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經注》卷八:【原文】濟水東北至甲下邑1南,東歷琅槐縣2故城北,《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水經注》卷八

水經注

卷八

水經注 濟水

【原文】

濟水東北至甲下邑1南,東歷琅槐縣2故城北,《地理風俗記》3曰:博昌4東北八十里有琅槐鄉,故縣也。

《山海經》5曰:濟水絕鉅野6注渤海,入齊琅槐東北者也。

又東北,河水枝津7注之。

《水經》以為入河,非也。

斯乃河水注濟,非濟入河,又東北入海。

郭景純8曰:濟自滎一陽一至樂安9博昌入海。

今河竭,濟水仍流不絕。

《經》言入河,二說並失。

然河水於濟、漯十之北,別流注海。

今所輟流者,惟漯水耳。

郭或以為濟注之,即實非也。

尋經脈水,不如《山經》之為密矣。

【註釋】

1甲下邑:熊會貞認為在利津縣(今山東省濟南市)東南。

2琅(lanɡ)槐縣:古縣名,西漢置,在今山東省廣饒縣東北。

3《地理風俗記》:應劭所作。

應劭:字仲遠,東漢學者,汝南南頓(今河南省項城市)人。

4博昌:古縣名,漢置,故城在今山東省博興縣南。

5《山海經》:我國古代地理名著,內容包括山川、道裡、鳥獸、祭祀、醫巫、風俗等,即下文的《山經》。

6鉅野:古縣名,漢置,故城在今山東省巨野縣南。

7枝津:支流。

8郭景純:郭璞(276—324),字景純,東晉河東聞喜(今山西省聞喜縣)人,曾經註釋的《爾雅》《方言》《山海經》《穆天子傳》等皆流傳至今。

9滎一陽一:古郡名,三國魏置,治今河南省滎一陽一市東北。

樂(le)安:古縣名,西漢置,治今山東省博興縣。

十漯(ta):水名,故道在今山東省。

輟(chuo)流:斷流。

輟:停止。

即實:依照實際情況。

尋:探究、尋求。

脈:探察、尋察。

【譯文】

濟水東北流至甲下邑的南邊,東流經琅槐縣故城的北邊,《地理風俗記》說:博昌東北八十里處有琅槐鄉,就是原來的縣名。

《山海經》說:濟水穿過鉅野注入渤海,注入齊國琅槐東北。

又向東北流,有河水支流注入。

《水經》以為注入大河,這是不對的。

實際上是河水注入濟水,而不是濟水注入河水,又向東北流注入大海。

郭景純說:濟水從滎一陽一至樂安博昌才入海。

現在河水乾涸了,而濟水仍奔流不絕。

《水經》說注入河水,也說錯了。

河水在濟水、漯水的北邊,分流注入大海。

現在斷流的只有漯水,郭景純以為濟水注入,依照實際並非如此。

探究經書,尋察水流,不如《山經》來得周密。

【評析】

此卷的最後一句《經》文是:「又東至下邳睢陵縣南,入於淮。」

《注》文則說:「濟水與泗水,渾濤東南流,至角城,同入淮。

《經》書睢陵,誤耳。」

從《經》《注》文字研究,說明在三國時代撰《水經》時,濟水已經不獨流入海,而是淮河的支流。

《注》文說《經》文的差異,只是入淮的地點問題。

《注》文說《經》文「誤耳」,或許是從三國到北魏這兩百多年中的河道變化,不一定是《水經》的錯誤。

所以到了《水經》和《水經注》時代,濟水已經不是一條獨流入海的大河,「四瀆」一詞已經時過境遷了。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水經注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