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經注》卷二十二:【原文】穎水又東,五渡水1注之,其水導源崇高縣東北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水經注》卷二十二

水經注

卷二十二

水經注 穎水、洧水、潩水、潧水、渠水

【原文】

穎水又東,五渡水1注之,其水導源崇高縣東北太室東溪2。

縣,漢武帝置,以奉太室山,俗謂之崧一陽一城。

及春夏雨泛,水自山頂而迭相灌澍3,崿4流相承,為二十八浦5也。

暘旱輟津6,而石潭不耗,道路遊憩者,惟得餐飲而已,無敢澡盥7其中,苟不如法,必數日不豫8,是以行者憚之。

山下大潭,周數里,而清深肅潔。

水中有立石,高十餘丈,廣二十許步,上甚平整,緇素9之士,多泛舟升陟十,取暢幽情。

其水東南逕一陽一城西,石溜縈委,溯者五涉,故亦謂之五渡水,東南流入穎水。

【註釋】

1五渡水:古水名,因「溯者五涉」(上行的人要渡河五次)而得名,穎水上游的一條支流,在今河南省登封市東南。

2崇(chonɡ)高縣:一作嵩高縣,古縣名,漢置,治今河南省登封市。

下文的「崧(sōnɡ)一陽一城」亦指此處。

太室:即嵩山,在今河南省登封市北。

3迭相:相繼。

灌澍(zhu):灌注,傾瀉。

澍:通「注」,灌注。

4崿(e):山崖。

5浦(pǔ):水流。

6暘(yanɡ)旱:晴朗乾旱。

暘:晴天。

輟津:水流枯涸。

7盥(ɡuan):洗手。

8不豫:不舒適,得疾病。

9緇(zī)素:僧徒和俗眾。

緇:黑衣,僧人穿黑衣,故稱。

十升陟(zhi):攀登。

一陽一城:古縣名,秦置,治今河南省登封市東南。

石溜:石泉。

溜:水流。

縈委:縈繞曲折。

【譯文】

穎水又東流,五渡水注入,五渡水發源於崇高縣東北太室東溪。

崇高縣是漢武帝時為奉祀太室山而設置的,俗稱崧一陽一城。

每逢春夏多雨時,一股又一股的山水從山頂流瀉而下,崖水和溪流相接,形成二十八浦。

乾旱季節山澗溪流斷水,但石潭仍不乾涸,過路行人遊客在此歇息,只能舀點水喝罷了,沒有人敢在潭水中洗澡或洗手,如果有人不遵守這個規矩,一定會有好幾天不得安寧,因此行人都有點畏懼。

山下有個大潭,周圍數里,潭水清深潔淨。

水中有一塊屹立的巨石,高十多丈,頂端非常平整,寬廣二十來步,僧俗人士常划船到那裡,爬到頂上,盡情地觀賞水光山色,抒發幽遠的情懷。

五渡水東南流經一陽一城西,石澗縈迴曲折,上行的人要過五次水,因此也叫五渡水,東南流,注入穎水。

【原文】

東南流,逕漢弘農太守張伯雅墓1,塋域2四周,壘石為垣,隅阿相降3,列於綏水之一陰一4。

庚門表二石闕5,夾對6石獸於闕下。

塚前有石廟,列植三碑,碑云:德字伯雅,河南密人也。

碑側樹兩石人,有數石柱及諸石獸矣。

舊引綏水南入塋域,而為池沼,沼在丑地7,皆蟾蠩8吐水,石隍承溜9。

池之南,又建石樓、石廟,前又翼列諸獸。

但物謝時淪,凋毀殆盡,夫富而非義,比之浮雲十,況復此乎?王孫、士安,斯為達矣。

【註釋】

1弘農太守:弘農郡的最高行政長官。

弘農:古郡名,西漢置,治今河南省靈寶市北。

張伯雅:名德,字伯雅,河南密(今河南省新密市)人。

2塋(yinɡ)域:墳地。

3隅阿相降:這裡指隅與阿相互承接。

隅:角。

阿:即四阿,棺槨四邊的簷雷,以使水從四面流下。

相降:即相承,相互承接。

4一陰一:山北水南為一陰一。

5庚門:西門。

庚:在古代五方中屬西。

表:豎立。

6夾對:兩邊對立。

7丑地:熊會貞認為丑土屬中央。

8蟾蠩(chan chu):通稱癩蛤蟆。

9石隍:石澗。

承溜:承接水流。

十富而非義,比之浮云:出自《論語·述而》:「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譯文】

水向東南流,經過弘農太守張伯雅墓旁,墓地四周是石塊砌的圍牆,沿山坡迤邐而下,隅與阿相互承接,坐落在綏水南面。

西門樹立有兩座石闕,闕下夾道對列著兩隻石獸。

墓前有石廟,排著三塊石碑,碑上的題字是:德字伯雅,河南密縣人。

碑旁立著兩座石人,還有幾根石柱和一些石獸。

從前引了綏水南流進入墓園,蓄水造成池沼,池在墓園中央,池上有石雕蛤蟆吐水,瀉入石池中。

池沼南面,又建了石樓、石廟,前面兩旁排列著一些石獸,但因年代久遠,物換星移,差不多都凋零毀壞完了。

不義而來的富貴,對於我來說尚且像浮雲一樣看不起,更何況這些東西呢!楊王孫裸葬,皇甫士安以竹蓆裹一屍一,這可真說是曠達了。

【原文】

今縣城東門南側,有漢密令卓茂祠1。

茂字子康,南一陽一宛人,一溫一 仁寬雅2,恭而有禮。

人有認其馬者,茂與之,曰:若非公馬,幸至丞相府歸我。

遂挽3車而去,後馬主得馬,謝而還之。

任漢黃門郎4,遷密令,舉善而教,口無惡言,教化大行,道不拾遺,蝗不入境,百姓為之立祠,享祀5不輟矣。

【註釋】

1密令:密縣的縣令。

密:古縣名,漢置,治今河南省新密市東南。

卓茂:字子康,南一陽一宛(今河南省南一陽一市)人。

2一溫一 仁:一溫一 和仁慈。

寬雅:寬厚文雅。

3挽:用手牽拉。

4黃門郎:即黃門侍郎,屬省內官員,常隨侍君主左右。

5享祀:祭祀。

享:通「饗」,祭祀,祭獻。

【譯文】

現在縣城東門南側,有漢時密縣縣令卓茂祠。

卓茂字子康,南一陽一宛人,為人一溫一 文爾雅,寬厚仁慈,待人恭敬有禮。

一次,有個人誤認他的馬是自己的,卓茂就把馬給他,說:這馬如果不是您的,請您送到丞相府還我。

說罷拉著車就走了。

後來那個人找回了自己的馬,就把馬送還了卓茂,並向他道歉。

卓茂任漢朝黃門郎,調密縣縣令,他提拔善良的人來進行教育,口裡不出惡言,於是社會風氣大為改良,道不拾遺,連蝗蟲也不再侵入境內,百姓為他立祠,死後享受祭祀從沒有停止過。

【原文】

渠水自河與濟亂流1,東逕滎澤2北,東南分濟,歷中牟縣之圃田澤3,北與一陽一武4分水。

澤多麻黃草5,故《述征記》6曰:踐縣境便睹斯卉7,窮則知踰界8。

今雖不能,然諒亦非謬9。

《》所謂東有圃草十也。

皇武子曰:鄭之有原圃,猶秦之有具囿。

澤在中牟縣西,西限長城,東極官渡,北佩渠水,東西四十許裡,南北二十許裡,中有沙岡,上下二十四浦,津流徑通,淵潭相接。

各有名焉:有大漸、小漸、大灰、小灰、義魯、練秋、大白楊、小白楊、散嚇、禺中、羊圈、大鵠、小鵠、龍澤、蜜羅、大哀、小哀、大長、小長、大縮、小縮、伯丘、大蓋、牛眼等。

浦水盛則北注,渠溢則南播。

故《竹書紀年》,梁惠成王十年,入河水於甫田,又為大溝而引甫水者也。

【註釋】

1渠水:淮河的支流。

或稱「渠」,或稱「渠沙水」。

濟(jǐ):古水名,故道在今山東省。

亂流:水流一交一 匯,合流。

2滎(xinɡ)澤:古湖名,在今河南省浚縣西。

3中牟縣:古縣名,漢置,治今河南省中牟縣。

圃田澤:古澤名,在今河南省中牟縣西。

4一陽一武:古縣名,秦置,治今河南省原一陽一縣。

5麻黃草:亦稱草麻、麻黃,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

6《述征記》:晉人郭緣生撰。

7踐:進入。

卉:草。

8窮:盡,無。

踰:同「逾」,越過。

9諒:的確,確實。

非謬:不誤。

十東有圃草:出自《詩經·小雅·車攻》。

長城:為魏、韓所修築,自卷縣(今河南省原一陽一縣)至一陽一武縣為魏所築,自一陽一武至密(今河南省新密市)為韓所築。

官渡:今河南省中牟縣東北。

佩:這裡是比喻,把「渠水」比作裝飾品佩帶在「圃田澤」中,引申有「連接」義。

浦(pǔ):水流。

《竹書紀年》:晉武帝時出土的寫在竹簡上的戰國古書,是完成於戰國末年的魏國史書。

【譯文】

渠水出自河水,與濟水亂流,東流經滎澤北,東南流,從濟水分支而出,流經中牟縣的圃田澤,與北面的一陽一武縣以水為分界。

澤中多麻黃草,所以《述征記》說:一踏入縣境,到處可以看見這種草,待到這種草不見了,就知道過了縣界了。

今天雖然不能按此來分,但想來這話確實不是亂說的。

《詩經》裡說的東有圃草,就指的是這種麻黃草。

皇武子說:鄭國有原圃,正像秦國有具囿一樣。

圃田澤在中牟縣西,西界長城,東到官渡,北連渠水,東西約四十里,南北約二十里,澤中有沙岡,上下有二十四浦,河渠相通,深潭相接。

各浦都有名稱:有大漸、小漸、大灰、小灰、義魯、練秋、大白楊、小白楊、散嚇、禺中、羊圈、大鵠、小鵠、龍澤、蜜羅、大哀、小哀、大長、小長、大縮、小縮、伯丘、大蓋、牛眼等,浦水大漲就向北流注,渠水滿溢就向南注入。

所以《竹書紀年》載,梁惠成王十年(前360),浦水在甫田入河水,又開鑿大溝引流甫水。

【原文】

漢和帝時,右扶風魯恭1,字仲康,以太尉掾遷中牟令2,政專德化,不任刑罰,吏民敬信,蝗不入境。

河南尹袁安疑不實3,使部掾肥親按行之4,恭隨親行阡陌5,坐桑樹下,雉止其旁,有小兒。

親曰:兒何不擊雉?曰:將雛6。

親起曰:蟲不入境,一異;化及鳥獸,二異;豎子7懷仁,三異。

久留非優賢8,請還。

是年嘉禾9生縣庭,安美十其治,以狀上之,征博士侍中。

車駕每出,恭常陪乘,上顧問民政,無所隱諱,故能遺愛,自古祠享來今矣。

【註釋】

1右扶風:漢三輔之一。

西漢置,治今陝西省西安市西北。

魯恭:字仲康,扶風平陵(今陝西省鹹一陽一市)人,拜中牟令。

2太尉掾(yuan):太尉府中的屬官。

中牟令:中牟縣令。

中牟縣:古縣名,漢置,治今河南省中牟縣東。

3河南尹(yǐn):河南郡的主管官吏。

河南:古郡名,漢置,治今河南省洛一陽一市。

尹:官名,主管官員。

袁安:字邵公,汝南汝一陽一(今河南省商水縣)人。

4部掾:顏師古曰:「所部之掾也。」

即河南尹的屬吏。

肥親:人名,具體不詳。

按行:巡查、巡視。

5阡陌(qiān mo):田間一交一 錯的小路。

6將雛(chu):帶領幼兒。

將:領著。

7豎子:孩童。

8優賢:尊重賢人。

優:優待,尊重。

「非優賢」一作「但擾賢」。

9嘉禾:生長特殊的禾苗,如一莖三四穗等。

古人以為吉祥的徵兆。

十美:讚美、讚揚。

狀:文體名,向上級陳述意見或事實的文書。

博士:古代學官名,漢武帝置「五經博士」後,博士有參與朝政的、有奉使出差的、有顧問應對的,但職掌偏重於治經教學。

侍中:為加官,即在本職外兼領的其他官職。

遺愛:留給後人值得懷念的品德和功績。

祠享:立祠祭獻。

來今:現在、今天。

【譯文】

漢和帝時,右扶風魯恭,字仲康,從太尉掾調任中牟令,他致力於政事,專以德進行教化,不用刑罰,官吏百姓都十分尊敬信仰他,連蝗蟲都不飛入縣境。

河南府尹袁安懷疑所聞不實,派部屬肥親去巡察,魯恭跟著肥親走過田間小路,坐在一棵桑樹下,這時有一隻雉雞停息在樹旁,還有一個小孩也在。

肥親問小孩道:你為什麼不捉這只雉雞呢?小孩回答道:它正帶著一群小雉呢!肥親站起來道:蝗蟲不入縣境,是一奇;教化及到鳥獸,是二奇;兒童懷有仁心,是三奇。

久留並不是優待賢人的做法,讓我回去吧。

這一年,縣府庭院里長出特別的禾苗,袁安讚賞他的政績,寫了嘉狀上奏朝廷,魯恭被徵聘為博士侍中。

皇上每次車駕出門,魯恭常在旁陪伴,皇上問及民政諸事,他都直言不諱,所以至今得到民間的敬愛,自古以來立祠享祭,從未間斷。

【原文】

又東逕大梁城1南,本《春秋》之一陽一武高一陽一鄉也2,於戰國為大梁3,周梁伯4之故居矣。

梁伯好土功5,大其城,號曰新裡6,民疲而潰,秦遂取焉。

後魏惠王自安邑徙都之7,故曰梁耳。

《竹書紀年》8:梁惠成王六年四月甲寅9,徙都於大梁是也。

秦滅魏以為縣,漢文帝封孝王於梁,孝王以土地下濕,東都睢一陽一十,又改曰梁,自是置縣。

以大梁城廣,居其東城夷門之東,夷門,即侯嬴抱關處也。

《續述征記》以此城為師曠城,言郭緣生曾游此邑,踐夷門,升吹台,終古之跡,緬焉盡在。

【註釋】

1大梁城:古城名,在今河南省開封市西北。

2《春秋》:相傳為孔子所編定的魯國的編年史。

一陽一武:古縣名,秦置,治今河南省原一陽一市。

高一陽一鄉:古代一陽一武縣的鄉村聚落。

3大梁:戰國魏都城,在今河南省開封市。

4梁伯:周朝的諸侯國梁的國君。

嬴姓之國,屬公、侯、伯、子、男五爵中的伯爵。

5土功:指大興土木之事。

6新裡:故址在今河南省開封市。

7魏惠王:戰國魏武侯之子,名罃(yinɡ),自安邑徙治大梁,故亦稱梁惠王。

安邑:古邑名,在今山西省夏縣西北禹王城。

8《竹書紀年》:晉武帝時出土的寫在竹簡上的戰國古書,是完成於戰國末年的魏國史書。

9梁惠成王:即上文的魏惠王。

甲寅:古人用天干和地支相配來記日。

十睢(suī)一陽一:古縣名,秦置,治今河南省商丘市南。

以在睢永之一陽一得名。

侯嬴:戰國魏隱士,年七十,家貧,為大梁夷門監者,信陵君駕車自迎為上客。

抱關:守門、看門。

《續述征記》:晉人郭緣生撰。

師曠:春秋晉國的樂師。

吹台:故址在今河南省開封市東南。

緬:盡。

【譯文】

渠水又東流,經大梁城南,這裡原是《春秋》中說到的一陽一武高一陽一鄉,到戰國時稱為大梁,是周朝梁伯的故居。

梁伯喜歡大興土木,擴大城區,稱為新裡,百姓疲睏不堪,紛紛逃亡,秦國乘機奪取了此城。

後來魏惠王從安邑遷都到這裡,所以也稱為梁。

《竹書紀年》載:梁惠成王六年(前364)四月甲寅,遷都到大梁。

秦滅魏後立為縣,漢文帝把梁封給孝王,孝王因為這裡地勢低窪潮濕,把都城移到東面的睢一陽一,又改稱梁,自此以後,就在這裡立縣。

因為大梁城範圍很大,就把縣治設在東城夷門的東邊,夷門就是當年侯嬴守門的地方。

《續述征記》以為此城就是師曠城,說郭緣生曾經遊歷過此城,到過夷門,登上吹台,這些從遙遠的古代留下的遺跡,今天都還在。

【評析】

穎水今稱穎河,自從汝水水道變遷後,成為淮河的最大支流,發源於河南省登封市附近的嵩山,東南在安徽省穎上縣附近注入淮河,全長約六百公里。

洧水今稱洧河,是穎水的支流,上流稱為雙泊河,在河南省彭店以東注入賈魯河。

從今洧川到彭店一段,雨季有水,干季枯水,形成一種季節河現象。

北魏時的河道與水文顯然不是如此,假使當時也像現在這樣一條全長只有七十公里而水流枯塞的河流,《水經注》是不會立題成篇的。

潩水今稱潩河,發源於河南省許昌市以西,東南流至西華縣逍遙鎮以東匯合清流河而注入穎河。

因河流短小,今除了大比例尺地圖外,一般地圖已不標此河。

潧水又名溱水,是洧河的支流,河流短小,一般地圖已不標此河。

渠是淮河的支流,但這條河流在名稱上有一些問題。

武英殿本《水經注》在卷首目錄中只用一個「渠」字,但在標題中,「渠」字之下又用小一號字加「沙水」二字。

總目錄與分卷目錄不統一,殿本僅此一處。

對於這條河流,各本的名稱也都有差異,趙一清《水經註釋》稱為「沙水」,楊守敬、熊會貞的《水經註疏》稱為「渠沙水」。

此河實際上已屬於古代鴻溝水系的一部分,名稱參差並不足怪。

稱渠水或渠沙水均無不可。

從這一卷考究,淮河干支流,古今變遷甚大,總的現象是:河道遷移,支流與湖泊減少,水體縮小。

這其實不僅是淮河,也是中國整個河流湖泊結構中值得研究和注意的問題。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水經注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