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三國演義》第五十四回 白門鼓角將帥成功 黃海風濤君臣共命:恰好向一寵一 會合陸軍,將巢湖東吳水師,完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反三國演義》第五十四回 白門鼓角將帥成功 黃海風濤君臣共命

反三國演義

第五十四回 白門鼓角將帥成功 黃海風濤君臣共命

卻說張飛由採石磯渡一江一 ,與馬超合兵,向秣陵關進發,圍攻建業。

恰好向一寵一 會合陸軍,將巢湖東吳水師,完全殲滅。

元直令龐豐龐豫領兵萬人,駐紮巢湖西梁山一帶,鎮撫新降各地,令向一寵一 督水師急赴九洑洲,跟隨趙雲,追擊東吳建業水師。

水陸諸軍十餘萬,沿一江一 東下,旌旗蔽日,金鼓喧天,夜間燈火,照耀長一江一 。

又令馬超率本部軍隊,渡秦淮河,奪句容丹陽,與姜維合兵,絕吳兵南竄之路。

吳兵一敗,不能復振,怎當得漢兵水陸環攻,三面合圍。

兼之建業方面,自從孫策佔有以來,數十餘年,不見兵革,一日聽得漢兵來到,萬分驚恐,城外人民,扶老攜幼,逃避兵災,紛紛入城,四五日間,城中驟加十餘萬人,米谷柴薪,登時飛漲。

又因一江一 東自與荊州開釁以來,錢糧金帛,大半耗竭,民間蓋藏,所餘無幾,城中形勢,日見危急。

陸遜周泰凌統諸將,督率水陸將士,分頭守禦;孫亮盡出宮中金帛,以犒士卒。

建業人民,世受孫氏撫育之恩,相率登陴助守,只是外援盡絕,城中糧食,不能支持。

孫亮即時召集先王老臣張昭顧雍及陸遜諸將入府商議,只諸葛瑾因為孫匡所譖,被吳軍監視,不能與議。

當下東吳大小文武官吏七十餘人,齊集吳王府中。

孫亮流涕言道:「孤承先王付託之重,不克負荷,喪師失地,兵臨城下,欲戰不能,求援無望,三世相傳之基業,誠恐一敗無遺,諸卿有何良策,可救危亡?」

張昭道:「主公!漢室重興,中原底定,曹氏早亡,今倖存者獨一江一 東耳!然而兵敗將亡,一江一 淮南北,勢成瓦解!頃聞甌越八閩,皆為趙雲部將所得,我之所有,僅建業一城,漢兵水陸圍攻,勢焰方張,其誰能敵?依老臣愚見,不如開城納款,猶為上策;漢中王倘念婚姻之好,或令主公復紹先王之封,亦未可知,既可免生靈塗炭之火,又可延國家將墜之緒,猶勝於憑城血戰,終歸撓敗也!」

一言未畢,周泰抗聲說道:「子布之言,真亡國大夫之言!泰隨先桓王與先王大小數十戰,未見兵敗投降而可自全者!我與荊州既絕姻好,已成仇敵,數年以來,淮徐一江一 漢之間,伏一屍一盈野,流血盈川,非我滅劉,即劉滅我,勢不兩立,何能倖存?我兵雖敗,帶甲之士,尚數萬人,不如收合餘燼,背城借一,勝則固足存國,不勝當與國偕亡,又何必忍辱偷生,令先王抱恨於九泉也!」周泰言時,鬚髮皆豎,目眥盡裂,一席話說得激昂悲壯,義憤填胸,所有將士,齊聲響應,皆願效死一戰。

孫亮不能自決,回顧陸遜道:「伯言以為如何?」

陸遜答道:「子布之言,固不足取,周將軍之論,亦未三思;先王之時,以青兗徐揚四州之兵力,徐呂甘韓諸將之謀勇,撫魏室之遺臣,以與諸葛亮相持於山東,大戰數十,卒成蹉跌,殆天意所歸,難以人力爭也!今師徒撓敗,軍氣不振,即令再戰,亦敗而已,何能勝也?漢兵席屢勝之勢,水陸相輔而進,猛將如雲,謀臣如雨,雖桓王復生,亦不能守此孤城,況主公乎!臣聞順天者存,逆天者亡,天既興漢,不能與逆,以臣愚見,不如棄了建業,以戈船載戰士,由海道入南粵,阻嶺嶠之險,用夷獠之眾,獵山海之富,盡舟楫之利,師仿趙佗以存先王之祀,差為可耳!」

眾文武聽得此言,有主安土重遷者,有主死守者,有主求降者,紛紛不一。

孫亮道:「伯言所見甚是,孤意決矣!」即時哭別祖廟,攜了祖父神主上船,令陸遜先去整理舟楫,撫慰將士,令文武將吏,願從去者,即赴舟上。

眾文武去留各半。

諸葛瑾聞得此信,囑其子恪道:「我受孫氏三世厚恩,義同生死,雖受讒言,亦無所怨,汝在家中,存先人一脈,漢兵雖至,決不令汝為難。」

恪牽衣哭泣,瑾絕裾而去,來到孫亮船上。

亮流涕道:「卿忠懇一至此耶!我負卿矣。」

顧雍步騭諸臣,陸續至者三十餘人,只不見張昭來到。

亮道:「子布受先王知遇,何圖一至於此!」陸遜與周泰凌統率領水師,在後抵禦,自奉孫亮及官眷文武諸臣,乘夜泛舟先發。

次日日中,周泰凌統,俟孫亮去遠,拔隊起程。

趙雲向一寵一 聞知,督兵隨後追趕,趕到海口,將船泊住,候元帥將令,出海再追。

建業城中無主,張昭率餘存文武,開城迎降。

張飛馬超姜維,整旅入城,都因徐元直有令在前,不准騷擾居民,不准侵犯孫氏墳暮,不准焚搜衙署官府,各軍分城駐紮,露營住宿,軍民一交一 易,公平往來,真個市肆不驚,秋毫無犯。

眾將屯兵已定,飛迎元帥入城。

徐庶至吳王府坐定,令有司簿記府中器物,俱送洛陽,一絲不苟。

積存金帛,分賞將士。

張昭來見,面頌漢中芏功德,元帥威靈。

元直笑道:「足下乃孫氏三世老臣,晚節不終,九泉之下,何面目見吳桓王也?」

昭大慚,回到家中,自縊而死。

元直一面令人飛報捷音,一面召回趙雲,令領陸軍與馬超分兩路去定東吳各地,沿海駐兵,防吳軍內犯;令向一寵一 將水師分佈海口,及沿一江一 各要隘。

諸將領命,分頭自去。

元直又令張翼關索去訪諸葛瑾,以副先帥遺命。

二將遵命,輕車減從,前去尋訪,到了諸葛瑾門首,令人通報。

諸葛恪迎接二人,入內坐定。

茶罷,二將問起原因,才知諸葛瑾已隨孫亮入海。

二將將來意說明,請諸葛恪一同至府,謁見元帥。

恪以元直系父執長者,只得同二將前往,上前參拜。

元直親自扶起,見恪英爽,頗為欣悅,便問尊君何往?恪以實對。

元直歎道:「子瑜忠義之士,固不能隨子布出降也!賢侄可留住幕中,襄理機務。」

恪頓首流涕道:「故主出亡,死生未卜,嚴君隨侍,安否未知。

中夜屏營,寸心如割,元帥雖弘覆載之仁,賤子不敢從左右之列,幸得安故居,奉先人遺祀,則感激無地矣!」元直感恪誠意,不覺喟然歎道:「吳得其虎,豈虛言哉!但恨孔明不見此子耳。」

隨以銀米,遣二將送恪回故居,自上表奏知漢中王,言子瑜隨孫亮浮海出亡,諸葛恪守義不出,已優為安置云云。

元直以孫氏據一江一 東數十年,尚無不仁之政,其剌吏守令,才可用者,即就用之;諸孫宗族,等於齊民,吏士不得無故相擾;呈啟漢王,免一江一 東人民全年租賦,以恤兵火。

又因孔明遺書,有令趙雲督徐揚之議,令將吳王舊有宮室,僭侈過制者,悉剷除之。

軍將吏士衙署有毀壞者,官為修葺,以待雲歸。

令飭淮徐守土官吏,掩埋戰士遺骸。

元直坐鎮建業,一務寬大,與民更始,兵力四布,奸宄逃匿。

吳兒木石之心,便又歌頌昇平了。

一二月間,趙雲馬超先後回報蕩平各地。

惟馬超軍隊,多系西涼關隴土著,一江一 東地濕,不甚相宜。

元直留雲鎮撫建業,令超出屯淮北,休養士卒。

馬超領命,謝過元直,別了子龍夫婦,留姜維文鴦在建業協助趙雲,自同馬岱引領全軍,並妹子雲騄所領馬隊五千,即日渡一江一 ,出屯淮北。

雲長在許昌,聞知建業大捷,遣人馳賀,元直子龍,端使答謝。

恰好玄德在洛陽,病勢日加沉重,聽得蕩平吳會,精神為之一振,手令雲長率關平諸將還洛,移元直鎮許昌,令翼德先回洛陽,後赴幽州,留趙雲守建業。

徐庶張飛奉到手令,將一江一 東防務,悉一交一 趙雲主持。

徐庶率張飛全軍渡一江一 北上,到了許昌,留張飛全軍駐此,以便將來北赴幽州。

雲長將許昌一應事宜,一交一 付元直,自同張飛督關索關平周倉三將,馬步萬人,回鎮洛陽。

本來龐士元馬幼常以一江一 南底定,漢業中興,分頭致書雲長元直翼德漢升子龍孟起孝直諸牧伯將帥,請漢中王早正大位,各方面復書一致贊成推戴。

無如漢中王病勢,有加無已,日益沉重;兼之北邊時有曹彰入寇之謠,沿海各地,間復喧傳孫亮大舉內犯,雖未見動靜,尚未能高枕無憂。

龐士元內參大政,外戢民訛,力請玄德,召雲長入洛,鎮懾人心。

玄德以己病日加,難望痊可,王孫年幼,輔佐需人,雲長忠義性成,患難相共,孔明一死,諸將推服者,僅有雲長,便依士元所請,令雲長領兵入衛。

又以一江一 淮新定,許昌綰彀中原,非得威望素孚之人,不足以資坐鎮,徐元直與諸將共事多年,新立大功,海內屬望,故移元直來鎮許昌,夾輔畿甸,而令子龍坐鎮建業,假其威望,以防東吳遺臣舊將死灰復燃。

又以桃園結義,異姓兄弟三人,翼德久在行間,為國宣勞,病中思念,亟欲一見,故令其將兵隊留駐許昌,為將來遵行諸葛元帥四大軍區計劃,率隊北赴幽燕之預備;張飛本身,率領親軍小隊,隨雲長入洛覲安。

關張將次至洛,玄德早命馬謖同王孫劉諶,出城迎接。

雲長深知玄德用意所在,急與翼德下馬參謁,稱臣致禮。

王孫深致不安,稱名慰問。

雲長見王孫英武有禮,心中歡喜,隨同入城,士元已在城闉迎候,相見喜慰。

四人簇擁王孫,同至漢中王府問安,至府又有劉理出來迎接,引舁諸人至偏殿更衣少息,由黃門宣入偏殿。

玄德扶病起坐,宮監兩旁扶掖,形容憔悴,顫色枯槁。

雲長翼德,向前參拜。

玄德點頭,令劉理扶起,與龐統馬謖左右列坐。

玄德太息道:「二弟勞苦!孤不意與二弟仍得相見。」

雲長道:「主公善自調攝,何必過為悲悼!」玄德道:「二弟!孤豈不知自愛,但以天理窺之,孤與曹操孫權,分爭天下,借祖宗福蔭,諸將苦辛,遂得光復漢祚,統一寰宇,二雄早亡,孤其能久!二弟與士元諸君,善輔王孫可耳!」令劉諶遍拜諸人道:「此子幼而失父,今以累諸卿矣!」雲長與諸人俯伏答拜道:「臣等願竭股膿之力,以報知遇之恩。」

玄德稍停道:「自今朝政事無大小,民政一委士元,軍事一委雲長,同心協力,以安天下。」

二人頓首受命。

玄德又顧謂翼德道:「三弟!頃聞曹彰入寇,北邊震動,曹彰為操之愛子,剛果英鷙,鮮卑所畏,有李典以為之輔,借外力以亂內,魏文長恐非其敵,本擬令孟起前往,以其勞苦功高,宜資休養,又一江一 淮要地,亦宜鎮懾;孔明遺書,以三弟與孤同為涿人,人地相宜,三弟明日可同幼常至許昌,分兵三萬,前往幽州。」

飛答道:「請俟主公病癒,再往不遲。」

玄德道:「孤病不知何日始愈,三弟先去,為孤減卻憂心也!」張飛再拜受命。

四人方欲出宮,玄德道:「士元可匯列諸將功勳,以便議酬庸之典。」

士元領命,拜辭出府。

到了次日,士元傳出漢中王旨意,承製授張飛為都督冀幽並營四州諸軍事冀州牧,馬謖為幽州刺史,監冀州牧幕府事。

二人入宮謝恩辭行,即日就道。

到了許昌,見過元直,分兵三萬,從馬超部下調回張苞,從元直部下調了張翼馬忠二將,星夜前往幽州。

不日到了,魏延王平張嶷俱來謁見,張飛傳述漢中王旨意,慰勞諸將,設宴款待,諸將謝過,各回防地去了,

洛陽城裡,龐士元與雲長商議道:「大王命統匯敘諸將功績,以便酬庸,但諸將位高,非分茅胙土,不足以償勞勩,而分茅胙土,又非俟大王正位後不可;以統愚意,不如將此意分告諸將,令其稍候,俟大王病癒正位後,論功行賞,為有光勞也!」雲長稱善,立即派人分致諸將,大眾都不約而同,遵命辦理。

誰知玄德病勢卻一日緊上一日,二人十分憂慮不提。

卻說乘桴浮海的東吳君臣,自從出了海口,揚帆直向南粵出發,起初一二日,到還風平浪靜,沿途在海濱上打聽土人,言會稽各地,已為漢兵所得,東甌閩越,消息不通,君臣在舟中,相對歎息,行了十餘日,那一日將到舟山海峽,忽然間天上一點烏雲,掩映日邊,霎時飆風大起,白日無光,海水壁立,白浪滔天,有如山倒,湧入船艙。

東吳水師船隻,攏岸不及,一頓飯工夫,自相撞擊,沉沒了數百號,余舟亦自相顛播。

孫亮在大船上,焚香禱告道:「若孫氏不亡,即時風息,若天亡孫氏,夫復何言!」祝告巳畢,只見空中忽然現出日光,風勢略止,左右諸臣,皆呼萬歲。

卻又作怪,一霎時風又大起,波浪更甚於前,從行船隻,所餘無幾!孫亮大慟道:「天既亡我,何必更累生民!」舉身一躍,投入海中。

陸遜周泰凌統諸葛瑾顧雍等,一齊慟哭道:「臣等冒死相從,欲以延先王之祚耳,今幼主如此,何忍獨存!」相率投海自盡,宮眷將卒四五萬人,一齊俱盡。

一時雨止風息,天空如鏡,剩下一二十隻船,人人頭昏眼花,六神無主,被水漂流到錢塘一江一 附近來了。

眾人悠悠醒轉,已被岸上守兵得知,飛報守將廖化。

化命將船扣住,叫眾人上來問話,問知原因,化亦為之惻然,仍命眾人前去打撈一屍一首。

不過一日,一江一 上守兵報稱一江一 邊浮一屍一無數,互相連屬。

化命人撈上,吳兵認得是孫亮諸人一屍一首,無不痛哭。

化命人擇取上好棺木衣衾,將諸人香湯沐浴,分別成殮,飛報趙雲。

雲令諸葛恪前往迎取回來,仍用王禮將孫亮葬入孫權墳側,從死諸臣,准其祔葬,並許人民哭臨。

正是:

素車白馬,前胥後種之潮;畫鷁余皇,西越東吳之影。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異史氏曰:金粉六朝,同都建業,石頭千載,孰建金陵,伊古以來,王師之會於城下者屢矣。

元明而後,始定燕京,遂使王氣銷沈,人忘南渡!帝京黯黲,月冷秦淮!今日者鼎革慶成,山河民一主 ,恢宏故物,復我漢京,始得拜國父於鍾山,奠國都於遺命。

而北伐功成,固又以克復金陵為大彰天討也。

何白門鼓角,作者乃定一統以中興漢室,早成書於革命中斷之秋哉!謂非預言嘉讖,同於受命之符,蓋不可得!實亦人心思漢,全氏所歸,因不覺於遊戲文章,假諸葛而發抒孤憤,削平吳魏,再造家邦,意若軍閥之流,不過操懿耳!若曰崇拜英雄,作者且深悲諸葛矣,是豈有故褻故瀆,而自陋陋國之意乎哉。

若謂以帝制為宗,則又未知作者固以造時勢自命者也,寧有此冬烘頭腦而不識時勢之義乎哉!言諧近巧,巧乃無間;惟其無間,斯乃不得間之也。

孫皓出降,孫策之所痛心也,降於司馬,作者尤深惡之。

今若仍寫出降,非所以寫孫亮之英明也,且不合翻案之義。

於百忙中寫一張昭,生不出於勸降,又百忙中寫一諸葛瑾,死不負於孫氏,以有陸遜從海之策,孫亮哭廟之亡,黃海樓船,君臣遂歸同盡!意若曰:與其至孫皓而出,不如早亡於孫亮,庶或戰而不勝,終必如此以死可矣。

似此立論亡吳,桓王之目其瞑,作者於三國英雄雖死亦不忍絲毫屈辱,抑至如是。

而設朝定議,即大翻舌戰群儒之案,映帶寫來,又甚顯然。

普以「哭祖廟一王死幸」寫於孫亮,補翻後案,毋乃變幻甚奇也。

卒使天地晦冥,波濤山撼,牽衣入海,潮落錢塘,東吳之亡,遂以桓王而生色,不異於崖山帝昺,南宋君臣!夫始知作者意在南枝,蓋始終惡一胡一 悲漢,革命思想常縈腦際,故至有是比附焉。

若諸葛義同生死,乃寫吳得其虎,張昭有腆面目,無非欲令自裁,筆底餘波,則又蓋將蜀亡慘狀,一一報之於吳耳。

吳會雖平,僅使先主精神一振,而病勢日加沉重,終不救於一己之亡身,言外餘音,尤令人低徊於先主仇吳至亡,仍屬無益不置。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反三國演義
簡介楔子 雨夜談心傷今弔古 晴窗走筆遣將調兵第一回 省詐書水鏡留元直 脫徐母孔明遣趙雲第二回 戰江夏孫氏雪前仇 讓荊州劉牧懲後患第四回 洩舊忿張繡投孫權 挫先聲甘寧射樂進第五回 小周瑜水陸破曹兵 矮張松東西販蜀土第六回 巡江上趙子龍得圖 取漢中夏侯淵耀武第七回 數抗命矯詔召馬騰 聯新婚開閣迎呂范第八回 戰合肥太史慈中箭 出潼關馬孟起報仇第九回 曹孟德計阻臨潼縣 諸葛亮兵伐白水關第十回 馬孟起間道入四川 管幼安捐軀蹈東海第十一回 伏皇后策授傳國璽 喬國老痛哭小東床第十二回 賦歸寧孫夫人不歸 下密詔漢獻帝不密第十三回 銅雀台大宴論當塗 金鳳橋愛子陳天命第十四回 孫夫人雨泣葬江流 劉皇叔雪涕祭武擔第十五回 吳蜀仇讎阿瞞稱帝 漢魏禪讓子建出亡第十六回 大復仇劉玄德興師 小得勝夏侯淵敗績第十七回 魏文長偷度子午谷 馬孟起再入長安城第十八回 侈親征魏武帝逞兵 雪積憾馬孟起奮武第十九回 征舊部馬岱旋武威 襲故智魏延渡壺口第二十回 急援兵賈詡明聯吳 扮舟商呂蒙暗襲蜀第二十一回 趙子龍截江敗呂蒙 龐士元巡城識向寵第二十二回 張翼德血戰奪方城 關雲長兵威震河北第二十三回 議遷都曹操還許下 領新軍馬岱出關中第二十四回 孫仲謀兩路攻荊州 趙子龍一軍奪江夏第二十五回 劉玄德正位漢中王 諸葛亮誓師長安道第二十六回 老黃忠奮威敗徐晃 勇姜維設計賺曹真第二十七回 諸葛瞻越險奪龍門 司馬昭藏兵匿少室第二十八回 張文遠反攻圍方城 龐士元智救襲郟鄏第二十九回 劉玄德駐蹕荊州城 徐文響失機沔陽縣第三十回 仙桃鎮徐趙大鏖兵 皂角市關張雙縱火第三十一回 斗三將許褚喪澠池 陷重圍徐晃棄函谷第三十二回 偃師縣曹彰戰馬超 黑石關黃忠敗張郃第三十三回 除虎倀射殺滿伯寧 藉雉媒招降諸葛誕第三十四回 曹孟德許昌大會議 孫仲謀鄱陽小閱兵第三十五回 犯桂陽虞翻夜撤師 收零陵蔣琬宵臨敵第三十六回 大涼山孟獲懾疑兵 三連海呂凱擒蠻帥第三十七回 趙子龍麾兵九里關 馬孟起燒糧孟津驛第三十八回 炸新安諸葛試地雷 拒洛水司馬掘天塹第三十九回 洛陽城漢魏大交鋒 孟津縣許典雙敗陣第四十回 游洛水諸葛亮賦詩 收合肥孫仲謀傳檄第四十一回 徐文響盡節死新蔡 曹孟德臨命涸漳河第四十二回 劉玄德略地駐南陽 趙子龍決水灌臨穎第四十三回 敗李典趙雲入許都 灸華歆馬超掘疑塚第四十四回 張文遠憑城殉葉縣 司馬懿拔隊退延津第四十五回 出上黨馬超襲安陽 渡滎澤張飛戰原武第四十六回 邢台縣孟起走曹彰 幽州城文長捉程昱第四十七回 公孫淵獻俘幽州城 司馬懿坐困延津縣第四十八回 劉阿斗遇刺江陵驛 呂子明分襲封邱城第四十九回 濮陽城三國大交兵 章邱邑二將深入敵第五十回 呂子明戰死濮陽城 司馬懿退屯東阿縣第五十一回 救東阿曹仁雙中伏 破館陶於禁再被擒第五十二回 定山東諸葛亮歸天 失江北孫仲謀殞命第五十三回 黃公覆殉節九江口 張翼德驅兵採石磯第五十四回 白門鼓角將帥成功 黃海風濤君臣共命第五十五回 趙子龍按甲定閩甌 蔣公琰督兵收交廣第五十六回 樓桑村樹萎殞真王 柳城塞秋高來敵騎第五十七回 劉王孫正位繼中興 龐丞相序官復舊制第五十八回 封功臣六王膺上賞 畫軍區四督鎮雄邊第五十九回 馬孟起衣錦返西涼 曹子建悲歌行絕塞第六十回 深杯浮白鐵案掀翻 古墓冬青石人惆悵書後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