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經注》卷五:【原文】漢明帝永平十二年,議治汳渠1,上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水經注》卷五

水經注

卷五

水經注 河水

【原文】

漢明帝永平十二年,議治汳渠1,上乃引樂浪人王景2問水形便,景陳利害,應對敏捷,帝甚善之,乃賜《山海經》3、《河渠書》、《禹貢圖》及以錢帛。

後作堤,發卒數十萬,詔景與將作謁者4王吳治渠,築堤防修堨5,起自滎一陽一6,東至千乘7海口,千有餘裡,景乃商度8地勢,鑿山開澗,防遏衝要9,疏決壅積,十里一水門,更相回注十,無復滲漏之患。

明年渠成,帝親巡行,詔濱河郡國置河堤員吏,如西京舊制。

景由是顯名,王吳及諸從事者,皆增秩一等。

【註釋】

1汳(bian)渠:古水名,自今河南省滎一陽一市東北接黃河,東南經今開封市南、民權縣與商丘市北,復東南經今安徽省碭山縣、蕭縣北,到一江一 蘇省徐州市北入泗水。

2引:招引,召見。

樂浪:古郡名,漢置,治今朝鮮平壤市。

王景:東漢人,字仲通,漢明帝時治水有功。

3《山海經》:是我國古代地理名著,內容包括山川、道裡、部族、物產、祭祀、醫巫、風俗等。

4將作謁者:官名,派往地方主管水利的官員。

5堨(e):遏水的土堰。

6滎一陽一:古郡名,三國魏置,治今河南省滎一陽一市東北。

7千乘(shenɡ):古縣名,西漢置,在今山東省高青縣。

8商度:斟酌。

9防遏:修建堤防和土堰。

衝要:即「要衝」,處於一交一 通要道的形勝之地。

十更相:一交一 相,互相。

回註:倒流,回流。

濱:接近,臨近。

郡國:郡和侯國。

河堤員吏:管理河堤的官吏。

西京:古都名。

西漢都長安,東漢改都洛一陽一,因稱洛一陽一為東京,長安為西京。

這裡指代西漢時期。

從事:官名,漢以後三公及州郡長官皆自辟僚屬,多以從事為稱。

秩:官職。

【譯文】

漢明帝永平十二年(69年),商議治理汳渠的事情,明帝向樂浪人王景詢問因地制宜的治水方法。

王景陳述利弊,應答敏捷,明帝十分賞識,於是賜給他《山海經》《河渠書》《禹貢圖》及錢帛。

後來築堤,發動了幾十萬人,下令王景與將作謁者王吳一道治渠。

建築堤岸修築水壩,從滎一陽一開始,東到千乘海口,計一千多里。

王景於是斟酌地勢,鑿山開澗,在一交一 通要道的形勝處修築堤防和土堰,把淤塞處疏浚通暢,十里設一水門,使河水可一交一 互回流,以調節水量,才不再有滲漏的禍患。

次年渠成,明帝親自巡查,下令沿河王侯屬國及郡縣都設置管理河堤的官吏,如西京舊制一樣。

王景因而揚名,王吳以及許多下屬,都加官一等。

【原文】

《風俗通》1曰:河,播也,播為九河2,自此始也。

《禹貢》沇州3:九河既道。

謂徒駭、太史、馬頰、覆釜、一胡一 蘇、簡、潔、句盤、鬲津也4,同為逆河。

鄭玄5曰:下尾合曰逆河。

言相迎受矣。

【註釋】

1《風俗通》:一名《風俗通義》,東漢應劭著,主要收錄有關古代歷史、風俗禮儀、山河澤藪、怪異傳聞等內容。

2播:分散。

九河:《尚書·禹貢》記載當時黃河流至河北平原中部後「又北播為九河」,今已不能確指。

3《禹貢》:《尚書》中的一篇,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區域地理著作,歷來被奉為我國「古今地理志之祖」。

沇(yǎn)州:古「九州」之一,即兗州,古代指濟水和黃河之間的地域。

4徒駭:與太史、馬頰(jia)、覆釜、一胡一 蘇、簡、潔、句(ɡōu)盤、鬲(ɡe)津諸河今已不能確指,故九河地名及具體地址均不詳。

5鄭玄:東漢著名的經學家,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東省高密市)人,自成學派,被後世稱為「鄭學」。

【譯文】

《風俗通》說:河就是播,播為九河,就從此開始。

《禹貢》「沇州」中記載:九河已經疏通,名為徒駭、太史、馬頰、覆釜、一胡一 蘇、簡、潔、句盤、鬲津,都是逆河。

鄭玄說:下尾匯合的叫逆河,是互相迎受的意思。

【原文】

粵1在漢世,河決金堤2,涿郡王尊3,自徐州4刺史遷東郡太守,河水盛溢,泛浸瓠子5,金堤決壞,尊躬率民吏,投沉白馬,祈水神河伯6,親執圭璧7,請身填堤,廬居8其上,民吏皆走,尊立不動,而水波齊足而止。

公私壯其勇節。

【註釋】

1粵:發語詞,不譯。

2金堤:今西起河南省衛輝市、滑縣,經濮一陽一市、范縣,山東省一陽一谷縣,東至張秋鎮東。

有古金堤,相傳宋時所築,一說為東漢王景治河所修。

3王尊:字子戇(zhuanɡ),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漢元帝時為益州刺史。

4徐州:漢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轄境相當於今一江一 蘇省長一江一 以北和山東省東南部地區。

東漢治今山東省剡城縣。

5瓠子:古堤名,故址在今河南省濮一陽一市南。

6河伯:即馮夷,傳說中的黃河水神。

7圭璧:古代帝王、諸侯祭祀或朝聘所用的玉器。

8廬居:搭建草廬而居住。

【譯文】

在漢代,黃河在金堤決口,涿郡人王尊,從徐州刺史調任東郡太守,河水暴漲,氾濫到瓠子,金堤被沖塌,王尊親自率領吏民,把白馬投進河裡,向河伯祈禱,又親自捧著玉圭、玉璧,要用自己的身體來填堤,搭建草棚,住在河邊,吏民都逃跑了,獨有王尊卻站著不動,水波漫到他的腳上也就停止了。

朝廷和百姓都十分稱讚他勇敢的氣節。

【原文】

河水又東北流逕四瀆津1,津西側岸臨河有四瀆祠,東對四瀆口。

河水東分濟2,亦曰濟水受河也。

然滎口石門3水斷不通,始自是出東北流,逕九里與清水4合,故濟瀆也。

自河入濟,自濟入淮,自淮達一江一 5,水徑周通,故有「四瀆」之名也。

【註釋】

1四瀆津:在今山東省茌平縣東南古黃河上。

2濟(jǐ):水名,故道在今山東省。

3滎口石門:楊守敬認為:此石門漢一陽一嘉三年立,在敖山(今河南省滎一陽一市)東。

4清水:濟水自巨野澤北納汶以下的別名。

5一江一 :水名,即長一江一 。

【譯文】

黃河又向東北流經四瀆津,津西側臨河有四瀆祠,東對四瀆口。

黃河向東流分出支流叫濟,也說濟水是由黃河給水的。

然而滎口石門水斷不通,才從這裡流出向東北流去,經九里與清水匯合,就是以前的濟瀆。

從黃河入濟水,從濟水入淮河,從淮河到長一江一 ,水道都相通,所以有「四瀆」的名稱。

【原文】

漯水又東逕漢征君伏生1墓南,碑碣2尚存,以明經為秦博士3。

秦坑儒士4,伏生隱焉。

漢興,教於齊、魯5之間,撰《五經》、《尚書大傳》6,文帝安車7征之。

年老不行,乃使掌故8歐一陽一生等受《尚書》於征君,號曰伏生者也。

【註釋】

1漯(ta)水:水名,故道在今山東省。

征君:征士的尊稱,不接受朝廷徵聘的隱士。

伏生:漢時濟南(今山東章丘附近)人,名勝,原秦博士,治《尚書》。

2碑碣(jie):墳墓前的刻石。

碑:方形刻石。

碣:圓形刻石。

3經:經書。

博士:古代學官名,六國時就有博士,秦因之。

4秦坑儒士:秦始皇三十五年,因為儒生是古非今,在鹹一陽一坑殺四百六十多人,史稱「坑儒」。

5齊:古地區名,在今山東省泰山以北黃河流域和膠東半島地區。

魯:古地區名,春秋時魯國故地,秦漢以後仍沿稱這些地區為「魯」。

6《五經》:為伏生所作,具體不詳。

《尚書大傳》:據唐初陸德明《經典釋文》記載,三卷,為伏生所作。

7安車:古代可以坐乘的小車。

古車立乘,此為坐乘,故稱安車。

高官告老還鄉或徵召有重望的人,常賜乘安車。

8掌故:官名,漢置,太常屬官,掌管禮樂制度等的故實。

【譯文】

漯水又東北流經漢征君伏生墓南邊,墳墓前的刻石仍存在,伏生因通曉經書在秦代為博士。

秦始皇坑儒時,伏生躲藏起來。

西漢興起,在齊、魯之間教書,撰寫了《五經》《尚書大傳》。

漢文帝備安車徵召他,因年老不能前往,於是派掌故歐一陽一生等來向他學習 《尚書》,號稱伏生。

【評析】

這是《河水》的最後一篇,從洛一陽一一直寫到黃河入海。

洛一陽一以下有一小段尚屬此河中游,以下就都是黃河下游,河道在《水經注》以前已經多次決口改道,以後又決徙多次。

所以此篇所記敘的,只是黃河在北魏一個時期的概況,以後已有很大改變。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水經注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