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書白話版》江式傳:他的六世祖江瓊,字孟琚,晉朝馮翊太守,擅長蟲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魏書白話版》江式傳

魏書白話版

江式傳

江式,字法安,陳留濟一陽一人。

他的六世祖江瓊,字孟琚,晉朝馮翊太守,擅長蟲篆、訓詁。

永嘉年間大亂,江瓊棄官投奔涼州刺史張軌,從此子孫就定居在涼州,書法、訓詁作為家業世代相傳。

江式的祖父江強,字文威,太延五年(439),涼州平定之後,一家遷往代京。

江強向朝廷進獻書法三十餘種,各有體例,又獻經史諸子千餘卷,因此而被授予中書博士之職。

死後,追贈敦煌太守。

江式的父親江紹興,由高允上奏授予秘書郎,掌管編修國史達二十餘年,由於他恭謹樸實,受到世人稱讚。

後死於趙州太守的任上。

江式幼年時就專心致志於家傳學業。

幾年之內經常夢見有兩個人對他進行教導傳授,醒來之後,全都記在心裡。

起初被授予司徒長兼行參軍、檢校御史等職,不久升為殄寇將軍、符節令。

因為寫文昭太后的尊號謚冊,特升為奉朝請,仍任符節令。

江式尤其擅長於篆體,京都洛一陽一宮殿中所有門上的板題,都是江式書寫的。

延昌三年(514)三月,江式向皇帝上表說:

「我聽說庖羲氏起而將八卦排列在圖畫中,軒轅氏興而用龜策記其文。

古代史官倉頡臂看八卦的符號,觀察鳥獸的形狀,另外創造了文字,用以代替結繩記事,用文字來記載事情。

朝廷加以推行,百官就用來陳述事物;典籍中加以記載,各種整理就清楚明白。

到了夏商週三代,字體就頗有不同,即使依照種類加以規範,也不能全都同倉頡創立的文字相異。

所以,《周禮》規定貴族子弟八歲入小學,由執掌教育的官員教給他們六書:一是指事,二是象形,三是諧聲,四是會意,五是轉注,六是假借。

都是倉頡傳下的方法。

到了周宣王太史史籀撰寫大篆十五篇,與古代文字有的相同有的相異,當時人們稱之為『籀書』。

到了孔子整理修定《六經》,左丘明闡述《春秋》,都是用古文字,其中的意思人們都可以領會並陳說。

「後來戰國時七國的法度各不相同,文字也極不相同,到秦始皇統一天下,丞相李斯就奏請秦皇廢除不符合秦國的文字。

李斯撰寫了《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寫了《爰歷篇》,太史令胡母敬寫了《博學篇》,都採用史籀的大篆,有的稍加簡省和改變,這就是小篆。

於是秦皇焚燒經書,廢除舊典,認為篆體過於繁雜,因而趨向於文字簡約,就開始採用隸書。

古文字到此時便停止使用了。

隸書,是秦始皇令下杜人程邈按照小篆所創造的,因為程邈是一個被罰勞役的奴隸,所以稱作隸書。

所以秦代有八體:一是大篆,二是小篆,三是刻符書,四是蟲書,五是摹印,六是署書,七是殳書,八是隸書。

「漢朝時,興尉律學,又以籀書教人,也習八體,經過考試合格的人,任為尚書史。

官吏和百姓上書,檢查他的文字,如果書寫不合格,就要受到檢舉。

又有草書,不知是誰人創始,考察它的書寫形狀,雖然沒有多大的道理,但也是一時的變通。

漢宣帝時,召集一精一通《倉頡篇》的人,獨有張敞能任。

涼州刺史杜鄴、沛人爰禮、講學大夫秦近也能解說。

漢平帝時,召集爰禮等一百多人在未央宮講說文字,任爰禮為小學元士。

黃門侍郎揚雄採集這些資料編寫成字書《訓纂篇》。

到了王莽改國號為新,竊居皇帝之位,自認為順應天命而制定制度,命大司空甄豐負責校訂文字工作,對古文字很作了些改定。

當時有六體書:一是古文,是孔子壁中書上的字體;二是奇字,即古文字的異體字;三是篆書,就是小篆;四是佐書,就是秦代的隸書;五是摹印,用於刻制印璽的;六是鳥蟲,用來書寫傳達命令的幡信的。

所謂壁中書,就是漢武帝時魯恭王拆毀孔子舊宅而得到的古文《禮記》、《尚書》、《春秋》、《論語》、《孝經》。

又有北平侯張倉所獻的古籍《春秋左氏傳》,書體與孔子的相似,也就是前代的古文。

「後漢郎中扶風人曹喜號稱擅長篆書,其書法與李斯略有不同,但甚為一精一巧,從此後學都倣傚他的書法。

皇帝又令侍中賈逵研究整理古文字。

方法技藝各不相同,傳授某一個方面,如果有能夠對國家有用的,全部都收集起來。

賈逵就是汝南人許慎的古文字學宗師。

後來許慎嗟歎世人的喜好新奇,感歎儒士們的穿鑿附會,惋惜文章的遭到敗壞,痛惜文字的受到非議,任意作奇異的解釋,以至造成很大的混亂,因此而撰寫了《說文解字》十五篇,起一終亥,所收文字都按一定部屬分列,內容包括六藝群書的詞義訓釋,以及評釋諸子百家的文字解釋,天地、山川、草木、鳥獸、昆蟲、雜物、奇怪珍異、王制禮儀、世間人事,沒有一樣不詳細記載的,可以說是分門別類,博雜而又不散亂,文采與內容配合適當,最適合人們細讀研究。

左中郎將陳留人蔡邕兼采李斯、曹喜的書法成為古今雜體,皇帝詔令在太學門外立石碑,刊載《五經》,用楷書的方法書寫,大多是蔡邕手寫的。

後來設鴻都署,具有書畫特殊才能的人無不雲集於此,當時各地進獻篆書的沒有人能超過蔡邕。

「三國魏初博士清河人張揖著有《埤倉》、《廣雅》、《古今字詁》等書,研尋《埤雅》、《廣雅》,綴遺拾漏,增加事類,或許對於文字學也有所裨益。

然而他的《字詁》同許慎的《說文解字》相比,則古今書法的法式和功用,有得也有失。

陳留人邯鄲淳也是張揖同時代人,博學有才,尤其擅長《埤倉》、《廣雅》,許慎所訓釋的文字含意,八體六書都一精一心研究,熟習其規律,比張揖更為有名,在宮中教授諸皇子的書法。

又在漢碑之西樹立《三字石經》,其文字華麗鮮明,古文、篆、隸三種字體又得以發揚光大。

用《說文解字》來加以校對,篆書、隸書大體相同,而古字則略有差異。

又有京兆人韋誕、河東人衛覬二家,並稱擅長篆書。

當時的台觀上的榜題、寶器上的銘文,全都是韋誕所寫,流傳於子孫,世人稱其一精一妙。

「晉代義一陽一王典祠令任城人呂忱向皇帝呈上《字林》六卷,尋味其情狀,是附托許慎的《說文》,考察古代經籍中的章節句讀,訂正辨析古籍中的奇惑之字,文字得正隸之妙而又不離篆書之意。

呂忱之弟呂靜另外倣傚故左校令李登《聲類》中的方法,撰《韻集》五卷,宮商角徵羽各為一篇,而文字同其兄呂忱相去甚遠,讀音也時有不同。

「皇魏承接百王之後,延續五運之緒,時代更替,文字改變,篆體多有謬錯,隸體逐漸失真。

學習者粗俗鄙陋,再加上故弄玄虛,喜好言談論辯的人,又往往按照他的意思來解說,炫惑於一時,實在難以糾正。

所以有傳言說,以眾非,非行正。

這個說法實在是符合這種情況。

有人說追來就是歸,巧言就是辯,小兔就是需免,神蟲就是蠶,像這樣的情況非常多,都不符合孔子的古文、史籀的大篆、許慎的《說文》、《石經》三字之體。

凡是涉及到古代的文字,莫不令人感到惆悵。

唉!文字是六藝之宗,王教之始,前人憑借它而流傳至今,今人憑借它而知道古昔,所以說『本立而道生』。

孔子說過:『必也正名乎。

』又說:『述而不作。

』《尚書》上說:『予欲觀古人之象。

』都是說的遵循和研究古代歷史而不敢穿鑿附會的意思。

「我的六世祖江瓊也居陳留,仕晉之初,與他的堂兄江應元一同受學於衛覬,古篆之法,《倉》、《雅》、《方言》、《說文》的字式,當時都兼收並蓄。

六世祖官至太子洗馬,任馮翊郡太守,適逢洛一陽一之亂,退避到黃河之西居住,幾代人傳授學習,這個專業才不至於失傳。

世祖太延年間,我朝皇威遍及西部地區,沮渠牧犍歸附朝廷,我的祖父江文威扶杖回國,向朝廷奉獻五代人傳下來的文字,古篆八體的書法,當時承蒙皇帝的嘉獎徵用,得以進職於士大夫之列,在文職官府任職,家中也被稱為世業。

傳到我這一代,我昏昧無知,學識淺薄,雖受到家風的浸染,但有愧於沒有顯著成績,然而我逢到了好的時世,皇上加於我的恩遇出於我意料之外,常常蒙受恩澤,承受恩惠,進出文閣,參預史官,題篆宮禁,被視為極有才能的人。

我既然對朝廷謁誠盡力,欲罷不能,所以敢於憑借家傳六代的聲名,尊奉祖輩的遺訓,私下仰慕古人所走的路線,希望踏上儒家的道路,請求撰集古來的文字,以許慎的《說文》為主,摘取孔子《尚書》、《五經》的音注,以及《籀篇》、《爾雅》、《三倉》、《凡將》、《方言》、《通俗文》、《祖文宗》、《埤倉》、《廣雅》、《古今字詁》、《三字石經》、《字林》、《韻集》、諸賦文字有六書之義者,都按照類別依次編聯,文字不重複,集合為一部。

其中古籀、奇惑、俗隸各體,都把它排列在篆體之下,各有區別。

解釋假借的意義,都隨文意而解;讀音有不同的,也都逐字注音。

其中有無法知道的就付之闕如。

倘若蒙皇上恩准,希望能讓我縱覽諸子百家的著述,涉獵所有文字的領域,掌管宮廷中的藏書。

所需要的書籍,請求陛下下令如數供給;並派給曾經研習文字的學士五人,幫助我披覽眾書;派給書生五人,讓他們專門從事抄寫。

侍中、黃門、國子祭酒等有關部門一個月進行一次監察,評議深奧疑難的問題,以期不至於產生紕漏謬誤。

至於所撰之書的名目,謹聽聖上明旨。」

皇帝於是下達詔令說:「可以按照所奏請的事項去辦,並令其就任太常之職,望其兼教八書史。

其所有需求,依照請奏予以滿足。

書名等到書成之後再定。」

江式於是撰集字書,書名叫《古今文字》,共四十卷,大體依照許慎《說文》為本,上篆下隸。

江式又升任宣威將軍、符璽郎之職,不久又授輕車將軍。

正光年間(522),授予驍騎將軍、兼著作佐郎,正史中字。

正光四年(523)去世,追贈右將軍、巴州刺史。

他所撰之書終究未能完成。

江式的侄兒征虜將軍江順和,也擅長篆書。

在太和年間,兗州人沈法會長於隸書,世宗尚在東宮,皇帝令沈法會為侍書。

以後,他的隸書墨跡有許多流傳在民間,但不如崔浩書法之一精一妙。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魏書白話版
序紀太祖道武帝紀太宗明元帝紀世祖太武帝紀高宗文成帝紀顯祖獻文帝紀高祖孝文帝紀世宗宣武帝紀肅宗孝明帝紀敬宗孝莊帝紀孝靜帝紀文成文明皇后馮氏傳宣武靈皇后胡氏傳元叉傳元孝友傳元澄傳廢太子元恂傳穆崇傳王建傳(附王斤傳)安同傳安頡傳於烈傳(附於祚傳)於忠傳崔逞傳封回傳封軌傳公孫表傳張濟傳李先傳賈秀傳王洛兒傳崔浩傳李順傳司馬休之傳(附司馬文思傳)司馬楚之傳司馬悅傳刁雍傳李韶傳李神俊傳陸俟傳陸睿傳源賀傳源懷傳源子恭傳酈范傳毛修之傳劉休賓傳劉文曄傳房法壽傳房伯玉傳房景先傳伊..傳苟頹傳薛虎子傳宇文福傳費穆傳韋珍傳蘇湛傳裴宣傳李斤傳盧淵傳盧昶傳高允傳尉元傳慕容白曜傳皮豹子傳呂羅漢傳胡叟傳闞[馬因]傳劉[日丙]傳李孝伯傳李沖傳游雅傳游明根傳游肇傳劉芳傳鄭羲傳高佑傳崔挺傳楊播傳楊椿傳劉昶傳蕭寶夤傳韓麒麟傳韓顯宗傳李彪傳王肅傳宋弁傳郭祚傳邢巒傳李平傳崔光傳甄琛傳崔休傳劉藻傳(附劉紹珍傳)傅永傳傅豎眼傳(附傅融等傳)裴叔業傳夏侯道遷傳李元護傳席法友傳江悅之傳李苗傳奚康生傳楊大眼傳崔延伯傳爾朱榮傳爾朱兆傳爾朱世隆傳爾朱天光傳張烈傳宋翻傳辛雄傳辛纂傳高謙之傳(附高子儒、高緒傳)高道穆傳孫紹傳張普惠傳成淹傳(附成霄傳)范紹傳董紹傳鹿張熠傳朱瑞傳叱列延慶傳斛斯椿傳賈顯度傳樊子鵠傳賀拔勝傳侯莫陳悅傳侯淵傳綦俊傳山偉傳李琰之傳祖瑩傳常景傳馮熙傳高肇傳(附高植傳)胡國珍傳陳奇傳劉獻之傳孫惠蔚傳董征傳刁沖傳李業興傳溫子升傳趙琰傳王崇傳朱長生傳宋世景傳(附宋季儒傳)李洪之傳酈道元傳眭誇傳馮亮傳李謐傳殷紹傳江式傳徐謇傳王顯傳蔣少游傳(附郭善明等傳)姚氏婦楊氏傳苟金龍妻劉氏傳王睿傳趙修傳茹皓傳侯剛傳宗愛傳趙黑傳(附趙熾傳)劉騰傳劉聰傳石虎傳(附石世等傳)慕容垂傳苻堅傳姚興傳司馬德宗傳(附司馬德文傳)桓玄傳馮文通傳劉義隆傳(附劉劭、劉駿傳)蕭衍傳沮渠牧犍傳(附沮渠秉等傳)高句麗傳勿吉傳蠕蠕傳高車傳自序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