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經注》卷三十四:【原文】一江一 水又東逕巫峽1。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水經注》卷三十四

水經注

卷三十四

水經注 一江一 水

【原文】

一江一 水又東逕巫峽1。

杜宇所鑿,以通一江一 水也。

郭仲產2云:按《地理志》,巫山在縣西南,而今縣東有巫山,將郡、縣居治無恆故也。

一江一 水歷峽東逕新崩灘。

此山,漢和帝永元十二年崩,晉太元二年又崩,當崩之日,水逆流百餘里,湧起數十丈。

今灘上有石,或圓如簞3,或方似屋,若此者甚眾,皆崩崖所隕,致怒湍流,故謂之新崩灘。

其頹巖所餘4,比之諸嶺,尚為竦桀。

其下十餘里有大巫山,非惟5三峽所無,乃當抗峰岷、峨,偕嶺衡、疑6,其翼附群山,並概青雲,更就霄漢7,辨其優劣耳。

神孟塗所處。

《山海經》曰:夏後8啟之臣孟塗,是司神於巴,巴人訟於孟塗之所,其衣有血者執之9,是請生。

居山上,在丹山十西。

郭景純云:丹山在丹一陽一,屬巴。

丹山西即巫山者也。

又帝女居焉,宋玉所謂天帝之季女,名曰瑤姬,未行而亡,封於巫山之一陽一,一精一魂為草,寔為靈芝。

所謂巫山之女,高唐之阻,旦為行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一陽一台之下。

旦早視之,果如其言。

故為立廟,號朝雲焉。

其間首尾百六十里,謂之巫峽,蓋因山為名也。

【註釋】

1巫峽:長一江一 三峽之一。

西起重慶市巫山縣大寧河口,東至湖北省巴東縣官渡口。

2郭仲產:南朝宋尚書庫部郎,撰有《襄一陽一記》《南雍州記》等。

3簞(dān):古代盛飯用的圓形竹器。

4頹巖:頹落的岩石。

所餘:所剩餘的。

5非惟:不僅僅。

6偕:同,等同。

衡:即衡山,五嶽中的南嶽。

主體部分在湖南省衡一陽一市南嶽區和衡山、衡一陽一兩縣境內。

疑:即九嶷(yi)山,在今湖南省寧遠縣南。

7就:靠近。

霄漢:天空。

8夏後:大禹的兒子啟,夏朝的國君,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一奴一隸制政權。

9其衣有血者執之:郭璞雲,不直者則血見於衣。

十丹山:即巫山。

丹一陽一:在今湖北省秭歸縣東南。

行:出嫁。

高唐之阻:一作「高唐之姬」。

行雨:游移的雨滴。

【譯文】

一江一 水繼續東流,穿過巫峽,巫峽是杜宇所鑿,以疏通一江一 水。

郭仲產說:按《地理志》,巫山在巫縣縣城西南,但現在縣城東卻有巫山,或許這是郡縣治所地址常有遷移變動的緣故吧。

一江一 水穿過山峽東流,經過新崩灘。

漢和帝永元十二年(100),此處山崩,晉太元二年(367)再次山崩。

山崩那天一江一 水倒流一百多里,水湧高達數十丈。

現在灘上有很多巨石,圓的如飯籮,方的如房屋,都是從山崖上塌下的,致使急流奔騰怒吼,所以叫新崩灘。

崩塌後留下的石峰,與許多別的山嶺相比起來,顯得還是相當高峻的。

下流十多里有大巫山,這座山的高峻不但是三峽所沒有的,而且可以與岷山和峨眉山一爭上下,與衡山和九嶷山互比高低,周圍相連的群山,都是高入青雲,只有攀登到天上,才分辨得出它們的高下。

大巫山是司法之神孟塗的居處。

《山海經》說:夏啟的臣子孟塗,在巴做了司法之神,巴人到孟塗的住所來告狀,他只把衣服上有血跡的人抓住,決不濫殺無辜,而有好生之德。

他住在山上,在丹山西面。

郭景純說:丹山在丹一陽一,屬巴郡。

丹山西就是巫山。

此外,赤帝的女兒也住在這裡,就是宋玉所說的天帝的小女兒,名叫瑤姬,她還沒有出嫁就死了,葬在巫山的南面,一精一魂化成草,結成靈芝。

這就是所謂居於高唐險阻處的巫山神女,早上她是飄蕩的雲,向晚她是游移的雨,每天早晚,都在一陽一台下面。

次日一早,楚王起來一看,果然像神女所說的一樣,於是就為她修建廟宇,稱為朝雲。

山峽從起點到終點長一百六十里,稱為巫峽,大概就是因山而得名的。

【原文】

自三峽七百里中1,兩岸連山,略無闕處2。

重巖迭嶂3,隱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4,不見曦月5。

至於夏水襄陵6,沿訴阻絕7,或王命急宣8,有時朝發白帝9,暮到一江一 陵十,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淒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

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註釋】

1自:在。

三峽:「長一江一 三峽」的簡稱,其說不一,一般指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但《水經注》以廣溪峽、巫峽、西陵峽為三峽。

2略無:全無,沒有一點。

闕處:空隙、缺口。

3重巖迭嶂(zhanɡ):重重疊疊的高山險峰。

嶂:形勢高險像屏障的山巒。

4自非:除非。

停午:正午。

夜分:半夜。

5曦(xī)月:日月。

6至於:等到。

夏水:夏季的洪水。

襄陵:水漫上山陵。

7沿:順流而下。

訴(su):同「溯」,逆水而上。

阻絕:阻隔,隔絕。

8或:有時候。

王命:朝廷下的命令。

急宣:急速傳達。

9白帝:古城名,在今重慶市奉節縣東白帝山上。

十一江一 陵:今湖北省荊州市。

雖:即使。

乘奔:騎著快馬。

御風:駕御疾風。

不以疾:也算不上急速。

絕巘(yǎn):極高的山頂。

怪柏:奇形怪狀的柏樹。

飛漱(shu):疾速地沖蕩。

良:極其,非常。

趣味:情趣。

晴初:雨後剛放晴。

霜旦:秋季的早晨。

林寒:山林中氣候寒冷。

澗肅:溪澗裡清冷。

高猿:處在高山上的猿猴。

長嘯:拉長聲音呼叫。

屬引:連綴和鳴。

淒異:特別淒涼。

哀轉:悲哀婉轉的聲音。

久絕:很長時間才消失。

【譯文】

三峽七百里的水路間,兩岸山脈連綿不絕,其間沒有一點空缺之處。

層沓的岩石和峰巒,遮住天空,掩住一陽一光,不到中午和夜裡,看不到太一陽一和月亮。

到了夏天,大水升漲,淹沒了丘陵,不論上水還是下水就都阻斷了。

如果朝廷頒發詔令火急傳達,有時早上從白帝城出發,晚間就可到一江一 陵,其間行程一千二百里,雖然騎著快馬,乘著疾風,也沒有這般迅速。

春天和冬天時節,又另是一番景象:白浪輕揚,澄潭泛綠,清波間映著倒影,陡峻的峰巒上長滿奇詭的柏樹,懸崖上的瀑布飛奔直下,這種林泉山石的奇秀風光,真是引人入勝。

每逢初晴的日子和凝霜的清晨,山林寒寂,澗水無聲,高處卻常常傳來猿猴一聲聲不斷的長嘯,聲音十分淒楚,空谷裡迴盪著裊裊的餘音,久久方才消失。

所以漁夫唱道: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原文】

一江一 水又東逕黃牛山1,下有灘,名曰黃牛灘,南岸重嶺迭起,最外高崖間有石,色2如人負刀牽牛,人黑牛黃,成就分明3,既人跡所絕,莫得究焉。

此巖既高,加以一江一 湍紆回4,雖途逕信宿5,猶望見此物故行者謠曰:朝發黃牛,暮宿黃牛,三朝三暮,黃牛如故。

言水路紆深6,回望如一矣。

【註釋】

1黃牛山:與下文的「黃牛灘」,均在今湖北省宜昌市境內。

2色:形狀。

3成就:形成。

分明:清晰逼真。

4紆(yū)回:迴旋,環繞。

5信宿:兩三日。

6紆深:迴環幽深。

【譯文】

一江一 水繼續東流,經過黃牛山,山下有灘,叫黃牛灘。

南岸峰嶺層疊而起,最外重的高崖間有一塊岩石,形狀像一個人背著刀,牽著牛;人色黑,牛色黃,完全是天然形成,形象十分清晰,但那是人跡不到的地方,也就無法去看個究竟了。

這塊岩石很高,又加湍急的一江一 流迴環曲折,因而雖經兩三天的航程,還能看到這塊奇巖。

所以行人編了一首歌謠說:清晨從黃牛起程,晚上在黃牛棲身,三個清晨又三個晚上,黃牛還是這般模樣。

歌謠是說水路迂迴深曲,回頭眺望時,彷彿總是還在同一個地方。

【原文】

一江一 水又東逕西陵峽1,《宜都記》曰:自黃牛灘東入西陵界,至峽口百許裡,山水紆曲,而兩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見日月。

絕壁或千許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類2。

林木高茂,略盡冬春。

猿鳴至清3,山谷傳響4,泠泠5不絕。

所謂三峽,此其一也。

山松6言:常聞峽中水疾,書記7及口傳,悉以臨懼相戒,曾無8稱有山水之美也。

及余來踐躋9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聞之不如親見矣。

其迭崿秀峰十,奇構異形,固難以辭敘;林木蕭森,離離蔚蔚,乃在霞氣之表,仰矚俯映,彌一習一 彌佳,流連信宿,不覺忘返,目所履歷,未嘗有也。

既自欣得此奇觀,山水有靈,亦當驚知己於千古矣。

【註釋】

1西陵峽:長一江一 三峽之一。

西起湖北省巴東縣官渡口,東至宜昌市南津關。

為長一江一 三峽中最長的峽谷。

2形容:形狀。

像類:相像類似。

3至清:極其清越響亮。

4響:回聲。

5泠泠(1inɡ):形容聲音清越。

6山松:即袁山松,名一作崧,東晉文學家,陳郡一陽一夏(今河南省太康縣)人,曾任宜都太守。

7書記:書中記載。

8曾無:全無,沒有一個。

9踐躋:親自登臨。

十迭崿(die』e):重重疊疊的高崖。

秀峰:高峻的山峰。

固:的確。

難以辭敘:很難用言辭描敘。

離離蔚蔚:濃密茂盛的樣子。

霞氣:彩霞和雲氣。

表:外邊。

彌一習一 彌佳:越看越美妙。

一習一 :反覆,屢次。

信宿:兩三天。

履歷:經歷,經過。

驚:驚喜,驚異。

【譯文】

一江一 水又東流,經過西陵峽。

《宜都記》說:從黃牛灘往東進入西陵境內,到峽口的百里左右航程中,山水環繞曲折。

兩岸高山峻嶺層層疊疊,不到正午或夜半,看不見太一陽一和月亮。

絕壁有的高達千丈,岩石色彩繽紛,形狀常常很像某種事物。

樹高林密,經冬常綠不凋。

猿鳴聲極其清越,山谷裡回聲蕩漾,久久不絕。

所謂三峽,這就是其中之一。

袁山松說:常聽人們說,峽中水流險急,書中的記載和口頭的傳聞,都是講述身臨險境時的可怕情景,以此來相告誡,卻沒有人談到這裡山水之美的。

待到我親身踏上這片土地,一到這裡就滿懷欣喜,這才相信耳聞總不如親見了。

那層疊的崖壁、秀麗的峰巒,奇形怪狀,姿態萬千,實在難以用筆墨形容;林木參差,鬱鬱蔥蔥,高與雲霞相接,仰觀山色,俯視倒影,愈看愈感美妙,流連游賞了兩天,不覺樂而忘返;平生親眼所見的景物,沒有像這樣壯麗的了。

我一邊為自己能一睹這樣的奇觀而高興,一邊又想,山水如果有靈,那麼千秋萬代之中能夠得到一個知己,也該感到驚喜了!

【評析】

《經》文說「入南郡界」,又說「過巫縣南」。

秦置南郡時,巴東確隸南郡。

但巫縣在今四川巫山縣,所以此卷是從今四川東部開始,一江一 水在峽谷中奔流。

《水經注》全書中的幾篇絕妙佳文,都在這一卷之中。

酈道元雖然沒有到過這些地方,但是他博覽目擊者的記敘,經過他的一精一心選擇、細緻加工,寫出了讓後人百讀不厭的千古文章。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水經注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