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書白話版》薛虎子傳:年僅十三歲,入宮侍奉高宗。太安年間,任內行長之職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魏書白話版》薛虎子傳

魏書白話版

薛虎子傳

薛野月者之子薛虎子,相貌姿態強壯偉岸,遇事明斷頗有父親的遺風。

年僅十三歲,入宮侍奉高宗。

太安年間,任內行長之職,掌管奏諸曹事。

薛虎子為官正直,朝廷內外都畏懼他。

及至文明太后臨朝執政,讓薛虎子出任為枋頭鎮將。

薛虎子一向剛直清簡,為朝廷近臣所嫉恨,由於他犯了一點小餅失被貶黜為鎮門士。

及至顯祖南征,臨時屯駐在山一陽一。

薛虎子在大路上拜訴於顯祖,說:「臣往日侍奉先帝,過分地蒙受重恩。

陛下在居喪的時候,臣橫遭非分之罪,自從被貶黜到這裡,已經有許多年了,不想今天得以見到聖上。」

於是嗚咽一抽一泣說不出話來。

顯祖對他說:「你是先帝的舊臣,長期受委屈居於非人之所,以致心情憮然不樂。」

顯祖令薛虎子侍奉出行,察訪政事,幾十里之內,接待來訪者應答不絕。

當時崤山之東饑荒嚴重,四處盜賊蜂起。

相州民眾孫誨等五百餘人,稱讚薛虎子在鎮所任事期間,境內清靜太平,向朝廷申訴請求留任薛虎子。

於是朝廷再次任命他為枋頭鎮將,即日前往赴任。

薛虎子來到鎮所,幾個州的地方,一奸一邪之徒銷聲匿跡。

顯祖用以印章封記的文書慰勞和曉喻薛虎子。

後來授任他為平南將軍、相州刺史。

顯祖駕崩,他未能前往上任。

太和二年(478),薛虎子襲承父親的爵位。

太和三年,皇帝令薛虎子督率三將從壽春出發,與劉昶一起征討南方。

太和四年,徐州之民桓和等叛逆,屯駐在五固。

高祖詔令薛虎子為南征督副將,與尉元等人前往征討平定了叛亂。

薛虎子以本將軍任彭城鎮將。

他到鎮所上任以後,得到當地人民的擁護。

朝廷授任他為開府、徐州刺史。

當時各州鎮的戍卒,用以購物的資絹都是隨身自帶,不入公家庫室,取資花銷,因此士卒經常苦於饑寒。

薛虎子向皇帝上表說:「臣聞金湯之固,沒有糧食就不能堅守;韓信、白起的勇一猛,沒有糧食就不能作戰。

所以自古以來用兵,莫不事先積聚糧草,然後再謀劃兼併之策。

現在江東一帶尚未歸附,凶頑有待於誅戮,如果不在彭城積聚糧食,用以加強豐、沛,將來用什麼去拓定江關,掃平衡、霍?我私下考慮在各鎮的兵卒,人數不少於幾萬,用來買糧的絹,每人十二匹,都隨身自帶,使用起來沒有準度,不能用來交換必需物品,不免造成饑寒。

從公事來說,沒有毫釐的利益;對其私利來說,那就會出現任其花費而感到不足的問題。

這不是通常所說的接納人民的法度,公私互相有利的做法。

徐州一帶,水陸兼有土地肥沃,清、汴兩河暢通,足以滿足農田灌溉。

其中有良田十萬餘頃。

如果用兵絹去交換耕牛,拿來分配給戍卒,計算可以買換來的耕牛,足以得到上萬頭。

盡力興辦公田,一定會獲得大量的粟稻。

在一年之內,就可滿足官家需要,用一半戍兵耕耘種植,餘下的士卒仍舊眾多,一邊耕種一邊守衛,並不妨礙捍衛邊境。

一年的收入,可以超過資絹的十倍;短時內耕種所得,足以充用幾年的糧食。

以後的兵資,只須納入庫府,五年之後,穀物布帛都很充足。

不但戍士有豐富飽足的資用,對於國家來說更有吞敵之勢。

昔日杜預在宛、葉興良田而消滅了吳國,充國耕種於西零而使漢代強盛。

臣雖然見識不如古人,在邊關任職,也希望能竭盡微力,有利於國家。」

高祖採納了他的建議。

薛虎子又向朝廷上疏說:「臣聞先王建立不容改變的法度,萬代都繼承它;聖主留下不容刪改的制度,千載共同遵循它。

我考慮陛下王道滋潤眾生,恩德齊於萬物,仁德所及,超過前哲。

遵崇古代典章,留意治理方法,革除前王有弊的法規,申張當今宜用的制度。

確定人民貢賦的輕重,平均官員品秩的厚薄,期望能使百官俸祿充足,平民享有餘下的積蓄。

高大而又光明,不可估量啊。

臣私下探究居於邊地之民,蒙受恩化日益淺薄,戎馬屯駐之所,資儲素來微少。

小戶人家只有一丁而已,計算其徵調的費用,一年竟有布帛七匹。

去年徵調之數沒有交齊,有的變賣田宅,典妻賣子,百姓呻一吟於道路,其慘耳不忍聞。

如今淮南的人民,思慕朝廷聖化,延頸企足,十室有九。

恐怕其聽說賦稅苛重,又懷進退猶豫之心。

非但有損於大魏皇威之盛,而且有害於百姓慕義之心。

況且臣所居之地,與南朝連接,對民情的去留,確實有所熟知。

故此朝廷應當特別予以寬免,以招撫未來歸附之眾。

這裡小郡的太守,食邑僅數戶而已。

俸祿一次只有六尺絹,一年不滿一匹。

既委付其守衛邊境,是取其必死之志,對士人要求如此重,而朝廷所給待遇又何其輕。

如今頒發的制度已經下行,傳佈於天下,不應當違懺冒犯,以使朝廷章程混亂。

但我蒙受朝廷恩信,任職於邊鎮,憂心於盡責之地,不敢不盡我所言。」

書表奏上朝廷之後,文明太皇太后下令說:「俸祿制度已經頒行,不能因為稍有不平均,就損壞通行之制。」

在這個州的戍兵,每年換防交接,薛虎子都要親自前去慰勞相送。

士卒有死亡的他都供給殯葬用的財物。

州內遭到水災,大小麥都沒有收成,他就給朝廷上表請求借給老百姓糧食。

百姓中有車牛的,是請求由東兗州供給他們的。

他的奏請都得到允准,人民生活得以安定。

高祖曾經從容地問秘書丞李彪說:「你多次出使江南,徐州刺史的政績怎麼樣?」

李彪回答說:「他安一撫邊地廣佈教化,百姓得以非常安定融洽。」

高祖說:「我也知道這些情況。」

沛郡太守邵安、下邳太守張攀都由於貪贓枉法,薛虎子對他們立案審查繩之以法。

邵安等就讓其子弟向朝廷上書,誣告薛虎子勾結南邊的賊虜。

高祖說:「這全是虛妄之言,我揣度薛虎子必定不會做這樣的事。」

派人調查的結果證明果然是屬於捏造。

於是高祖下詔說:「君臣互相體察融洽,那麼功業就可以振興;上下相互猜忌畏懼,那麼治政之道就會廢棄。

沛郡太守邵安、下邳太守張攀都因為貪一污而獲罪,各自派其子弟到朝廷,狀告刺史薛虎子縱容百姓、勾結寇賊,妄言無端。

邵安應當賜死,張攀及其子張僧保各鞭一百,發配敦煌。

邵安之子邵他生鞭一百。

處理時,可以召集州中官員兵士百姓等,當眾宣告執行。

堵塞那輕率狡詐之源,伸張這為國盡力之功。」

薛虎子在徐州任事十一年,於太和十五年(491)去世,終年五十一歲。

高祖追贈他為散騎常侍、鎮南將軍、相州刺史,定謚號為文。

薛虎子有六個兒子。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魏書白話版
序紀太祖道武帝紀太宗明元帝紀世祖太武帝紀高宗文成帝紀顯祖獻文帝紀高祖孝文帝紀世宗宣武帝紀肅宗孝明帝紀敬宗孝莊帝紀孝靜帝紀文成文明皇后馮氏傳宣武靈皇后胡氏傳元叉傳元孝友傳元澄傳廢太子元恂傳穆崇傳王建傳(附王斤傳)安同傳安頡傳於烈傳(附於祚傳)於忠傳崔逞傳封回傳封軌傳公孫表傳張濟傳李先傳賈秀傳王洛兒傳崔浩傳李順傳司馬休之傳(附司馬文思傳)司馬楚之傳司馬悅傳刁雍傳李韶傳李神俊傳陸俟傳陸睿傳源賀傳源懷傳源子恭傳酈范傳毛修之傳劉休賓傳劉文曄傳房法壽傳房伯玉傳房景先傳伊..傳苟頹傳薛虎子傳宇文福傳費穆傳韋珍傳蘇湛傳裴宣傳李斤傳盧淵傳盧昶傳高允傳尉元傳慕容白曜傳皮豹子傳呂羅漢傳胡叟傳闞[馬因]傳劉[日丙]傳李孝伯傳李沖傳游雅傳游明根傳游肇傳劉芳傳鄭羲傳高佑傳崔挺傳楊播傳楊椿傳劉昶傳蕭寶夤傳韓麒麟傳韓顯宗傳李彪傳王肅傳宋弁傳郭祚傳邢巒傳李平傳崔光傳甄琛傳崔休傳劉藻傳(附劉紹珍傳)傅永傳傅豎眼傳(附傅融等傳)裴叔業傳夏侯道遷傳李元護傳席法友傳江悅之傳李苗傳奚康生傳楊大眼傳崔延伯傳爾朱榮傳爾朱兆傳爾朱世隆傳爾朱天光傳張烈傳宋翻傳辛雄傳辛纂傳高謙之傳(附高子儒、高緒傳)高道穆傳孫紹傳張普惠傳成淹傳(附成霄傳)范紹傳董紹傳鹿張熠傳朱瑞傳叱列延慶傳斛斯椿傳賈顯度傳樊子鵠傳賀拔勝傳侯莫陳悅傳侯淵傳綦俊傳山偉傳李琰之傳祖瑩傳常景傳馮熙傳高肇傳(附高植傳)胡國珍傳陳奇傳劉獻之傳孫惠蔚傳董征傳刁沖傳李業興傳溫子升傳趙琰傳王崇傳朱長生傳宋世景傳(附宋季儒傳)李洪之傳酈道元傳眭誇傳馮亮傳李謐傳殷紹傳江式傳徐謇傳王顯傳蔣少游傳(附郭善明等傳)姚氏婦楊氏傳苟金龍妻劉氏傳王睿傳趙修傳茹皓傳侯剛傳宗愛傳趙黑傳(附趙熾傳)劉騰傳劉聰傳石虎傳(附石世等傳)慕容垂傳苻堅傳姚興傳司馬德宗傳(附司馬德文傳)桓玄傳馮文通傳劉義隆傳(附劉劭、劉駿傳)蕭衍傳沮渠牧犍傳(附沮渠秉等傳)高句麗傳勿吉傳蠕蠕傳高車傳自序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