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經注》卷三十六:【原文】郡西南二百里得所綰堂琅縣1,西北行,上高山,羊腸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水經注》卷三十六

水經注

卷三十六

水經注 青衣水、桓水、若水、沫水、延一江一 水、存水、一溫一 水

【原文】

郡西南二百里得所綰堂琅縣1,西北行,上高山,羊腸繩屈2八十餘里,或攀木而升,或繩索相牽而上,緣陟者若將階天3。

故袁休明4《巴蜀志》云:高山嵯峨5,岩石磊落6;傾側縈迴7,下臨峭壑;行者扳緣8,牽援繩索。

三蜀9之人,及南中十諸郡,以為至險。

【註釋】

1得:到。

綰(wǎn):管轄。

堂琅(lanɡ)縣:古縣名,漢置,在今雲南省巧家縣東。

2羊腸繩屈:像羊腸和彎曲的繩子一樣。

3緣陟:攀登。

階天:登天。

4袁休明:晉人,撰《巴蜀志》。

5嵯峨:山勢高峻。

6磊落:壯大眾多的樣子。

7傾側:傾斜。

縈迴:迴繞,環繞。

8扳(pān)緣:攀緣。

扳:同「攀」。

9三蜀:古時稱蜀郡、犍為、廣漢為「三蜀」。

十南中:古地區名,三國以後指今四川省南部及雲南、貴州兩省地區。

因在蜀漢以南,故名。

【譯文】

郡城西南二百里有該郡所轄的堂琅縣,往西北走,羊腸小道彎彎曲曲地爬上高山,路程八十多里,有的地方要攀著樹木上登,有的地方要用繩索互相牽挽著爬上去,登山真是有如登天。

所以袁休明《巴蜀志》說:高山險峻巍峨,岩石參差錯落;山徑曲折斜行,下臨陡峭絕壑;行人攀緣登山,還須牽挽繩索。

三蜀以及南中諸郡的人,都認為這是一條極其險惡的路途。

【原文】

自朱提至僰道有水步道1,水道有黑水、羊官水2,至險難。

三津之阻,行者苦之。

故俗為之語曰:楢溪、赤水3,盤蛇七曲4。

盤羊烏櫳5,氣與天通6。

看都濩泚7,住柱呼伊8。

庲降賈子9,左擔七里。

又有牛叩頭、馬搏頰十阪,其艱險如此也。

【註釋】

1朱提(shu shi):古縣名,西漢置,治今雲南省昭通市。

僰(bo)道:古縣名,西漢置,治今四川省宜賓市。

水步道:水路和步行的陸路。

2黑水:任乃強認為,即雲南省鹽津縣之普耳渡。

羊官水:任乃強認為,即雲南省大關縣之大渡。

3楢(you)溪:長滿楢樹的溪流。

楢:古書上指一種質地柔軟的樹木。

赤水:一作赤木。

4盤蛇:像盤踞的大蛇。

七曲:指很多彎曲。

5盤羊烏櫳(lonɡ):任乃強認為,二山名,烏櫳即鳥蒙山,在朱提、堂琅界上。

6氣與天通:言山勢極其高峻。

7看都濩泚:看著都會大汗淋漓。

都:表甚至。

濩:水泉湧流不絕的樣子。

泚:汗水。

8住柱:肩負者用丁拐支撐所負而休息。

呼伊:語氣詞,表示疲勞痛苦的歎息聲。

9庲(1ai)降:在今雲南省鎮雄縣附近。

賈子:這裡指販貿於南中的商賈。

十牛叩頭、馬搏頰(bo jia):任乃強認為,形容牛馬負重經過時,竭力引首向下,以長膂力,至於額頰抵地,而後能進,艱苦之至也。

頭直下,則額抵地,直下至於頓顙,猶不能進,則偏其首,以頰抵地,較叩頭又進一步之形容語也。

【譯文】

從朱提到僰道有水路和步行小路,水路有黑水、羊官水,極其艱險難行。

要過三處險渡,行人深以為苦。

所以民間諺語說:楢溪、赤水,就像盤蛇,東流西轉,彎彎曲曲。

繞著羊腸小路的烏櫳,山勢極其高峻,山間趕路,大汗淋漓,拄杖小憩,哎喲歎息。

庲降小販,行路苦疲,左肩挑擔,苦熬七里。

又有牛叩頭阪和馬搏頰阪,道路是這樣艱險難行!

【原文】

區粟建八尺表1,日影度南八寸。

自此影以南在日之南,故以名郡。

望北辰星2,落在天際。

日在北,故開北戶以向日。

此其大較3也。

范泰4《古今善言》曰:日南張重5,舉計6入洛,正旦7大會。

明帝問:日南郡北向視日邪?重曰:今郡有雲中、金城者,不必皆有其實,日亦俱出於東耳。

【註釋】

1區粟(ōu su):古林邑國名,故址在今越南境內。

八尺表:當是日晷一類的東西。

即古代用來觀測日影以定時刻的儀器。

2北辰星:北極星。

3大較:大略,大概。

4范泰:字伯倫,南朝宋車騎將軍,撰《古今善言》三十卷。

5日南:古郡名,西漢置,治今越南廣治省。

張重:《太平御覽》卷四引《後漢書》:字仲篤,漢明帝時舉孝廉。

6舉計:即上計。

漢時地方官於年終將戶口、賦稅等編造計簿,遣吏逐級上報,奏呈朝廷,謂之上計。

7正旦:正月初一。

【譯文】

區粟立了一支高達八尺的標竿,日影移到南邊八寸。

因為此影以南都在太一陽一的南邊了,所以就以日南為郡名。

在這裡望北斗星,已從上空低低地沉落到天際了。

太一陽一在北,所以房屋都開北窗面向太一陽一。

這是大略情況。

范泰《古今善言》說:日南張重去洛一陽一向宮廷進獻記錄當地財政收支的賬簿,在元旦朝會時,明帝問道:日南郡是不是朝北望太一陽一的?張重說:現在郡中有雲中、金城,不一定都是名如其實,太一陽一也都是從東方升起的。

【原文】

豫章俞益期1,性氣剛直2,不下曲俗3,容身無所,遠適4在南,《與韓康伯5書》曰:惟檳榔樹6,最南遊之可觀,但性不耐霜,不得北植,不遇長者之目,令人恨深7。

嘗對飛鳥戀土,增思寄意8,謂此鳥其背青,其腹赤,丹心外露,鳴情未達,終日歸飛,飛不十千,路余萬里,何由歸哉?

【註釋】

1豫章:今一江一 西省南昌市。

俞益期:東晉時人,具體不詳。

2性氣:性格。

剛直:剛強正直。

3不下:不屈服。

曲俗:流俗。

4適:到,往。

5韓康伯:即韓伯,字康伯,穎川長社(今河南省長葛市)人,東晉名士,官至太常卿,撰《周易注》傳世。

6檳榔(bīnɡ lanɡ)樹:常綠喬木,果實可以吃,生長在熱帶地方。

7恨深:非常遺憾。

恨:遺憾。

8增思:增加思念。

寄意:寄托思鄉之情。

【譯文】

豫章俞益期性情剛直,不肯迎合流俗,因而弄得無處可以容身,於是遠去南方,他在給韓康伯的信中說:南遊中最值得觀賞的是檳榔樹,但性不耐霜,不能移植到北方,故而也不能讓您老人家看看,這是非常令人抱憾的。

看到飛鳥留戀鄉土,更增添了一份懷鄉之情,並在此寄意,我要說,這種鳥背青腹紅,一片丹心都流露在外面,啼鳴表達不出它的感情,一天到晚只是叫著:歸飛!歸飛!可是卻飛不了幾千里,而路途卻是萬里迢迢,又怎能歸去呢?

【原文】

九真1太守任延,始教耕犁,俗化一交一 土2,風行象林3。

知耕以來,六百餘年,火耨4耕藝,法與華5同。

名白田,種白谷,七月火作6,十月登7熟;名赤田,種赤谷,十二月作,四月登熟,所謂兩熟之稻也。

至於草甲8萌芽,谷月代種9,穜稑早晚十,五月不秀,耕耘功重,收穫利輕,熟速故也。

米不外散,恆為豐國。

桑蠶年八熟繭,《三都賦》所謂八蠶之綿者矣。

【註釋】

1九真:古郡名,公元前3世紀末,南越趙佗置,在今越南清化省。

2俗化:風俗化導。

一交一 土:即古一交一 州之地,包括今廣東、廣西的大部,及越南承天以北諸省。

3風行:風化流行。

象林:古縣名,治今越南廣南省。

4火耨(nou):用火燒鋤草。

5華:中國。

6火作:火耕。

7登:成熟。

8甲:浮殼,這裡代指種一子。

9代種:一交一 替種植。

十穜稑:泛指稻穀。

穜:早種晚熟的谷。

稑:晚種早熟的谷。

早晚:有早有晚。

秀:穀類作物抽穗開花。

功:勞作。

重:繁重。

《三都賦》:左思所作,即《蜀都賦》、《吳都賦》和《魏都賦》。

八蠶之綿:出自《吳都賦》:「國稅再熟之稻,鄉貢八蠶之綿。」

【譯文】

九真太守任延開始教百姓耕犁,在一交一 州已歷久成俗,並風行到象林。

自從人民知道耕田以來,六百多年間,刀耕火種的方法,都和中國相同。

叫白田的都種白谷,七月間火種,十月成熟;叫赤田的都種赤谷,十二月間耕作,次年四月成熟——這就是所謂雙季稻。

至於種一子萌芽,稻穀每月一交一 替耕種,稻穀下種和成熟的早晚各有不同,但每月都有作物抽穗開花的,耕耘所費的勞力大,收穫所得的利益小,這是因為成熟快的緣故。

稻米從不外流,國家經常豐足。

養蠶一年收繭八次,就是《三都賦》所說的八蠶之綿。

【原文】

王氏《一交一 廣春秋》曰:朱崖、儋耳二郡1,與一交一 州2俱開,皆漢武帝所置。

大海中,南極3之外,對合浦,徐聞縣4。

清朗無風之日,逕望朱崖州,如困廩5大,從徐聞對渡6,北風舉帆,一日一夜 而至。

周回二千餘里,逕度7八百里,人民可8十萬餘家,皆殊種異類,被發雕身9,而女多姣好,白皙、長髮、美鬢,犬羊相聚,不服德教。

儋耳先廢,朱崖數叛十,元帝以賈捐之議罷郡。

楊氏《南裔異物誌》曰:儋耳、朱崖,俱在海中,分為東蕃。

故《山海經》曰:在郁水南也。

【註釋】

1朱崖:一作「珠崖」,古郡名,漢置,治今海南省海口市瓊山區。

儋(dān)耳:古郡名,漢設,治今海南省儋州市西北。

2一交一 州:今廣東、廣西的大部,及越南承天以北諸省。

3南極:大一陸 最南邊。

4合浦:古郡名,漢置,治今廣西合浦縣東北。

徐聞縣:古縣名,漢置,治今廣東省徐聞縣。

5困廩(qūn lǐn):圓形的大糧倉。

6對渡:渡海到對岸。

7徑度:直徑。

8可:大約。

9被發:披散頭髮。

雕身:紋身。

十數(shuo)叛:多次反叛。

賈捐之:字君房,賈誼之曾孫,漢元帝採納他的意見撤除朱崖郡。

楊氏:楊孚,字孝元,南海(今廣東省廣州市)人,東漢章帝、和帝時人,撰《南裔異物誌》。

【譯文】

王氏《一交一 廣春秋》說:朱崖、儋耳兩郡,和一交一 州一同開拓,都是漢武帝所設置的。

兩郡都在大海中,在大一陸 南端的海外,與合浦、徐聞隔海相望。

在晴朗無風的日子,遙望朱崖州,大如糧倉,從徐聞渡海到對岸,刮北風一晝夜可到。

周圍兩千多里,直徑八百里,人民十萬多家,都是異族,他們披散著頭髮,身上刺著花紋,但女的俊俏秀麗的頗多,她們膚色白淨,鬢髮又長又美,人們像牲口一樣群居在一起,不遵從什麼倫理教化。

儋耳先被撤廢,朱崖則多次反叛,元帝採用賈捐之的建議,廢除郡制。

楊氏《南裔異物誌》說:儋耳、朱崖都在海中,處於東部藩屬的地位。

所以《山海經》說:在郁水以南。

【原文】

《俞益期箋》曰1:馬文淵立兩銅柱於林邑岸北2,有遺兵十餘家不反,居壽泠?譻?訛岸南而對銅柱。

悉姓馬,自婚姻4,今有二百戶。

一交一 州以其流寓5,號曰馬流6,言語飲食,尚與華7同。

【註釋】

1俞益期:東晉時人,具體不詳。

箋(jiān):寫信,信札。

2馬文淵:馬援,字文淵,扶風茂陵(今陝西省興平市)人。

林邑:古國名,亦稱占城、占婆,故地在今越南中南部。

3壽泠:古縣名,三國吳置,治今越南廣治省。

4自婚姻:自己同姓內部相互通婚。

5一交一 州:今廣東、廣西的大部,及越南承天以北諸省。

流寓:流落他鄉而居住。

6馬流:一說是「馬來」的別譯,即馬來人。

7華:中國。

【譯文】

俞益期的書信中說:馬文淵在林邑岸北立了兩根銅柱,有十多家兵士留下不回去,定居在壽泠岸南與銅柱對面的地方。

他們全都姓馬,娶妻成家,現在已有兩百多戶。

一交一 州因為他們是流寓在這裡的,所以稱他們為馬流,言語飲食也還和中國相同。

【評析】

此卷立篇的河流共達七條,都是我國西南的河流。

清陳澧所撰《水經注西南諸水考》卷首《序》中說:「酈道元身處北朝,其注《水經》,北方諸水,大致一精一確,至西南諸水,則幾乎無一不誤。」

這種議論是不錯的。

但是對於一部古籍名著,不能單純地從這個方面進行評價,何況北方諸水之中,也有錯誤的,乾隆皇帝不就特地派人實勘,寫了《灤源考》等幾篇文章糾正《水經注》的錯誤嗎?這個道理恐怕研究古籍名著的人都清楚,不必我在此多說。

在此卷七水之中,青衣水今稱青衣一江一 ,發源於四川邛崍山,東南流在樂山市以西與大渡河匯合,注入岷一江一 ,全長近三百公里。

桓水是嘉陵一江一 上游白龍一江一 的支流,卷三十二《羌水》篇中已有記敘,若水即今雅礱一江一 ,但《經》文和《注》文都說若水至僰道入一江一 。

僰道即今宜賓市,所以《注》文若水,實包括雅礱一江一 以及雅礱一江一 注入金沙一江一 直至宜賓的這一段金沙一江一 在內。

沬水今稱大渡河,是岷一江一 支流,發源於青海省,南流東折,在樂山市附近注入岷一江一 ,延一江一 水今稱烏一江一 ,發源於貴州省西境烏蒙山,東流貫穿貴州省全境,北折在四川省涪陵市注入長一江一 ,全長約一千公里。

存水為今貴州省境內北盤一江一 的一段,但《經》文和《注》文記載的此水都存在錯誤。

《經》文說:「東南至鬱林定周縣,為周水。」

《注》文說:「存水又東逕鬱林定周縣為周水,蓋水變名也。」

其實,存水與周水並非一水,周水是貴州省獨山附近的龍一江一 ,今稱打狗河,是柳一江一 的支流。

此河在柳州注入柳一江一 ,到來賓以後才與紅水河(北盤一江一 下流)匯合,同入西口。

一溫一 水按《水經注》當是今南盤一江一 ,但《經》文和《注》文都提及郁水。

《經》文「東北入於郁」下,《注》文長達六千多字,是全書中的一個長篇,按郁水當今西一江一 上源右一江一 ,但其下流包括今西一江一 ,《注》文也常稱郁水。

其間錯誤甚多,河流混雜,名稱參差,不一而足。

陳澧所說「幾乎無一不錯」,僅僅從河川水道一端而論,情況確實如此。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水經注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