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三國演義》第十三回 銅雀台大宴論當塗 金鳳橋愛子陳天命:自從這兩句話發生以來,不知害了多少青年子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反三國演義》第十三回 銅雀台大宴論當塗 金鳳橋愛子陳天命

反三國演義

第十三回 銅雀台大宴論當塗 金鳳橋愛子陳天命

向來我們中國有一般土聖人,傳下的格言,連篇累牘,中間有兩句很警策的話,說道:「欲求生受用,須下死工夫。」

自從這兩句話發生以來,不知害了多少青年子弟,一直傳到於今,又改良到做官發財起洋房子討姨太太諸問題,愈鬧愈糟。

把一個好好的中國,弄成了破瓦頹牆,都是這兩句缺德的口號,造下了這無邊罪孽,這是為何?原來他這種話,就是表現四民失業,不安本分的真象。

打從第一個牛皮大王蘇秦說起,農不成農,工不成工,商不成商,士不成士,吹牛拍馬,遊說諸侯,發篋讀書,引錐刺股,搖唇鼓舌,大掉槍花,不過為著黃金駟馬,六國相印,歸驕妻妾,還逼著他嫂嫂,務要說出畏叔多金,方才快心滿意,到底有何益處!陳勝輟耕坐嘯,項羽欲取而代之,行險徼幸,愍不畏死,開出世界多步亂原,壞了國民多少心術;什麼醴泉芝草無根脈,劉裕當年田舍翁!民國成立以來,一二等牛皮留學生,空口說空話,馬上就是總長次長,督軍省長,一步登天,比擲陞官圖還快,怎麼不教人人思亂!他們各位,若是逆取順守,肯替國家稍盡心力,何嘗不可?難道務必要那行一屍一走肉的老將就木的人,方足以表率諸僚,弘濟艱鉅麼?誰知道他們都是受了那欲求生受用,須下死功夫的遺毒,實行那陞官發財起洋房子討姨太太的宗旨,一人得道,九族升天。

這種時代,任你諸葛復生,孔孟再世,也只好望洋興歎,末可如何了!求如前清劉蔭渠之始終不改布衣,近代王聘卿之騎驢正定,已經是麟角鳳毛,佳人難再了。

單說三國的曹操,詩文開八代之先河,武略冠一時之儕輩,春夏讀書,秋冬射獵,英雄氣概,比之草廬抱膝,尚覺較勝一籌!據依矮張松歌功頌德之言,他老人家也可算得姜子牙七殺三災後第一個人物,到了晚年,就該樂天知命,不料他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未已,在那袁紹初平、許都安枕的時候,卻在漳水河邊,起造銅雀台,雕粱畫棟,曲室幽房,左右還架著玉龍金鳳的天橋,美人鐘鼓,充牣其中,管領春風的,卻懸缺以待喬公二女,實行住洋房子討姨太太的主義,號稱當世英雄,尚且如此,其不英雄者更可一望而知。

但是黑山官渡,濮陽潼關,不知糟蹋了多少良民百姓,狼藉了多少勁卒精兵,才造就了曹操這一位英雄。

這個銅雀台又不知耗了多少生民膏血,台中陳設,又不知折算了多少兵馬錢糧,凡屬血氣之倫,當莫不同聲痛恨。

偏有那些骨董名士,弄了一半截瓦兒磚兒,磨成硯台,置之高座,還要自欺欺人,硬說是某年出土,建安某年造,真正老銅雀台瓦。

哈哈!又算什麼?這真是石敬塘笑桑維翰的話頭,眼孔未免太小了。

閒話少提,書歸正傳:曹操自從殺了伏完穆順,命華歆領兵監守建安皇帝夫婦,自己就想正式做起大魏皇帝來。

那一日,邀請滿朝文武官員,赴銅雀台大宴。

你說閻王下請帖,注定三更,誰敢挨至四更?日中時候,滿朝文武,都已來齊,侍立兩旁,敬候大駕。

曹操聽得眾文武都已來齊,緩緩的駕著乘輿鹵簿,警蹕傳呼,來到台前,眾官下位恭迎。

那時孔融因骨鯁不阿,被曹操命郗慮將他全家誅戮;荀彧荀攸叔侄二人,本是曹操手下第一等謀士,但因家世都是漢朝的望族,可稱得起世受國恩,雖受曹操不次之遇,然於大義上尚還明白;因魏王九錫,不甚贊成,激惱了曹操,叔侄憂懼不過,雙雙服毒而死。

漢朝的大臣,只剩下太尉楊彪,太傅王朗,司隸校尉鍾繇,都是御窟裡定作的一色不倒翁,連痰嗽都不敢作聲,那裡還敢說話呢!

當下銅雀台前,左右前後,圍繞著羽林騎士,台上滿佈著期門佽飛,曹操坐在當中,左邊曹洪,右邊許褚,全副披掛,站立兩旁,眾官依次屏息坐定。

酒過三次,曹操舉酒,對眾官道:「孤有一言,諸君靜聽。」

眾官側耳靜聽。

操高聲道:「古人有云: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

漢室自桓靈以來,昏主迭乘,權奸當道,殺戮忠良,塗痡四海,張角大亂於六州,董卓擅權於朝列,李郭俶擾,九廟阽危,漢祚之延,不絕如縷!孤以孝廉,起兵討賊,賴諸文武協力同心,所向有功,得有今日;孤於漢室,不謂無功,孤於當今,不謂無德;而昏主乃暱比群小,過信艷妻,背德負恩,忍心反噬。

孤得傳國璽於九一江一 太守徐璆,不以自私納之宮府,此心清白,可質鬼神!乃昏主不以為德,反以為仇,密遣內官,私繼重器,結連劉備,欲以圖孤。

孤幼時讀李陵與蘇武書,言韓彭菹醢,絳灌縲紲,嘗深鳥盡弓藏之恨,以為子胥文種,系一奴一隸之材;絳灌韓彭,皆驚駘之輩,不能自有樹立,攀龍附風,貴賤隨人,俯首受誅,死而不悟,孤甚痛之!子輿有云:『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

』孤將一雪絳灌韓彭之恥,而伸寇仇土芥之言,諸公以為如何?」

言時,目光如電,聲色俱厲,眾官震慄,皆不敢回答。

只聽得貴族席上,有一少年,出得席來,向操再拜,連道:「不可不可!」操帶怒視之,乃四子曹植。

那曹植才高八斗,學富五車,素來腦筋尚還清晰,操愛之甚於倉舒,此時聽見父王發出實行代漢之言,滿朝文武,噤不敢聲,自己想道:「就使父王稱帝,那東宮太子,仍是子桓二哥,也輪不到自己頭上,不如犯顏直諫,到可博個美名。」

這是段芝泉不願意袁世凱做皇帝的一般見解。

曹操見是愛子出頭,不便呵斥,問曹植道:「童子何知,有何陳說?」

曹植啟道:「父王!自古禪代之際,皆當應天順人,漢祖兵臨霸上,日月合璧,五星聯珠;光武大戰昆陽,風雹助威,北過趙地,河冰驟結,天心厭亂,故丕佑一人,以康庶物。

今幽冀連年荒旱,許昌黃霧四塞,魏王邸第,時有火災,漢運未衰,懼將不勝。」

操帶怒道:「讖書明言金刀運盡,代者當塗高,鄭司農一代經師,當非誑語。」

植叩首道:「圖書讖緯,盡屬妖言,詭誕不經,勉強附會。

鄭玄據以解經,高識之士,方為騰笑,父王奈何信以為實耳!且天下歸往之謂王,世為宗主之謂帝,今孫權跋扈於一江一 南,劉備縱橫於荊楚,大河以外,無復來庭,長一江一 之南,聲教不被,父王即有志唐虞,亦當俟四海廓清,六服同化,渙汗大號,猶未為晚。」

曹植一席話說得有條有理,曹操正待設言回答,只見曹丕出席說道:「四弟之言甚謬,昔周武假號於西歧,卒夷殷紂,漢高稱王於關輔,終殪項羽,自古五運迭興,群帝相襲,乘時肇運,謂之真一人。

濡滯不行,謂之事賊;漢家命運,摧蕩無餘,父王柱石中朝,得以苟延余息,嬗代稱號,天與人歸。

孫權劉備,偷息西南,大統攸歸,偏隅易定。

若必遷延歲月,坐俟河清,此越王所云,天與不取,必受其咎者也!」

曹操聞言大喜道:「吾兒之言是也!」叱退曹植,再問眾官。

眾官齊聲道:「世子之言,應天順人,某等皆同此意。」

華歆啟道:「丞相之意既定,可令滿朝文武,聯名作書勸進,以昭應順。」

操大笑道:「子魚何迂腐乃爾!豈不聞知者作法,愚者守之,民可使由,不可使知乎?可行則行,何俟於勸?若其不勸,豈遂不行?欺世盜名,孤不為也!」歆再拜道:「丞相高明,人所不及,惟古人得天下者,不出兩途,非出征誅,即由揖讓,敢問丞相,道將何從?」

操笑道:「建安孤寄,何用征誅?應運代興,毋須揖讓,孤自帝自王,有何不可!」歆啟道:「不可令建安揖讓,以協人心。」

操笑道:「此事卿試為之,孤稍俟之可也。」

隨即散會,紛紛下台,華歆自去安排一切。

正是:

自帝自王,何用虛文禪讓;半遮半掩,幾同商婦琵琶。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異史氏曰:天下大事之壞,皆文士成之,而以吾國史中為最。

蓋歷代以士列四民之首,大奸大慝,收拾人心,自納士始;大豪大猾,廠樹聲名,自養士始;愚民政策,省重科舉,自愚士始;暴君專制,焚書坑儒,自一殺士始;史來歸美,修禮明經,自禮士始;頑民向化,薇蕨精光,自徵士始;幾若一士來而三民可棄,一士去而三民不歸者,士既獨重如此,奈何天下大事,不壞其手乎。

演義方寫興設學校,禮延文士,即接寫於是侍中王粲杜襲衛凱和洽四人,議尊曹操為魏王,至極天極地,伊周莫及。

草詔冊者,則有鍾繇,謂櫛風沐雨,自古人臣,無此大功;表九錫者,則有董昭,乃稱越古超今,唐虞無以過,應法禪讓,以順天心,共奏禪位。

入遏漢獻,則同惡者,又有華歆、王朗、辛毗、賈詡、劉廣、劉曄、陳矯、陳群、桓階等四十餘人。

若草詔則屬陳群,捧璽則出華歆,作表則命王郎,持節則由張音,受禪台之議,最後發於賈詡。

而肇篡逆之萌,稱舜母玉雀入懷之瑞,以符銅雀者,最初又早有荀攸。

凡此若而人者,孰非文士之流,而居四居民之首,頌德歌功,篡逆且甘心輔導,而有不壞天下大事者耶!履霜堅冰,所由者漸,故銅雀之台一成,即受禪之台已伏。

試觀演義宴銅雀時,操為文王之言,遽發於口,自明孝廉精舍,以待清平,非孤始願所及之情,滿志躊躇,何莫非對承旨希顏文士望風而發。

銅雀之前,暗窺向背,惡固不敢曰未萌,而言為心聲,篡志之成,則吾謂必始於銅雀也。

然則瑞啟當塗,大陳天命,自應特書,會於銅雀,蓋屬諫心。

作者之意,殆猶如是,與吾同一見解,特以感於時會,借蘇秦輩古之政客落筆,又不屑齒數文士焉耳。

作者代操發言,將蓋代權奸聲口,寫得虎虎如生,紙上活脫呈一曹操,每讀此回,不禁痛飲擊節,必如此始稱千古獨步之曹操,而一讀至孤將一雪絳灌韓彭之恥,而伸冠仇土芥之言二語,又輒為之舌矯不下,渾身三萬六千根毫毛,根根皆戴;真不知當時台下眾官如何震慄也!至對子魚大笑數語,所謂可行則行,何俟於勸,及建安孤寄,何用征誅;應運代興,何須揖讓,自帝自王,有何不可等語,乃知篡位格言。

吾國歷史中,只一曹操夠發此等言詞的資格,欲自作文王,今借筆寫來,便將千古奸雄,一齊罵倒,袁世凱之大典籌安,乃愈覺臭騰萬世。

如操袁地下讀此,當不知如何抱頭痛哭,死得不值也。

玉龍金鳳,拱駕雙橋,銅雀中央,實啟篡志,議出於植,植亦罪人,作者雖為開脫,然以失望東宮,比於干木,其問貶誅,毫未失出。

而借寫大河以外,無復來庭,長一江一 之南,聲教不被數語,蓋亦羯鼓之過,欲罵當時軍閥,方故為此曲筆耳。

非有狐兔之悲,從宥子建才子也。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反三國演義
簡介楔子 雨夜談心傷今弔古 晴窗走筆遣將調兵第一回 省詐書水鏡留元直 脫徐母孔明遣趙雲第二回 戰江夏孫氏雪前仇 讓荊州劉牧懲後患第四回 洩舊忿張繡投孫權 挫先聲甘寧射樂進第五回 小周瑜水陸破曹兵 矮張松東西販蜀土第六回 巡江上趙子龍得圖 取漢中夏侯淵耀武第七回 數抗命矯詔召馬騰 聯新婚開閣迎呂范第八回 戰合肥太史慈中箭 出潼關馬孟起報仇第九回 曹孟德計阻臨潼縣 諸葛亮兵伐白水關第十回 馬孟起間道入四川 管幼安捐軀蹈東海第十一回 伏皇后策授傳國璽 喬國老痛哭小東床第十二回 賦歸寧孫夫人不歸 下密詔漢獻帝不密第十三回 銅雀台大宴論當塗 金鳳橋愛子陳天命第十四回 孫夫人雨泣葬江流 劉皇叔雪涕祭武擔第十五回 吳蜀仇讎阿瞞稱帝 漢魏禪讓子建出亡第十六回 大復仇劉玄德興師 小得勝夏侯淵敗績第十七回 魏文長偷度子午谷 馬孟起再入長安城第十八回 侈親征魏武帝逞兵 雪積憾馬孟起奮武第十九回 征舊部馬岱旋武威 襲故智魏延渡壺口第二十回 急援兵賈詡明聯吳 扮舟商呂蒙暗襲蜀第二十一回 趙子龍截江敗呂蒙 龐士元巡城識向寵第二十二回 張翼德血戰奪方城 關雲長兵威震河北第二十三回 議遷都曹操還許下 領新軍馬岱出關中第二十四回 孫仲謀兩路攻荊州 趙子龍一軍奪江夏第二十五回 劉玄德正位漢中王 諸葛亮誓師長安道第二十六回 老黃忠奮威敗徐晃 勇姜維設計賺曹真第二十七回 諸葛瞻越險奪龍門 司馬昭藏兵匿少室第二十八回 張文遠反攻圍方城 龐士元智救襲郟鄏第二十九回 劉玄德駐蹕荊州城 徐文響失機沔陽縣第三十回 仙桃鎮徐趙大鏖兵 皂角市關張雙縱火第三十一回 斗三將許褚喪澠池 陷重圍徐晃棄函谷第三十二回 偃師縣曹彰戰馬超 黑石關黃忠敗張郃第三十三回 除虎倀射殺滿伯寧 藉雉媒招降諸葛誕第三十四回 曹孟德許昌大會議 孫仲謀鄱陽小閱兵第三十五回 犯桂陽虞翻夜撤師 收零陵蔣琬宵臨敵第三十六回 大涼山孟獲懾疑兵 三連海呂凱擒蠻帥第三十七回 趙子龍麾兵九里關 馬孟起燒糧孟津驛第三十八回 炸新安諸葛試地雷 拒洛水司馬掘天塹第三十九回 洛陽城漢魏大交鋒 孟津縣許典雙敗陣第四十回 游洛水諸葛亮賦詩 收合肥孫仲謀傳檄第四十一回 徐文響盡節死新蔡 曹孟德臨命涸漳河第四十二回 劉玄德略地駐南陽 趙子龍決水灌臨穎第四十三回 敗李典趙雲入許都 灸華歆馬超掘疑塚第四十四回 張文遠憑城殉葉縣 司馬懿拔隊退延津第四十五回 出上黨馬超襲安陽 渡滎澤張飛戰原武第四十六回 邢台縣孟起走曹彰 幽州城文長捉程昱第四十七回 公孫淵獻俘幽州城 司馬懿坐困延津縣第四十八回 劉阿斗遇刺江陵驛 呂子明分襲封邱城第四十九回 濮陽城三國大交兵 章邱邑二將深入敵第五十回 呂子明戰死濮陽城 司馬懿退屯東阿縣第五十一回 救東阿曹仁雙中伏 破館陶於禁再被擒第五十二回 定山東諸葛亮歸天 失江北孫仲謀殞命第五十三回 黃公覆殉節九江口 張翼德驅兵採石磯第五十四回 白門鼓角將帥成功 黃海風濤君臣共命第五十五回 趙子龍按甲定閩甌 蔣公琰督兵收交廣第五十六回 樓桑村樹萎殞真王 柳城塞秋高來敵騎第五十七回 劉王孫正位繼中興 龐丞相序官復舊制第五十八回 封功臣六王膺上賞 畫軍區四督鎮雄邊第五十九回 馬孟起衣錦返西涼 曹子建悲歌行絕塞第六十回 深杯浮白鐵案掀翻 古墓冬青石人惆悵書後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