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書白話版》辛纂傳:學業博涉文史,一性一情溫良雅正。初為官任兗州安東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魏書白話版》辛纂傳

魏書白話版

辛纂傳

辛雄從父兄辛纂,字伯將。

學業博涉文史,一性一情溫良雅正。

初為官任兗州安東府主簿。

與秘書丞同郡李伯尚有舊交,伯尚與鹹一陽一王元禧一同叛逆,事敗後逃竄到辛纂處。

事情被發覺後,被免去官職。

過了十多年,應朝請為官。

漸轉為太尉騎兵參軍,經常被府主清河王元懌所嘉賞。

等到定考官績,元懌說:「辛騎兵有學識有才能,應考績為上第。」

轉任越騎校尉。

尚書令李崇北伐柔然,引薦他為錄事參軍。

臨淮王元..北征,以辛纂跟隨李崇有功,啟奏他為長史。

等到廣一陽一王元淵北伐,又引薦他為長史。

不久拜授諫議大夫。

大為元..所稱歎,屢屢在朝廷稱讚薦舉他。

蕭衍派將曹義宗攻打新野,帝詔辛纂為持節、兼尚書左丞、南道行台,率部支援,到新野便打敗了敵人。

義宗等人以其勁速,不敢再前進。

當時國家處多事之秋,京城更無援兵可調,辛纂只有以二千多名士兵捍御疆場。

帝又詔辛纂為荊州軍司,除任驍騎將軍,加授輔國將軍。

辛纂善於撫一慰將士,戰士個個勇敢無當,敵人很是害怕。

恰逢肅宗逝世,大家都認為大敵當前,應封鎖凶喪消息。

辛纂說:「安危在人,與敵有什麼相干。」

於是發喪號哭,三軍全都披麻戴孝。

還軍入州城,申以盟約。

很快城被義宗圍起來,城中守軍固城自守。

莊帝即位,除授他為通直散騎常侍、征虜將軍、兼任尚書,仍為行台。

後來大都督費穆攻擊曹義宗,擒獲了他。

軍隊入城,費穆舉起酒杯對辛纂說:「如不是有辛行台在此,我也無法建立這個功勳。」

入朝,費穆在莊帝面前說起這件事,稱辛纂固守危城,應蒙賞爵,以激勵將來的人。

帝於是下詔慰勉。

不久,除任持節、平東將軍、中郎將,賜給絹五十匹,金裝刀一口。

永安二年(529),元顥乘著勝利的勁頭,突然兵臨京都城下,..朱世隆狼狽逃回城中,城內空虛,於是被元顥擒獲。

等到莊帝還宮,辛纂謝請城池失守之罪。

莊帝說:「那時朕也北逃。

東軍不守,哪是卿的過錯?」

又讓他鎮虎牢關,不久轉任中軍將軍、滎一陽一太守。

百姓中有叫姜洛生、康乞得的,原來是太守鄭仲明左右,恣肆一奸一滑,偷竊民財,境內為患。

辛纂伺捕擒住,斬於郡市,百姓歡欣鼓舞。

朝廷加授其為鎮東將軍。

太昌年間,除任左光祿大夫。

辛纂僑居洛一陽一,仍為河南邑中正。

永熙三年(534),除任使持節、河內太守。

齊獻武王兵赴洛一陽一,兵集城下,辛纂出城謁見王說:「纂我受詔在此,本有防禦。

大王忠貞王室,扶持危顛,辛纂我敢不匍匐待您。」

王說:「我志在除一奸一,以康正國道,河內這話,深得王臣之節。」

因命前侍中司馬一子如說:「我一路勞頓疲憊,你代我與河內聯手。」

於是大軍入洛一陽一。

九月,辛纂行西荊州事、兼尚書、南道行台,不久為正刺史。

當時,蠻酋樊五能攻破析一陽一郡,響應宇文黑獺。

辛纂建議出軍討伐,他的行台郎中李廣諫說:「析一陽一四面無民,只有一城之地罷了。

山路危險深幽,裡外都是蠻賊。

現在如少派軍隊,則力量不足制住敵人;多派,則需減撤後方防衛,根本虛弱。

萬一不能達到預期目的,則會大大損害我軍威名。

人心一亂,州城難保。」

辛纂說:「豈能放縱敵人而不征討,讓他們為患日深!」李廣說:「今日之事,惟須想個萬全之計。

況且心腹有患,何暇顧及疥癬。

我聽說台軍已破洪威,量其不久便該來了。

公只管督管城中,使人各自修繕壁壘,好好撫一慰百姓,等待救兵到來。

雖然失去析一陽一,就好比棄掉雞肋骨,無甚可惜。」

辛纂說:「卿說的自然是一種辦法,我卻不是這樣考慮。」

於是派兵攻擊,不能克敵而敗,諸將逃亡不歸。

城中人又秘密招來西邊敵人,黑獺派都督獨孤如願率領軍隊偷偷前來,突入州城,拿下州府。

辛纂左右只剩下五六個人,短兵接戰,被敵擒獲,殺害了他。

朝廷贈他為都督定、殷二州諸軍事,驃騎大將軍,尚書左僕射,司徒公,定州刺史。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魏書白話版
序紀太祖道武帝紀太宗明元帝紀世祖太武帝紀高宗文成帝紀顯祖獻文帝紀高祖孝文帝紀世宗宣武帝紀肅宗孝明帝紀敬宗孝莊帝紀孝靜帝紀文成文明皇后馮氏傳宣武靈皇后胡氏傳元叉傳元孝友傳元澄傳廢太子元恂傳穆崇傳王建傳(附王斤傳)安同傳安頡傳於烈傳(附於祚傳)於忠傳崔逞傳封回傳封軌傳公孫表傳張濟傳李先傳賈秀傳王洛兒傳崔浩傳李順傳司馬休之傳(附司馬文思傳)司馬楚之傳司馬悅傳刁雍傳李韶傳李神俊傳陸俟傳陸睿傳源賀傳源懷傳源子恭傳酈范傳毛修之傳劉休賓傳劉文曄傳房法壽傳房伯玉傳房景先傳伊..傳苟頹傳薛虎子傳宇文福傳費穆傳韋珍傳蘇湛傳裴宣傳李斤傳盧淵傳盧昶傳高允傳尉元傳慕容白曜傳皮豹子傳呂羅漢傳胡叟傳闞[馬因]傳劉[日丙]傳李孝伯傳李沖傳游雅傳游明根傳游肇傳劉芳傳鄭羲傳高佑傳崔挺傳楊播傳楊椿傳劉昶傳蕭寶夤傳韓麒麟傳韓顯宗傳李彪傳王肅傳宋弁傳郭祚傳邢巒傳李平傳崔光傳甄琛傳崔休傳劉藻傳(附劉紹珍傳)傅永傳傅豎眼傳(附傅融等傳)裴叔業傳夏侯道遷傳李元護傳席法友傳江悅之傳李苗傳奚康生傳楊大眼傳崔延伯傳爾朱榮傳爾朱兆傳爾朱世隆傳爾朱天光傳張烈傳宋翻傳辛雄傳辛纂傳高謙之傳(附高子儒、高緒傳)高道穆傳孫紹傳張普惠傳成淹傳(附成霄傳)范紹傳董紹傳鹿張熠傳朱瑞傳叱列延慶傳斛斯椿傳賈顯度傳樊子鵠傳賀拔勝傳侯莫陳悅傳侯淵傳綦俊傳山偉傳李琰之傳祖瑩傳常景傳馮熙傳高肇傳(附高植傳)胡國珍傳陳奇傳劉獻之傳孫惠蔚傳董征傳刁沖傳李業興傳溫子升傳趙琰傳王崇傳朱長生傳宋世景傳(附宋季儒傳)李洪之傳酈道元傳眭誇傳馮亮傳李謐傳殷紹傳江式傳徐謇傳王顯傳蔣少游傳(附郭善明等傳)姚氏婦楊氏傳苟金龍妻劉氏傳王睿傳趙修傳茹皓傳侯剛傳宗愛傳趙黑傳(附趙熾傳)劉騰傳劉聰傳石虎傳(附石世等傳)慕容垂傳苻堅傳姚興傳司馬德宗傳(附司馬德文傳)桓玄傳馮文通傳劉義隆傳(附劉劭、劉駿傳)蕭衍傳沮渠牧犍傳(附沮渠秉等傳)高句麗傳勿吉傳蠕蠕傳高車傳自序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