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書白話版》高道穆傳:高道穆學涉經史,不是名流雋士,他便不與他們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魏書白話版》高道穆傳

魏書白話版

高道穆傳

高謙之弟恭之,字道穆,以字被世人稱呼。

高道穆學涉經史,不是名流雋士,他便不與他們交接。

幼時即孤,事兄如奉父母。

經常對人說:「人生厲心立行,貴於被知,當使晚脫羊裘,朝佩珠玉者。

如時不我知,便須退跡江海,自求其志。」

御史中尉元匡高選御史,高道穆上書給元匡說:「高道穆生自貧寒,長於陋巷。

頗讀群書,卻無純大之德;喜好文章,卻乏雕飾之工。

雖想躋身名士,列名俊伍,能夠得到嗎?然而碰上凝明獨斷之主,雄才一世之君,不藉朽株之資,求人於屠夫釣翁之中,不慮暗投之誚,取士荒野之中。

村野之人聞英風而慷慨,望官途而低徊者,天下到處都是。

臣如能夠身得繡衣,名充官伍,即使不如周生才幹敏捷,實有茅氏敢進油鍋之心。」

元匡看完大喜,說:「我很久以前就知道這個人了,正要徵召他。」

於是引薦他為御史。

高道穆所糾摘的,不論權豪,都在彈劾之列,朝野之政,元匡多有過問。

高道穆曾對元匡進言說:「古人有言,罰一人應當使千萬人都害怕,豺狼當道,不問狐狸。

明公你肩負國家重托,應使天下人知法。」

元匡覺得他的話十分有道理。

正光年間,道穆出使相州。

刺史李世哲即尚書令李崇之子,貴盛一時,經常做違法的事,一逼一迫百姓賣出住宅,他大建房宅,在其中置放鷂鷹,又在習射馳道的土堆上安置持節的木人。

高道穆糾查出來,盡都毀壞廢除,並且揭發其貪一污受賄的贓物,上表朝廷。

又..朱榮討伐柔然,高道穆監察其軍事,..朱榮也很怕他。

還朝後,任官奉朝請,不久就除授太尉鎧曹參軍。

蕭寶夤西征,任高道穆為行台郎中,軍機大事,蕭寶夤經常委任於他。

大都督崔延伯戰敗以後,敵人勢力轉而強大,寶夤屢屢請求增加兵力,朝廷不同意。

蕭寶夤對高道穆說:「卿如不親自走一趟,是達不到增兵目的的。」

於是令他馳驛赴京。

靈太后親自向他詢問敵人的情況,高道穆匯報了具體情況。

太后大怒說:「以往來的人都說敵人勢力單弱,卿為什麼獨說它們強大呢!」道穆說:「以前使者匯報不實,是希望陛下龍顏和悅,希求得到賞爵之賜。

為臣既忝居使人,不敢虛妄不實。

臣希望您派近臣檢視,便可知道真實情況了。」

事完之後,應當返回,可道穆染上疾病,留在京城。

後來,其兄高謙之被害,道穆惴惴不安,於是托身於莊帝。

莊帝當時為侍中,特別欽佩敬重他,引居自家府中,深相保護。

不久,莊帝因其兄的事情被黜罷官職。

高道穆害怕遇上災禍,於是攜家奔濟一陰一而去,改換姓名,往來於東平畢氏,以躲避災難。

莊帝即位,征高道穆為尚書三公郎中,加授寧朔將軍。

不久兼吏部郎中,與薛曇尚書一起出使晉一陽一,授..朱榮官職,朝廷賜予他龍城侯爵位。

九月,除任太尉長史,領中書舍人。

遭母喪去職歸家守喪,莊帝派中書舍人溫子升到他家中弔唁,帝下詔讓他復職,道穆上表不同意。

三年(530),加授前軍將軍。

等到元顥兵一逼一虎牢城,有人勸莊帝赴關西,莊帝詢問高道穆,道穆回答說:「關中現在殘破荒涼,有什麼理由前去。

臣認為元顥兵馬不多,乘虛深入國境的原因,是因為國家征伐固守的將帥不得其人。

陛下您如親自率領宿衛將士,高募重賞勇敢將士,背城一戰,為臣竭盡皚佐之力,打敗元顥孤軍,必定是必然的事。

假如擔心成敗難測,覺得這不是陛下所能冒的險,也應車駕北渡,沿河東下。

徵召大將軍元天穆在滎一陽一會合,進軍虎牢;另征..朱王的軍隊,讓他奔赴河內以為犄角之勢。

這樣旬月之間,何往不克。

臣私以為萬全之計不過如此。」

莊帝說:「高舍人說的是。」

這天夜裡莊帝到河內郡北面,沒有城守可依,莊帝命高道穆點蠟燭寫詔書數十紙,告示遠近,於是四方之人都知道皇駕所在。

皇帝除授他為中軍將軍、給事黃門侍郎、安喜縣開國公,食邑一千戶。

這時..朱榮打算回師等待秋天到來,高道穆對..朱榮說:「元顥以蕞爾微小的兵力,佔領京城洛一陽一,致使皇帝乘輿飄泊零落,人神恨憤,主憂臣辱,實在於今。

大王擁眾百萬,輔佐天子而令諸侯,自己即可分兵於黃河水邊,縛筏造船,處處遣渡,逕擒群賊,復主宮闕,這是當年桓文之舉也。

況且一旦縱敵,數世受其禍患,今天如若還師,令元顥重新修好防守設備,徵兵天下,正是所謂養虺成蛇,悔之不及的行為。」

..朱榮深以為然,說:「楊黃門侃已經陳說此計,卿今又如此說法,我當重新予以討論決定。」

等到莊帝返政,在一次宴會上對..朱榮說:「前番如果不採用高黃門這個計策,則國家至今不安。

你可代替朕勸他酒,一定要他醉。」

..朱榮回答說:「為臣先前北征柔然,高黃門給臣作監軍,臨事決斷迅速,實可任用。」

除授高道穆為征南將軍、金紫光祿大夫、兼任御史中尉。

不久正除御史中尉,仍兼黃門職。

高道穆外秉繩糾之職,內參家國大計,凡是益國利民之事,必定奏聞皇上。

諫諍極言,無所忌怕。

選用御史,都是當代有名望的人,李希宗、李繪、一陽一休之、一陽一斐、封君義、邢子明、蘇淑、宋世良等四十人,都任過御史。

當時錢幣漸薄,高道穆上表說:「四民之業,錢貨為本,救弊改鑄,王政之先。

一向以來,私鑄錢幣薄且多,官司所糾,掛萬漏一。

市場銅價,八十一文錢可買銅一斤,私造薄錢,斤余銅可得錢二百文。

既以深厚的利益示民,又以重刑罪民,受到處罰的雖多,但一奸一商鑄造的也更猛。

而今錢空有五銖之文,而實際上連二銖的重量也沒有,甚至薄如榆莢,一穿便破,放在水上,恨不得都掉不下去。

這種現象因循有漸,防堵不徹,是朝廷的過失,這些人有什麼罪失。

過去漢文帝以五分錢小,改鑄四銖錢,至武帝又改三銖為半兩。

這都是以大易小,以重代輕的事實。

論今據古,我認為朝廷應改鑄大錢,文載年號,以記其始,則一斤銅鑄成錢只有七十六文。

銅價最賤五十多文一斤,其中人工、食料、錫炭、鉛沙都算進去,即使私人鑄錢,也無錢可賺。

無利可圖,那麼私鑄之人,自然就收了這顆心,何況還有那麼嚴厲的刑罰擺在那裡。

以臣推測,這樣做後,必然會使錢貨暢通,公私各便。」

後來就採用了楊侃(疑誤,當為高道穆)的計策,鑄造永安五銖錢。

僕射..朱世隆當朝權盛,因在宮廷內看見他衣冠失儀,高道穆便立即糾劾。

皇帝姐姐壽一陽一公主行犯官路,手拿赤棒的士卒呵斥不止,高道穆命令士卒用棒砸破她的車子。

公主深深記恨在心,哭泣著到皇帝面前告狀。

皇帝對公主說:「高中尉是清正剛直之人,他所行的是公事,朕怎麼能以私恨責怪他?」

道穆後來見莊帝,莊帝說:「一日家中姐姐行路相犯,朕極以為愧。」

高道穆免冠謝罪說:「臣蒙受陛下恩,遵守陛下刑法,不敢獨獨在公主身上虧損朝廷典章,因此辜負陛下。」

皇帝說:「朕對不起卿,卿卻反而說對不起我。」

不久帝命記下此事。

又下詔說:「秘書省是國家圖籍所在的地方,掌管群籍,又加繕寫,尺牘委積,已有多年。

出納繁蕪,多致零落。

可令御史中尉、兼給事黃門侍郎高道穆總集賬目,並集儒學之士,編排次序。」

高道穆又上疏說:「為臣聞舜命皋陶,一奸一宄受懲;禹泣罪人,堯心為念。

所以舉直置枉,事關先賢;明德慎刑,議存舊典。

高祖太和初年,設置廷尉司直,論證刑罰是非,雖然事非古來就有,然切時要。

所謂禮樂互興,不相沿襲就是這個道理。

臣以無用,忝居今任,所思報效,日思夜務。

但是見識不足知今,學業慚愧古人,未能進一言以利國,說一策以興邦,食俸長安,豈不知愧。

至於為臣職責所憂,猶望陛下一體察。

竊見御史出使,都是由於某事某人已經傳開,雖然懲罰了罪人,但也不免枉濫好人。

什麼原因呢?得堯之罰,不能不怨。

守令為政,容有一愛一憎。

一奸一猾之徒,總是以惡報恩,多有莫須有的無名罪狀,共相誣謗。

御史一經檢考,恥於罪名不成,於是杖木之下,以虛為實,無罪而不能雪冤的,哪裡可以盡數?為臣雖然愚陋短見,才不稱職,繡衣所指,都希求肅清,如仍蹈前失,或許傷害好人,則對不起俸祿,無可逃避罪責。

所以晝思夜憂,思有變革。

依臣鄙見,請依太和舊例,仍然設置司直十人,屬官廷尉,給五品官秩,選拔那些政績很好、心平一性一直的人充任其職。

御史如出糾劾,即移交廷尉,令知人數。

廷尉派司直與御史一起出發,所到州郡,分開居住。

御史檢核完了,移交司直復檢,事情完後與御史一起還朝。

中尉彈劾報送朝廷,廷尉按察虛實,一如舊式。

如使獄成罪定,不再寬假;作惡取敗,不得稱枉。

如司直、御史糾劾失實,都按所斷三獄的罪行定論。

聽其以所檢查的,迭相糾發。

如果二使阿曲,有不盡理,聽任罪家到門下省上訴,另加按查檢校。

如此,則肺石之傍,怨訟可息;叢荊之下,受罪者不再吱聲了。」

帝下詔從之,又設置司直一官。

等到..朱榮死後,皇帝召請高道穆草擬赦書,宣告天下。

因對他說:「從今以後,應當一精一選御史了。」

這以前,..朱榮常常想讓他的親信一黨一羽任御史,所以令他作此詔書。

等到..朱世隆等人率其部下戰於大夏門北,高道穆受詔督戰,又參與謀劃太府卿李苗的斷橋計策,..朱世隆等人於是北逃。

朝廷加授其為衛將軍、假車騎大將軍、大都督、兼尚書右僕射、南道大行台。

又除授他為車騎將軍,余官仍舊。

當時雖然對外說征討蠻人,而皇帝擔心北軍不利,實則謀劃南逃計策。

車駕未出發,逢..朱兆攻入洛一陽一,高道穆擔心禍及自己,托病辭官。

..朱世隆以高道穆忠於前朝,於是加害於他,時年四十二歲。

太昌年間(532),朝廷贈他為使持節,都督雍、秦二州諸軍事,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雍州刺史。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魏書白話版
序紀太祖道武帝紀太宗明元帝紀世祖太武帝紀高宗文成帝紀顯祖獻文帝紀高祖孝文帝紀世宗宣武帝紀肅宗孝明帝紀敬宗孝莊帝紀孝靜帝紀文成文明皇后馮氏傳宣武靈皇后胡氏傳元叉傳元孝友傳元澄傳廢太子元恂傳穆崇傳王建傳(附王斤傳)安同傳安頡傳於烈傳(附於祚傳)於忠傳崔逞傳封回傳封軌傳公孫表傳張濟傳李先傳賈秀傳王洛兒傳崔浩傳李順傳司馬休之傳(附司馬文思傳)司馬楚之傳司馬悅傳刁雍傳李韶傳李神俊傳陸俟傳陸睿傳源賀傳源懷傳源子恭傳酈范傳毛修之傳劉休賓傳劉文曄傳房法壽傳房伯玉傳房景先傳伊..傳苟頹傳薛虎子傳宇文福傳費穆傳韋珍傳蘇湛傳裴宣傳李斤傳盧淵傳盧昶傳高允傳尉元傳慕容白曜傳皮豹子傳呂羅漢傳胡叟傳闞[馬因]傳劉[日丙]傳李孝伯傳李沖傳游雅傳游明根傳游肇傳劉芳傳鄭羲傳高佑傳崔挺傳楊播傳楊椿傳劉昶傳蕭寶夤傳韓麒麟傳韓顯宗傳李彪傳王肅傳宋弁傳郭祚傳邢巒傳李平傳崔光傳甄琛傳崔休傳劉藻傳(附劉紹珍傳)傅永傳傅豎眼傳(附傅融等傳)裴叔業傳夏侯道遷傳李元護傳席法友傳江悅之傳李苗傳奚康生傳楊大眼傳崔延伯傳爾朱榮傳爾朱兆傳爾朱世隆傳爾朱天光傳張烈傳宋翻傳辛雄傳辛纂傳高謙之傳(附高子儒、高緒傳)高道穆傳孫紹傳張普惠傳成淹傳(附成霄傳)范紹傳董紹傳鹿張熠傳朱瑞傳叱列延慶傳斛斯椿傳賈顯度傳樊子鵠傳賀拔勝傳侯莫陳悅傳侯淵傳綦俊傳山偉傳李琰之傳祖瑩傳常景傳馮熙傳高肇傳(附高植傳)胡國珍傳陳奇傳劉獻之傳孫惠蔚傳董征傳刁沖傳李業興傳溫子升傳趙琰傳王崇傳朱長生傳宋世景傳(附宋季儒傳)李洪之傳酈道元傳眭誇傳馮亮傳李謐傳殷紹傳江式傳徐謇傳王顯傳蔣少游傳(附郭善明等傳)姚氏婦楊氏傳苟金龍妻劉氏傳王睿傳趙修傳茹皓傳侯剛傳宗愛傳趙黑傳(附趙熾傳)劉騰傳劉聰傳石虎傳(附石世等傳)慕容垂傳苻堅傳姚興傳司馬德宗傳(附司馬德文傳)桓玄傳馮文通傳劉義隆傳(附劉劭、劉駿傳)蕭衍傳沮渠牧犍傳(附沮渠秉等傳)高句麗傳勿吉傳蠕蠕傳高車傳自序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