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經注》卷十一:【原文】濡水又東南逕樊於期館1西,是其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水經注》卷十一

水經注

卷十一

水經注 易水、滱水

【原文】

濡水又東南逕樊於期館1西,是其授首於荊軻處也。

濡水又東南流逕荊軻館2北,昔燕丹納田生3之言,尊軻上卿4,館之於此。

二館之城,澗曲泉清,山高林茂,風煙披薄5,觸可棲情6,方外之士,尚憑依舊居,取暢林木。

【註釋】

1濡(ru)水:即今源出河北省易縣西北,東匯合南易水注入拒馬河的北易水。

樊於期館:在今河北省易縣西南。

2荊軻館:在今河北省易縣西南。

3田生:田光,戰國燕處士,為太子丹謀劃刺秦王政之事。

4上卿:古官名,周制天子及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貴者謂「上卿」。

5披薄:瀰漫。

6觸:到處。

棲情:寄托情志。

【譯文】

濡水又東南流經樊於期館西邊,這是他把頭一交一 給荊軻的地方。

濡水又東南流經荊軻館北,從前太子丹採納田光的意見,尊荊軻為上卿,在這裡設館安置他。

這兩個館所在的城中,有曲澗清泉,高山茂林,輕風吹拂煙霧縹緲,到處都可寄托情懷,那些超脫紅塵的人,尚且憑依舊居,寄情林木以暢懷。

【原文】

闞駰1稱太子丹遣荊軻刺秦王,與賓客知謀者,祖道2於易水上。

《燕丹子》3稱,荊軻入秦,太子與知謀者,皆素衣冠4送之於易水之上,荊軻起為壽5,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高漸離擊築6,宋如意和7之,為壯聲,士發皆衝冠;為哀聲,士皆流涕。

疑於此也。

【註釋】

1闞駰(kan yīn):北涼時人,字玄一陰一,敦煌(今甘肅省敦煌市)人。

2祖道:古代為出行者祭祀路神,並飲宴餞行。

3《燕丹子》:《隋書·經籍志》「小說」部始著錄,一卷。

4素衣冠:穿著白色衣服,戴著白色帽子。

5為壽:祝壽,祝福,多指奉酒祝人長壽。

6高漸離:戰國燕人,善擊築。

以築撲秦王政,不中,被殺。

築:古絃樂器名,戰國時流行。

7和(he):和諧地跟著唱。

【譯文】

闞駰說:太子丹派遣荊軻刺秦王,與賓客中知此密謀的人,在易水上祭祀並餞行。

《燕丹子》說:荊軻即將進入秦國,太子丹及知謀者,都白衣白冠送到易水邊上,荊軻起身祝酒,唱道:「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高漸離擊築,宋如意和之,奏慷慨壯烈之音時,送行者都怒髮衝冠;再奏悲傷哀愁之曲時,大家熱淚縱橫。

這事可能就發生在這裡。

【原文】

滱水自倒馬關1南流與大嶺水合,水出山西南大嶺下,東北流出峽,峽右山側,有祗洹一精一廬2,飛陸3陵山,丹盤虹梁4,長津泛瀾5,縈帶其下,東北流注於滱。

滱水又屈而東合兩嶺溪水,水出恆山6北阜,東北流歷兩嶺間,北嶺雖層陵雲舉,猶不若南巒峭秀7。

自水南步遠峰,石磴逶迤8,沿途九曲,歷睇9諸山,鹹為劣矣。

抑亦羊腸十、邛崍之類者也。

【註釋】

1滱(kou)水:今稱唐河,是從山西省恆山山區發源的海河水系的較大支流,在今新安縣境注入白洋澱,也是大清河的支流。

倒馬關:在今河北省唐縣西北,亦名常山關。

2祗洹:梵言Jetɑvɑnɑ Vihārɑ,捨衛國大臣須達長者以藏金向逝多太子(Jetɑ)購得園地,為釋迦牟尼佛建此一精一捨。

一精一廬:亦稱一精一捨,即佛寺,塔廟,息心一精一練者所棲,故稱。

3飛陸:似為「飛陛」之訛,謂閣道階除,凌空直上,不著地,故稱飛陛。

4虹梁:高架拱曲如彩虹一樣的屋樑。

5津:水流。

泛瀾:泛起波瀾。

6恆山:在今河北省曲一陽一縣西北。

7峭秀:高峻。

8石磴(denɡ):石階。

逶迤(wēi yi):彎彎曲曲綿延不絕的樣子。

9睇(di):看。

十羊腸:一說羊腸山,在今山西省晉城市南。

一說羊腸阪,在今山西省平順縣東南。

邛崍(qionɡ lai):山名,在今四川省西部,都一江一 堰市至天全縣一線以西、大渡河以東。

【譯文】

滱水從倒馬關南流與大嶺水匯合,大嶺水出自山西南的大嶺下,向東北流出山峽,峽右山側,有一座祗洹寺,閣道階除,凌空直上,比山峰高聳;畫棟雕樑,裝飾得如同彩虹一般艷麗。

一道長河泛著波瀾,從下面流過,向東北流注入滱水。

滱水又彎過東邊匯合兩嶺溪水,兩嶺溪水出於恆山北阜,向東北流經兩嶺之間,北嶺雖然高峰入雲,還不如南峰聳立峻峭。

從水南走上遠峰,有彎彎曲曲的石級,沿途九大彎,看遍周圍群峰,都顯得遜色了。

或者也像羊腸、邛崍一類高山。

【評析】

易水今仍稱易水,又名中易水,是海河支流拒馬河的支流,不過是條長僅五十公里的小河。

或許是因為其間有荊軻刺秦王的故事,才小河而寫成大篇。

易水注入拒馬河,而拒馬河則是海河五大支流中的大清河支流。

滱水今稱唐河,是從山西省恆山山區發源的海河水系的較大支流。

在今新安縣境注入白洋澱,也是大清河的支流。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水經注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