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書白話版》高謙之傳(附高子儒、高緒傳):少小時侍奉後母李氏,孝名遠揚,李氏撫養他所耗費的心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魏書白話版》高謙之傳(附高子儒、高緒傳)

魏書白話版

高謙之傳(附高子儒、高緒傳)

高崇的兒子高謙之,字道讓。

少小時侍奉後母李氏,孝名遠揚,李氏撫養他所耗費的心血也過於自己親生孩子,以致旁人難以辨別他們兄弟所出的同異差別。

時人把他們一樣看重。

等到長大,摒絕人事,專攻經史,天文曆法、算學圖緯之類書籍,廣泛涉獵,每天誦讀幾千字,喜好文章,留心《老》、《易》。

繼承父親爵位,脫一下布衣,接受朝廷任職,朝廷加授他為宣威將軍,轉任奉車都尉、廷尉丞。

正光年間(520~525),尚書左丞元孚慰勞蠕蠕,反被拘留。

等到蠕蠕大肆掠搶而還,安排元孚回國。

此事交廷尉處置,廷尉卿及監以下官員都稱元孚無罪,只有高謙之認為元孚有辱使命,應處以流放之罪。

尚書同卿與之爭執不下,皇帝下詔同意高謙之所奏。

孝昌初年(525),代河一陰一縣令。

這以前,有人在袋子裡裝上瓦礫,稱是錢物,詐騙別人馬匹,得手後逃走。

皇帝下詔追捕,並要求把結果上報。

高謙之於是用枷鎖綁著一名假囚徒置於馬市,聲稱這人就是以前在馬市上詐取馬匹的賊,今天就要行刑了。

暗地裡派心腹窺一探集市看客中議論的人。

有兩人看到這種情景高興地說:「我們不用擔驚受怕了。」

這兩人立即被抓了起來,進行審問,他們都承認了騙取馬匹的罪行,他們的同夥也被挖了出來。

這次連帶查出他們前後盜竊的案子,搜出很多贓物,很久以前失去自家物件的人,都各自來領取被盜物品。

這一切,高謙之寫成奏本,上表皇帝去了。

不久,皇帝下詔升任他為寧遠將軍,正式任河一陰一縣令。

在河一陰一兩年,增益減損,政體昭然,所辦的事情,多成為治事典範。

他的弟弟高道穆任御史,在公事上也頗有幹才,世人以他們父子兄弟為官都著名而在當時傳為美談。

舊制,兩個縣的縣令可以在朝面陳得失,而當時一奸一佞僥倖的人憎恨他掌握了某些情況,於是一起上書請求罷免他的官職。

高謙之於是上疏說:「臣以平庸之才,忝居神邑縣令之位,臣心中確實想執法嚴明,秉公辦事,以答謝朝廷浩蕩之恩,竭盡人臣忠直之節。

然而豪貴之家,支屬廣佈,六親七戚,夠上判罪者,比比皆是,他們對我都起憎恨之色,對皇上皆起怨怒之心。

而縣令職位輕弱,哪能盡數糾正。

先帝過去發佈明詔,讓縣令們可以在聖上那裡面陳掌握的情況。

臣先父高崇任洛一陽一令時,經常能夠進入朝廷面陳是非,所以能使朝中顯貴斂手旁立,不敢違逆政體所禁。

最近以來,這項制度漸漸廢止,致使縣令威輕,下情不能上達。

今日二聖遠遵堯舜,傚法高祖。

愚臣希望效其魯鈍蹇慢之才,早立功名。

臣請求更新舊典彰明往制。

以期一奸一詐豪縱之徒知禁難犯,收斂賊心。」

詔書稱:「這個奏啟與朕意深相符合,立即交付執行。」

高謙之又上疏說:

「臣聽說夏朝德運衰敗,少康成為克復之主;周道將要廢棄,宣王立下中興之功。

由此可知,國家沒有恆常的安寧,世事也無永久的弊端,只是在於英明的君主以行之有效的辦法改變現狀,化弊有道有術而已。

「自從正光年間以來,邊城屢遭侵擾,將帥出師,相繼於路,軍費戎資,輸送不絕。

至於弓格賞募,都有出身;殺敵斬首,又蒙恩賜。

所以四方之士,願意應徵的人數很多,各自為己,公私兩利。

如果軍中統帥選准其人,犒賞功勳不失其實,那麼什麼樣的賊不能平,什麼征戰不能大捷而還!諸守帥也許不是那類人才,多派親近進入軍中,另請他人拉弓引駑,虛受征官。

自己身不赴陣,只派奴客之類入軍中領戰,對寇臨敵,手不彎弓,兵不血刃。

像這樣則會導致王爵之賞虛加其人,征夫也無參軍的積極一性一,那賊虜怎能被剿滅,拿什麼來勸誡人們的忠誠貞節?況且近臣、侍臣、親戚、朝士,紛紛托求官衙,擅作威福。

如果清廉貞節執法不二的人,也會一同遭到誣陷,無端受到懲罰。

朝臣顧望,誰肯訴說實際情況?這樣下去,就會導致聖上被蒙蔽,壞人被縱容,虧損皇風,破壞政體。

使諂諛小人意氣洋洋,忠讜之言,不復鼓耳。

「況且連年以來,國家多有征戰,民不堪命,動不動流離失所,保全妻子兒女,競爭地逃王家兵役,不再顧及其桑蠶糧田,害怕國家刑律。

這正是由於還家必有困頓之理,歸來沒有自安之路所致。

假如朝廷聽任百姓歸其本業,微征徭役,那麼歸家還田者人數必定很多,他們定會墾田闢土,數年之後,朝廷一定會大獲稅民。

而今官府不做以理召還流民的工作,只管嚴令強迫,這樣下去,臣擔心數年之後,逃離家園者更多,安居樂業者無人了。

「所以有國有家者,不一操一心百姓不歸順自己,只擔心政策得不到落實執行,不僥倖敵人不侵犯我,只依賴自己不可侮犯的信心。

這個道理乃是千年共遵,百王一致的普遍真理。

而且琴瑟之一聲不協調,知音的人便改弦更張;拉車的馬匹腳步不一,善於駕駛的便要調整韁索。

諺語說:『迷途知返,得道不遠。

』這話雖不起眼,但道理極深。

陛下日理萬機,事情難以全面掌握,元、凱無言,不肯直陳。

臣謙之雖平庸無才,但世代蒙受聖上榮祿,竊自嚮往前賢盡忠不惜身的義舉,不怕身遭刀斧之刑,只要有一句有益於皇上,義不辭死。

只求聖上略垂覽察,微加推尋採納,使朝章重新振舉,軍威更而復振,四海之內響起維新之歌,天下之人見到大禹之績,那麼臣上奏之後,便可含笑九泉而無絲毫遺憾了。」

靈太后得到高謙之的疏章,責問左右近臣,追問怎麼回事。

這些得一寵一顯要的人由此記恨高謙之,於是有人向太后建議:「高謙之有學識藝才,適宜在國學任職,以訓導王公貴戚的後代。」

下詔任命,除授國子博士。

高謙之到了國子學,與袁翻、常景、酈道元、溫子升等人,重溫舊情。

高謙之喜歡贍養孤老、撫恤貧弱,答應的從不失言。

對待家中僕僮奴隸,當著他們子女的面從不鞭打其父母,奴僕中若有人生有三個兒子,他便免除其中一子做奴僕的義務,他家中從來沒有受過刑的奴婢。

他常說,奴僕也是人的血肉之軀,怎能忍心殘害。

高謙之因父舅氏沮渠蒙遜曾經據占涼州,國史缺漏,他於是編《涼書》十卷,流行於世。

涼國佛道興盛,謙之作論貶抑,稱佛教是九流之中的一家。

惹得當世名士,競相以佛理前來詰難,謙之也以佛教義理對答,名士們終不能使謙之心悅誠服。

高謙之又因當時實行的曆法,許多地方不完備,於是便改元修訂,成為一家之法,雖然他訂的曆法沒有被採用,評論的人卻歎服其多才多藝。

在這個時候,朝廷議論鑄造錢幣的事情,任命高謙之為鑄錢都將長史。

他上書請求鑄造三銖錢說:

「大凡錢貨之立,本意是互通有無,便利交易。

所以錢的重量,世代不同。

姜太公為周朝置九府圓法,到景王時更而鑄造大號錢幣。

秦朝統一海內,錢重半兩。

漢興,因秦朝錢重,改造榆莢錢。

到了漢文帝五年(前175),又變為四銖錢。

孝武帝時,全部銷毀,改造三銖錢,到了元狩年間,又變為五銖錢。

又造赤仄錢,以一當五個五銖錢。

王莽攝政,錢有六等,大錢重十二銖,次九銖,次七銖,次五銖,次三銖,次一銖。

魏文帝罷除五銖錢。

到了明帝又恢復了。

孫權立國江左,鑄造大錢,一當五百。

孫權在位的赤烏年間,又造大錢,以一當千。

由此可見,錢幣規制大小輕重,無不隨時變化。

「臣認為財政經濟的重要,在食、貨、祀、司空、司徒、司寇、賓、師八政之中列在首位;聚集財物的可貴,典籍之中,論述俯拾皆是。

所以古來帝王,乘著天地的豐饒,臨著海內的富足,無不廣集糧食於太倉,富藏錢幣於府庫,儲備既多,民免困窮,朝廷便可以讓天下四方安寧下來,就如驅使身一體伸出胳膊那樣容易。

過去漢代的孝武皇帝,雖然地廣財豐,但連年征戰戎敵,於是國庫空虛。

這時,民間富紳,獻財助國;興利之計,納稅朝廷。

市場之上,設立收稅之官;邑里鄉間,置有催賦之令。

鹽鐵經營既然方興未艾,朝廷便屢改錢幣,少府於是充實起來,上林也變得十分富足。

盡避國家拓疆闢土,但國內卻不加賦稅,這都是計利的緣故啊。

而今群妖未息,四方多存壁壘,徵稅既已麻煩,而千金卻一日盡完,官倉府庫儲備漸漸耗盡,財貨度用也將枯竭,誠是當初楊代獻策之秋,桑、兒言利之日。

而且以當初西京的興盛,錢幣猶且屢次改動,大小貨幣並行於世,子母一之錢相權不悖,更何況今日寇難未除,州郡淪敗,民物凋零,軍隊國家缺少日用,另外鑄造小錢,可以有益於國家富足,那裡會損害政體,妨害百姓呢?而且政事興旺不因為錢大,政體衰落也不因為錢小,而只重在公私得失與否,政治教化虧損與否,改鑄錢幣之事既已有古人所做在先,今天我們也當傚法啊。

過去禹遭大水,用歷山之金鑄錢,拯救民困。

湯遭大旱,拿莊山之金鑄錢,贖回百姓賣掉的子女。

今天百姓窮困憔悴,過於往日,英明之主哪能夠袖手旁觀呢?

「臣今日所鑄之錢,是用來接濟流通的貧乏,五銖之錢,任其使用並行,流通無損,只會國家受益,穆公之言在這一點上應驗了。

微臣我雖然理錢之術不如計然,識非心算,暫且充當錢官,也對其道理有些理解。

只要此舉利於國家,我便不能沉默。

如有疑慮,請求公卿大臣廣為議論。

如果大家都認為公平允當,即請求施行。」

皇帝下詔準備按他的意見辦,事情未成,他便死了。

當初,高謙之弟弟高道穆,正光年間任御史,糾察相州刺史李世哲的案子,大加凌一辱,世哲家人深深記恨。

到這時,李世哲弟李神軌被靈太后深為一寵一愛一,恰逢謙之家僮控告主人,神軌一操一縱了這名家僮,並與尚書說了此事,於是判定禁囚高謙之於廷尉。

準備釋放他時,李神軌啟奏靈太后,請求發佈詔書,在獄中賜死,死時,高謙之才四十二歲。

朝中人士無不歎惜哀痛。

高謙之所著文章百餘篇,別有集錄。

永安年間,朝廷贈他征虜將軍、營州刺史,謚曰康,又授一個兒子出身為官,以此昭明謙之冤屈。

高謙之的妻子中山張氏,是有見識的婦女。

教育子女,從師學授業。

經常告誡他們說:「自從我成為你們家主婦,從未看見你父親一天不讀書。

你們應該各自發奮努力,不要廢棄祖宗之業。」

高謙之長子子儒,字孝禮。

元顥入洛一陽一,他的叔叔高道穆跟隨皇駕北巡,高子儒隨後渡河到了皇帝行宮,莊帝見到他,仔細詢問洛一陽一的情況,子儒詳細陳述元顥敗在旦夕。

皇帝對道穆說:「卿初來時,為什麼不與子儒一起?」

道穆說:「臣家百口在洛一陽一,必須他維持經營。

而且要他今天來此,也可通報京師後來發生的事情。」

皇帝說:「子儒不但不負一愛一卿你的期待,也大慰朕意。」

於是授予他秘書郎中,轉授通直郎。

後來又升任安東將軍、光祿大夫、司徒中兵參軍、兼任祭酒,襲任父爵。

興和初年,除授兼殿中侍御史。

當時四方多有流民,子儒為梁州、北豫、西兗三州檢戶使,所獲流民很多。

後來因為公事離職。

武定六年(548)死,當時四十一歲。

子儒弟弟高緒,字叔宗,聰明捷悟,勤奮好學。

高謙之常對人說:「興我門庭的,當是此兒。」

等到他長大,涉獵書傳,喜好文詠。

任司空行參軍、轉任長流參軍,升任鎮遠將軍、冀州儀同府中兵參軍,被府主封隆之所賞識。

隆之到梁州、濟州,讓他跟隨左右,總是讓其管理數郡。

武定三年(545)死,年僅三十二歲。

高緒弟孝貞,武定年間,任司徒司曹參軍。

孝貞弟孝干,任司空東..祭酒。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魏書白話版
序紀太祖道武帝紀太宗明元帝紀世祖太武帝紀高宗文成帝紀顯祖獻文帝紀高祖孝文帝紀世宗宣武帝紀肅宗孝明帝紀敬宗孝莊帝紀孝靜帝紀文成文明皇后馮氏傳宣武靈皇后胡氏傳元叉傳元孝友傳元澄傳廢太子元恂傳穆崇傳王建傳(附王斤傳)安同傳安頡傳於烈傳(附於祚傳)於忠傳崔逞傳封回傳封軌傳公孫表傳張濟傳李先傳賈秀傳王洛兒傳崔浩傳李順傳司馬休之傳(附司馬文思傳)司馬楚之傳司馬悅傳刁雍傳李韶傳李神俊傳陸俟傳陸睿傳源賀傳源懷傳源子恭傳酈范傳毛修之傳劉休賓傳劉文曄傳房法壽傳房伯玉傳房景先傳伊..傳苟頹傳薛虎子傳宇文福傳費穆傳韋珍傳蘇湛傳裴宣傳李斤傳盧淵傳盧昶傳高允傳尉元傳慕容白曜傳皮豹子傳呂羅漢傳胡叟傳闞[馬因]傳劉[日丙]傳李孝伯傳李沖傳游雅傳游明根傳游肇傳劉芳傳鄭羲傳高佑傳崔挺傳楊播傳楊椿傳劉昶傳蕭寶夤傳韓麒麟傳韓顯宗傳李彪傳王肅傳宋弁傳郭祚傳邢巒傳李平傳崔光傳甄琛傳崔休傳劉藻傳(附劉紹珍傳)傅永傳傅豎眼傳(附傅融等傳)裴叔業傳夏侯道遷傳李元護傳席法友傳江悅之傳李苗傳奚康生傳楊大眼傳崔延伯傳爾朱榮傳爾朱兆傳爾朱世隆傳爾朱天光傳張烈傳宋翻傳辛雄傳辛纂傳高謙之傳(附高子儒、高緒傳)高道穆傳孫紹傳張普惠傳成淹傳(附成霄傳)范紹傳董紹傳鹿張熠傳朱瑞傳叱列延慶傳斛斯椿傳賈顯度傳樊子鵠傳賀拔勝傳侯莫陳悅傳侯淵傳綦俊傳山偉傳李琰之傳祖瑩傳常景傳馮熙傳高肇傳(附高植傳)胡國珍傳陳奇傳劉獻之傳孫惠蔚傳董征傳刁沖傳李業興傳溫子升傳趙琰傳王崇傳朱長生傳宋世景傳(附宋季儒傳)李洪之傳酈道元傳眭誇傳馮亮傳李謐傳殷紹傳江式傳徐謇傳王顯傳蔣少游傳(附郭善明等傳)姚氏婦楊氏傳苟金龍妻劉氏傳王睿傳趙修傳茹皓傳侯剛傳宗愛傳趙黑傳(附趙熾傳)劉騰傳劉聰傳石虎傳(附石世等傳)慕容垂傳苻堅傳姚興傳司馬德宗傳(附司馬德文傳)桓玄傳馮文通傳劉義隆傳(附劉劭、劉駿傳)蕭衍傳沮渠牧犍傳(附沮渠秉等傳)高句麗傳勿吉傳蠕蠕傳高車傳自序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