已出阜陽,逕窺沈邱;文則亦由桐柏進攻汝南,東事似有轉機。

仲達但不令諸葛亮越偃師一步,則關張趙雲之勢亦孤矣!

曹操又賜曹彰書雲;

仲達奏記,數相稱詡,兒自能軍,知之久矣,但不知竟能折節以下仲達耳。

貴近傾心,則諸將誰敢抗命。

任城勉之,國家胥倚為長城也!

司馬懿曹彰二人,接到曹操手詔,益加奮勉。

懿在城外,設二大營,營四萬人,以任城王主第一營,劉曄副之,張雄典滿許儀皆屬之;以李典主第二營,張郃副之,一鄧一 艾鍾會諸將屬之。

二將領兵,出城下寨,阻住漢兵,懿自引兵五萬守城。

你說兩軍大戰,曹彰前所募鮮卑萬騎,為何全無動靜?這是姜維的一條妙計:孔明令知田疇曉諭鮮卑渠帥,渠帥畏威懷德,奉令惟謹,火速派人催賀拔慕容兩將北歸,二將啟知曹彰。

曹彰也知道風聲,留之無益,遣他回去。

二將感曹彰恩義,對著曹彰,折箭為誓,永不犯曹彰所屬地方,辭別曹彰,自回塞外。

所以曹彰後來逃出塞外,自立為王,就是二將擁戴,這是後話,暫且不提。

鮮卑出塞,在馬超進襲洛陽屯之先,故馬超得以橫行無忌。

不然,那些深目高鼻的萬餘鮮卑,幫著曹彰守護洛屯,諸葛誕一屯雖變,也不致於三屯全行覆沒,這真應了將在謀而不在勇那句古話了。

且說孔明收拾軍馬,進了洛陽,吩咐軍士,被滅火災,修整城垣,塞了新塹,平治道途,掃除陵寢,安撫人民,移諸葛誕來洛陽,令行太守事。

又擇了吉日,率領文武將吏,以太牢牲醴,用漢中王名義,遺官祭告光武皇帝山陵,恢復看守山陵民戶,遍謁諸陵,端差報入荊州,啟知一切,玄德自然是照準照辦,如儀施行。

孔明令馬超當前軍,黃忠當後軍,仍倚原屯,休息士卒,調張翼一軍加入前敵,將前敵勞苦過甚軍士,移回宜陽休養,調宜陽屯軍,與傷軍對換;又飛檄長安,轉運兵糧,來洛聽用。

聞關索失了登封,退入郟鄏,知道防軍單薄,不足以當大敵,羽書馳告雲長,增加各戌防兵,以防敵軍侵入。

又見曹兵退守偃師,一時實難攻破,心下躊躇,請馬超入府商議。

馬超參見已畢,一旁坐下。

孔明道:「孟起血戰孟津,我兵得取洛陽,孟起實為功首!但曹兵悉銳以守偃師,精神一團一 結,一時難破;子龍近在汝南,曹兵四面環攻,形勢甚為險惡;孟起可同仲華率馬隊三千,星夜馳往舞陽,見過雲長,即往汝南,迎擊於禁軍隊,令子龍得一心應付吳軍。

穎陰曹兵由雲長抵禦,於禁一破,汝南無反顧之憂矣!」馬超聽了大喜,頓首領命,同馬岱率兵,晝夜星馳去了。

孔明見本軍出去一員夫將,令黃忠魏延分統前軍,營前滿掘下陷坑,安下鐵蒺藜,預備與魏兵持久不戰,以牽輟曹兵,令其不能回援許昌。

安排就緒,一面將洛陽到函谷的道路,大加修整,賑恤被兵災的百姓,到弄得軍民和輯,城廂安靜。

孔明與僚屬游賞洛濱,風日清和,園林茂密,洛水澄波,盈盈欲笑。

村民扶老攜幼,來看漢大元帥威儀,孔明加以撫慰,都歡天喜地,鼓舞而去。

孔明謂僚屬道:「亮以書生,躬耕隴畝,漢中王不以其不才,命承乏軍旅,征戰數載,始復東京,成功者難,誠哉此語!諸君努力王室,共矢忠忱,他日蕩定中原,得還初服,豈非人生之大幸也!」眾僚屬皆為稱善。

孔明口授一詩,令諸葛瞻筆錄,與眾僚屬傳觀。

詩云:

炎精昔中碾,莽卓實炰烋!天心未厭亂,誕生賊臣操,智略超群雄,文章自雄驁。

不為鳳鸞舞,寧為梟獍號;強力馭眾材,鬱鬱據神皋,挾主以自重,諸侯盡來朝;

治兵皆稱使,震主因功高,以茲感騎虎,假號揖舜堯,推刃毒君親,日月為昏眊!

宗藩興義徒,山海耀旌旄,愧無韓彭略,亦乏良平韜,仗節督王師,雍豫定崇朝。

陳牲告園林,神風起重霄,賊徒既披靡,王師亦勤勞!息兵在東都,鷹隼養翮毛。

將為長空擊,不令狐兔逃。

斯民久苦兵,老弱悲驛騷,金鼓幸小息,婦子復欣陶;

老翁欲有言,徘徊仍寂寥,得無隱難宣,畏我材官驕?為我幸畢宣,為翁祛萊蒿。

睹此孑黎狀,明法告同袍:洛水清且澄,邙山亦苕嶢,百歲誰能期,仁問感民遙;

軍行貴便宜,民生已瘵凋,婋虎威可揚,閭裡日蕭條,願言懷君子,門門德音昭。

孔明賦詩既畢,僚屬傳觀,莫不稱歎,都說道:「元帥治軍經禮,懷民以德,桓文節制,不是過也!」孔明道:「戰爭所及,雞犬不寧,哀此蒸民,誰為撫輯,願與請君共勉之而已!」僚屬皆同聲答應,日暮方回,一意堅持,俟東路軍事得手,再定進止。

且說馬超兄弟,領了三千馬隊,星夜兼程,不數日到了舞陽,見過雲長,雲長大喜,極力誇獎。

馬超見雲長神威凜凜,也自十分敬服。

雲長道:「前因子龍孤軍深入,懼有疏虞,第一次派黃崔二將領兵萬人,前往協助,第二次派元直領兵五千親往,兵力差足支配,惟需大將,孟起兄弟一去,我軍必操勝算矣!軍情緊急,不敢久留,由某處再派馬隊二千,馳往汝南,與元直子龍協議,分頭迎敵,某在此處靜聽捷音也。」

馬超聞言,立時拜別雲長,同馬岱領了軍隊,風馳電掣,到了汝南,將軍馬紮在城外,兄弟隨帶親兵百餘人入城。

子龍元直,正在商議迎敵事情,昕得馬超兄弟到來,不勝歡喜。

兩個出來迎接,入府坐定,雲騄向前見過哥哥,悲喜一交一 集。

自從馬超隨著孔明出兵,兄妹才第一次見面,手足之情,自然誠摯,這也不在言表。

馬超隨問趙雲道:「現在三方軍勢如何?」

子龍道:「據廖化嚴壽昨日報稱,孫權接收了合肥,派徐盛率領韓當周泰兩員上將,領步兵二萬,合曹真兵三萬,共五萬人,由合肥來攻新蔡,離新蔡不過百里之遙,黃武崔頎在郾陵與曹兵相拒,勝負未分;於禁領了四五萬人馬,由汝南南面進攻,現在正與元直商議分頭迎敵也。」

馬超道:「既然如此,請元直駐紮汝南,居中策應,超領原來馬隊五千,步兵一萬,前往迎擊於禁;子龍與舍妹去迎擊徐盛,若有緩急,可飛請雲長君侯進駐汝南,以壯聲勢也。」

二人稱善,立時分兵前往。

那於禁屯兵大一胡一 山一帶,因曹休前奉張遼命令,中途折回,留守襄城,只剩下呂虔滿奮閻一溫一 杜則四員副將,兵馬四萬餘人。

於禁先遣細作,往汝南哨探一切情形。

以便進兵。

那探子回報,汝南只有趙雲夫婦並軍師徐庶,現聞吳兵已由合肥進攻新蔡,趙雲自往迎敵,留徐庶守汝南。

於禁聞訊,異常欣悅,督率部隊,向汝南進發。

於禁離開大一胡一 山,不到五十里,只見前面一支漢兵,人強馬壯,甲亮盔明,於禁即將人馬列開,整陣以待,只見漢兵陣門開處,一員大將,挺槍躍馬而出,大旗上面,明寫著西涼馬超四字,於禁吃了一驚。

馬超大叫道:「於禁匹夫,已入絕地,何不下馬投降?」

於禁大怒,縱馬上前,也不答話,舉槍直取馬超。

兩個戰到五十餘合,於禁氣力不加。

閻一溫一 杜則,各持兵刃,向前助戰。

馬岱見三將合戰馬超,揮動馬隊,衝殺過去,趕到陣前,將閻一溫一 一刀,砍於馬下。

馬超奮起神威,一槍將於禁左腿剌著,挑下馬來,呂虔滿奮,雙馬齊出,死命救回,向後敗走。

杜則逃避不及,被馬超刺死。

馬超兄弟乘勝追殺,曹兵降者萬數。

於禁三將,率領敗殘人馬,逃往秣陵關,投降東吳去了。

馬超教馬岱帶兵萬人,蕩定桐柏泌陽各地,嚴防於禁再來,與黃敘協同動作,以通南路消息;自領馬隊回到汝南,告知元直。

元直大喜道:「沸湯潑雪,不如此易,將軍真天下英雄也!郾陵防密,不須過慮,仍勞將軍往新蔡協助子龍也。」

馬超道:「超之來此,為助子龍,即軍師不令超往,超亦必往也。」

隨令部下在汝南休息一日,次日即率軍前往新蔡,自有一番戰爭。

且說孫權見曹真願讓合肥與吳,請求出兵夾攻趙雲,即召集眾文武商議。

張昭道:「昔趙受上一黨一 ,而邯鄲被圍,今日之事,將無類是?」

黃蓋道:「合肥重鎮,我若不取,必為趙雲所得,後欲取之,悔之已晚!且戰禍已成,不受合肥,寧免兵事?」

權大聲道:「公覆之言是也。」

即傳檄曉諭合肥居民,令陸遜住守合肥,令徐盛領韓當周泰,精銳二萬人,合曹真所部,由合肥出攻新蔡。

正是:

陣雲忽變,武威之突騎西來;虜馬飲流,瓜步之一江一 聲東下。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異史氏曰:司馬譎詐,有勝於操者,如與曹真共領大軍,賭賽紅妝,以決蜀兵之必出,及諸葛遺以巾幗之服,競對眾發書,含笑受之,則未嘗恥辱婦人,而有意羞愧子丹也明矣。

知與曹爽共受遺詔,同心輔政,以承托孤之寄命;及蘭卿狩於高平之原,竟入宮發詔,東市戮之,則未嘗目存曹室,而有意誅滅宗親也又明矣。

由軍中賽智,而回顧病中奪印,由洛中生變,而上溯鄴中告反,前後互證,夫豈待至其子昭,路人始知司馬氏之心乎?而演義寫懿,切莫言賭賽事,只同心報國,以慰曹真;寫料駑馬戀棧豆,智囊痛哭,兄弟三人皆豚犢耳,以薄曹爽;寫聞仲達受先帝托孤之重,安敢有異,輒大驚失色,車前俯伏,泣奏請提一旅,破蜀平吳,俾明臣心,以對曹休;寫鍾繇以全家良賤,只保一人,而此事朕亦悔之無及,非卿一舉,兩京已休,以動曹睿;無一處不回護司馬,意若仲達未負曹氏子孫,而曹氏子孫多負仲達耳。

人快司馬之篡,足以報曹,亦每置懿而論昭,本書於是,乃深論之;如曹彰領兵十萬,一面賈逵,即索先王之璽綬者也;司馬懿出入曹門,兩番奪印,亦惟但問兵權,且以戮及夏侯也;何至今日而俱謙讓不迭,拱手相遜,有如此者!倘為雙方媲美,然則翻案之雲一胡一 哉?是故曹彰聽命,亦猶自餒於奔噩,司馬抗顏,不異設詞於問病;極言曹彰尚不可得而攘臂,卻如浚休真爽輩之冥蠢同犬豕,有不自入彀中而墮老奸之凶狡者?不惟不獲與爭尺寸大阿之兵柄,抑至喪師取辱,覆族滅宗,以賈倒刃之奇禍焉。

舊既以料敵賭勝而移兵權,此即以失機退敗而據帥位;閒居托疾,司馬之讓猶不讓,則孤城自保,司馬之謙何所謙,一片矯情,腆顏相揖,不過如是而已!有一曹彰足知其心,只一曹彰能奉人位,故以曹彰借寫,明其高於曹氏所有子孫一籌,庶不見嫉於司馬也,以司馬無形奸詐,因仍以無形筆之。

得此一回,於是馬謖反間,周魴斷髮,自取帥印,分兵斜谷,詐病賺爽,剋日擒達,政歸司馬,凡寫司馬出處各案,一例誅心,於無形中翻盡刪去。

王莽謙恭下士,曹操諸鎮勤王,只須愈寫禮讓,愈使後世識其奸偽,真無庸另費筆墨耳。

諸葛血戰中原,只落得宮殿荊榛,淒涼滿目,閭閻凋蔽,萬骨皆枯,惟剩主帥徘徊河上,賦詩行樂,尚有何樂可言!如此而致膏肓之疾,則較寫盡勒躬盡瘁者為何如耶?噫!秋風五丈,只寫了雲霄萬古之一人,洛水五言,卻詠及俎豆千秋之百姓;如是始不為功狗,如是方可享蒸嘗,一統縱見成功,而諸葛定論,卒亦莫逃於筆底,則又如此。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反三國演義
簡介楔子 雨夜談心傷今弔古 晴窗走筆遣將調兵第一回 省詐書水鏡留元直 脫徐母孔明遣趙雲第二回 戰江夏孫氏雪前仇 讓荊州劉牧懲後患第四回 洩舊忿張繡投孫權 挫先聲甘寧射樂進第五回 小周瑜水陸破曹兵 矮張松東西販蜀土第六回 巡江上趙子龍得圖 取漢中夏侯淵耀武第七回 數抗命矯詔召馬騰 聯新婚開閣迎呂范第八回 戰合肥太史慈中箭 出潼關馬孟起報仇第九回 曹孟德計阻臨潼縣 諸葛亮兵伐白水關第十回 馬孟起間道入四川 管幼安捐軀蹈東海第十一回 伏皇后策授傳國璽 喬國老痛哭小東床第十二回 賦歸寧孫夫人不歸 下密詔漢獻帝不密第十三回 銅雀台大宴論當塗 金鳳橋愛子陳天命第十四回 孫夫人雨泣葬江流 劉皇叔雪涕祭武擔第十五回 吳蜀仇讎阿瞞稱帝 漢魏禪讓子建出亡第十六回 大復仇劉玄德興師 小得勝夏侯淵敗績第十七回 魏文長偷度子午谷 馬孟起再入長安城第十八回 侈親征魏武帝逞兵 雪積憾馬孟起奮武第十九回 征舊部馬岱旋武威 襲故智魏延渡壺口第二十回 急援兵賈詡明聯吳 扮舟商呂蒙暗襲蜀第二十一回 趙子龍截江敗呂蒙 龐士元巡城識向寵第二十二回 張翼德血戰奪方城 關雲長兵威震河北第二十三回 議遷都曹操還許下 領新軍馬岱出關中第二十四回 孫仲謀兩路攻荊州 趙子龍一軍奪江夏第二十五回 劉玄德正位漢中王 諸葛亮誓師長安道第二十六回 老黃忠奮威敗徐晃 勇姜維設計賺曹真第二十七回 諸葛瞻越險奪龍門 司馬昭藏兵匿少室第二十八回 張文遠反攻圍方城 龐士元智救襲郟鄏第二十九回 劉玄德駐蹕荊州城 徐文響失機沔陽縣第三十回 仙桃鎮徐趙大鏖兵 皂角市關張雙縱火第三十一回 斗三將許褚喪澠池 陷重圍徐晃棄函谷第三十二回 偃師縣曹彰戰馬超 黑石關黃忠敗張郃第三十三回 除虎倀射殺滿伯寧 藉雉媒招降諸葛誕第三十四回 曹孟德許昌大會議 孫仲謀鄱陽小閱兵第三十五回 犯桂陽虞翻夜撤師 收零陵蔣琬宵臨敵第三十六回 大涼山孟獲懾疑兵 三連海呂凱擒蠻帥第三十七回 趙子龍麾兵九里關 馬孟起燒糧孟津驛第三十八回 炸新安諸葛試地雷 拒洛水司馬掘天塹第三十九回 洛陽城漢魏大交鋒 孟津縣許典雙敗陣第四十回 游洛水諸葛亮賦詩 收合肥孫仲謀傳檄第四十一回 徐文響盡節死新蔡 曹孟德臨命涸漳河第四十二回 劉玄德略地駐南陽 趙子龍決水灌臨穎第四十三回 敗李典趙雲入許都 灸華歆馬超掘疑塚第四十四回 張文遠憑城殉葉縣 司馬懿拔隊退延津第四十五回 出上黨馬超襲安陽 渡滎澤張飛戰原武第四十六回 邢台縣孟起走曹彰 幽州城文長捉程昱第四十七回 公孫淵獻俘幽州城 司馬懿坐困延津縣第四十八回 劉阿斗遇刺江陵驛 呂子明分襲封邱城第四十九回 濮陽城三國大交兵 章邱邑二將深入敵第五十回 呂子明戰死濮陽城 司馬懿退屯東阿縣第五十一回 救東阿曹仁雙中伏 破館陶於禁再被擒第五十二回 定山東諸葛亮歸天 失江北孫仲謀殞命第五十三回 黃公覆殉節九江口 張翼德驅兵採石磯第五十四回 白門鼓角將帥成功 黃海風濤君臣共命第五十五回 趙子龍按甲定閩甌 蔣公琰督兵收交廣第五十六回 樓桑村樹萎殞真王 柳城塞秋高來敵騎第五十七回 劉王孫正位繼中興 龐丞相序官復舊制第五十八回 封功臣六王膺上賞 畫軍區四督鎮雄邊第五十九回 馬孟起衣錦返西涼 曹子建悲歌行絕塞第六十回 深杯浮白鐵案掀翻 古墓冬青石人惆悵書後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