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三國演義》第二十三回 議遷都曹操還許下 領新軍馬岱出關中:曹操正聞得一江一 東出兵消息,召集眾謀士商議,派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反三國演義》第二十三回 議遷都曹操還許下 領新軍馬岱出關中

反三國演義

第二十三回 議遷都曹操還許下 領新軍馬岱出關中

且說曹仁曹洪,因失了方城,退守葉縣,聽見張苞取了伊陽,關興取了舞陽,襄陽軍士,遍佈各地,聲勢十分浩大,惟恐葉縣有失,危及許都,火速遣人去晉城報知曹操。

曹操正聞得一江一 東出兵消息,召集眾謀士商議,派兵遣將,聯合鮮卑,從飛狐口入定襄,令曹彰領大兵三萬,從井陘入趙地,以躡上一黨一 之後。

細作自一江一 東回來,報稱呂蒙兵襲巴陵,為趙雲截一江一 迎擊,大敗而歸。

接連曹仁曹洪的告急文書,雪片似的來到。

操得書太息道:「東阿之言驗矣!」吩咐任城王曹彰領兵三萬,鎮守晉城,自己帶領眾文武,星夜回到許都。

在道上令一鄧一 艾鍾會分兵二萬,去閿鄉協助徐晃,令張郃曹休領兵二萬,去葉縣協助曹仁曹洪,兩路人馬,分頭去訖。

操到了許都,立時升殿,召見群臣。

文武朝賀已畢,操對諸文武道:「關雲長素有大志,與朕勢不兩立,今乘諸葛亮西進之機,不但兵北犯中原,既佐以張飛趙雲之勇,復加以徐庶龐統之謀,據荊襄四戰之地,挾梁益財賦之區,部下皆久練之兵,前敵盡新羈之馬,與諸葛亮互相犄角,潛師銳進,是以一戰而得方城,再戰而臨葉縣;若葉縣再有疏虞,則輕車快馬,三日可抵許昌,許昌平坦,無險可守,根本一傾,四支自潰!朕欲遷都幽州,據士馬之區,臨形勝之地,然後與雲長喋血中原。

眾位卿家,以為如何?」

言訖,只見班部中一位大臣,上前奏道:「不可不可!」操視之,乃都督豫州軍事司馬懿。

操問道:「仲達有何高見?」

懿奏道:「蔿賈有雲,我能往寇亦能往,今大敵當前,而先移國本,訛言一起,人心瓦解矣!」

操笑道:「仲達之言是也,朕姑以試諸卿耳!既不遷都,必謀所以禦敵之方,仲達計將安出?」

懿奏道:「呂蒙大敗於巴陵,其志豈須臾忘報復,關雲長之所以悉銳出宛葉,欲使我兵疲於奔命,分西防之兵力,注重東防,俾諸葛亮得以乘機而出潼關,遂定三川,以通襄樊。

然潼關以東,新安澠池,是秦崤函故地,夙稱天險,我既節節駐有重兵,以彼據潼關以扼我,故我進取為難;若我悉兵退守,彼欲犯我,難與我同。

諸葛亮一生謹慎,此番所以襲取并州,皆其部下冒險進兵之所為,遂從而撫有之,初無深謀遠略於其間也!據上一黨一 ,塞井陘,盛兵飛狐之口,皆所以防我,足見一時尚無進取之心。

地廣則兵分,防多則力弱,非俟新得之區,又安無事,彌縫之卒,訓練可用,諸葛亮決不敢冒崤函之險,以出潼關;宵旰程功,猶需三月,我但飭閿鄉晉城諸將,堅守不戰,與彼相持,挾全力以應關張。

吳知關張與我血戰中原,寧不乘時思報,一江一 漢之間,風雲必起,然後我簡申息之卒,令一上將領數萬之兵,越桐柏以窺襄陽,雲長與我相持宛葉之間,吳之西擾,既足以增其後顧之憂,我桐柏之兵,亦可以覆其根本之地,是良平之智,不能為謀,繼育之勇,不能為武矣!」

操大喜道:「仲達之言,可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也。」

隨令司馬懿行大司馬事,假黃鉞,都督徐豫兩州軍事,領軍七萬,出御雲長。

司馬懿領旨,辭別聖駕,引兵來到葉縣,曹仁曹洪張郃曹休文聘,迎接入府,參見都督,兩旁坐定,司馬懿便問曹仁道:「張飛兵勢,現在如何?」

曹仁道:「張飛自駐方城,張苞駐伊陽,關興駐舞陽,黃武四將巡遊四邑,兵數約五萬人,近日並未討戰。」

懿驚道:「張飛勇猛,向主探入,今鎮靜如恆,專收旁縣,以濟軍食,翦我羽翼,待我自困,必有能者在其軍中。」

曹洪道:「聞襄陽龐統,為其謀主,方城之失,伊陽舞陽之陷,皆其謀也。」

司馬懿聞言,太息道:「舊聞伏龍鳳雛之名,今日一視,名不虛傳。

傳令眾將小心防守,不可輕敵,俟一江一 東起兵,我方進戰,以收夾擊之效。」

命張郃引所部三千,持虎符發申息防軍二萬人,晝夜兼行,越過桐柏山暗襲襄陽;若得襄陽,即行焚燬,棄而不守,匿兵博望屯,以截關張歸路;若襄陽守備嚴密,不可即得,可大掠近郊以搖前敵軍心;襄陽兵出,弱則與戰,強則退守邊境,彼以防禦為主,決不敢窮追也。

張郃領令,自去申息。

且說馬岱奉了孔明將令,到了金城,見過韓遂,說明來意。

回到武威,收集精兵三萬餘人,馬萬餘匹,星夜起程,回轉長安,將兵馬紮住四郊,自已輕騎到潼關來見孔明。

孔明大喜,慰勞馬岱,甚為周至,馬岱感激不已。

孔明喚過馬超道:「孟起!頃聞細作報稱,曹操因雲長君侯兵入方城,許下震動,星夜馳回許昌,令司馬懿督兵拒敵。

司馬懿足智多謀,必多方以撓荊襄之後,雲長現駐南陽,襄陽雖有防軍,恐猶不免為彼所擾,以搖前敵軍心;幸仲華收兵還來,現在曹兵嚴防崤函,我兵不必冒險進攻,徒傷精銳,孟起可赴長安,選騎兵八千,火速由藍田出武關,助守襄陽,退可聲援子龍,進可助威翼德,魏兵來擾,便與痛剿,使其不敢再窺襄樊,以保我軍後路。

襄樊事定,可還武關盧氏,循崤山以東,襲取宜陽。

南可與張苞聯絡,北可出龍門以攻洛陽,當令忡華引兵來相接應。」

馬超領命,逕奔長安,選騎兵八千,星夜前赴襄陽。

孔明巡視潼關一帶防地,異常堅固,吩咐黃忠,小心在意,提防魏兵。

自己同著馬岱回到長安,檄令馬成領新兵一萬,駐屯潼關附近,候令出關。

令馬岱領新兵一萬五千,駐紮武關,候馬超自襄陽回兵,進攻盧氏。

二將領兵,分頭自去。

且說馬超領兵,星夜兼程來到襄陽,黃敘出來迎接,以子侄禮參見。

馬超異常欣喜,入府坐定,即分頭差人前去南陽報知雲長,去荊州報知子龍。

雲長與元直,正因魏兵以司馬懿督師拒敵,素聞司馬懿足計多謀,必遣兵擾亂後方,正欲派關平領兵三千回襄陽助守,接到馬超呈報,雲長大喜,掀髯笑道:「孟起一來,襄陽安如泰山矣!孔明思慮周密,真不可及也。」

隨即復書,襄陽各地戰守事宜,悉歸孟起主持,決不遙制,以一事權。

馬超接到復書,吩咐黃敘道:「賢侄領兵,守護城澉,我引兵東屯白河,既便兵士芻牧,又可防曹兵西來。」

黃敘應諾。

馬超吩咐眾軍遠斥堠,明烽燧,以待曹兵。

那張郃整頓人馬,越桐柏山,來襲襄陽。

早被馬超探悉,急令眾兵分散,埋伏白河附近,候曹兵半渡,聽中軍鼓響,四出截殺,眾軍領令。

那張郃越過襄陽防地,不見一人,催督眾軍,勢如風雨,黃昏時候到了白河,曹兵便自渡河。

未曾渡得一半,兩岸鼓聲動地,火把齊明,伏兵齊起,箭如飛蝗。

張郃急待退軍,只見火光焰中,一員大將,銀盔銀甲,白馬長槍,大叫道:「張郃休走,馬超在此。」

張郃大驚,馬超原在上一黨一 ,怎麼來到此處?正在遲疑,西涼兵卷地而來,萬馬縱橫,曹兵大亂,赴水死者,不計其數。

張郃拚命殺出重圍。

馬超縱兵追趕,黑夜之間,不知漢兵多少,只聽得西涼兵齊聲叫道:「降者免死。」

曹兵走頭無路,紛紛投降。

張郃兩萬餘人,剩下數百敗殘人馬,回到葉縣,自去都督台前請罪不提。

馬超計點降兵,約有萬人,馬匹器械,不計其數,將降兵教誡一番,各給銀一兩,立時遣散,不許逗留境內。

降兵拜謝,出境去了。

馬超叫眾兵將所得各件,移運襄陽城中,休息士馬,分頭飛馬報與雲長孔明知曉。

雲長得了捷音,大喜道:「人說孟起年少英雄,今以八千兵敗曹兵三萬,神速無倫,吾兄有此能將,何悉漢室不中興也!」馬上請元直自去襄陽犒軍,說道:「曹兵經此大敗,必不敢再出襄陽,不宜以精銳之師,久置無用之地,或調赴前敵,或仍出澗關,軍師自往,與孟起一商。」

徐庶領令,還到襄陽,慰勞馬超,會同犒賞軍士,黃敘設筵款待。

元直將雲長意思,告知馬超。

馬超道:「末將正欲啟知君侯,移兵武關,以襲盧氏,奉行諸葛元帥原定計劃,軍師此來甚好,張郃諒不敢再來。

軍師稍留數日,加設襄陽防務,超明日即當引兵西行,請轉達雲長君侯,恕未面謁也。」

徐庶道:「將軍勤勞王事,跋涉山川,君侯愛慕方殷,寧以末節小禮,遂為介介?庶當稍留此間佈防,將軍明日登程可也。」

賓主盡歡而散。

到了次日,馬超領原來人馬,逕回武關。

徐庶從荊州調兵三千,屯兵白河,合黃敘原屯兵一萬二干人,聲勢相屬,防地穩固,自回南陽,贊劃戎機。

馬超領兵來到武關,馬岱迎接,弟兄相見,格外親熱。

關索因屯兵武關,三人會議,欲進襲盧氏。

關索道:「據細作報稱,盧氏守將徐瑛,系前九一江一 太守徐珍之弟,前與徐晃守潼關,失守之後,移防此處,有兵萬人,守備嚴密,素懼西涼兵,不如將人馬改換旗幟,扮作寇盜形式,去到城廂附近擄掠,徐瑛必出兵驅逐,我兵不必迎敵,四散而走,待其追遠,以一支兵伏城側,若獲徐瑛,盧氏必破。」

馬超道:「此計甚妙。」

即令馬岱前去誘敵,自己引兵襲城。

馬岱吩咐眾軍塗面掛須,劫掠城廂附近,只擄金帛,不許殺人。

徐瑛聞報,自領兵卒,前來捕治,馬岱率領眾兵向西便走。

徐瑛見盜寇只數百人,衣甲不齊,形狀狼狽,並不疑心,離城不過十里,追趕不著,方欲回兵領令,得後軍吶喊,說城中亦有寇盜,徐瑛急回到城邊,只見城門大開,西涼兵佈滿城廂內外。

徐瑛原被西涼兵殺怕的,回馬就走。

馬岱倒追回來,提刀截住,十合之內,被馬岱一刀砍下馬來,兩個得了盧氏,乘勢追趕潰兵,看看將趕到宜陽。

宜陽原是個險要大縣,從前駐兵八千餘人,收留伊陽潰兵四千餘人。

守將夏侯元,聽得馬超兵到,急閉城把守。

那馬超追趕的盧氏潰兵到了城下,要他開城,夏侯元不肯開城,潰兵情急,環城辱罵。

夏侯元吩咐守城兵士放箭。

那伊陽潰兵便三三五五,互相傳語,我輩幸是來早,若是來遲,也不免為亂箭所射。

守兵便疑伊陽潰兵變了心,禁止他們一交一 頭接耳。

伊陽潰兵,不服約束,三言兩語,衝突起來,守城將士,將潰兵首領立時殺了四五個。

剩下潰兵大鬧起來,就在城中殺人放火。

守兵分頭巷戰,城外潰兵,隔城響應,自己將宜陽城攻破。

馬超揮兵入城,敗兵四散出城逃走,夏侯元死於亂軍之中。

馬超得了宜陽,救滅火災,撫恤居民,修繕城堞,遍樹旌旗,與張苞聲息相通。

令馬岱領兵三千,謹守盧氏,與關索聯成一氣,張飛軍勢,又為一振。

正是:

虎將威凌,會八方之風雨;馬兒聲勢,勝萬里之波濤。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異史氏曰:雲長擒於禁,斬龐德,威名大震、華夏皆驚之日,曹操會欲遷都以避之矣,乃為司馬懿以聯吳不必遷都諫,遂解樊城之圍,而起呂蒙之禍。

今者雲長一出襄樊,兵威又震於河北,使曹操兵還許下,仍以議遷都書,真大快事也!演義之議遷都,未言其地,以雲長未越襄樊,其時操得避之地廠矣;今也不然,諸葛則西據潼關,北扼上一黨一 ,雍並之地盡蹙;雲長則一戰入方城,再戰臨葉縣,河洛之地胥危,至操蹌踉而出晉城,狼狽而歸許下,三窟無所,直欲走避幽州,豈不更大可快也哉!乃仍為司馬懿進諫而止,於是知本書之罪仲達深矣。

此無他,備寫其謀,既以正司馬懿之誅,甚善其謀,即以寫司馬之出。

及司馬領兵,則暗已志曹操之無能為,而明將翻仲達之戰諸藝,喋血中原,重提舊案。

諸葛出關在即,而虎鬥龍爭文字自此始矣。

馬岱新兵之至,吾於阿瞞歸於許下,已知之矣。

諸葛據上一黨一 ,塞井陘,雲長出荊襄,向宛葉,此皆欲與操相見於河洛之一交一 ,從事與操斗於三晉之地矣。

惟操狼子野心,亂國罪人,始有聯合鮮卑,分兵趙地,假外一胡一 以爭中國,舉民族而酬私願之志,諸葛不使得逞也,故按兵以待雲長之動。

一旦華夏震動,老賊自歸,玄黃龍戰,不日可卜。

馬岱可不即出關中乎?雖曰諸葛之計如此,在作者筆底,綢繆戰局,早事圖維,固亦不許不知此也。

至飛援桐柏,後衛荊襄,自更非鐵騎馳赴,不足應敵;則馬岱尤須即歸,不可再緩,特張郃蠢材,以為飛將軍自天而下,遂驚馬超何又在此間耳,有以馬岱何竟恰歸於此時疑者,張郃之類也。

本書深明軍略,對於潰兵收容,屢屢致戒。

楊秋程銀之破潼關也,韓浩之失天蕩山也,黃忠之得南鄭也,魏延詐稱敗兵之破長安也;本回馬超馬岱之入宜陽,寫得尤為明顯,皆喪城失地,緣於收容潰兵、以至覆敗者也。

然國內自軍閥以來,此仆彼起,年年爭戰,每多喜收容潰兵,以申張個人中心之武力,卒至覆敗接踵而不自悟,果何說耶?由今反古,取臨極明,因重感作者努力此書,其欲垂戒世道人心之意深矣!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反三國演義
簡介楔子 雨夜談心傷今弔古 晴窗走筆遣將調兵第一回 省詐書水鏡留元直 脫徐母孔明遣趙雲第二回 戰江夏孫氏雪前仇 讓荊州劉牧懲後患第四回 洩舊忿張繡投孫權 挫先聲甘寧射樂進第五回 小周瑜水陸破曹兵 矮張松東西販蜀土第六回 巡江上趙子龍得圖 取漢中夏侯淵耀武第七回 數抗命矯詔召馬騰 聯新婚開閣迎呂范第八回 戰合肥太史慈中箭 出潼關馬孟起報仇第九回 曹孟德計阻臨潼縣 諸葛亮兵伐白水關第十回 馬孟起間道入四川 管幼安捐軀蹈東海第十一回 伏皇后策授傳國璽 喬國老痛哭小東床第十二回 賦歸寧孫夫人不歸 下密詔漢獻帝不密第十三回 銅雀台大宴論當塗 金鳳橋愛子陳天命第十四回 孫夫人雨泣葬江流 劉皇叔雪涕祭武擔第十五回 吳蜀仇讎阿瞞稱帝 漢魏禪讓子建出亡第十六回 大復仇劉玄德興師 小得勝夏侯淵敗績第十七回 魏文長偷度子午谷 馬孟起再入長安城第十八回 侈親征魏武帝逞兵 雪積憾馬孟起奮武第十九回 征舊部馬岱旋武威 襲故智魏延渡壺口第二十回 急援兵賈詡明聯吳 扮舟商呂蒙暗襲蜀第二十一回 趙子龍截江敗呂蒙 龐士元巡城識向寵第二十二回 張翼德血戰奪方城 關雲長兵威震河北第二十三回 議遷都曹操還許下 領新軍馬岱出關中第二十四回 孫仲謀兩路攻荊州 趙子龍一軍奪江夏第二十五回 劉玄德正位漢中王 諸葛亮誓師長安道第二十六回 老黃忠奮威敗徐晃 勇姜維設計賺曹真第二十七回 諸葛瞻越險奪龍門 司馬昭藏兵匿少室第二十八回 張文遠反攻圍方城 龐士元智救襲郟鄏第二十九回 劉玄德駐蹕荊州城 徐文響失機沔陽縣第三十回 仙桃鎮徐趙大鏖兵 皂角市關張雙縱火第三十一回 斗三將許褚喪澠池 陷重圍徐晃棄函谷第三十二回 偃師縣曹彰戰馬超 黑石關黃忠敗張郃第三十三回 除虎倀射殺滿伯寧 藉雉媒招降諸葛誕第三十四回 曹孟德許昌大會議 孫仲謀鄱陽小閱兵第三十五回 犯桂陽虞翻夜撤師 收零陵蔣琬宵臨敵第三十六回 大涼山孟獲懾疑兵 三連海呂凱擒蠻帥第三十七回 趙子龍麾兵九里關 馬孟起燒糧孟津驛第三十八回 炸新安諸葛試地雷 拒洛水司馬掘天塹第三十九回 洛陽城漢魏大交鋒 孟津縣許典雙敗陣第四十回 游洛水諸葛亮賦詩 收合肥孫仲謀傳檄第四十一回 徐文響盡節死新蔡 曹孟德臨命涸漳河第四十二回 劉玄德略地駐南陽 趙子龍決水灌臨穎第四十三回 敗李典趙雲入許都 灸華歆馬超掘疑塚第四十四回 張文遠憑城殉葉縣 司馬懿拔隊退延津第四十五回 出上黨馬超襲安陽 渡滎澤張飛戰原武第四十六回 邢台縣孟起走曹彰 幽州城文長捉程昱第四十七回 公孫淵獻俘幽州城 司馬懿坐困延津縣第四十八回 劉阿斗遇刺江陵驛 呂子明分襲封邱城第四十九回 濮陽城三國大交兵 章邱邑二將深入敵第五十回 呂子明戰死濮陽城 司馬懿退屯東阿縣第五十一回 救東阿曹仁雙中伏 破館陶於禁再被擒第五十二回 定山東諸葛亮歸天 失江北孫仲謀殞命第五十三回 黃公覆殉節九江口 張翼德驅兵採石磯第五十四回 白門鼓角將帥成功 黃海風濤君臣共命第五十五回 趙子龍按甲定閩甌 蔣公琰督兵收交廣第五十六回 樓桑村樹萎殞真王 柳城塞秋高來敵騎第五十七回 劉王孫正位繼中興 龐丞相序官復舊制第五十八回 封功臣六王膺上賞 畫軍區四督鎮雄邊第五十九回 馬孟起衣錦返西涼 曹子建悲歌行絕塞第六十回 深杯浮白鐵案掀翻 古墓冬青石人惆悵書後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