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書白話版》殷紹傳:少年時聰敏,喜一愛一陰陽一術數,曾遊學四方,通曉九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魏書白話版》殷紹傳

魏書白話版

殷紹傳

殷紹,長樂人。

少年時聰敏,喜一愛一陰陽一術數,曾遊學四方,通曉九章、七曜。

世祖時為算生博士,在東宮西曹任事,因擅長一陰陽一術數而為恭宗知遇。

太安四年(458)夏,向皇帝進獻《四序堪輿》,奏啟說:「我於姚氏時代,求學到達伊川,遇見周遊講學的大儒成公興,跟隨他研究九章算術。

成公興字廣明,自稱是膠東人,隱居於山林之中,很少過問人間之事。

成公興送我到南邊一陽一翟九崖巖僧徒釋曇影那裡。

成公興隨即回到北方,我一人留住在此,依托於釋曇影,請求他傳授九章。

釋曇影又把我帶到長廣東山見道人法穆。

法穆時常與釋曇影一起給我進述九章數家雜要,剖析解釋各章次的大意要領。

又推衍和觀察五臟六腑、心髓血脈、商功大算端部、變化玄象、土圭、《周髀》。

一精一心練習,銳意思考,潛心學習四年,從法穆所學到的知識,大體都能掌握。

法穆等人仁慈而富於同情心,對我特別憐一愛一,又傳授先師和公所注的黃帝《四序經》文三十六卷,共有三百二十四章,專說天地一陰陽一之本。

其中第一部分《孟序》,有九卷八十一章,述說一陰陽一配合之原;第二部分《仲序》,九卷八十一章,解說四時氣王休殺吉凶;第三部分《叔序》,九卷八十一章,說明日月辰宿交會相生為表裡;第四部分《季序》,九卷八十一章,解釋六甲刑禍福德———把這樣的經文傳授與我。

山神禁忌很嚴,難以得到資財,臣探尋研究多年,能夠粗略地提出綱要。

山居險惡艱難,生活不能自已,我受不住這種窘迫,便產生懈怠的心情。

在甲寅年(414),日在九、十日,月在六月,山林茂盛,氣象蒼鬱,我感物思歸,便告辭了釋曇影等人。

從那時到現在,整整四十五年。

縱觀習俗風氣,天地變化,人一體一穴一位,由於經世已久,所傳記載多有謬誤,各種吉凶禁忌,全都不夠完備。

有時考查良日卻碰到壞日子,推算有吉利實際上卻不吉祥,往往遭到禍殃。

再有史遷、郝振,都是中古時期的大儒,也各有撰注,流行於世。

依次論述天地一陰陽一配合的道理,也是依照這部典範一性一著作,還有不少缺陷。

我先前在東宮時,向皇上呈奏此事,承奉景穆皇帝聖詔,令我編撰述錄,集中其最重要的內容。

我敬奉聖上旨意,仔細地審查先前所見的《四序經》文,抄選其中的要略,把當世所需要的預測吉凶舉動的內容,集成一卷。

上至天子,下及庶人,無論貴賤的等級、尊卑的差別,用以選擇吉凶時機,全都齊備。

然而所撰的書還未來得及呈奉朝廷,先帝已經晏駕。

當時我處境狼狽不堪,幾乎遭到不測。

撰寫工作停止下來,到如今已經有八年,屢屢想要奏明陛下,不能自已。

加之我如今年邁齒落,餘年有限,經常害怕一旦死去,葬身溝壑,以致先帝的遺志不能得以發揚、施行。

我一日夜悲傷憂憤,覺得從道理上講也難以迴避隱匿,於是依照先前的錄奏,謹將此事奏明聖上。

懇請交付中秘二省的通儒達士,讓他們確定它的得失。

倘若此事可以實行,乞請立即頒布使用。」

於是,殷紹所撰的《四序堪輿》一書很快就流行於天下。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魏書白話版
序紀太祖道武帝紀太宗明元帝紀世祖太武帝紀高宗文成帝紀顯祖獻文帝紀高祖孝文帝紀世宗宣武帝紀肅宗孝明帝紀敬宗孝莊帝紀孝靜帝紀文成文明皇后馮氏傳宣武靈皇后胡氏傳元叉傳元孝友傳元澄傳廢太子元恂傳穆崇傳王建傳(附王斤傳)安同傳安頡傳於烈傳(附於祚傳)於忠傳崔逞傳封回傳封軌傳公孫表傳張濟傳李先傳賈秀傳王洛兒傳崔浩傳李順傳司馬休之傳(附司馬文思傳)司馬楚之傳司馬悅傳刁雍傳李韶傳李神俊傳陸俟傳陸睿傳源賀傳源懷傳源子恭傳酈范傳毛修之傳劉休賓傳劉文曄傳房法壽傳房伯玉傳房景先傳伊..傳苟頹傳薛虎子傳宇文福傳費穆傳韋珍傳蘇湛傳裴宣傳李斤傳盧淵傳盧昶傳高允傳尉元傳慕容白曜傳皮豹子傳呂羅漢傳胡叟傳闞[馬因]傳劉[日丙]傳李孝伯傳李沖傳游雅傳游明根傳游肇傳劉芳傳鄭羲傳高佑傳崔挺傳楊播傳楊椿傳劉昶傳蕭寶夤傳韓麒麟傳韓顯宗傳李彪傳王肅傳宋弁傳郭祚傳邢巒傳李平傳崔光傳甄琛傳崔休傳劉藻傳(附劉紹珍傳)傅永傳傅豎眼傳(附傅融等傳)裴叔業傳夏侯道遷傳李元護傳席法友傳江悅之傳李苗傳奚康生傳楊大眼傳崔延伯傳爾朱榮傳爾朱兆傳爾朱世隆傳爾朱天光傳張烈傳宋翻傳辛雄傳辛纂傳高謙之傳(附高子儒、高緒傳)高道穆傳孫紹傳張普惠傳成淹傳(附成霄傳)范紹傳董紹傳鹿張熠傳朱瑞傳叱列延慶傳斛斯椿傳賈顯度傳樊子鵠傳賀拔勝傳侯莫陳悅傳侯淵傳綦俊傳山偉傳李琰之傳祖瑩傳常景傳馮熙傳高肇傳(附高植傳)胡國珍傳陳奇傳劉獻之傳孫惠蔚傳董征傳刁沖傳李業興傳溫子升傳趙琰傳王崇傳朱長生傳宋世景傳(附宋季儒傳)李洪之傳酈道元傳眭誇傳馮亮傳李謐傳殷紹傳江式傳徐謇傳王顯傳蔣少游傳(附郭善明等傳)姚氏婦楊氏傳苟金龍妻劉氏傳王睿傳趙修傳茹皓傳侯剛傳宗愛傳趙黑傳(附趙熾傳)劉騰傳劉聰傳石虎傳(附石世等傳)慕容垂傳苻堅傳姚興傳司馬德宗傳(附司馬德文傳)桓玄傳馮文通傳劉義隆傳(附劉劭、劉駿傳)蕭衍傳沮渠牧犍傳(附沮渠秉等傳)高句麗傳勿吉傳蠕蠕傳高車傳自序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