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經注》卷一:【原文】三成為崑崙丘1。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水經注》卷一

水經注

卷一

水經注 河水

【原文】

三成為崑崙丘1。

《崑崙說》2曰:崑崙之山三級,下曰樊桐,一名板桐;二曰玄圃,一名閬風;上曰層城,一名天庭,是為太帝3之居。

【註釋】

1三成為崑崙丘:三級的土丘稱為崑崙丘。

成:級,層。

2《崑崙說》:書名,不詳。

3太帝:天帝。

【譯文】

三級的土丘稱為崑崙丘。

《崑崙說》說:崑崙山有三級,最下一級叫做樊桐,又叫做板桐;第二級叫做玄圃,又叫做閬風;最上一級叫做層城,又叫做天庭,這是天帝居住的地方。

【原文】

《山海經》稱方1八百里,高萬仞2。

郭景純以為自上3二千五百餘里。

《淮南子》稱高萬一千里百一十四步4三尺六寸。

【註釋】

1《山海經》:我國古代地理名著,作者已不可考,內容包括山川、道裡、鳥獸、祭祀、醫巫、風俗等。

方:方圓。

2仞:古時八尺或七尺叫做一仞。

3郭景純:郭璞(276—324),字景純,東晉河東聞喜(今山西省聞喜縣)人,熟知五行、天文、卜筮之術。

自上:為「自此以上」的省略,從這裡向上。

4《淮南子》:西漢淮南王劉安及其門客撰寫的雜家書,也稱《淮南鴻烈》。

步:古代長度單位,周代以八尺為一步,秦代以六尺為一步,舊制以營造尺五尺為一步。

【譯文】

《山海經》說:崑崙山方圓八百里,高達萬仞。

郭景純以為向上兩千五百多里。

《淮南子》說:高一萬一千里零一百一十四步三尺六寸。

【原文】

《山海經》曰1:南即從極之淵也,一曰中極之淵,深三百仞,惟馮夷都焉2。

《括地圖》曰:馮夷恆乘雲車3駕二龍。

河水又出於一陽一紆、陵門之山,而注於馮逸之山4。

《穆天子傳》曰:天子西征,至一陽一紆之山,河伯馮夷之所都居5,是惟河宗氏,天子乃沉珪璧禮6焉,河伯乃與天子披圖視典,以觀天子之寶器:玉果、璇珠、燭銀、金膏7等物,皆《河圖》所載。

河伯以禮,穆王視圖,方乃導以西邁8矣。

粵在伏羲,受《龍馬圖》於河,八卦9是也。

故《命歷序》曰:《河圖》,帝王之階十,圖載一江一 河、山川、州界之分野。

後堯壇於河,受《龍圖》,作《握河記》。

逮虞舜、夏、商,鹹亦受焉。

李尤《盟津銘》:洋洋河水,朝宗於海,逕自中州,《龍圖》所在。

《淮南子》曰:昔禹治洪水,具禱一陽一紆,蓋於此也。

高誘以為一陽一紆秦藪,非也。

釋氏《西域記》曰:阿耨達太山,其上有大淵水,宮殿樓觀甚大焉。

山,即崑崙山也。

《穆天子傳》曰:天子升於崑崙,觀黃帝之宮,而封豐隆之葬。

豐隆,雷公也。

黃帝宮,即阿耨達宮也。

【註釋】

1《山海經》曰:「南即」四句,出自《山海經·海內北經》。

2惟:同「唯」,只有。

馮夷:傳說中的黃河水神,即河伯。

都:居住。

焉:在那裡。

3恆:常,經常。

雲車:傳說中仙人的車乘,仙人以雲為車,故名。

4馮逸之山:山名,不詳。

5河伯馮夷:河伯、馮夷是同一個人,指傳說中的黃河水神,馮夷是人名,河伯是天帝賜予他的封號。

都居:居住。

6沉:古代祭川澤叫沉,因為要向水中投祭品,故名。

珪(ɡuī)璧:古代祭祀朝聘所用的玉器。

禮:行祭禮。

7玉果:形狀像果實一樣的美石。

璇(xuan)珠:美玉珠。

金膏:傳說道教中的仙藥。

8導:引導。

西邁:向西行進。

9八卦:《周易》中八種具有象徵意義的基本圖形:乾、坤、震、巽(xun)、坎、離、艮(ɡen)、兌,分別象徵天、地、雷、風、水、火、山、澤。

八卦相傳是伏羲所作。

十階:基礎,階梯。

堯:傳說中古帝陶唐氏之號。

壇:築壇祭祀。

虞舜:上古五帝之一,姓姚,名重華,因其先國在虞(故城在今山西省平陸縣北),故稱虞舜。

朝宗:本來是指古代諸侯春、夏朝見天子。

《周禮·春宮·大宗伯》:「春見曰朝,夏見曰宗,秋見曰覲,冬見曰遇。」

後來比喻小水流注大水。

禹:古代部落聯盟首領,傳說曾用疏導的方法治理洪水。

有「八年於外,三過其門而不入」的故事。

釋氏《西域記》:書名,不詳。

楊守敬認為是晉釋道安的《西域志》。

豐隆:古代神話中的雷神,即雷公。

後多用作雷的代稱。

【譯文】

《山海經》說:南面就是從極淵,又叫中極淵,深三百仞,只有水神馮夷居住在那裡。

《括地圖》說:馮夷經常乘坐雲車,由兩條龍駕著出行。

黃河水又從一陽一紆山、陵門山流出,注入馮逸山中。

《穆天子傳》說:天子西征,到一陽一紆山,這是河伯馮夷居住的地方,馮夷即河宗氏,天子於是把寶玉珪璧投進水裡禮祭河神,河伯才給天子打開圖冊典籍,讓他觀看天子應有的寶器:玉果、璇珠、燭銀、金膏等神物。

這些都是《河圖》中所記載的。

河伯以禮相待,等穆王看完圖後,才引導他向西行進。

所謂伏羲氏受《龍馬圖》於大河之源,《龍馬圖》就是八卦。

所以《命歷序》說:《河圖》,是帝王的基礎,記載著一江一 、河、山川、州界的分野。

後來堯在河邊築壇,接受《龍圖》,寫了《握河記》。

直至虞舜、夏、商,也都接受過《龍圖》。

李尤《盟津銘》:浩浩蕩蕩的大河之水,終於流入大海匯成巨浪;它從中原經過,就是河伯獻上《龍圖》的地方。

《淮南子》說:從前大禹治洪水,在一陽一紆祭祀祈禱,就是在這個地方。

高誘以為一陽一紆就是秦藪,是不對的。

釋氏《西域記》說:阿耨達太山,山上有大淵水,宮殿樓台觀閣非常宏大。

這山就是崑崙山。

《穆天子傳》說:天子登上崑崙山,參觀黃帝之宮,為雷神豐隆墓葬封土。

豐隆就是雷公。

黃帝宮就是阿耨達宮。

【原文】

《山海經》曰:河水入渤海1,又出海外,西北入禹所導積石山2。

山在隴西郡河關縣西南羌中3。

余考4群書,鹹5言河出崑崙,重源潛發6,淪7於蒲昌,出於海水。

故《洛書》8曰:河自崑崙,出於重野9。

謂此矣。

逕積石而為中國河十。

故成公子安《大河賦》曰:覽百川之宏壯,莫尚美於黃河;潛崑崙之峻極,出積石之嵯峨。

釋氏《西域記》曰:河自蒲昌,潛行地下,南出積石。

而《經》文在此,似如不比,積石宜在蒲昌海下矣。

【註釋】

1渤海:即蒲昌海,今新疆東南部的羅布泊。

漢、唐時稱為蒲昌海,又名鹽澤。

2積石山:即今阿尼瑪卿山,在青海省東南部,延伸至甘肅省南部邊境,為崑崙山脈中支,黃河繞流東南側。

3隴西郡:秦朝所設置的三十六郡之一,王莽時期改名為厭戎。

因為此郡在隴之西,故名隴西。

大致在今甘肅省南部和東南部。

河關縣:漢設晉廢,治所不詳,疑在今青海省貴德縣西南。

羌中:羌族人居住的地域中。

4考:考尋,考索。

5鹹:都。

6重源潛發:這裡是說黃河從蒲昌海潛流到積石山,又重新發源。

7淪:進入,流入。

8《洛書》:儒家關於《尚書·洪範》「九疇」創作過程的傳說。

據說大禹治水時有神龜出於洛水,背上有裂紋,紋如文字,禹取法而作《尚書·洪範》「九疇」。

九疇:傳說中天帝賜給大禹治理天下的九類方法。

9重野:地名,不詳。

十中國河:中原的河流。

成公子安:成公綏,字子安,東郡白馬(今河南省滑縣)人。

西晉文學家,以賦得名。

宏壯:宏大壯闊。

尚美:比……更美。

尚:通「上」,超越,超過。

峻極:高峻,高聳。

嵯峨:山高峻、聳立的樣子。

似如:好像。

比:合適。

【譯文】

《山海經》說:黃河入渤海,又出海外,向西北流入大禹所疏導的積石山。

積石山在隴西郡河關縣西南羌族人居住的地域中。

我考證了許多書,都說河水發源於崑崙,潛流入地後重新冒出,到蒲昌又隱沒了,然後再從內海中流出。

所以《洛書》說:河水從崑崙發源,再從重野流出,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河水流經積石就成中原的河流了。

所以成公子安《大河賦》說:總覽百川的宏偉壯麗,沒有任何河流可以比擬;在高峻的崑崙山底下潛流,又從聳立的積石山下重新發源。

釋氏《西域記》說:河水從蒲昌海開始,潛流於地下,向南到積石山才重新流出地面。

然而《水經》把積石山放在蔥嶺、蒲昌海之上,這好像不合適,應在蒲昌海之下。

【評析】

《水經注》以《河水》開卷,河水指的是黃河。

上古的地名比後代簡單,黃河就稱「河」,長一江一 就稱「一江一 」。

河流的通名早期稱「水」,黃河稱為「河水」,長一江一 稱為「一江一 水」,直到《水經注》時代還是這樣。

到後來,「河」與「一江一 」兩個專名,也被人們當做河流的通名使用,如「永定河」「松花一江一 」等等,現在的「黃河」,「黃」是專名,「河」是通名。

「河」與「一江一 」,原是黃河和長一江一 的專名,後來成為一切河流的通名。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水經注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