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經注》卷十三:【原文】桑乾枝水1又東流,長津委2浪,通結兩湖,東湖西浦3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水經注》卷十三

水經注

卷十三

水經注 漯水

【原文】

桑乾枝水1又東流,長津委2浪,通結兩湖,東湖西浦3,淵潭相接,水至清深,晨鳧4夕雁,氾濫其上,黛甲素鱗5,潛躍其下。

俯仰6池潭,意深魚鳥7,所寡惟良木8耳。

【註釋】

1桑乾枝水:今稱黃水河,發源於山西省朔州市南,至應縣西北入桑干河。

2委:彎曲,曲折。

3浦(pǔ):這裡指湖泊。

4鳧(fu):野鴨。

5黛甲素鱗:代指魚鱉等水族。

黛:青黑色。

素:白色。

6俯仰:本指低頭和抬頭,這裡代指「觀望」。

7意深魚鳥:寄深意於魚鳥,物我一交一 融。

8寡:少。

良木:美木。

【譯文】

桑干支水又東流,長河巨流,連通兩湖泊,東湖西浦,一水相連,潭水極清且深,早晚有鳧雁在湖上浮游,青甲白鱗潛游於水下。

觀望池潭,寄深意於魚鳥,物我一交一 融,美中不足的只是缺少美木而已。

【原文】

魏天興二年,遷都於此。

太和十六年,破安昌諸殿1,造太極殿,東、西堂及朝堂,夾建象魏2,乾元、中一陽一、端門、東西二掖門,雲龍、神虎、中華諸門,皆飾以觀閣3。

東堂東接太和殿,殿之東階下有一碑,太和中立,石是洛一陽一八風谷之緇石也。

太和殿之東北,接紫宮寺,南對承賢門,門南即皇信堂,堂之四周,圖古聖、忠臣、烈士之容,刊題其側。

是辯章郎彭城張僧達、樂安蔣少游筆4。

堂南對白台,台甚高廣,台基四周列壁,閣道自內而升,國之圖菉秘籍,悉積其下。

台西即朱明閣,直侍5之官,出入所由也。

其水夾御路,南流逕蓬台西。

魏神瑞三年,又建白樓,樓甚高竦,加觀榭於其上,表裡飾以石粉,皜曜建素,赭白綺6分,故世謂之白樓也。

後置大鼓於其上,晨昏伐以千椎,為城裡諸門啟閉之候7,謂之戒晨鼓也。

又南逕皇舅寺西,是太師昌黎王馮晉國所造8,有五層浮圖,其神圖像皆合青石為之,加以金銀火齊9,眾彩之上,煒煒有一精一光。

又南逕永寧七級浮圖十西,其制甚妙,工在寡雙。

又南,遠出郊郭,弱柳蔭街,絲楊被浦,公私引裂,用周園溉,長塘曲池,所在布濩,故不可得而論也。

一水南逕白登山西,服虔曰:「白登,台名也,去平城七里。」

如淳曰:「平城旁之高城若丘陵矣。」

今平城東十七里有台,即白登台也。

台南對岡阜,即白登山也。

【註釋】

1安昌諸殿: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所建造的宮殿。

2象魏:古代天子、諸侯宮門外的一對高建築,亦稱「闕」或「觀」。

3觀(ɡuan)閣:樓閣。

觀:古代宮門外的雙闕。

4辯章郎:官名。

彭城:在今一江一 蘇省徐州市。

張僧達:人名,不詳。

蔣少游:北魏樂安博昌(今山東省博興縣)人,性機巧,頗能刻畫。

5直侍:侍從皇帝左右。

直:當值。

6赭(zhě):紅褐色。

綺(qǐ):鮮艷,鮮明。

7候:徵候。

8太師:古三公之最尊者,為輔佐國君之官。

馮晉國:馮熙,字晉昌(一作晉國),北魏長樂信都(今河北省冀州市)人。

9火齊:玫瑰寶珠。

一說琉璃的別名。

十永寧七級浮圖:即永寧寺,故址在今山西省大同市。

被(bei):覆蓋。

用:以。

周:周全,全備。

不可得而論:不能夠說出來,這裡指多得不可勝數。

服虔:東漢河南滎一陽一(今河南省滎一陽一市)人,字子慎,漢靈帝時官至九一江一 太守。

如淳(chun):三國魏馮翊(今陝西省大荔縣)人,注《漢書》。

【譯文】

北魏天興二年(399)遷都於此,太和十六年(492),拆了安昌諸殿,建造了太極殿,東、西堂及朝堂,又造了宮門外一對觀闕,乾元、中一陽一、端門、東西兩掖門,以及雲龍、神虎、中華諸門,都建了樓閣。

東堂東接太和殿,殿的東階下有一碑,是太和年間(477—499)立的,石料是洛一陽一八風谷的黑石。

太和殿的東北,接著紫宮寺,南面對承賢門,門的南面就是皇信堂,堂的四周,畫著古代聖賢、忠臣、烈士的肖像,旁邊刻有題詞,這是辯章郎彭城張僧達、樂安蔣少游的手筆。

堂南對白台,白台非常高大寬廣,台基四邊都是石壁,有閣道從裡面升上,國家的圖書秘籍,都積聚在這下面。

台西就是朱明閣,這是輪值官員出入所經之路。

如渾水夾著御道,向南流經蓬台西邊。

北魏神瑞三年(416),又建造白樓,此樓很高,樓上又增建觀榭,內外都刷上石粉,潔白照眼如掛了絲帛似的,紅柱白牆,色澤鮮艷奪目,所以世人稱為白樓。

後來把大鼓放在樓上,清晨傍晚用千椎敲打,作為城內各門開關的訊號,稱為戒晨鼓。

如渾水又南流經皇舅寺西邊,這是太師昌黎王馮晉國所造,有五層的寶塔,神像都用青石拼合而成,加以金、銀、寶珠鑲嵌,五彩斑斕,閃閃發光。

又南流經永寧七級寶塔的西邊,寶塔的規模設計都極巧妙,其一精一妙可說是舉世無雙的了。

如渾水又向南,遠遠流出城郊,柳條蔭街,楊枝拂波,公私都引用河水來灌溉四周的田園,到處長塘曲池,不可勝數。

另一支水南流經白登山西邊,服虔說:「白登是台名,離平城七里。」

如淳說:「白登是平城旁邊的高城,樣子就像丘陵。」

現在平城東邊七十里有台,就是白登台。

台南對著山岡,就是白登山。

【原文】

其水又逕寧先宮東,獻文帝之為太上皇,所居故宮矣。

宮之東次,下有兩石柱,是石虎鄴城東門石橋柱也1。

按柱勒,趙建武中造,以其石作工妙2,徙之於此。

余為尚書祠部,與宜都王穆羆3同拜北郊,親所經見,柱側悉鏤雲矩,上作蟠螭4,甚有形勢,信為工巧,去《子丹碑》則遠矣。

其水又南逕平城縣5故城東,司州代尹治。

皇都洛一陽一,以為恆州6。

水左有大道壇廟,始光二年,少室道士寇謙之所議建也。

兼諸岳廟碑,亦多所署立。

其廟階三成7,四周欄檻,上階之上,以木為圓基,令互相枝梧,以版砌其上,欄陛承阿,上圓制如明堂8,而專室四戶,室內有神坐,坐右列玉磬。

皇輿親降,受菉靈壇9,號曰天師,宣揚道式,暫重當時。

壇之東北,舊有靜輪宮,魏神麚十四年造,抑亦柏梁之流也。

台榭高廣,超出雲間,欲令上延霄客,下絕囂浮。

太平真君十一年,又毀之。

物不停固,白登亦繼褫矣。

水右有三層浮圖,真容鷲架,悉結石也。

裝制麗質,亦盡美善也。

東郭外,太和中閹人宕昌公鉗耳慶時,立祗洹捨於東皋,椽瓦梁棟,台壁欞陛,尊容聖像,及床 坐軒帳,悉青石也。

圖制可觀,所恨惟列壁合石,疏而不密。

庭中有《祗洹碑》,碑題大篆,非佳耳。

然京邑帝裡,佛法豐盛,神圖妙塔,桀跱相望,fǎ輪(版權所 有 ewen ya n . c o m 易文 言 網)東轉,茲為上矣。

其水自北苑南出,歷京城內,河干兩湄,太和十年累石結岸,夾塘之上,雜樹一交一 蔭,郭南結兩石橋,橫水為梁。

又南逕藉田及藥圃西、明堂東。

明堂上圓下方,四周十二堂九室,而不為重隅也。

室外柱內,綺井之下,施機輪,飾縹碧,仰象天狀,畫北道之宿焉,蓋天也。

每月隨斗所建之辰,轉應天道,此之異古也。

加靈台於其上,下則引水為辟雍,水側結石為塘,事准古制,是太和中之所經建也。

【註釋】

1石虎:羯族人,十六國時期有名的暴君。

鄴(ye)城:古地名,在今河北省臨漳縣。

2作:製作。

工妙:一精一致巧妙。

3穆羆(pi):北魏人,與酈道元同時期,襲兄爵為宜都王。

4蟠螭(pan chī):盤繞的螭龍。

螭:古代傳說中一種無角的龍。

5平城縣:在今山西省大同市東。

6恆州:即司州,在今山西省大同市。

北魏本置司州於平城,後遷都洛一陽一,改洛州為司州,改司州為恆州。

7成:層。

8明堂:古代帝王宣明政教之地。

凡朝會、祭祀、賞慶、選士等大典都在此舉行。

9受菉(lu):接受上天傳授的神秘文書。

靈壇:祭壇。

十神麚(jiā):北魏太武帝拓拔燾的年號。

延:接待。

霄客:仙客。

褫(chǐ):毀掉。

閹人:宦官。

鉗耳慶時:王遇,字慶時,本名他惡,馮翊(今陝西省大荔縣)羌族人,後改姓鉗耳,賜爵宕昌公。

碑題:碑額。

大篆:古代漢字的一種字體,亦稱籀(zhou)文,秦時稱為大篆。

fǎ輪(版權所 有 ewen ya n . c o m 易文 言 網):佛教語。

比喻佛的語言。

謂佛說法,圓通無礙,運轉不息,能解除眾生的煩惱。

這裡指代佛教。

藉(jie)田:古代天子、諸侯借用民力耕種的田地。

縹(piǎo)碧:淺青色的碧玉。

准:依照。

古制:古時的制度。

【譯文】

這支水又流經寧先宮東邊,這是獻文帝做太上皇時所住的宮室。

宮殿東邊,下面有兩個大石柱,原是石虎鄴城東門的石橋柱。

考求柱上所刻,是後趙石虎建武年間(335—348)造,因石柱雕刻極為一精一妙,所以移來放在這裡。

我供職尚書祠部時,與宜都王穆羆同到北郊祭祀天地,親眼看到柱側都雕著雲紋,柱上雕了蟠龍,氣勢恢宏,確是非常一精一致巧妙,但離《子丹碑》則甚遠。

這支水又南流經平城縣故城東邊,這是司州代尹的治所。

遷都洛一陽一後改為恆州。

水左邊有大道壇廟,是始光二年(425)少室山的道士寇謙之建議修造的。

諸岳的廟碑,大都也是他所部署設立。

廟階有三層,四周有欄檻,上層廟階上面用木料製成圓基,使木料互相勾連支撐,再用木板鋪在上面,欄檻與階石承接轉角處,也作圓形,格局好像明堂正殿,專室之中有四扇門,室內有神像寶座,座右放著玉磬。

皇帝親臨時,在這靈壇上接受上天傳授的神秘符菉,並尊他為天師,讓他宣揚道教教義,權重當時。

壇東北面,舊有靜輪官,北魏神麚四年(431)建造,也是漢時的柏梁台之類。

台榭高大,矗立雲間,像要使它在上面可以迎接霄外仙客,在下面能與塵寰的擾攘相隔絕。

太平真君十一年(450),拆毀了此宮。

世上的事物都是在不斷地變化的,白登台也蕩然無存了。

水右邊有三層寶塔,佛像和佛座,都用石塊雕砌。

製作裝飾的富麗,也可算是盡善盡美的了。

東郭外,太和年間(477—499)宦官宕昌公鉗耳慶時,在東邊山岡上建立了佛寺,椽瓦梁棟、台壁欄階以及佛像、佛座以至床 帳,都用青石雕制。

格局氣魄極為可觀,只是四壁用大石拼合,尚嫌粗陋,不夠緊密。

庭中有《祗洹碑》,用大篆題額,也寫得不好。

但在京城裡,佛法盛行,寶塔高聳對峙,佛教東傳到中國,這樣的建築也可說是上流的了。

如渾水從北苑向南流出,經京城內,河邊兩岸在太和十年(486)用石塊砌築,兩岸河塘之上,雜樹綠蔭一交一 錯,城南有兩座石橋,橫架在水上。

又南流經天子親耕的籍田及藥圃西邊、明堂東邊。

明堂上圓下方,四周有十二堂九室,但不建雙重的屋角。

室外的柱內,藻井之下,裝著機械轉輪,裝飾著淡青色的碧玉,仰看如天空一樣,畫著北道的星宿,每月隨北斗所指的時日與天象相應而旋轉,就像真的天宇一樣,這是與古來相異的地方。

又在明堂上加建靈台,在下面引水環繞,建成太學,水邊用石塊砌成池塘,格局都按照古制,這些都是太和年間(477—499)建造的。

【原文】

自下亦通謂之於延水1矣。

水側有桑林,故時人亦謂是水為藂桑河2也。

斯乃北土寡桑,至此見之,因以名焉。

【註釋】

1於延水:在今山西省北部。

2藂桑河:即於延水。

【譯文】

從這裡以下也通稱於延水了。

水邊有桑林,所以時人亦稱這條河為藂桑河。

這是因為北方少有桑樹,看見這裡有,就用它來命名了。

【評析】

漯水不同於漯水,但在《水經注》的不同版本中也有作「濕水」的。

此水發源於今山西省寧武縣以南的管涔山,即《注》文所說的累頭山,發源處今名一陰一方口。

從山西流入河北,上游今名桑干河,經近代修造的官廳水庫,下游稱為永定河,是海河水系的五大支流之一。

但《水經注》時代的漯水與今永定河的河道並不完全一致。

《注》文記敘的河道,在今永定河河道以北,東南流至漁一陽一郡雍一奴一縣西(今武清縣附近)注入潞河(《經》文稱笥溝,是潞河的別名),也就是今北運河。

永定河全長近六百公里,是海河的一條較大支流,但《水經注》以它發源時的一條小河漯水作為篇名,而且為一條小河而單獨立卷,這無疑是因為此水流經北魏故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郊)的緣故。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水經注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