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書白話版》自序:魏彥的兒子魏歆,字子胡,幼年時就死去了父親,頗有志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魏書白話版》自序

魏書白話版

自序

漢朝初年,魏無知被封為高良侯,他的兒子名均,魏均的兒子名恢,魏恢的兒子名彥。

魏彥的兒子魏歆,字子胡,幼年時就死去了父親,頗有志氣和節一操一,對經傳史籍有廣博的知識。

漢成帝的時候,官職做到了巨鹿太守,退休後家居在巨鹿。

魏歆的兒子魏悅,字處德,一性一格深沉厚重而大度有氣量,宣城公趙人李孝伯對他非常器重,就把自己的女兒許配給他為妻。

魏悅官任濟一陰一太守,因為他有很好的政績而受到世人的稱頌。

魏悅之子魏子建,字敬忠。

他脫一去布衣而赴朝廷做官,官職接連陞遷而任太尉從事中郎。

起初,本朝世宗時平定氐人,就在武興這個地方設立鎮,不久改為東益州。

後來這裡的鎮將、刺史施政違背民意,失去人心,當地氐人由此而作亂,於是成為邊患,朝廷就任命魏子建為東益州刺史。

魏子建到任之後,對當地百姓廣施恩德,示以誠信,大力推行感化教育,於是這一帶遠近安寧清靜。

正光五年(524),南北兩秦城的莫折念生、韓祖香、張長命等人相繼叛逆,大家都認為秦州城的人個個都強悍勇敢,因為同類的緣故,他們全都會反叛,應當首先收繳他們的武器。

魏子建卻認為這些人屢次效力疆場,都是驍勇頑強之輩,對他們進行安一撫就可以為我效力,如果對他們一逼一之太急就會使我們腹背受敵,於是就召集居住城中的男一女老幼,用道理來說服他們;並且向朝廷上書說這些人本來沒有犯什麼罪,而且來這裡的人都要求朝廷赦免。

肅宗就聽從他的意見下令寬厚地對待他們。

魏子建把他們的父兄子弟分散到外地的郡縣或戍地居住,使他們內外互相照顧,終於得以保全。

後來氐人乘勝一騷一擾,在黑水屯營,魏子建就派兵暗中偷襲,前後斬殺和俘獲的人非常多,威名赫赫,原先反叛的氐人到這時全部投降。

魏子建就派人上報朝廷,肅宗對他予以嘉獎,詔令他兼任尚書作為代表朝廷的行台,仍任東益州刺史。

於是,魏子建的威名震懾蜀地,梁州、巴州、益州、秦州等數州的軍事,全都歸他總攬。

梁州刺史傅豎眼之子傅敬和對此心中不服,在洛一陽一用錢財大行一賄賂,想替父親謀求行台這個職位。

早先,魏子建也曾屢次向朝廷請求回到京師,到這時,朝廷就派唐永代替魏子建任東益州刺史,傅豎眼因此而得以充任行台之職。

魏子建將要回京的時候,氐人對他十分仰慕眷戀,相互跟隨著阻斷了道路。

主簿楊僧覆走在前面對他們加以勸喻,氐人們憤怒地說:「我們要挽留刺史,而你卻要把他送走!」把楊僧覆砍了數刀,幾乎將他砍死。

魏子建對他們慢慢加以勸慰誘導,過了上十天才得以成行,對當地官吏們贈送的禮物,一概都不接受。

不久,東益州一帶的氐人和蜀人相率反叛,攻一逼一刺史唐永,唐永只得棄城而逃,於是又喪失了一處藩城。

當初唐永逃走時,魏子建的賓客和尚曇璨和巨鹿人耿顯都落入氐人之手,氐人得知他們是魏子建的貴賓之後,就流著眼淚把他們的衣物追回來送還他們,並把他們送出白馬城。

氐人就是這樣把對魏子建的敬一愛一加之於他的賓客。

自從國家開闢華一陽一等郡以後,梁州的邢巒、益州的傅豎眼和魏子建,都是最早的刺史。

當初,魏子建任前軍將軍之職,整整十年沒有調任其他官職,在洛一陽一閒暇的時候,與吏部尚書李韶、李韶的堂弟李延實經常在一起下棋,當時的人都說他們沉溺於這種嗜好。

子建常常說:「下棋對於機巧靈活、方正勇敢,可以得到很好的領悟。

況且我沒有被時代所重用,正好可以下棋玩耍。」

到了他後來去邊地任事,共有五年之久,都沒有與人對局。

魏子建回洛一陽一後,即被授予常侍、衛尉卿之職。

當初,北海王元顥威一逼一朝廷,莊帝逃到北方,魏子建對他的親信盧義僖說道:「北海王自絕於國家,甘稱蕭衍的藩屬,我年紀已老,怎麼能夠做一個陪臣?」

於是就攜帶全家到洛一陽一南邊居住,直到元顥之亂被平定以後才又回來。

他原先就患有風卑症,到這時病情加劇,因為職任在身事務繁忙,就多次向朝廷上書請求退職,皇帝特授予他右光祿大夫之職。

邢杲被平定後,太傅李延實之子侍中李..充任大使,前往撫一慰東邊屬地,當時外戚十分顯貴,前來送行的人非常之多,魏子建也去送別。

李延實對他說:「小兒今日要啟程,你有什麼話勉勵他?」

魏子建說道:「富貴者應當以盈一滿為戒。」

李延實聽了這話之後,久久地悵然有所思。

到了莊帝殺掉..朱榮後,在河一陰一遭到..朱榮禍害的人的家屬都為此率相弔賀。

太尉李虔的第二個兒子李仁曜,是魏子建的女婿,往日也被..朱榮所害。

子建對他的姨弟盧道虔說:「朝廷誅殺翦滅了強權,但元兇的一黨一徒還在作梗,我沒有聽說朝廷對此有什麼奇謀異略,恐怕事情不會就此罷休。

這是李家禍害的開始,現在就弔賀不是太過於匆忙嗎?」

永安以後,李氏家族流離失散,有的遭到誅殺夷滅,正像魏子建原先所憂慮的那樣。

後來,魏子建任左光祿大夫,加封散騎常侍、驃騎大將軍。

魏子建自從出任州郡刺史,管轄太行山南廣大地區,身處非常富裕的地方,又遇上天下多事之秋,但他能夠潔身自好,清廉奉公,從不貪圖財利中飽私囊。

及至他回歸京師,一家人連衣食都常常感到不充裕,他的清廉樸素的事跡,自始至終著稱於世。

他為人謹慎自重,從不隨便交朋結友,只是同尚書盧義僖、姨弟涇州刺史盧道裕平素相互間親密相處。

他病重的時候,告誡他的兩個兒子說:「生死壽命有限,而人都是有生命的,現今有的人死後加以厚葬,這是我平生所不取的;但赤身一裸一體用竹蓆裹一著埋葬,也不是我意願所求。

我氣絕之後,只須用尋常的服飾加以裝殮就行。

我生平聚散離合,前後曾三次娶妻,夫妻合葬之事,或許不合古訓。

況且你們的兩位母親早先已葬有舊塋,墳地久經修固,已有固定的處所。

只是你們的次母墳墓在外地,可以遷入我家墓地之內,依照名分次序而定,葬在我的墳墓後邊。

像這樣做就可以了,不須合葬。

你們應當順從我的心意,不要使我死後感到遺恨。」

永熙二年(533)春,魏子建死於洛一陽一孝義裡家中,時年六十三歲,朝廷封贈儀同三司、定州刺史,謚號定為文靜。

他的兩個兒子,一個名收,一個名祚。

魏收字伯起,小字佛助。

十五歲的時候就能夠寫文章。

後來跟隨父親到邊疆,正值四方多難之時,喜一愛一練習騎馬射箭,想要憑借武藝實現自己的抱負。

滎一陽一人鄭伯調侃他說:「魏郎耍弄了多久的兵器?」

魏收聽了感到羞慚,於是就改變平日的志向而刻苦讀書。

夏天月夜,他坐在板一床一上伴著樹蔭誦讀詩文,久而久之,一床一板都被他磨損不少,但一精一力始終沒有廢弛。

終於因文章富於華采而嶄露頭角。

起初憑借父親的功績而任太學博士,到..朱榮在河一陰一濫殺朝中士人時,魏收也在其中,只因天晚而得以倖免。

吏部尚書李神俊器重魏收的才學,奏請朝廷授予他司徒記室參軍之職。

永安三年(530),任北主客郎中。

前廢帝即位後,一精一心選擇近侍,詔令魏收試作《封禪書》,魏收下筆立就,不打草稿,全文將近千字,寫成之後改動的地方沒有幾處。

當時,黃門郎賈思同在皇帝身旁侍立,對魏收的文才深感驚異。

對皇帝說道:「即使以曹植七步能詩的才華,也不能超過這個人。」

於是把他升為散騎侍郎,不久又令他掌管撰寫起居注,並且編修國史。

不多時又兼任中書侍郎,時年二十六歲。

出帝初年,又詔令魏收任中書侍郎,為朝廷起草的文誥積案盈箱,但都很稱皇帝的心意。

黃門郎崔..跟從齊獻武王入朝,氣焰一逼一人,不可一世,魏收當初就是不上他的家門。

崔..為皇帝撰寫《登祚赦》,文中說「朕托體孝文」,魏收譏笑其文過於平直。

正員郎李慎將此事告知崔..,崔..深感氣憤和忌恨。

當時前廢帝死,令魏收起草詔書,崔..就揚言說:「魏收在北魏普泰年間出入宮廷,有一次替皇帝起草詔書,文詞意旨都顯得非常好,但是那些舉旗起義的人,全都是叛逆之徒;再者,魏收的父親年歲已老,他理當解除官職回家侍養。」

御史台將要對魏收加以彈劾,幸虧尚書辛雄出來為他在中尉綦俊面前說話,此事才得以消解。

魏收有個出身低微的弟弟魏仲同早先沒有被敘用,為此感到恐懼,就將他登記入籍,遣送還鄉去服侍他的父親。

出帝曾經出動大批士卒,在嵩少山之南狩獵,前後十六天,當時已經是寒冬臘月,朝廷和百姓對此都嗟怨不已。

皇帝和隨從官員全都是穿著胡服騎著馬,宮女和眾妃不分主僕混雜其間,還有奇裝異飾的歌一妓一舞女,種種情形多不符合禮度。

對此,魏收想要進言又感到畏懼,想要保持沉默卻又不能自已,於是就作了一篇《南狩賦》加以諷諭,時年二十七歲,文章雖然辭藻繁富華麗,但畢竟是雅正之作。

皇帝讀了之後親手寫下詔書給予回答,對它十分褒揚讚美。

鄭伯知道後對魏收說:「你要是沒有遇上我,現在還只能去張弓逐兔哩。」

當初,齊獻武王堅決推辭天柱大將軍的職位,皇帝令魏收起草詔書,答應他的請求,並且想要升任其為相國,就問魏收相國屬於哪個等級,魏收照實回答,皇帝才沒有這樣做。

魏收既然沒有猜度出皇上要任用其為相國的本意,就因為先前的事而惴惴不安,因而請求免去官職,皇帝詔令准許。

過了一段時間,又授予魏收為其兄之子廣平王元讚的開府從事中郎,魏收不敢推辭,就寫了一篇《庭竹賦》以表達自己的心意。

不久兼任中書舍人,才氣聲譽與濟一陰一人溫子升、河間人邢子才並列,世人稱之為三才。

當時出帝猜忌獻武王,兩人之間有較深的隔閡,於是魏收就托病堅決推辭而被免去職位。

他的舅父崔孝芬對此感到奇怪,問魏收為什麼要這樣做,魏收回答說:「我害怕獻武王會興晉一陽一之兵。」

不久,獻武王自南而上,出帝向西入關。

魏收兼任通直散騎常侍幫助王昕出使梁朝,王昕人品風一流而長於文辯,魏收辭藻富麗而超逸,蕭衍及其群臣都對他們倍加敬重。

先前,南北剛剛和好,李諧、盧元明首先充當使者,兩人的才幹,都受到鄰國的尊重。

到了這一次,蕭衍稱讚說:「盧元明、李諧著稱於當世,王昕、魏收重新興盛於現時,不知今後又將是怎樣啊?」

文襄王啟奏皇帝授魏收兼散騎常侍,修國史。

武定二年(544),升任正常侍,領兼中書侍郎,仍然編修國史。

有一次,皇帝宴請朝廷百官,問眾人是什麼原因叫「人日」,大家都不知道。

魏收說道:「晉代議郎董勳所撰《答問》一文中,說民間習俗稱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

當時邢邵也在旁邊,感到非常慚愧。

自從南北和好,往來書信中常常說「想彼境內寧靜,此率土安和」。

蕭衍後來派使者,書信上就去掉了「彼」字,稱自己一方還是用「此」,這是要表示沒有外心的意思。

魏收撰寫的回信中說:「想境內清晏,今萬國安和。」

此後南人覆信,都依此為本。

後來齊獻武王入朝,靜帝授予他相國之職,獻武王堅決推讓,就令魏收給他寫一封書函。

寫成之後呈上審閱,當時文襄王在一旁侍立,獻武王指著魏收說:「這人是又一個崔光。」

武定四年(546),獻武王在西門豹祠設宴集會,他對司馬一子如說:「魏收做史官,在史書裡寫了我的善與惡。

聽說在北伐的時候,許多朝中權貴經常用酒食款待史官,司馬僕射你是不是也曾款待他呢?」

在座的人都一齊大笑。

獻武王又對魏收說:「你不要因為看到元康等人在我眼下往來趨奉,就說我認為他們勤勉辛勞,我後世的身名全在你的筆下,不要說我這個人不明智。」

不久,魏收被授任兼著作郎。

靜帝曾經在秋末之時舉行大射禮,令參加的人都賦詩,魏收在他的詩篇結尾說:「尺書征建鄴,折簡召長安。」

文襄王認為詩意壯偉,對在場的人說:「朝廷今天有魏收,是國家的光采。

他的文筆高雅而通俗,文辭通達,縱橫捭闔,我也叫邢子才、溫子升經常寫詩作文,但他們在文辭氣勢方面卻趕不上魏收。

我有時候心中蘊藏著某種思想感情,卻往往容易忘懷而未能表達出來,說出來又言不盡意,意思總是表達得不清楚。

到了魏收把他起草的文稿呈給我看時,我都認為把我的意思表達得十分周密完備。

這也真是難得。」

後來又授予魏收兼主客郎之職,接待蕭衍派來的使者謝..和徐陵。

侯景攻陷台城的時候,蕭衍屬下鄱一陽一王蕭范當時任合州刺史,文襄王令魏收寫了一封信去曉之以理。

鄱一陽一王蕭范接到書信之後,就帶領他的部下西上,某州刺史崔聖念就進入並佔據了合州城。

文襄王對魏收說:「現在又平定了一個州,你出了大力,但遺憾的是『尺書征建鄴』的意願還未能得以實現。」

文襄王死後,文宣王到了晉一陽一,令魏收與黃門郎崔季舒、高德正、吏部郎中尉瑾一道在北第參掌機密。

又轉授秘書監之職,兼著作郎,又授任定州大中正。

當時北齊皇帝將要受禪,楊音奏請將魏收安置在別館,令他撰寫禪代詔冊等各種文件,派徐之才把守館門不讓他出去。

天保元年(550),魏收升任中書令,仍兼著作郎,並封為富平縣子。

天保二年(551),魏收奉詔撰寫魏史,被授予魏尹,享受優厚的俸祿,專門在史閣任事,不管州郡的政事。

當初,皇帝令朝中群臣一個個談論自己的志向,魏收說道:「臣願聘直詞於東觀,早日寫出《魏書》。」

因此,皇帝就讓魏收專心從事《魏書》的編撰工作。

又詔令平原王高隆之總監修史之事,高隆之僅僅是掛名而已。

皇帝敕令魏收說:「你盡避秉筆直書,我決不會像魏太武帝那樣誅殺史官。」

先前,北魏初年鄧淵撰寫《代紀》十餘卷,其後崔浩掌管編修國史,游雅、高允、程駿、李彪、崔光、李琰之等人相繼從事這項工作。

崔浩採用編年體,到李彪才開始分為紀、表、志、傳,史書還不曾問世。

世宗時,命邢巒追憶撰寫了《高祖起居注》,編寫到了太和十四年(490),又命崔鴻、王遵業補充續寫。

往下截止於肅宗,所積累的史料非常齊全。

濟一陰一王元暉業又撰寫了《辨宗室錄》三十卷。

於是,魏收就與通直常侍房延..,司空司馬辛元植,國子博士刁柔、裴昂之,尚書郎高孝干對史實進行廣泛收集,反覆斟酌,從而寫成《魏書》。

辨別確定各種名稱,甄別選用各種史料,又搜集亡佚、遺漏的史實,綴補續寫後來的事實,終於完整地撰寫出一代史籍,具表呈上皇帝審閱。

撰成一個朝代的堪稱典範的歷史巨著,共有十二紀、九十二列傳,共計一百一十卷,於天保五年(554)三月上奏朝廷。

這一年秋天,朝廷授予魏收梁州刺史之職,魏收因為其修史的志向還沒有完全實現,就上奏皇帝請求讓他成就未竟之業,皇帝依允了他的請求。

同年十一月,又寫成十志上奏朝廷,計有:《天象志》四卷,《地形志》三卷,《律歷志》二卷,《禮志》、《樂志》四卷,《食貨志》一卷,《刑罰志》一卷,《靈征志》二卷,《官氏志》二卷,《釋老志》一卷,共二十卷,續在紀傳之後,合成一百三十卷,分為十二冊。

這部史書有三十五例,二十五序,九十四論,前後二表一啟。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魏書白話版
序紀太祖道武帝紀太宗明元帝紀世祖太武帝紀高宗文成帝紀顯祖獻文帝紀高祖孝文帝紀世宗宣武帝紀肅宗孝明帝紀敬宗孝莊帝紀孝靜帝紀文成文明皇后馮氏傳宣武靈皇后胡氏傳元叉傳元孝友傳元澄傳廢太子元恂傳穆崇傳王建傳(附王斤傳)安同傳安頡傳於烈傳(附於祚傳)於忠傳崔逞傳封回傳封軌傳公孫表傳張濟傳李先傳賈秀傳王洛兒傳崔浩傳李順傳司馬休之傳(附司馬文思傳)司馬楚之傳司馬悅傳刁雍傳李韶傳李神俊傳陸俟傳陸睿傳源賀傳源懷傳源子恭傳酈范傳毛修之傳劉休賓傳劉文曄傳房法壽傳房伯玉傳房景先傳伊..傳苟頹傳薛虎子傳宇文福傳費穆傳韋珍傳蘇湛傳裴宣傳李斤傳盧淵傳盧昶傳高允傳尉元傳慕容白曜傳皮豹子傳呂羅漢傳胡叟傳闞[馬因]傳劉[日丙]傳李孝伯傳李沖傳游雅傳游明根傳游肇傳劉芳傳鄭羲傳高佑傳崔挺傳楊播傳楊椿傳劉昶傳蕭寶夤傳韓麒麟傳韓顯宗傳李彪傳王肅傳宋弁傳郭祚傳邢巒傳李平傳崔光傳甄琛傳崔休傳劉藻傳(附劉紹珍傳)傅永傳傅豎眼傳(附傅融等傳)裴叔業傳夏侯道遷傳李元護傳席法友傳江悅之傳李苗傳奚康生傳楊大眼傳崔延伯傳爾朱榮傳爾朱兆傳爾朱世隆傳爾朱天光傳張烈傳宋翻傳辛雄傳辛纂傳高謙之傳(附高子儒、高緒傳)高道穆傳孫紹傳張普惠傳成淹傳(附成霄傳)范紹傳董紹傳鹿張熠傳朱瑞傳叱列延慶傳斛斯椿傳賈顯度傳樊子鵠傳賀拔勝傳侯莫陳悅傳侯淵傳綦俊傳山偉傳李琰之傳祖瑩傳常景傳馮熙傳高肇傳(附高植傳)胡國珍傳陳奇傳劉獻之傳孫惠蔚傳董征傳刁沖傳李業興傳溫子升傳趙琰傳王崇傳朱長生傳宋世景傳(附宋季儒傳)李洪之傳酈道元傳眭誇傳馮亮傳李謐傳殷紹傳江式傳徐謇傳王顯傳蔣少游傳(附郭善明等傳)姚氏婦楊氏傳苟金龍妻劉氏傳王睿傳趙修傳茹皓傳侯剛傳宗愛傳趙黑傳(附趙熾傳)劉騰傳劉聰傳石虎傳(附石世等傳)慕容垂傳苻堅傳姚興傳司馬德宗傳(附司馬德文傳)桓玄傳馮文通傳劉義隆傳(附劉劭、劉駿傳)蕭衍傳沮渠牧犍傳(附沮渠秉等傳)高句麗傳勿吉傳蠕蠕傳高車傳自序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