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經注》卷十四:【原文】關在沮一陽一城東南六十里居庸1界,故關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水經注》卷十四

水經注

卷十四

水經注 濕余水、沽河、鮑邱水、濡水、大遼水、小遼水、浿水

【原文】

關在沮一陽一城東南六十里居庸1界,故關名矣。

更始使者入上谷2,耿況3迎之於居庸關,即是關也。

其水導源關山,南流歷故關下。

溪之東岸有石室三層,其戶牖扇扉4,悉石也,蓋故關之候台5矣。

南則絕谷,累石為關垣,崇墉峻壁,非輕功可舉6。

山岫層深7,側道褊狹8,林鄣邃險,路才容軌9。

曉禽暮獸,寒鳴相和十,羇官遊子,聆之者莫不傷思矣。

【註釋】

1沮一陽一城:在今北京市昌平區東南。

居庸:在今北京市昌平區西北。

2上谷:古郡名,戰國燕置,治今河北省懷來縣。

3耿況:字俠游,東漢扶風茂陵(今陝西省興平市)人。

4牖(yǒu):窗戶。

扇扉(fēi):門。

5候台:即烽火台,古代邊境要地為守望報警而築的高台。

6輕功:輕易的勞作。

舉:成功。

7山岫(xiu):山巒。

層深:高深。

8側道:邊沿的道路。

褊(biǎn)狹:狹窄。

褊:本指衣服小,引申為狹小,狹窄。

9軌:車。

十寒鳴:悲鳴。

相和(he):相互應和。

羇(jī)官:久宦異鄉的人。

遊子:離家遠遊的人。

【譯文】

居庸關在沮一陽一城東南六十里處居庸縣界內,所以關名也叫居庸。

更始帝使者入上谷,耿況到居庸關迎接他,就是這關。

濕余水源出關山,南流經故關之下,溪東岸有石室三層,石室的門窗都是石製的,原是故關的烽火台。

南面原是絕谷,壘石築成關口城牆,牆高壁峻,確非輕易勞作可成的工程。

山巒層疊幽深,側道狹隘,深林阻障,山路只能放得下一輛車子。

朝朝暮暮鳥鳴獸啼,互相應和,在他鄉當官或作客的人,聽到這種聲音,沒有不悲傷憂愁的。

【原文】

漁一陽一太守張堪1,於縣開稻田,教民種殖,百姓得以殷富。

童謠歌曰:「桑無附枝2,麥秀兩岐3,張君為政,樂不可支。」

視事4八年,匈一奴一不敢犯塞5。

【註釋】

1漁一陽一:今北京市密雲區。

張堪:字君游,東漢初南一陽一宛(今河南省南一陽一市)人。

2附枝:枝杈。

3麥秀兩岐:一麥兩穗,這在古代是吉瑞。

麥秀:麥子秀髮而未實。

兩岐:兩支。

4視事:掌管政事。

5犯塞:侵犯邊塞。

【譯文】

漁一陽一太守張堪在縣裡開墾稻田,教會百姓種植水稻,百姓因此而殷富。

童謠唱道:「桑樹多齊整,麥苗雙穗生,張太守來當政,老百姓樂騰騰。」

張堪在位八年,匈一奴一不敢來侵犯邊塞。

【原文】

高梁水1注之,水首受漯水於戾陵堰,水北有梁山,山有燕刺王旦之陵,故以戾陵名堰。

水自堰枝分,東逕梁山南,又東北逕《劉靖碑》2北。

其詞云:魏使持節都督河北道諸軍事征北將軍建城鄉侯沛國劉靖,字文恭,登梁山以觀源流,相漯水以度形勢,嘉武安3 之通渠,羨秦民之殷富。

乃使帳下丁鴻,督軍士千人,以嘉平二年,立遏於水4,導高梁河,造戾陵遏,開車箱渠。

其《遏表》云:高梁河水者,出自并州5,潞河之別源也。

長岸峻固,直截中流,積石籠6以為主遏,高一丈,東西長三十丈,南北廣七十餘步。

依北岸立水門,門廣四丈,立水十丈。

山水暴發,則乘7遏東下;平流守常,則自門北入。

灌田歲二千頃。

凡所封地,百餘萬畝。

至景元三年辛酉,詔書以民食轉廣,陸廢不贍,遣謁者樊晨8更制水門,限田千頃,刻地9四千三百一十六頃,出給郡縣,改定田五千九百三十頃。

水流乘車箱渠,自薊西北逕昌平,東盡漁一陽一潞縣十,凡所潤含,四五百里,所灌田萬有餘頃。

高下孔齊,原隰底平,疏之斯溉,決之斯散,導渠口以為濤門,灑滮池以為甘澤,施加於當時,敷被於後世。

晉元康四年,君少子驍騎將軍平鄉侯弘,受命使持節監幽州諸軍事,領護烏丸校尉寧朔將軍。

遏立積三十六載,至五年夏六月,洪水暴出,毀損四分之三,剩北岸七十餘丈,上渠車箱,所在漫溢。

追惟前立遏之勳,親臨山川,指授規略,命司馬、關內侯逄惲,內外將士二千人,起長岸,立石渠,修主遏,治水門,門廣四丈,立水五尺,興復載利,通塞之宜,准遵舊制,凡用功四萬有餘焉。

諸部王侯,不召而自至,襁負而事者,蓋數千人。

《》載經始勿亟,《易》稱民忘其勞,斯之謂乎。

於是二府文武之士,感秦國思鄭渠之績,魏人置豹祀之義,乃遐慕仁政,追述成功。

元康五年十月十一日,刊石立表,以紀勳烈,並記遏制度,永為後式焉。

事見其碑辭。

【註釋】

1高梁水:三國魏時開車箱渠,導漯水自今石景山南東接高梁水上源,又自今德勝門外分流東向至今通州區東注入潞河,亦稱高梁水或高梁河。

2《劉靖碑》:在今北京市大興區。

劉靖:三國魏劉馥之子,字文恭,沛國相(今安徽省濉溪縣)人。

3武安:白起,戰國秦將,事秦昭王,封武安君,坑趙降卒四十萬人。

4遏(e):通「塌」,堤壩,堤防。

5並(bīnɡ)州:古州名,虞舜分冀東恆山之地為并州。

6石籠:元代王禎《王氏農書》中有記載:用籐蘿或木條編成,圈眼,大籠長二三丈,高四五尺,內裝石塊,用木樁釘住,接連綿延可用來抵禦洪水奔浪。

7乘:凌越,漫過。

8謁(ye)者:官名,使者的別稱。

漢哀帝時置河堤謁者,即派往地方主管水利的官員。

樊晨:人名,不詳。

9刻地:規定旱地。

十漁一陽一:古郡名,治今北京市密雲區。

潞(lu)縣:古縣名,漢置,治今北京市通州區。

原隰(xi):廣平與低濕之地。

底平:致功而平,言可耕種。

君:即劉靖。

弘:即劉靖之子劉弘,字和季,沛國相(今安徽省濉溪縣)人。

驍騎將軍、平鄉侯:劉弘的官名。

追惟:追念,回想。

興復:恢復,復興。

載利:運載優勢。

襁(qiǎnɡ)負:用襁褓背負,指帶著孩子。

《易》:亦稱《周易》《易經》。

占筮書。

民忘其勞:出自《易經·兌卦》「彖(tuan)傳」。

鄭渠:亦稱鄭國渠,古代關中平原(今陝西省渭河平原)的人工灌溉渠,秦王政採納韓國水工鄭國的建議開鑿而成。

追述:述說過去之事。

成功:成就,功績。

【譯文】

又有高梁水注入,高梁水上口在戾陵堰承接漯水,水北有梁山,山上有燕刺王旦的陵墓,所以用戾陵來命名這條堰。

河水從這條堰分出支流,東流經梁山南邊,又東北流經劉靖碑北邊。

碑辭寫道:魏使持節都督河北道諸軍事征北將軍建城鄉侯沛國劉靖,字文恭,登上梁山觀望河川的源流,考察漯水審度地形地勢,讚揚武安的通渠,羨慕秦地的殷富。

於是派部下丁鴻,督率軍士千人,於嘉平二年(250)在水中築堰,以引導高梁河,造了戾陵塌,開了車箱渠。

此堰的碑文說:高梁河水出自并州,是潞河的別源。

長長的堤岸,非常高峻牢固,在河中以石籠截流築成主堰,高一丈,東西長三十丈,南北寬七十多步。

靠北岸設立水門,門寬四丈,立於水中十丈。

山水暴發時,水就從堰頂溢出,向東奔流;平時保持正常流量,水就從水門向北流進來。

每年可灌溉水田兩千頃,灌溉旱地共一百多萬畝。

到景元三年(262)辛酉日所下詔書說:因百姓糧食需求量增加,旱地廢置,因而供養不足。

派謁者樊晨重新改造了水門,國家限定拿出水田一千頃,限定拿出旱地四千三百一十六頃,給予郡縣,重新改定水田五千九百三十頃。

水流沿著車箱渠,從薊西北流經昌平,東至漁一陽一潞縣為止。

沿途所經四五百里,灌溉的水田達萬餘頃。

無論地勢高低,都能均勻地得水,可以耕種。

導流時可以灌溉,決水時可以分流。

開放渠口,成為湍流洶湧的水門,放出池水,成為滋潤禾苗的甘澤,既有益於當代,又惠及後世。

晉元康四年(294),劉公小兒子驍騎將軍平鄉侯劉弘,受命持節出使監管幽州諸軍事,領有護烏丸校尉寧朔將軍的頭銜。

立塌後三十六年,到元康五年(295)夏六月,洪水暴發,堤壩毀損了四分之三,只剩北岸七十多丈,車箱渠到處氾濫。

他追念先君築堰的功勳,親臨現場,指導施工規劃,命令司馬、關內侯逄惲,率領內外將士兩千人,築起長岸,建成石渠,修理主堰,興建水門,水門寬四丈,立水中五尺,恢復了運載的各種功能,凡有關疏導與阻塞之方法,一切都遵循舊制,共費工四萬多。

烏丸諸部王侯,不召自來,有的甚至背著嬰兒,來修水利,總共有幾千人。

《詩經》中說:動工不要急於求成;《易經》中說:百姓忘記了勞苦,就是這一水利工程的最好寫照。

於是兩府中文官武將,想到秦國追思鄭國鑿渠的業績,魏人為西門豹立祠的道理,都仰慕這一仁德之舉,追述修堰的功績。

元康五年(295)十月十一日,刻石立表,以記載這一業績,並記下這條堰的規格和用法,永遠作為後人的榜樣。

事實詳見碑辭。

【原文】

又東南流逕武列溪1,謂之武列水。

東南歷石挺2下,挺在層巒之上,孤石雲舉3,臨崖危峻,可高百餘仞4。

牧守5所經,命選練之士,彎張弧矢6,無能屆其崇標7者。

其水東合流入濡8。

【註釋】

1武列溪:亦稱武列水,即今熱河,有三源,合流入河北省承德市。

2石挺:孤生獨立的直棒形大石,即今河北省承德市一帶的磬錘峰。

3雲舉:高聳。

4可:大約。

仞:古時八尺或七尺叫做一仞。

5牧守:州和郡的長官。

州官稱牧,郡官稱守。

6彎張:拉開。

弧矢:弓箭。

7屆:達到。

崇標:高頂。

8濡(ru):即濡水,今稱灤河,是一條全長近九百公里的獨流入海的河流。

【譯文】

(三藏水)又向東南流經武列溪,稱為武列水。

武列水向東南經石挺下,石挺在層巒之上,孤石高聳,山崖險峻,約高百餘仞。

州牧、太守經過這裡,叫本領高強的人,彎弓射箭,沒有一個人能射到石挺的頂端。

武列水向東流入濡水。

【原文】

《博物誌》1曰:魏武於馬上逢獅子2,使格3之,殺傷甚眾,王乃自率常從健兒數百人擊之,獅子吼呼奮越4,左右成驚。

王忽見一物從林中出,如狸,超上王車軛5上,獅子將至,此獸便跳上獅子頭上,獅子即伏不敢起。

於是遂殺之,得獅子而還。

【註釋】

1《博物誌》:西晉張華所著。

2魏武:即曹操。

獅子:猛獸名,產於非洲和亞洲西部。

3格:殺。

4吼呼:怒吼呼叫。

奮越:奮力騰越。

5超:跳躍。

軛(e):牛馬等拉東西時架在脖子上的器具。

【譯文】

《博物誌》說:曹操在馬上突然碰到獅子,叫兵士去打死它,傷了許多人,曹操於是親自率領衛隊健兒幾百人去打。

獅子咆哮狂奔,左右皆驚。

曹操忽然看見一隻不知什麼東西從樹林中奔出,樣子好像狸貓,跳上曹操的車軛,獅子快到時,此獸便跳到獅子頭上,獅子就伏著不敢起來了。

於是就把它殺死,得獅子而回。

【原文】

朝鮮1,故箕子2國也。

箕子教民以義,田織信厚,約以八法,而下知禁3,遂成禮俗。

戰國時,滿4乃王之,都王險城5,地方數千里,至其孫右渠6。

漢武帝元封二年,遣樓船將軍楊僕、左將軍荀彘討右渠7,破渠於浿水,遂滅之。

若浿水東流,無渡浿之理,其地今高句麗之國治8,余訪蕃使9,言城在浿水之一陽一。

其水西流逕故樂浪十朝鮮縣,即樂浪郡治,漢武帝置,而西北流。

故《地理志》曰:浿水西至增地縣入海。

又漢興,以朝鮮為遠,循遼東故塞至浿水為界。

考之今古,於事差謬,蓋《經》誤證也。

【註釋】

1朝鮮:古縣名,西漢置,治今朝鮮平壤市。

2箕(jī)子:商紂的叔父,名胥餘,封子爵,國於箕。

3禁:禁忌,法令。

4滿:指燕人衛滿。

當時中原多故,衛滿起兵擊敗朝鮮,自立為王。

5王險城:公元前2世紀古朝鮮的都城,在今朝鮮平壤市。

6右渠:燕人衛滿之孫,具體不詳。

7樓船將軍:漢代將軍名號之一。

楊僕:西漢宜一陽一(今河南省宜一陽一縣)人,拜為樓船將軍,封將梁侯。

左將軍:官名。

荀彘(zhi):西漢太原廣武(今山西省代縣)人,元封三年為左將軍擊朝鮮。

8高句(ɡōu)麗:古國名。

國治:國都所在地。

9蕃(fān)使:外國使節。

十樂浪:郡名,漢武帝時置,治今朝鮮平壤市。

《地理志》:班固《漢書》中的內容,兩卷,是第一部以「地理」命名的著作,也是歷代記述疆域政區的始祖。

增地縣:古縣名,漢置,治今朝鮮平壤市。

【譯文】

朝鮮是舊時的箕子國。

箕子教導百姓要正大光明地做人,耕織為生,忠實淳樸,規定了八條法律,百姓就不做犯法的事了,形成了講禮的良好風俗。

戰國時,衛滿做了國王,建都於王險城,土地方圓幾千里,傳到他孫子右渠。

漢武帝元封二年(前109),派遣樓船將軍楊僕、左將軍荀彘討伐右渠,在浿水打敗了他,滅了箕子國。

如果浿水東流,沒有渡過浿水的道理,這地方是現在高句麗的國都,我訪問過外國使臣,說高句麗城在浿水的北面。

浿水西流經原樂浪郡朝鮮縣,就是樂浪郡的治所,是漢武帝設置的。

浿水再向西北流去。

所以《地理志》說:浿水西至增地縣入海。

漢朝建立後,以為朝鮮太遠,都沿著遼東老邊境到浿水為界。

查考古今所載,情況有差錯,《水經》是誤證了。

【評析】

這一卷列名的河流共有七條。

其中前面四水都是關內即今北京市和河北省的河流,大、小二遼水是東北河流,浿水則是今朝鮮境內河流。

濕余水在《水經注》的不同版本中有作漯余水的。

在其他古籍中,此水也有作一溫一 水、一溫一 余水、一溫一 余河的。

現在的潮白河,在密雲水庫以北,支流眾多,如潮河、白河、湯河、黑河等,《水經注》中都有記載,其中最清楚的是一溫一 余水,比例尺較大的歷史地圖集如侯仁之主編《北京歷史地圖集》(北京出版社1988年出版),仍有一溫一 余水的注記符號。

濕余水今稱一溫一 榆河,其上游有北沙河、藺溝等支流,南流東折,在通縣以東匯合潮白河。

沽河即今白河,在密雲附近與潮河匯合,稱為潮白河。

鮑丘水今稱湯河,是白河的支流,《注》文記及一溫一 泉水,至今沿湯河仍有不少一溫一 泉。

濡水今稱灤河,與上述一溫一 余水無關,是一條全長近九百公里的獨流入海的河流。

《水經注》所記有不少錯誤,清乾隆帝曾因此派人實勘,並親自寫了《熱河考》《灤河濡水源考證》等文,糾正《水經注》的錯誤。

大遼水即今遼河,是全長達一千四百多公里的大河。

小遼水即今渾河,全長僅四百多公里,古代曾匯入大遼水,但今已分流,遼河在盤山以南入海,渾河在營口以南入海。

浿水是《水經注》記載的當時的域外河流。

中國古籍記載此水的不少,但所記互不相同,浿水在今天是什麼河,歷來都有不同見解。

酈道元考究認真,曾經訪問了當年朝鮮到北魏的使節,辨明了當年高句麗國都在浿水北岸,因而可以證明浿水是今朝鮮的大同一江一 。

浿水在今天是什麼河的問題,雖然以後仍有不同意見,但《水經注》的考證基本上已可作為定論。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水經注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