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經注》卷九:【原文】黑山在縣北白鹿山1東,清水2所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水經注》卷九

水經注

卷九

水經注 清水、沁水、淇水、蕩水、洹水

【原文】

黑山在縣北白鹿山1東,清水2所出也。

上承諸陂散泉,積以成川。

南流西南屈,瀑布乘3巖,懸河注壑二十餘丈,雷赴之一聲 ,震動山谷。

左右石壁層深,獸跡不一交一 。

隍4中散水霧合,視不見底。

南峰北嶺,多結禪棲5之士;東巖西谷,又是剎靈之圖6。

竹柏之懷,與神心妙遠7,仁智之性,共山水效深8,更為勝處也。

其水歷澗飛流,清泠洞觀9,謂之清水矣。

【註釋】

1黑山:在今河南省浚縣西北。

白鹿山:在今河南省輝縣市西北。

2清水:清水原是黃河北岸的一條支流,後來與黃河分離,成為海河水系衛河(即南運河)的一段。

3乘(chenɡ):凌越。

4隍(huanɡ):本指護城的壕溝,這裡指溝壑。

5結:聚集。

禪棲(chan qī):修禪隱居。

6剎(cha)靈之圖:有旛(fān)柱的佛塔。

圖:即浮圖,梵文Buddhɑ的音譯,指佛塔。

7神心:神靈之心。

妙遠:高遠。

8效深:同深,等深。

9清泠(linɡ):清涼。

洞觀:清晰明澈。

【譯文】

黑山在(修武縣)縣北白鹿山東邊,是清水的發源地。

(清水)上流承接各陂墉散流的水,匯積成一條河川。

南流再向西南轉彎,瀑布從巖上凌空飛瀉而下,注入二十多丈的深壑,聲如奔雷,震山動谷。

深壑左右石壁層層疊疊,鳥獸也難以到臨此地。

溪谷中水花噴濺,霧氣瀰漫,一片迷濛。

峰嶺上棲居著不少修禪隱逸之士,巖谷間常可見到些剎柱浮屠。

在這樣清幽絕俗的環境裡,高潔的情懷就變得和神靈之心一樣高遠,仁智的天性也同高山流水一樣博大淵深了,這是多麼美妙的境界!這支水經歷了深山幽谷千溪萬澗,清泠明澈,所以稱為清水。

【原文】

《山海經》1曰:淇水出沮洳山2。

水出山側,頹波漰3注,沖激橫山。

山上合下開,可減4六七十步,巨石磥砢5,一交一 積隍澗6,傾瀾漭蕩7,勢同雷轉,激水散氛8,曖9若霧合。

【註釋】

1《山海經》:我國古代地理名著,內容包括山川、道裡、祭祀、醫巫、風俗等。

2淇(qi)水:即淇河,水名,在河南省。

沮洳(ju ru)山:在今河南省輝縣市。

3頹(tui)波:傾瀉的水波。

漰(pēnɡ):水流激盪。

4可減:大約。

5磥砢(lěi luǒ):多而錯雜的樣子。

6隍澗:溝壕溪澗。

7傾瀾:傾瀉的大浪。

漭(mǎnɡ)蕩:廣大無邊的樣子。

8氛(fēn):這裡指水汽。

9曖(ai):昏暗,幽暗。

【譯文】

《山海經》說:淇水出於沮洳山,山側有瀑布奔流而下,沖激橫山。

這座山上合下開,山洞長度大約六七十步。

巨石壘壘錯雜,一交一 積溪間,傾瀉的泉水激騰浩蕩,聲勢如同奔雷,浪花飛濺,水氣氤氳,彷彿雲霧,迷一離 幽暗。

【原文】

洹水1出山,東逕殷墟2北。

《竹書紀年》3曰:盤庚即位,自奄遷於北蒙4,曰殷。

【註釋】

1洹(huan)水:古水名,在今河南省北境,今名安一陽一河。

2殷墟:在今河南省安一陽一市小屯及其周圍,商的第十代君王盤庚自奄(今山東省曲阜市)遷都於此。

3《竹書紀年》:晉武帝時出土的寫在竹簡上的戰國古書,是完成於戰國末年的魏國史書。

4奄(yǎn):古都邑名,在今山東省曲阜市舊城東。

北蒙:即在今河南省安一陽一市小屯及其周圍。

《汲塚古文》曰:盤庚遷於北蒙,曰殷虛。

【譯文】

洹水出山以後,東流經殷墟北邊。

《竹書紀年》說:盤庚即位,從奄遷到北蒙,叫做殷。

【評析】

清水原是黃河北岸的一條支流,東漢建安九年(204),曹操為了進攻北方的袁尚,在淇水入黃處以大枋木築堰,遏淇水東入白溝,以資軍運。

從此,清水和淇水均稱白溝,它們與黃河分離,成為海河水系衛河(即南運河)的一段。

《水經》記清水的最後一句為「又東入於河」,這就是曹操開白溝以前的情況。

這裡同時也說明《水經》一書撰於建安九年以前。

酈道元在《注》文中說:「曹公開白溝,遏水北注,方復故瀆矣。」

因為到了北魏時代,清水早已不注入黃河,所以《注》文作此說明。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水經注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