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書白話版》夏侯道遷傳:少年即有志一操一。年十七,父母為他娶妻韋氏,道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魏書白話版》夏侯道遷傳

魏書白話版

夏侯道遷傳

夏侯道遷,譙國人。

少年即有志一操一。

年十七,父母為他娶妻韋氏,道遷說:「我欲懷救四方之志,不願娶媳婦。」

家人都說這是戲言。

等到結婚那天,到處尋找卻不知他在哪裡。

後來查訪詢問,有人說他逃入益州。

道遷仕官蕭鸞,因軍功漸遷至前軍將軍、輔國將軍。

跟隨裴叔業到壽春,叔業派道遷任南譙郡太守。

兩家雖成姻親,但是親情並不密切,於是夏侯道遷單騎歸順朝廷。

朝廷拜授他為驍騎將軍,隨王肅到了壽春,肅派他據守合肥。

王肅逝世,道遷棄城南叛。

此時恰逢蕭衍任命莊丘黑為征虜將軍、梁秦二州刺史,鎮守南鄭,莊丘黑請道遷為長史,領治漢中郡。

逢莊丘黑死,蕭衍以王鎮國為刺史,還沒到任而道遷一陰一圖歸順朝廷。

這以前,仇池鎮將楊靈珍率兵反叛,戰敗後奔投江南。

蕭衍任靈珍為征虜將軍,假武都王,幫助戍守漢中,有部下六百多人,道遷忌憚他。

蕭衍當時又派其左右吳公之等十餘人出使南鄭。

道遷於是假裝會見使者,請楊靈珍父子前來,靈珍心存疑慮不來。

道遷於是殺使者五人,馳軍打擊楊靈珍,斬其父子,並送五人頭顱到京城。

江悅之等人推薦道遷為持節、冠軍將軍、梁、秦二州刺史。

道遷上表說:「臣聽說把握如神時機,趨利如風響才能獲大利,為臣雖說不上英武,但也不敢忘時機利害。

伏惟陛下澤被區宇,德濟蒼生,四海同忻,萬物鹹賴。

臣適才剪除蟻賊,匹馬歸魏,自斯搏擊,盡竭丹誠。

但是在壽一陽一時,橫遭韋纘誹謗。

是非曲直,楊集朗、王秉全都知道。

為臣實在愚陋短見,無法自安,便逃竄江吳,苟偷聲息。

蕭衍梁州刺史莊丘黑與臣早年有舊,申薦臣為長史。

適值黑卒於任上,天時夙願,機會在此。

又遇武興私署侍郎鄭洛生來此,為臣即披露歸順誠心,與他共商機要,報武興王楊紹先並其中叔楊集起等,請他們派兵作為援應。

隨即派左天長由寒山路馳啟,又逢通直散騎常侍集朗還至武興。

臣聽說他來了,知事必成。

集朗果然派鄭右留來到為臣這裡,秘密參與大舉。

適逢蕭衍使者吳公之到,知臣懷歸魏誠心,將歸大化之意,便與府司馬嚴思、臧恭,典簽吳宗肅、王勝等加上楊靈珍父子秘密勾結,約期拘臣。

為臣幸好發現了,才盡數戮殺思、恭等人。

臣隨即派鄭猥馳馬傳告集朗,急求援軍。

而武興軍未到這段時間裡,蕭衍白馬戍主尹天寶不識天命,執迷不悟,乃率部下驅趕掠奪民丁,竟敢無法無天。

為臣即派軍主江悅之率軍主席靈坦、龐樹等領義勇及時撲殺。

而龐樹銳氣難制,違抗悅之節度,率軍冒進,遭受挫折,天寶因此直到南鄭,重圍州城。

梁、秦百姓,都說形勢危急,以義一逼一臣,勸臣為刺史,必須借助此威,鎮懾內外。

為臣赤誠奉國,如取濟事,則棄小跡,只有姑且權宜,假當州位。

重派皇甫選由斜谷道稟告此事。

為臣即親率士兵,交鋒苦戰四日三夜。

武興之軍,乘虛隨後。

天寶兇徒,夜晚奔散,進既摧破敵軍,回軍卻失巢一穴一,臣便潛自收拾軍馬,依山傍險,衝入白馬城。

集朗與兩個弟弟披甲揮戈,率領部眾,敵人登城即殺。

戍內戶口,放還為民。

這裡由於皇威遠振,罪人授首,所以凶狡的敵人應時被撲滅,公私稱快,不僅是梁秦人眾竭其勇力,實在還有集朗赴接之功。

臣前已派軍主杜法先還洵一陽一,招集徒一黨一,撮聚鄉民;今晉壽土豪王僧承、王文粲等人回到西關,共同參與大義之舉。

當今庸、蜀虛弱,楚、鄧懸危,開拓九區,掃清六一合,形要之利,在於此時,進取之略,願陛下迅速決斷。

臣以愚陋,猥當推舉,事定之後,便即束身馳歸天闕。

但是事情草創,猶有參差。

蕭衍魏興太守范纂、安康太守范泌與前巴西太守姜修,屯聚川東,尚須整頓武備,奉遣討襲,具於別啟。

集朗兄弟都商議留臣權且不動,必須在撲滅纂等之後,才可上路。

誠懇希望皇帝聖慈,特垂鑒照。

謹遣兼長史臣張天亮奉表上路。」

帝詔曰:「得表,聞之。

將軍早識機運,已投誠款,而中間遇到猜忌,致有反覆,但又翻然風返,建此殊功,忠貫古烈,義動遠近。

漢、鄭既開,勢必剪除庸、蜀,統一大略,從此開始。

擒凶掃惡,何等痛快。

想來余一黨一盡平,西南太平,謀算北方,當有勤勞之功。

卿所請軍宜,朕略敕一二。」

又賜予道遷璽書說:「得表,辭備誠款節志之懷。

卿忠義早挺,委心已久。

中有事因,以致波折。

朕知你能乘機豹變,翻然改圖,統率同志,萬里投順,遠舉漢中,為開蜀之始。

卿洪規茂略,深可嘉贊。

今授卿持節、散騎常侍、平南將軍、豫州刺史、豐縣開國侯,食邑一千戶。

與你同舉義旗諸人,朕尋有別授。

王師數道競發,絡繹電邁,朕派使持節、散騎常侍、都督征梁漢諸軍事、鎮西將軍、尚書邢巒,指授節度你。

卿可大建殊功,以稱朕意。」

道遷上表受平南、常侍職,而辭豫州、豐縣侯,授引裴叔業公爵為例。

世宗不同意。

道遷從南鄭來京城朝拜,世宗在太極東堂引見他,道遷免冠赤腳說:「臣往日歸誠,誓盡心力,超蒙榮獎,萬死不能報其一。

但前番在壽春,遭受韋纘陷害,申述控訴沒有地方,以致又變。

從那以來,臣希望酬報過去蒙受的知遇之恩。

為臣勳微,受恩優厚,實在有愧心顏。」

魏世宗說:「卿建為山之功,一筐之污,何足謝罪。」

道遷以賞報為微,徘徊不拜。

帝下詔書說:「道遷到京城既久,未曾冊封,可令吏部速速拜職。」

道遷拜官那天,帝詔給一百五十人供其驅使。

不久又改封濮一陽一縣開國侯,邑戶與前一樣。

一年多後,頻頻上表請解州職,世宗同意了。

除任南兗州大中正,不上任。

夏侯道遷雖然學識並不淵博,而歷覽經史,熟諳尺牘,書札往返,很有條理。

喜好談話宴樂,務求口福,京師美味,家中全都備有。

他在京城西面,水邊地上,大起園池,種植蔬菜果樹,招引秀彥端雅之士,經常前去遊樂,一妓一妾有十多人,他經常自娛自樂。

國家給他的俸祿每年有三千多匹,道遷全都拿來供己喝酒,從不營置家產。

經常誦讀孔融詩:「『座上客恆滿,樽中酒不空』,其餘的不是我的事情。」

有見識的人都讚賞他的舉動。

出任散騎常侍、平西將軍、華州刺史,轉任安東將軍、瀛州刺史,常侍職仍舊。

道遷為政清正嚴厲,善於禁止盜賊。

熙平年間,病逝,享年六十九歲。

朝廷贈他撫軍將軍、雍州刺史,贈給他帛五百匹,謚稱明侯。

當初,夏侯道遷覺得拔漢中歸誠魏廷,本是王穎興的計策,要求把自己的封邑一抽一出五百戶封給他,世宗不同意。

靈太后臨朝,道遷重新請求分封。

太后十分驚奇,商議想以三百戶封給穎興,正好此時道遷死了,這事就擱置下來。

夏侯道遷不娶正妻,只有庶子幾人。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魏書白話版
序紀太祖道武帝紀太宗明元帝紀世祖太武帝紀高宗文成帝紀顯祖獻文帝紀高祖孝文帝紀世宗宣武帝紀肅宗孝明帝紀敬宗孝莊帝紀孝靜帝紀文成文明皇后馮氏傳宣武靈皇后胡氏傳元叉傳元孝友傳元澄傳廢太子元恂傳穆崇傳王建傳(附王斤傳)安同傳安頡傳於烈傳(附於祚傳)於忠傳崔逞傳封回傳封軌傳公孫表傳張濟傳李先傳賈秀傳王洛兒傳崔浩傳李順傳司馬休之傳(附司馬文思傳)司馬楚之傳司馬悅傳刁雍傳李韶傳李神俊傳陸俟傳陸睿傳源賀傳源懷傳源子恭傳酈范傳毛修之傳劉休賓傳劉文曄傳房法壽傳房伯玉傳房景先傳伊..傳苟頹傳薛虎子傳宇文福傳費穆傳韋珍傳蘇湛傳裴宣傳李斤傳盧淵傳盧昶傳高允傳尉元傳慕容白曜傳皮豹子傳呂羅漢傳胡叟傳闞[馬因]傳劉[日丙]傳李孝伯傳李沖傳游雅傳游明根傳游肇傳劉芳傳鄭羲傳高佑傳崔挺傳楊播傳楊椿傳劉昶傳蕭寶夤傳韓麒麟傳韓顯宗傳李彪傳王肅傳宋弁傳郭祚傳邢巒傳李平傳崔光傳甄琛傳崔休傳劉藻傳(附劉紹珍傳)傅永傳傅豎眼傳(附傅融等傳)裴叔業傳夏侯道遷傳李元護傳席法友傳江悅之傳李苗傳奚康生傳楊大眼傳崔延伯傳爾朱榮傳爾朱兆傳爾朱世隆傳爾朱天光傳張烈傳宋翻傳辛雄傳辛纂傳高謙之傳(附高子儒、高緒傳)高道穆傳孫紹傳張普惠傳成淹傳(附成霄傳)范紹傳董紹傳鹿張熠傳朱瑞傳叱列延慶傳斛斯椿傳賈顯度傳樊子鵠傳賀拔勝傳侯莫陳悅傳侯淵傳綦俊傳山偉傳李琰之傳祖瑩傳常景傳馮熙傳高肇傳(附高植傳)胡國珍傳陳奇傳劉獻之傳孫惠蔚傳董征傳刁沖傳李業興傳溫子升傳趙琰傳王崇傳朱長生傳宋世景傳(附宋季儒傳)李洪之傳酈道元傳眭誇傳馮亮傳李謐傳殷紹傳江式傳徐謇傳王顯傳蔣少游傳(附郭善明等傳)姚氏婦楊氏傳苟金龍妻劉氏傳王睿傳趙修傳茹皓傳侯剛傳宗愛傳趙黑傳(附趙熾傳)劉騰傳劉聰傳石虎傳(附石世等傳)慕容垂傳苻堅傳姚興傳司馬德宗傳(附司馬德文傳)桓玄傳馮文通傳劉義隆傳(附劉劭、劉駿傳)蕭衍傳沮渠牧犍傳(附沮渠秉等傳)高句麗傳勿吉傳蠕蠕傳高車傳自序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