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書白話版》韋珍傳:父親韋尚,字文叔,任樂安王元良安西府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魏書白話版》韋珍傳

魏書白話版

韋珍傳

韋閬的族弟韋珍,字靈智,名是由高祖賜給的。

父親韋尚,字文叔,任樂安王元良安西府從事中郎。

死後,贈安遠將軍、雍州刺史。

韋珍年輕時有志氣和節一操一。

出仕任京兆王元子推的常侍,轉任尚書南部郎。

高祖在位之初,蠻地首領桓誕歸誠,朝廷考慮到安一撫邊地的策略,以桓誕為東荊州刺史。

令韋珍為使者,與桓誕一道招安一撫一慰東部的蠻人。

韋珍從懸瓠向西行進三百餘里,到達桐柏山,直到淮水之源,宣揚朝廷的恩澤,所到之處莫不降附。

淮水的源頭有一座古舊的祠堂,蠻人風俗,長期以來都用活人來祭祀。

韋珍就曉諭當地百姓說:「天地神靈,就是人民的父母,哪裡有父母要吃子女的肉的呢!從今以後,都應當用酒肉代替一人祭。」

當地蠻人遵從他的規定,至今都照這樣辦。

韋珍在這一帶總共招降了七萬餘戶,為他們設置郡縣然後返回朝廷。

因奉使宣稱聖旨有功,被授予左將軍、樂陵鎮將之職,賜爵為霸城子。

蕭道成所屬司州之民謝天蓋自命為司州刺史,圖謀以司州歸附於朝廷。

事情洩露之後,被蕭道成的部將崔慧景圍攻。

高祖令韋珍率所在鎮的兵馬渡過淮水援助接應。

當時蕭道成聽說韋珍率軍將要到來,就派部將苟元賓憑據淮水進行抵禦。

韋珍就分派一支騎兵,在淮水上游偷渡,自己率領步卒與敵軍接戰。

兩軍旗鼓剛剛相交,騎兵突然殺來,腹背奮力夾擊,打敗了南齊軍。

謝天蓋不久被他身邊的人所殺,餘部投降崔慧景。

韋珍乘勝奔馳前進,又打敗崔慧景,把降附的民眾七千餘戶遷徙到內地,表奏朝廷設置城一陽一、剛陵、義一陽一三郡來安頓移民。

高祖令韋珍移鎮比一陽一,蕭賾派他的雍州刺史陳顯達率部前來侵犯。

城中將士都要求出戰,韋珍說:「敵軍初到,士氣銳利,不能立即挫敗它,暫且共同堅守,等到他們攻城疲憊之後,再行出擊也為不晚。」

於是韋珍率眾憑城拒戰,殺傷敵軍甚多。

雙方相持了十二天,韋珍趁夜打開城門偷襲敵軍,敵軍於是奔逃潰退。

韋珍憑戰功晉爵位為侯。

高祖親自率軍南征,韋珍向皇帝獻計獻策,並且說自己在邊地任職時間長久,知道那裡的要害之處,願意充當前驅。

高祖令韋珍為隴西公源懷衛大將軍府長史,轉任太保、齊郡王長史。

遷任顯武將軍、郢州刺史,他在州任上有聲望有政績,朝廷嘉獎他。

升任為龍驤將軍,賜給驊騮馬二匹、帛五十匹、谷三百斛。

韋珍就召集州內孤貧的人,對他們說:「天子因我能夠安一撫你們,所以賜給我穀物布帛,我怎麼敢獨自享用。」

於是把朝廷所賜的財物全部分給了他們。

不久,加授韋珍為平南將軍、荊州刺史,與尚書盧淵一道征討赭一陽一,被蕭鸞的部將垣歷生、蔡道貴打敗,免官回到鄉里。

臨別之時他對盧淵說:「皇上聖明,志在吞併吳會,用兵機要,實屬上流。

倘若荊楚一帶有事,恐怕老夫又會不得停歇啊。」

後來皇帝征伐樊、郢,起用韋珍為中軍大將軍、彭城王元勰長史。

沔水以北平定之後,以韋珍為建威將軍,試守魯一陽一郡。

高祖再次南征,路經韋珍的郡所,加授他為中壘將軍、正太守。

韋珍隨從皇帝到清水,高祖說:「我近來一再親自出征,你經常跟隨我在中軍任事,這一次征戰,也想要與你同行。

但三鴉之地地形險惡,除了你就沒有人能夠固守了。」

因此令韋珍辭別回去。

及至高祖在行宮駕崩,軍隊隱匿消息退回,到了韋珍的郡所才公開發喪。

韋珍還朝,被授予中散大夫,不久加授鎮遠將軍、太尉咨議參軍。

永平元年(508)逝世,終年七十四歲。

追贈為本將軍、南青州刺史,定謚號為懿。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魏書白話版
序紀太祖道武帝紀太宗明元帝紀世祖太武帝紀高宗文成帝紀顯祖獻文帝紀高祖孝文帝紀世宗宣武帝紀肅宗孝明帝紀敬宗孝莊帝紀孝靜帝紀文成文明皇后馮氏傳宣武靈皇后胡氏傳元叉傳元孝友傳元澄傳廢太子元恂傳穆崇傳王建傳(附王斤傳)安同傳安頡傳於烈傳(附於祚傳)於忠傳崔逞傳封回傳封軌傳公孫表傳張濟傳李先傳賈秀傳王洛兒傳崔浩傳李順傳司馬休之傳(附司馬文思傳)司馬楚之傳司馬悅傳刁雍傳李韶傳李神俊傳陸俟傳陸睿傳源賀傳源懷傳源子恭傳酈范傳毛修之傳劉休賓傳劉文曄傳房法壽傳房伯玉傳房景先傳伊..傳苟頹傳薛虎子傳宇文福傳費穆傳韋珍傳蘇湛傳裴宣傳李斤傳盧淵傳盧昶傳高允傳尉元傳慕容白曜傳皮豹子傳呂羅漢傳胡叟傳闞[馬因]傳劉[日丙]傳李孝伯傳李沖傳游雅傳游明根傳游肇傳劉芳傳鄭羲傳高佑傳崔挺傳楊播傳楊椿傳劉昶傳蕭寶夤傳韓麒麟傳韓顯宗傳李彪傳王肅傳宋弁傳郭祚傳邢巒傳李平傳崔光傳甄琛傳崔休傳劉藻傳(附劉紹珍傳)傅永傳傅豎眼傳(附傅融等傳)裴叔業傳夏侯道遷傳李元護傳席法友傳江悅之傳李苗傳奚康生傳楊大眼傳崔延伯傳爾朱榮傳爾朱兆傳爾朱世隆傳爾朱天光傳張烈傳宋翻傳辛雄傳辛纂傳高謙之傳(附高子儒、高緒傳)高道穆傳孫紹傳張普惠傳成淹傳(附成霄傳)范紹傳董紹傳鹿張熠傳朱瑞傳叱列延慶傳斛斯椿傳賈顯度傳樊子鵠傳賀拔勝傳侯莫陳悅傳侯淵傳綦俊傳山偉傳李琰之傳祖瑩傳常景傳馮熙傳高肇傳(附高植傳)胡國珍傳陳奇傳劉獻之傳孫惠蔚傳董征傳刁沖傳李業興傳溫子升傳趙琰傳王崇傳朱長生傳宋世景傳(附宋季儒傳)李洪之傳酈道元傳眭誇傳馮亮傳李謐傳殷紹傳江式傳徐謇傳王顯傳蔣少游傳(附郭善明等傳)姚氏婦楊氏傳苟金龍妻劉氏傳王睿傳趙修傳茹皓傳侯剛傳宗愛傳趙黑傳(附趙熾傳)劉騰傳劉聰傳石虎傳(附石世等傳)慕容垂傳苻堅傳姚興傳司馬德宗傳(附司馬德文傳)桓玄傳馮文通傳劉義隆傳(附劉劭、劉駿傳)蕭衍傳沮渠牧犍傳(附沮渠秉等傳)高句麗傳勿吉傳蠕蠕傳高車傳自序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