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三國演義》第二十七回 諸葛瞻越險奪龍門 司馬昭藏兵匿少室:關索諸葛瞻,早已知道馬孟起的威名,兩位老人家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反三國演義》第二十七回 諸葛瞻越險奪龍門 司馬昭藏兵匿少室

反三國演義

第二十七回 諸葛瞻越險奪龍門 司馬昭藏兵匿少室

且說馬超在宜陽接到諸葛孔明將令,吩咐大開中門,迎接諸葛瞻關索馬成三將,一來因諸葛瞻是孔明的長子,漢中王的女婿;二來因關索是雲長君侯的次子,兩個此番奉令撥歸馬超的調遣,都因雲長孔明重視馬超,知道馬超兵強將勇,故差兩人,來此見識見識。

關索諸葛瞻,早已知道馬孟起的威名,兩位老人家的用意,進得內堂,都以子侄禮向前拜見馬超。

從來年輕的人,見人家拿著他用長輩看待,自己非凡高興,這是先天遺傳下來的缺德,什麼英雄豪傑都不能免的。

馬超見二人拜倒,連忙扶起,然後馬成上前參見馬超,先問了元帥的安,再問關索雲長君侯近有來信否?二將敬謹答應,又見過馬岱,馬超吩咐擺酒,替三人洗塵,三人稱謝。

飲酒中間,馬超便把龍門少室如何險峻,此處山地,不利騎兵,司馬師守住洛陽,前經分兵,把守各要隘,近因司馬懿自來洛陽督師,令崤山逃回之鍾會一鄧一 艾,領兵二萬,沿洛水節節設防;洛陽曹兵,將近十萬,元帥明見萬里,知道正面不易進攻,故而要我從龍門步室背面進攻,自是洞悉敵情,然龍門險峻,此路正不易出。

諸葛瞻起身道:「主帥言龍門山險峻萬分,小侄願領部兵,前去打探,如可以進兵,小侄就進,如不可進兵,小侄火速收軍回來。」

馬超道:「賢侄少年勇敢,我所深喜,但是曹兵勢大,前敵將士,均是精兵,山險一交一 鋒,兩均不利,彼既嚴守,必不疏防,賢侄如欲出兵,可領兵出洛陽正面,既易聲援,於戰事較有把握。」

諳葛瞻道:「元帥令主帥兵出龍門,自不能以小侄一人之故,改易方略。

小侄決去,請主帥命令。」

馬超道:「既賢侄決意前去,可小心謹慎,步步為營,我自派兵前來接應。」

諸葛瞻應允。

馬超撥了防守龍門附近守軍三千,又嚮導二名,一交一 諸葛瞻帶領前去。

諸葛瞻領命,隨即出城。

馬超喚馬岱道:「諸葛駙馬,年少氣盛,新入軍中,不知艱苦,龍門險要,不利行兵,若有疏虞,不徒對不起元帥,並且損我軍威!賢弟與關小將軍,各領步兵三千,前去接應,隨處留心,不得大意,我自領兵前來接應你二人。」

馬岱關索,領兵自去。

馬超隨令馬龍領兵八千守住宜陽,馬成領兵三千,倚著宜陽城,沿著洛水下寨;與宜陽犄角,防曹兵渡河攻城。

馬超自領馬步六千人,向穎陽鎮進發,接應馬岱關索。

那諸葛瞻領三千兵士,兩個嚮導,到了穎陽鎮,將兵紮住,問起本鎮鄉民,知道守龍門山的是曹兵大將王凌文欽,山前山後,要害地方,都有曹兵把守。

諸葛瞻昕了,記在心中,回得營來,喚過嚮導,問道:「由鎮上到龍門山,約有多步路程?」

嚮導答道:「不過十餘里。」

諸葛瞻道:「由後山通過前山,約有幾條道路?」

嚮導答道:「龍門幽邃,山路四出,從小沙河沿溪而上,繞過龍門寺,出前山,便是大道;小道都是斜坡深澗,小人們雖然走過一二次,都記不清了。

諸葛瞻正自沉吟,猛然間想起一計,吩咐部兵暫行駐紮,自己提槍上馬,帶了一二十名馬隊,前往龍門巡哨。

來到山前,只見山勢蜿蜒,奇峰四起,道路錯雜,溪水潺湲。

諳葛瞻駐馬觀看,早有伏路小軍,飛報入山。

那後山共有三四千魏兵,都是王凌所屬,當時聽見有漢兵前來窺探,即令牙將王雲,領兵三百人下山來,務將敵人擒獲,不許放走一個。

王雲拍馬下山,諸葛瞻揮軍直走。

王雲欺負諸葛瞻人少,那裡肯捨,緊緊追趕。

諸葛瞻暗取弓箭在手,覷個破綻,一箭將王雲射個正著,頭重腳輕,翻身下馬來。

諸葛瞻縱馬上前,喝令眾軍綁上。

後面軍隊趕來,諸葛瞻揮動手中槍,連刺十餘人,後面的便不敢上前。

諸葛瞻叫將被傷曹兵,盡數綁回,自己騎馬在後,慢慢壓著,解回大營。

諸葛瞻到了營中,吩咐將王雲捆一綁鬆了,取出金槍藥,親自將他敷上,又令取酒與他壓驚。

王雲一個武夫,只憑意氣用事,便道:「小將軍拿住末將,不殺也就是了,為何這樣款待?」

諸葛瞻道:「我見將軍是個英雄,不忍傷害,故而如此。」

自來心粗的人,只要人家恭維他是英雄好漢,就叫他拿心肝五臟給人家下酒,他也願意。

當下王雲被諸葛瞻這一恭維,可就忘其所以了。

諸葛瞻叫將擒來曹兵,盡數釋放,賜與酒食。

諸葛瞻對王雲道:「我看將軍相貌堂堂,何必從賊?不如投降我軍,將來不失封侯之位。」

左右偏將告訴王雲道:「小將軍乃是漢中王的駙馬,諸葛元帥的令郎。」

王雲下拜道:「末將情願棄暗投明,望求公子收納。」

諸葛瞻扶起道:「將軍如肯歸降,漢室之幸也,但我奉馬將軍將令,來取龍門山,不知將軍有何妙策?」

王雲道:「山後兩條小路,一條是末將把守,末將情願引道前行,以作進身之功。」

諸葛瞻道:「山後兵士多少?山前又是何人把守?」

王雲道:「山後約有三千餘人,山前系文欽把守,約有五千餘人;文欽次子文鴦,甚有臂力,若得了後山,設法拿住文鴦,則文欽自伏矣!」

諸葛瞻聽了,心中歡喜,自己寫下書信,叫人專進大營,請俟山內火起,派兵接應。

到了夜分,叫王雲帶了原兵,當先引路,自己領兵隨後。

到了出口,守山魏兵見是王雲,放了上來。

王雲上了山口,諸葛瞻人馬陸續上來,守兵莫知所以。

漢兵乘勢把住山口,王雲諸葛瞻乘著星光,從山後小路,一步一步,挨上山去,到了大寨,天快亮了。

諸葛瞻吩咐軍士,就營旁放起火來,自己挺槍奮勇當先,殺入魏營。

王凌從睡夢中驚醒,從寨後匍匐溜出,越過前山,登時寨中火光燭天,漢兵無不以一當百。

外面馬岱關索兩支人馬,因接著諸葛瞻書信,惟恐有失,火速催軍,前來山下。

山口漢兵,把旗一招,二將督兵直上,只聽見前面殺聲大起。

原來王凌逃到前山,文欽同著文鴦趕即來救,迎頭碰見王雲諸葛瞻追趕王凌,文欽便接住諸葛瞻,文鴦接住王雲,戰不到十合,文鴦一槍將王雲挑下山澗中去了。

父子雙戰諸葛瞻,正在危急,馬岱大叫道:「小將軍休慌,某家來了!」揮刀上前,接住文鴦。

關索催動後軍,乘勢追殺魏兵,見馬岱戰文鴦不下,迎上前去,雙戰文鴦。

諸葛瞻一槍,將文欽左臂刺傷,文欽向後便走,諸葛瞻便來助攻文鴦。

那文鴦雖然猛勇,見父親受傷,槍法慌亂,虛掩一槍,望前山敗走。

馬岱指揮兵將,向前追趕,乘勢佔住了前山大營。

不料山下鼓角齊鳴,曹兵來了一支救兵。

原來司馬懿聞聽馬超來攻龍門,惟恐守兵單弱,急調司馬昭前來,待到來時,已經失守。

司馬昭將敗兵讓過,就在山下安營,王凌文欽,來營請罪。

司馬昭怒道:「龍門天險,屏一蔽 洛陽,二將身領重兵,竟將要地喪失,尚何面目歸見魏王?」

吩咐武士,將二人綁了,解赴洛陽,聽都督辦理,以申軍法。

二人俯首無辭,繩穿索綁,即時押赴洛陽。

當下有人報知文鴦,那文鴦性如烈火,大怒道:「王凌失了後山,我父救援,身受重傷,今不分皂白,一律治罪,似此昏亂,不如他適!」一聲號令,全營盡變,追上前頭,打開囚車,救出二人,竟上龍門投降漢軍;司馬昭大怒,領兵前來追趕,文鴦力戰斷後,追兵紛紛落馬。

山上馬岱諸人,看得清清楚楚,叫降兵紮住半山,馬岱領兵下山,接應文鴦。

司馬昭見有接應,急忙收兵回營。

文欽父子同王凌見過馬岱關索諸葛瞻。

馬岱吩咐三人好好將息,一面使人飛報孟起。

不半日問,馬超派人送來手令,叫諸葛附馬,帶領王凌文欽回到大營,文鴦留在龍門統領新軍。

諸葛瞻得令,同了王文二人,回到穎陽鎮,自己先進去見了主帥。

馬超攜手笑道:「賢侄初次出兵,便立奇功,真是將門有種!」諸葛瞻謙遜了一回,馬超叫他領王文二人進來。

二將進營,上前參拜,馬超還禮道:「二位將軍,棄暗投明,可敬可賀!即煩文將軍作書與令郎,統率所部,隨同進兵,我自派人送文將軍赴宜陽城裡養傷,候傷痕全愈,再赴前敵,王將軍即在大營可也。」

二將謝過。

文欽修了書信,告知兒子,言馬將軍相待甚好,自己赴宜陽城養傷,可領新軍隨同前敵諸軍並進,勉圖報稱云云。

馬超差人將書信送付前敵,一面派人選文欽至宜陽養傷。

文鴦得了父親手書,自同馬岱諸人計劃進兵,馬超卻把諸葛瞻留在大營,不令他身當前敵,恐怕他稍有損傷,對漢中王與元帥不起。

且說司馬昭收兵回營,一面使人飛報洛陽,言王凌文欽造反,失守龍門山;一面與眾將士商議道:「我軍虛實,王文二人,甚為知曉,彼軍現據高地,若出不意,下山圍攻,萬分危險,不如將軍隊連夜撤入少室山中,盡行藏匿,彼兵出據平地,我洛陽之軍,可以撓其前,少室之軍,可以擾其後,彼得龍門,等於不得耳!」眾將齊聲贊成,乘著黑夜,盡行撤退,藏匿少室山去了。

比及天明,龍門山上,馬岱關索文鴦,看見山下曹營盡空,不見一人,反吃了一驚。

差了幾十名精細小卒,下山打探,走了十條裡,不見曹兵蹤影,三人一大疑起來,即忙差人告知馬超。

馬超同著諸葛贍王凌三人,悉起大兵,來到前山,憑山一望,四顧茫茫。

馬超道:「久聞司馬昭兄弟能兵,勝似其父,今幸命來救龍門,未曾見陣,棄了防地,逃匿何方?必有陰謀,不宜輕動。」

諸葛瞻道:「我依山為營,三營相互,山上為二營,營更相倚,進可以攻洛陽,退可以保龍門,雖有陰謀,其如我何?」

馬超道:「賢侄之言,甚為有理!」即令馬岱文鴦關索三人下山,倚山為營;馬超自與諸葛瞻在山上安了兩個營寨,各營多派哨兵,四處探訪,小心提防司馬昭前來劫營。

那洛陽城裡司馬懿,聞聽龍門失守,王凌文欽父子投降,司馬昭藏兵少室,急令司馬師領兵二萬,鍾會為副,會同司馬昭攻屯龍門山漢兵,以免洛陽後顧之憂。

令一鄧一 艾全軍渡洛,進襲宜陽,以擊馬超後路。

且說司馬昭暗地差人知會哥哥司馬師,約期會攻龍門山下漢軍營寨,兩軍約下暗號。

到了日期,司馬師鍾會兩路出兵進攻漢營;到了營門,一聲喊起,司馬師砍開馬岱營門,鍾會砍開文鴦的營門,四個人殺在一堆,喊聲大起,雙方兵士,皆殊死戰。

關索正待提兵來救,忽然營側炬火齊明,司馬昭領兵從少室殺出,直取關索。

司馬昭兵多將勇,將關索的營竟自踏破,把關索圍在當中,關索死戰,不得脫身。

正危急間,忽見山上鼓聲大起,火把齊明,馬超自領兵來救關索,諸葛瞻王凌領兵來救馬岱文鴦。

關索被曹兵一團一 一團一 圍住,危急之間,馬超一馬衝到陣前,手起槍落,一連挑了曹營幾名將官。

司馬昭見馬超驍勇難敵,恐多傷自己兵將,急忙鳴金收兵。

司馬師鍾會因見山上救兵來到,難以成功,各自收軍。

司馬師鍾會仍回洛陽,司馬昭仍收兵入少室山去了,馬超因黑夜之間,不敢窮追。

到了次日,計點軍士,關索部兵,三停去了一停;馬岱文鴦部下,各有損傷,司馬昭兄弟,算是大獲全勝。

馬超吩咐諸將嚴加防守,忽後軍飛報一鄧一 艾渡洛,來襲宜陽,馬成憑城死戰,勢甚危急。

馬超聞報,火速自領三千人馬,回救宜陽,令諸葛瞻總領前敵軍事。

剛到宜陽城,只見隔岸曹兵,搭著浮橋,紛紛渡河。

馬超估量城池一時尚不至於攻破,帶領軍士,一馬當先,直搶浮橋,曹兵抵擋不住。

馬超到了橋邊,拔出寶劍,將纜橋繩索砍斷,那木板便片片隨水漂流,曹兵在橋上的也就隨波上下。

馬超回轉馬來,來尋攻城曹兵,只見馬成率領兵士,敵住一鄧一 艾死戰。

一鄧一 艾吩咐軍士環城放火,城中大震。

馬超一馬殺入曹兵隊裡,西涼軍士,見了馬超回來,歡聲雷動,城上馬龍,叫文欽守城,自己帶兵開城助戰。

一鄧一 艾見內外一交一 攻,火速收軍,馬超督兵追趕。

一鄧一 艾見浮橋已斷,揮兵沿洛河上流而走,尋著原先偷渡的所在,策馬亂流而渡,曹兵大半鳧水逃生。

馬超收兵回城,便吩咐馬岱棄了龍門山下三個營寨,專守山上,以免為敵所乘,分我軍勢;叫諸葛瞻回宜陽聽候調度,決計渡洛,向洛陽正面進攻;遣人飛報孔明,靜候將令。

那洛陽城裡司馬懿,接了兩個兒子捷報,正自歡喜,忽見一鄧一 艾狼狽回來,問起原由,折了好些人馬,懿仍令其同鍾會防守洛河。

正是:

一水勝於千軍,竟限西涼馬足;諸峰高於少室,己亡東蔽龍門。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異史氏曰:本書翻案,有甚奇而為人所不及覺者,此回之類是也。

既以二出祁山相擬,求予能繼諸葛而起者有一姜維,以寫二路,則三路之兵,如何著筆?不圖又以三詔成都為影,更求善繼諸葛之志者,復得一諸葛瞻,以寫三方。

讀演義,姜維未出而走仲達,諸葛瞻既出而敗一鄧一 艾,皆先陳孔明遺像,奪敵之膽;是維瞻等昔日進退戰陣,本來胥奉聲威,已無異諸葛親行。

今維與瞻兩路陣兵,仍以繼志之人,共成大捷,又處處若一諸葛小影,自平遺恨。

作者之志,蓋猶是以維與瞻而代遺像,獨不喜故著遺像一類見神見鬼之筆耳。

諸葛瞻之奉三詔以出,戰死綿竹,可泣可歌,誠不愧武侯有子!然瞻之涕泣領兵而出戰者,則以一鄧一 艾冒越陰平天險,深入油一江一 也。

艾之踴躍行間而伐蜀者,則又司馬昭所命,而自欲與會爭功也。

溯流尋源,推功擇罪,其惡在昭,而不盡艾,如瞻全孝,終必全忠;所謂戰亦死,不戰亦必死者也。

故瞻之案,不可不翻,亦正不必盡翻。

懋以駙馬為帥而敗,瞻以駙馬為將而勝;一鄧一 艾率子赴戰,涉蜀陰平之險,諸離瞻奉命馳援,越魏龍門之險。

綿竹進兵,師篡一鄧一 忠二人,同時中傷,傷在晉將之子;龍門進戰,王雲文欽亦二人;前後受傷,傷在魏將之父。

一鄧一 艾助鍾會不和,志在爭功;瞻助馬超甚睦,志並不在爭功;一鄧一 艾入蜀越險,在蜀將亡;諸葛瞻入魏越險,在蜀將興;此皆翻案甚奇,而人不甚能覺者也。

若鍾一鄧一 分防異地,先令其失崤函之險,而歸罪首惡,乃以司馬昭來援翻之,使不成救;又令文欽父子王凌並叛,以影射一鄧一 艾父子與鍾會之一交一 叛,則昭已人人不臣,共棄於路,其惡著矣。

敗之而藏兵少室,以反襯陰平快志之成功,則又暗翻有險亦若無險,得險不足恃險,所謂不翻而翻,翻而不翻者也。

他若文欽父子,叛而歸蜀,是又明翻毋丘儉揚州共討司馬兄弟一案,以單騎之能退雄兵也!雖如文鴦不智,卒從於賊,而亦甚惜其英雄,不忍見擇木之悲,因令父子終臣於漢,則本書之為三國英雄吐氣,可以見矣!斯焉不止重一諸葛瞻也。

諸葛一出,三路克捷,奪險龍門,瞻功又於三路中稱第一,而超為主將,寫瞻即所以歸功於超,是無異寫一超也。

惟以欲翻舊案恨失陰平之故,不得不寫諸葛瞻,以褒死孝死忠之志,而抒摩天石碣,二火初興之悲。

否則有主將在而又特出奇筆構一思遠逞強逞能,驕矜冒險,是置超於何地也!翻案既畢,即隨手收拾,將瞻留在大營,而下回又寫諸葛極力堅囑之一信,可見作者寫瞻,實非無謂突兀之筆,而吾翻案之說益信矣。

如王雲,亦為翻案奪險而設,險失即隨手死之,同為收拾乾淨之筆。

若關索無非陪客,則司馬師來劫其營,不妨踏破之,皆屬掩過讀者耳目,兼避冷落他人之妙墨耳。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反三國演義
簡介楔子 雨夜談心傷今弔古 晴窗走筆遣將調兵第一回 省詐書水鏡留元直 脫徐母孔明遣趙雲第二回 戰江夏孫氏雪前仇 讓荊州劉牧懲後患第四回 洩舊忿張繡投孫權 挫先聲甘寧射樂進第五回 小周瑜水陸破曹兵 矮張松東西販蜀土第六回 巡江上趙子龍得圖 取漢中夏侯淵耀武第七回 數抗命矯詔召馬騰 聯新婚開閣迎呂范第八回 戰合肥太史慈中箭 出潼關馬孟起報仇第九回 曹孟德計阻臨潼縣 諸葛亮兵伐白水關第十回 馬孟起間道入四川 管幼安捐軀蹈東海第十一回 伏皇后策授傳國璽 喬國老痛哭小東床第十二回 賦歸寧孫夫人不歸 下密詔漢獻帝不密第十三回 銅雀台大宴論當塗 金鳳橋愛子陳天命第十四回 孫夫人雨泣葬江流 劉皇叔雪涕祭武擔第十五回 吳蜀仇讎阿瞞稱帝 漢魏禪讓子建出亡第十六回 大復仇劉玄德興師 小得勝夏侯淵敗績第十七回 魏文長偷度子午谷 馬孟起再入長安城第十八回 侈親征魏武帝逞兵 雪積憾馬孟起奮武第十九回 征舊部馬岱旋武威 襲故智魏延渡壺口第二十回 急援兵賈詡明聯吳 扮舟商呂蒙暗襲蜀第二十一回 趙子龍截江敗呂蒙 龐士元巡城識向寵第二十二回 張翼德血戰奪方城 關雲長兵威震河北第二十三回 議遷都曹操還許下 領新軍馬岱出關中第二十四回 孫仲謀兩路攻荊州 趙子龍一軍奪江夏第二十五回 劉玄德正位漢中王 諸葛亮誓師長安道第二十六回 老黃忠奮威敗徐晃 勇姜維設計賺曹真第二十七回 諸葛瞻越險奪龍門 司馬昭藏兵匿少室第二十八回 張文遠反攻圍方城 龐士元智救襲郟鄏第二十九回 劉玄德駐蹕荊州城 徐文響失機沔陽縣第三十回 仙桃鎮徐趙大鏖兵 皂角市關張雙縱火第三十一回 斗三將許褚喪澠池 陷重圍徐晃棄函谷第三十二回 偃師縣曹彰戰馬超 黑石關黃忠敗張郃第三十三回 除虎倀射殺滿伯寧 藉雉媒招降諸葛誕第三十四回 曹孟德許昌大會議 孫仲謀鄱陽小閱兵第三十五回 犯桂陽虞翻夜撤師 收零陵蔣琬宵臨敵第三十六回 大涼山孟獲懾疑兵 三連海呂凱擒蠻帥第三十七回 趙子龍麾兵九里關 馬孟起燒糧孟津驛第三十八回 炸新安諸葛試地雷 拒洛水司馬掘天塹第三十九回 洛陽城漢魏大交鋒 孟津縣許典雙敗陣第四十回 游洛水諸葛亮賦詩 收合肥孫仲謀傳檄第四十一回 徐文響盡節死新蔡 曹孟德臨命涸漳河第四十二回 劉玄德略地駐南陽 趙子龍決水灌臨穎第四十三回 敗李典趙雲入許都 灸華歆馬超掘疑塚第四十四回 張文遠憑城殉葉縣 司馬懿拔隊退延津第四十五回 出上黨馬超襲安陽 渡滎澤張飛戰原武第四十六回 邢台縣孟起走曹彰 幽州城文長捉程昱第四十七回 公孫淵獻俘幽州城 司馬懿坐困延津縣第四十八回 劉阿斗遇刺江陵驛 呂子明分襲封邱城第四十九回 濮陽城三國大交兵 章邱邑二將深入敵第五十回 呂子明戰死濮陽城 司馬懿退屯東阿縣第五十一回 救東阿曹仁雙中伏 破館陶於禁再被擒第五十二回 定山東諸葛亮歸天 失江北孫仲謀殞命第五十三回 黃公覆殉節九江口 張翼德驅兵採石磯第五十四回 白門鼓角將帥成功 黃海風濤君臣共命第五十五回 趙子龍按甲定閩甌 蔣公琰督兵收交廣第五十六回 樓桑村樹萎殞真王 柳城塞秋高來敵騎第五十七回 劉王孫正位繼中興 龐丞相序官復舊制第五十八回 封功臣六王膺上賞 畫軍區四督鎮雄邊第五十九回 馬孟起衣錦返西涼 曹子建悲歌行絕塞第六十回 深杯浮白鐵案掀翻 古墓冬青石人惆悵書後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