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書白話版》高佑傳:本名禧,因與鹹一陽一王同名,高祖賜名佑。司空高允從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魏書白話版》高佑傳

魏書白話版

高佑傳

高佑,字子集,小名次奴,渤海人。

本名禧,因與鹹一陽一王同名,高祖賜名佑。

司空高允從祖的弟弟。

祖高展,任為慕容寶的黃門郎,魏太祖平定中山,展遷居京城,卒於三都大官任上。

父高讜,跟從世祖滅赫連昌,因功拜授游擊將軍,朝廷賜爵南皮子。

與崔浩共參著作,遷任中書侍郎。

轉任給事中,冀青二州中正。

假散騎常侍、平東將軍、修縣侯,出使高麗。

去世,贈安南將軍、冀州刺史、假滄水公,謚稱康。

高佑兄高祚,襲父爵位,為東青州刺史。

高佑廣泛涉獵經史,喜好文學雜說,材一性一通達,不拘小節。

初拜中書學生,轉任中書博士、侍郎。

朝廷又因高佑招順邵郡群賊之功,朝廷賜爵建康子。

高宗末年,兗州東郡吏獲得一隻異獸,獻給京城,當時人都沒有認得的。

皇帝下詔詢問高佑,高佑說:「這種東西是三吳所出,它的名字叫鯪鯉,其他地方都沒有,今天我們得到了它,這不預示著吳楚之地,要歸我大魏嗎?」

又有人在零丘得到一枚玉印獻給朝廷,帝詔拿給高佑看,高佑說:「印上有籀書二字,文曰『宋壽』。

壽者,命也,我獲其命,也是歸我的徵兆。」

顯祖初年,劉義隆兒子義一陽一王劉昶奔歸魏朝,薛安都等人以五個州降附,當時人都說高佑的話很靈驗。

高祖拜授高佑為秘書令,後來高佑與李彪等人啟奏說:「為臣聽說典謨作,讓人的話語言論得以光著;載籍作,做的事情便能昭揚。

這樣《尚書》成為記言之體,《春秋》便是錄事之作。

查閱以前所流傳的志傳,都是論言記事的實錄也。

夏、殷以前,其文字不備。

從周代以降,典章備舉。

史官之作,文質不同;立書意旨,隨著不同的時代都有差異。

至於左氏,記言記事,兩致並書,可以稱得上是存留史家本意,而不是完整的史書之體。

到了司馬遷、班固,他們兩人都是博有才識之人,敘錄今古,備在章法,雖然不能說面面俱到,但確實可以稱得上是前代史書中的優秀之作了。

至於後漢、魏、晉的史書都可忽略放過。

只有我們聖朝創製上古,開帝基於長髮,自始均以後,至於成帝,這其間世數久遠,所以史書未能傳記。

為臣等疏劣陋粗,忝居史職,披覽《國記》,私有撰史之意。

愚見以為自從王業開始,眾事草創,皇始年間以來,光被中土,我們應依參司馬遷、班固大致的體制,讓事實分類相從,紀傳區別,表志分開,像這樣修述史書,各類事實都可包括在內了。

伏惟陛下先天開物,洪宣帝命,太皇太后淳曜乾坤二儀,惠和王度,聲教之所漸漸和洽,風澤之所深加,固然已經義振前王了。

加上太和元年以來,年代雖未有三十年,然而嘉符禎瑞,備加完善於往日;洪功茂德,事更一精一粹於前世。

會稽藏玉牒之章,泰山想石記之列。

而秘府史家記述勳功,卻述美未盡。

將讓皇風大美,或有缺而不載;功臣善績,或遺而不傳。

從著作郎以下,臣請啟其中才識俱嘉者,參與撰造國書,如果能夠得到人才,史書三年就可修成。

然後大明之德功,光於帝篇;聖後之勳業,顯於皇策。

轉命忠貞之倫,納言司直之士,都會備具載籍了。」

高祖接受了他的意見。

高祖從容問高佑說:「近來水旱不調,五穀不熟,有什麼辦法可以防止災害而獲得五穀豐登呢?」

高佑回答說:「過去堯、湯之運,也不能去除運數中的九年旱災,陛下您道同前政,對付眼前的小旱又有什麼辦法呢?只有選拔賢才佐治政事,不干擾老百姓順時耕作,這樣的話就災消豐至了。」

高祖又問他防止一奸一盜的方法,高佑說:「過去宋均樹德,害人之獸都不到他的治域來;卓茂善於教化,蝗蟲都不入其境。

盜賊是人,如果我們訓教有方,哪有不容易停息的呢。

我以為讓宰守們做到貞正良端,那一奸一盜就會止息了。」

高佑又上疏說:「現在的選舉,不管其人治理見識的優劣,專門追究人年齡勞績的多少,這不是人盡其才的做法。

我們應該停止專究薄藝,放棄那種無功之勞,惟才是舉,那就會使官吏們風氣端正。

又有功勞的大臣,雖說其年勤可以著錄,但才非撫人,則可以加之以罰賞,不應委之以方伯之任。

這就是所謂王者可以給人以財而表示親近,而不可私自許諾別人官職以示關係好。」

高祖都很推許。

加授給事中,冀州大中正,其餘官職照舊。

當時李彪專統著作之事,高佑為令,不時地關懷寫作而已。

出任持節、輔國將軍、西兗州刺史、假東光侯,鎮守滑台。

高佑以郡國雖有太學,縣一黨一也應有學校,於是在縣立講學,一黨一立小學。

又命令,一家之中,自立一碓,五家一起,共造一口井,以便給行人提一供食飲,不讓婦人舂米打水。

又建立起禁止一奸一賊的辦法,令五五相保,如發生盜事則五五連坐,這種方法一開始做起來雖然看起來煩瑣,後來卻使治安大為好轉,寇盜行為都停止了。

轉任宋王劉昶師傅。

因高佑過去參與律令制定的功勞,朝廷賜帛五百匹、粟五百擔、馬一匹。

劉昶以其官舊年老,雅相看重,一妓一女妾婢,也沒少給他。

拜授光祿大夫,師傅官職如故。

劉昶死後,朝廷征拜他為宗正卿,而高佑留連彭城,久不赴任。

於是尚書僕射李沖奏高佑徘徊怠慢於淮、徐,無事拖延朝廷之命,免官三年,以贖其罪。

帝下詔免除高佑宗正卿之職,復其官光祿大夫。

太和二十三年(499)去世。

太常卿議謚為煬侯,詔曰:「不遵上命曰『靈』,可謚曰靈。」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魏書白話版
序紀太祖道武帝紀太宗明元帝紀世祖太武帝紀高宗文成帝紀顯祖獻文帝紀高祖孝文帝紀世宗宣武帝紀肅宗孝明帝紀敬宗孝莊帝紀孝靜帝紀文成文明皇后馮氏傳宣武靈皇后胡氏傳元叉傳元孝友傳元澄傳廢太子元恂傳穆崇傳王建傳(附王斤傳)安同傳安頡傳於烈傳(附於祚傳)於忠傳崔逞傳封回傳封軌傳公孫表傳張濟傳李先傳賈秀傳王洛兒傳崔浩傳李順傳司馬休之傳(附司馬文思傳)司馬楚之傳司馬悅傳刁雍傳李韶傳李神俊傳陸俟傳陸睿傳源賀傳源懷傳源子恭傳酈范傳毛修之傳劉休賓傳劉文曄傳房法壽傳房伯玉傳房景先傳伊..傳苟頹傳薛虎子傳宇文福傳費穆傳韋珍傳蘇湛傳裴宣傳李斤傳盧淵傳盧昶傳高允傳尉元傳慕容白曜傳皮豹子傳呂羅漢傳胡叟傳闞[馬因]傳劉[日丙]傳李孝伯傳李沖傳游雅傳游明根傳游肇傳劉芳傳鄭羲傳高佑傳崔挺傳楊播傳楊椿傳劉昶傳蕭寶夤傳韓麒麟傳韓顯宗傳李彪傳王肅傳宋弁傳郭祚傳邢巒傳李平傳崔光傳甄琛傳崔休傳劉藻傳(附劉紹珍傳)傅永傳傅豎眼傳(附傅融等傳)裴叔業傳夏侯道遷傳李元護傳席法友傳江悅之傳李苗傳奚康生傳楊大眼傳崔延伯傳爾朱榮傳爾朱兆傳爾朱世隆傳爾朱天光傳張烈傳宋翻傳辛雄傳辛纂傳高謙之傳(附高子儒、高緒傳)高道穆傳孫紹傳張普惠傳成淹傳(附成霄傳)范紹傳董紹傳鹿張熠傳朱瑞傳叱列延慶傳斛斯椿傳賈顯度傳樊子鵠傳賀拔勝傳侯莫陳悅傳侯淵傳綦俊傳山偉傳李琰之傳祖瑩傳常景傳馮熙傳高肇傳(附高植傳)胡國珍傳陳奇傳劉獻之傳孫惠蔚傳董征傳刁沖傳李業興傳溫子升傳趙琰傳王崇傳朱長生傳宋世景傳(附宋季儒傳)李洪之傳酈道元傳眭誇傳馮亮傳李謐傳殷紹傳江式傳徐謇傳王顯傳蔣少游傳(附郭善明等傳)姚氏婦楊氏傳苟金龍妻劉氏傳王睿傳趙修傳茹皓傳侯剛傳宗愛傳趙黑傳(附趙熾傳)劉騰傳劉聰傳石虎傳(附石世等傳)慕容垂傳苻堅傳姚興傳司馬德宗傳(附司馬德文傳)桓玄傳馮文通傳劉義隆傳(附劉劭、劉駿傳)蕭衍傳沮渠牧犍傳(附沮渠秉等傳)高句麗傳勿吉傳蠕蠕傳高車傳自序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