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書白話版》常景傳:父常文通,終官天水太守。常景少時聰慧敏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魏書白話版》常景傳

魏書白話版

常景傳

常景,字永昌,河內人。

父常文通,終官天水太守。

常景少時聰慧敏捷,初讀《論語》、《一毛一詩》,一受便覽。

等到長大,有才思,雅好文章。

廷尉公孫良舉薦他為博士,高祖親得其名,既而用之。

後來任門下錄事、太常博士。

正始初年(504~505),帝詔尚書、門下在金墉中書外省考查討論律令,帝命常景參與議論。

魏世宗小舅護軍將軍高顯去世,其兄右僕射高肇私下托常景及尚書邢巒、并州刺史高聰、通直郎徐紇各作碑銘,一併呈上。

世宗都交給侍中崔光,讓他評說,光認為常景所撰的為最好,於是啟奏說:「常景名位在諸人之下,文字出於諸人之上。」

於是把常景的文字刊刻在石頭上面。

高肇娶平一陽一公主,沒多久,公主便死了,高肇想使公主家令居廬制喪服,交付學官討論施行。

尚書又訪詢常景,常景認為婦人無專國之理,家令不得有純臣之義,於是執議說:「喪紀之本,實際應稱物以立情;禮制輕重也應依情況而定。

雖然理關盛衰,事經今古,而製作之本,降殺之宜,其實都是一個道理。

所以臣子為了君主,應該尊敬而崇重禮制;為君母妻,所以從服而制義。

然而諸侯大夫之被稱為君的,是說他有土地,有吏屬,沒有服文的,是說其非世爵也。

而今王姬降從,雖加有爵命,但事非君邑,理異列土。

為什麼呢?諸王開國,備立臣吏,生有趨奉君王之勤,死了就應盡其致喪之禮;而公主家令,只有一人,其丞以下,都由屬官任命,他們但既無接事之儀,實缺為臣之禮。

循察公主之貴所以立家令的,大致是因要他們主之內事接應外務,理無自達,必也因人。

然而家令只通內外之職,及掌主人家中的事情罷了,與君臣之理無關,名分上有分別。

由此推論,家令不能作為純粹意義上的臣子,公主不可為正君的道理就很明確了。

而且女人之為君,男子為臣,古禮之中不見記載,先朝之上不見討論。

而四門博士裴道廣、孫榮義等以公主為君,以家令為臣,制臣子的喪服而服喪,乖異謬妄太過。

又張虛景、吾難羈等不推尋君臣名分,不尋查造服的情況,猶同其議,按喪母制度服喪,求之名實,理為未當。

竊謂公主之爵,既非食菜之君;家令之官,又無純臣之式。

若比附如母,則情義不當。

如准依小君,則從服無據。

案查經書禮制,事無成文;依臣愚見,謂不應服。」

朝廷依從他的意見。

常景淹留門下省數年,不至顯官,以蜀司馬相如、王褒、嚴君平、揚子雲等四賢,都有高才而無重位,於是托意以贊之。

其贊司馬相如說:「長卿有艷才,直致不群一性一。

郁若春煙舉,皎如秋月映。

游梁雖好仁,仕漢常稱病。

清貞非我事,窮達委天命。」

其贊王子淵說:「王子挺秀質,逸氣干雲霄。

明珠既絕俗,白鵠信驚群。

才世苟不合,遇否途自分。

空枉碧雞命,徒獻金馬文。」

其贊嚴君平說:「嚴公體沉靜,立志明霜雪。

味道綜微言,端蓍演妙說。

才屈羅仲口,位結李強舌。

素尚邁金貞,清標陵玉徹。」

其讚揚子雲說:「蜀江導清流,揚子挹余休。

含光絕後彥,覃思邈前修。

世輕久不賞,玄談物無求。

當途謝權一寵一,置酒獨閒遊。」

常景在樞密部門十多年,被侍中崔光、盧昶、游肇、元暉尤其賞識。

累遷積射將軍、給事中。

延昌初年(512~513),東宮建起後,常景兼任太子屯騎校尉,錄事職都仍舊。

這一年受敕撰門下詔書,共四十卷。

尚書元萇出為安西將軍、雍州刺史,請常景為司馬,因景階次不夠,除任錄事參軍、襄威將軍,帶長安令。

很有惠政,百姓官吏都很是稱讚他。

這以前,太常劉芳與常景等人撰寫朝令,沒有來得及頒佈施行。

另外典掌儀注,多有草創,未成,劉芳去世,常景纂成其事。

及世宗逝世,朝廷召常景赴京,還修儀注。

拜授謁者僕射,加寧遠將軍。

又以本官兼中書舍人官職。

後來授步兵校尉,仍為舍人。

又敕撰太和年間以後朝儀已施行的,共五十卷。

當時靈太后下詔令依漢代一陰一、鄧二位皇后舊例,自己親奉朝祀,讓帝交替獻祭。

常景於是據正例,以定朝儀,朝廷肯定了他的做法。

正光初年(520),除任龍驤將軍、中散大夫,舍人如故。

當時肅宗在國子寺行講學之禮,司徒崔光執經,帝敕常景與董紹、張徹、馮元興、王延業、鄭伯猷等一起錄經義。

事完後,又行釋奠之禮,並詔百官寫釋奠詩,大家的詩作中常景的詩最好。

這年九月,蠕蠕主阿那環歸順朝廷,朝廷不知應把他安在什麼位置合適,高一陽一王元雍訪問常景,常景說:「往日咸寧年間,南單于來朝,晉代朝廷把他放在王公、特進之下。

今天應該把他放在蕃王、儀同三司之間。」

元雍聽從了他的意見。

當時朝廷典章,疑而不決的,則詢訪於常景而定。

當初,平定齊地之後,光祿大夫高聰徙於北京,中書監高允為他娶妻,給他錢財房宅。

高聰後來為高允立碑,他經常說:「我以此文報答他的恩德,足矣。」

豫州刺史常綽認為未盡其美。

常景推崇高允才學器識,先作《遺德頌》,司徒崔光聽說後觀看其文,尋味良久,說:「高光祿平時每每矜誇其文,自認為可以報答高允之德,今天見到常生此頌,高氏便不能獨擅其美了。」

侍中崔光、安豐王元延明受詔議定服章之儀,帝敕常景參加討論。

不久進號冠軍將軍。

阿那環率眾投魏,他在國境上遷延時日,又陳部下飢餓疲乏,難以前進。

帝派尚書左丞元孚奉詔撫恤,阿那環抓住元孚經過柔玄,奔往漠北。

帝派尚書令李崇、御史中尉兼右僕射元纂領兵追討,沒有趕上。

又令常景出塞,經甕山,臨翰海,讓他宣詔召大軍回朝。

常景跋山涉水,悵然懷古,模仿劉琨《扶風歌》作詩十二首。

進號為征虜將軍。

孝昌初年(525),兼任給事黃門侍郎。

不久又除左將軍、太府少卿,仍為舍人。

他堅決推辭少卿職不拜,改授散騎常侍,將軍如故。

徐州刺史元法僧叛入蕭衍政權,蕭衍派其豫章王蕭綜入據彭城。

當時安豐王元延明為大都督、大行台、都督觀機部分。

常景經洛..,於是作銘文。

這時,尚書令蕭寶夤、都督崔延伯,都督、北海王元顥,都督、車騎將軍元恆芝等都一一出討,帝詔常景到軍中宣旨勞問。

還朝,以本將軍授徐州刺史。

杜洛周在燕州反叛,帝仍以常景兼尚書為行台,與幽州都督、平北將軍元譚一起抵禦叛軍。

常景上表請求統幽州各縣人馬都入古城,山路有通往敵人的地方,權發兵夫,隨其設戍,以為防敵之處。

又因一向以來差兵,兵馬不盡強壯,今之三長,都是豪門或多丁卒的人充任,請求權且征其為兵。

肅宗都依從了他的意見。

進號為平北將軍。

另敕元譚西到軍都關,北據盧龍塞,據此二險,以堵塞敵人出入之路。

又詔常景在山中路險的地方,都令捍塞。

常景派府中錄事參軍裴智成征發范一陽一三長之兵據守白山閏,都督元譚據居庸、下口。

不多久,安州、石離、冗城、斛鹽三個戍關軍人反叛,勾結杜洛周,共有二萬多人,從松岍赴敵而去。

元譚統別將崔仲哲等截堵軍都關以待叛軍。

仲哲戰沒,洛周又從外面呼應,元譚腹背受敵,於是大敗,軍隊夜晚四散而去。

帝詔以常景所部別將李琚為都督,代替元譚征伐下口,降常景為後將軍,解除州職,仍詔常景為幽、安、玄、□四州行台。

敵人既向南侵出,抄掠薊城,常景命統軍梁仲禮率軍攻擊,打敗敵人,擒獲敵將御夷鎮軍主孫念恆。

都督李琚為賊所攻,在薊城北面軍敗身死。

常景率城人抵禦敵人,敵人不敢進一逼一。

杜洛周還軍據守上谷。

帝授景為平北將軍、光祿大夫,行台如故。

杜洛周派他的都督王曹紇真、馬叱斤等人率部到薊州城南,搶掠百姓糧食,遇上連天一陰一雨,敵人疲勞。

常景與都督於榮、刺史王延年在粟園設兵。

斷其歸路,大敗敵人,斬殺曹紇真。

洛周率眾南往范一陽一,城人投降,抓住刺史延年及常景送往杜洛周處。

洛周不久被葛榮吞沒,常景又入葛榮眾中。

葛榮被滅之後,常景得以還朝。

永安元年(528),帝詔復其本官,兼任黃門侍郎,又攝領著作,常景固辭不就。

二年(529),除任中軍將軍,正黃門。

這以前,參加討論《正光壬子歷》,到這時賜爵高一陽一子。

元顥內一逼一,莊帝北逃,常景與侍中、大司馬、安豐王元延明在宮廷中召集眾親臣賓戚,安慰京師。

元顥入洛,常景仍居本位。

莊帝還宮,解除了他的黃門職。

普泰初年(531),除授車騎將軍、右光祿大夫、秘書監。

以參預起草詔書命誥之勤,封為濮一陽一縣子。

後依例追奪。

永熙二年(533),監議事。

常景從年少到白頭,常居官任。

他清廉儉省,不營辦產業,至於衣食之類,夠用就覺得行了。

喜一愛一經史書籍,喜歡玩一弄文詞,如碰到新奇的書籍,則孜孜求訪,或用手上的東西抵押購買,不問價錢貴賤,必定要把東西弄到手。

友人刁整經常對他說:「卿清德自居,不置家業,雖說儉約可推崇,但你憑什麼養家餬口呢?我擔心你這情況會出現摯太常飢餓於鯢谷的情形。」

便與衛將軍羊深憐其所乏,率刁雙、司馬彥邕、李諧、畢祖彥、畢義顯等人各出錢一千文為他買馬。

天平初年(534),帝都遷鄴,常景只有匹馬從駕。

當時詔書宣佈僅三天,四十萬戶人民狼狽上路,收百官馬匹,尚書丞郎以下不是陪從聖駕的都乘驢而行。

齊獻武王以常景清貧,特別撥給牛車四乘,妻小才得行至鄴城。

後來除任儀同三司,仍為本將軍。

武定六年(548),以老病去官。

帝詔說:「幾杖為禮,安車養老,敬齒尊賢,是從古以來的風尚。

常景才藝業能一精一通,文史淵洽,歷事三京,前後五十年,朝章言歸,俸祿無餘,家徒四壁,應予憐恤,以彰旌元老。

可特給右光祿待遇,以終養其身。」

武定八年(550)去世。

常景所著文數百篇,流行於世,刪正晉司空張華《博物誌》,又撰《儒林》、《列女傳》各數十篇。

長子昶,少學識,但有文才。

早卒。

昶弟彪之,永安年間,任司空行參軍。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魏書白話版
序紀太祖道武帝紀太宗明元帝紀世祖太武帝紀高宗文成帝紀顯祖獻文帝紀高祖孝文帝紀世宗宣武帝紀肅宗孝明帝紀敬宗孝莊帝紀孝靜帝紀文成文明皇后馮氏傳宣武靈皇后胡氏傳元叉傳元孝友傳元澄傳廢太子元恂傳穆崇傳王建傳(附王斤傳)安同傳安頡傳於烈傳(附於祚傳)於忠傳崔逞傳封回傳封軌傳公孫表傳張濟傳李先傳賈秀傳王洛兒傳崔浩傳李順傳司馬休之傳(附司馬文思傳)司馬楚之傳司馬悅傳刁雍傳李韶傳李神俊傳陸俟傳陸睿傳源賀傳源懷傳源子恭傳酈范傳毛修之傳劉休賓傳劉文曄傳房法壽傳房伯玉傳房景先傳伊..傳苟頹傳薛虎子傳宇文福傳費穆傳韋珍傳蘇湛傳裴宣傳李斤傳盧淵傳盧昶傳高允傳尉元傳慕容白曜傳皮豹子傳呂羅漢傳胡叟傳闞[馬因]傳劉[日丙]傳李孝伯傳李沖傳游雅傳游明根傳游肇傳劉芳傳鄭羲傳高佑傳崔挺傳楊播傳楊椿傳劉昶傳蕭寶夤傳韓麒麟傳韓顯宗傳李彪傳王肅傳宋弁傳郭祚傳邢巒傳李平傳崔光傳甄琛傳崔休傳劉藻傳(附劉紹珍傳)傅永傳傅豎眼傳(附傅融等傳)裴叔業傳夏侯道遷傳李元護傳席法友傳江悅之傳李苗傳奚康生傳楊大眼傳崔延伯傳爾朱榮傳爾朱兆傳爾朱世隆傳爾朱天光傳張烈傳宋翻傳辛雄傳辛纂傳高謙之傳(附高子儒、高緒傳)高道穆傳孫紹傳張普惠傳成淹傳(附成霄傳)范紹傳董紹傳鹿張熠傳朱瑞傳叱列延慶傳斛斯椿傳賈顯度傳樊子鵠傳賀拔勝傳侯莫陳悅傳侯淵傳綦俊傳山偉傳李琰之傳祖瑩傳常景傳馮熙傳高肇傳(附高植傳)胡國珍傳陳奇傳劉獻之傳孫惠蔚傳董征傳刁沖傳李業興傳溫子升傳趙琰傳王崇傳朱長生傳宋世景傳(附宋季儒傳)李洪之傳酈道元傳眭誇傳馮亮傳李謐傳殷紹傳江式傳徐謇傳王顯傳蔣少游傳(附郭善明等傳)姚氏婦楊氏傳苟金龍妻劉氏傳王睿傳趙修傳茹皓傳侯剛傳宗愛傳趙黑傳(附趙熾傳)劉騰傳劉聰傳石虎傳(附石世等傳)慕容垂傳苻堅傳姚興傳司馬德宗傳(附司馬德文傳)桓玄傳馮文通傳劉義隆傳(附劉劭、劉駿傳)蕭衍傳沮渠牧犍傳(附沮渠秉等傳)高句麗傳勿吉傳蠕蠕傳高車傳自序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