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書白話版》李苗傳:父李膺,為官蕭衍尚書郎、太僕卿。李苗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魏書白話版》李苗傳

魏書白話版

李苗傳

李苗,字子宣,梓潼涪人。

父李膺,為官蕭衍尚書郎、太僕卿。

李苗出生後過繼給叔父李略。

李略任蕭衍寧州刺史,大顯威名。

王足討伐蜀地,蕭衍命李略在涪州抵抗王足,許任官益州。

等到王足退還之後,蕭衍卻改授其任。

李略大怒,準備圖謀不軌,蕭衍派人害死了他。

李苗年十五,心生報仇雪恨之心,延昌年間歸順朝廷。

仍陳述圖謀蜀地之計。

於是,大將軍高肇西伐,帝詔假李苗為龍驤將軍、嚮導統軍。

軍隊進至晉壽,世宗逝世,班師回朝。

後以投誠人員慣例,除授員外散騎侍郎,加襄威將軍。

李苗有文武才幹,以大功不就,家恥未雪,常懷慷慨。

於是上書說:「過去晉室數有亂生,華戎鼎沸,三燕兩秦,咆哮中原,四海分崩,五方頹裂。

皇魏承歷,自北而南,誅滅一奸一雄,定鼎河洛,惟獨荊、揚,尚阻聲教。

而今令皇德廣被於江漢,威風遠振於吳楚,國富兵強,家家豐足,皇魏以九分居八之形,有兼弱攻昧之勢,卻欲安逸,既遺患子孫,又違背高祖的本來意圖,這不是為社稷前途深謀遠慮所應當的。

實在應該考慮東西戍防輕重緩急,計量疆場險易安危之理,探測南人攻守窺覦之情,籌算卒乘器械征討裝備,然後去我所短,避敵所長,棄其至難,攻其甚易,奪其險要,割其膏土,數年之內,荊州、揚州即可並歸我魏。

如若捨舟船,就平原,斂後疏前,這正是江、淮士兵之所短;棄車馬、游飛一浪一、乘流驅逐,這不是中國之所長。

他們不敢入平原而爭衡,正如我們不能越巨川而趨利一樣。

如雙方都去其短,各方都恃其長,則東南政權未見可滅之機,而淮、沔正有相持之勢。

況且滿仄相轉、一陰陽一恆理;盛衰遞襲,五德常運。

現在以我至強攻彼至弱,必有吞併之理;如以至弱禦敵至強,哪有全濟之術?所以明王聖主,都欲及時立功,以營萬世之業。

離高而就下,百川以此常流;取易而避難,兵家以之常勝。

現在巴、蜀孤懸,離建業遼遠,偏兵獨守,逆流十千,牧守無良,專行劫奪,官職由納財而選,獄訟以貨賄而成,士民思慕教化,十室就有九家,百姓伸頸北望,日夜盼望王師。

如命一褊將撫民伐罪,風塵不接,可傳檄文而定此境。

皇魏派將據守白帝城,據上流之險,遵循士治之跡,蕩盡建業之餘敵,然後息武修文,制禮作樂,天下百姓便大福將至,豈不是隆盛之事嗎?」

當時肅宗年幼,沒有遠略大志,終不能接納他的意見。

正光末年(524~525),二秦反叛,侵及京城郊區。

當時太平已久,百姓已不習慣作戰。

李苗以隴兵強悍,而群賊卻無多少資糧,於是上書說:「臣聽說食少兵一精一,有利於速戰速決;糧多兵眾,事宜持久。

而今隴州敵賊猖狂,卻無多少積蓄,雖然據有兩城,他們卻無德行禮義。

所以對於他們來說,其勢在於疾攻,日有降納,遲緩則人情離散,坐受滅亡之果。

夫飆至風起,叛逆者便鋌而走險,以求萬一之功;我們若高壘深溝,王師便有全數制敵之策。

但因天下和平已久,人不知戰,奔利爭先恐後,而逃難則不復相顧,將無法令,兵沒訓練。

用驕將統惰兵,不考慮長久之計,務以奇術獲勝,這便必有莫敖輕敵之志,恐無充國持重之規。

如今隴東失守,..軍敗散,而二秦漸強,京郊危弱,國家右臂,由此廢了。

而今必須勒示大將,深挖壕溝,高築壁壘,堅守不戰。

另命偏師一精一兵數千人,出麥積崖以襲敵後,則..水岐山之下,群妖必定自散。」

於是帝詔李苗為統軍,與別將淳於誕俱出梁、益,隸屬行台魏子建。

子建以李苗為郎中,仍領軍,李苗深深被其賞識。

孝昌年間,李苗還朝,被除授為鎮遠將軍、步兵校尉。

不久兼尚書右丞,為西北道行台,與大都督宗正珍孫討伐汾州、絳州敵賊,平定了。

回來後除授司徒司馬,轉太府少卿,加授龍驤將軍。

當時蕭衍巴西百姓何難尉等豪姓,相繼請求朝廷征討巴蜀,帝詔李苗為通直散騎常侍、冠軍將軍、西南道慰勞大使。

還沒出發,正逢爾朱榮被殺,爾朱榮堂弟爾朱世隆擁爾朱榮部下屯據河橋,還一逼一京都。

孝莊帝親臨大夏門,召集群臣博議。

百官憂怕,計無所出。

李苗獨獨奮衣而起說:「現在小賊如此唐突無禮,朝廷有不測之危,正是忠臣烈士效節之日。

為臣雖說不上英武,但有盡節之意。

臣請求率一旅人馬,為陛下切斷河、梁。」

城一陽一王元徽、中尉高道穆贊成他的計策。

莊帝以之為壯,同意他這樣做。

李苗於是招募人馬從馬渚上游以舟師夜下黃河,在離橋數里的地方便放火船,船順水下,頃刻就到橋邊。

敵人在南岸看見火船直衝而來,爭先恐後爭橋過河,不一會橋被燒斷,淹死的人很多。

李苗身率士卒百餘人停泊在淺灘邊等待南援。

既而官軍不至,敵人涉水過河,與李苗展開殊死搏鬥。

終因寡不敵眾,左右士兵死盡,李苗因渡而死,時年四十六歲。

孝莊帝聽說李苗死了,哀傷了很久,說:「苗若不死,當應更立奇功。」

贈使持節,都督梁、益、巴、東梁四州諸軍事,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梁州刺史,河一陽一縣開國侯。

食邑一千戶,贈帛五百匹,粟五百擔。

謚稱忠烈侯。

李苗少有節一操一,立志功名。

每次讀《蜀書》,見魏延請求出擊長安,諸葛不許,常歎息說諸葛亮無奇妙計策。

到看《周瑜傳》,未曾不嗟歎讚許,為之絕倒。

太保、城一陽一王元徽、臨淮王元..都很看重他,二王很是不和,李苗每每勸說。

等到元徽大紅大紫,猜忌元..更厲害了。

李苗對人說:「城一陽一蜂目先見,豺聲現在更轉厲害了。」

李苗懂音樂,好文詠,尺牘文章的敏捷程度,當世罕比。

死的那天,朝野人士無不十分悲痛,以之為壯。

等莊帝幽崩,爾朱世隆進入洛一陽一,有人主張追奪李苗贈封,稟請爾朱世隆。

世隆說:「我那時討論,過一兩天便要大縱兵士焚燒京城,任其掠搶。

全賴李苗京師才得以保全。

天下的善行都是一致的。

不應追奪贈封。」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魏書白話版
序紀太祖道武帝紀太宗明元帝紀世祖太武帝紀高宗文成帝紀顯祖獻文帝紀高祖孝文帝紀世宗宣武帝紀肅宗孝明帝紀敬宗孝莊帝紀孝靜帝紀文成文明皇后馮氏傳宣武靈皇后胡氏傳元叉傳元孝友傳元澄傳廢太子元恂傳穆崇傳王建傳(附王斤傳)安同傳安頡傳於烈傳(附於祚傳)於忠傳崔逞傳封回傳封軌傳公孫表傳張濟傳李先傳賈秀傳王洛兒傳崔浩傳李順傳司馬休之傳(附司馬文思傳)司馬楚之傳司馬悅傳刁雍傳李韶傳李神俊傳陸俟傳陸睿傳源賀傳源懷傳源子恭傳酈范傳毛修之傳劉休賓傳劉文曄傳房法壽傳房伯玉傳房景先傳伊..傳苟頹傳薛虎子傳宇文福傳費穆傳韋珍傳蘇湛傳裴宣傳李斤傳盧淵傳盧昶傳高允傳尉元傳慕容白曜傳皮豹子傳呂羅漢傳胡叟傳闞[馬因]傳劉[日丙]傳李孝伯傳李沖傳游雅傳游明根傳游肇傳劉芳傳鄭羲傳高佑傳崔挺傳楊播傳楊椿傳劉昶傳蕭寶夤傳韓麒麟傳韓顯宗傳李彪傳王肅傳宋弁傳郭祚傳邢巒傳李平傳崔光傳甄琛傳崔休傳劉藻傳(附劉紹珍傳)傅永傳傅豎眼傳(附傅融等傳)裴叔業傳夏侯道遷傳李元護傳席法友傳江悅之傳李苗傳奚康生傳楊大眼傳崔延伯傳爾朱榮傳爾朱兆傳爾朱世隆傳爾朱天光傳張烈傳宋翻傳辛雄傳辛纂傳高謙之傳(附高子儒、高緒傳)高道穆傳孫紹傳張普惠傳成淹傳(附成霄傳)范紹傳董紹傳鹿張熠傳朱瑞傳叱列延慶傳斛斯椿傳賈顯度傳樊子鵠傳賀拔勝傳侯莫陳悅傳侯淵傳綦俊傳山偉傳李琰之傳祖瑩傳常景傳馮熙傳高肇傳(附高植傳)胡國珍傳陳奇傳劉獻之傳孫惠蔚傳董征傳刁沖傳李業興傳溫子升傳趙琰傳王崇傳朱長生傳宋世景傳(附宋季儒傳)李洪之傳酈道元傳眭誇傳馮亮傳李謐傳殷紹傳江式傳徐謇傳王顯傳蔣少游傳(附郭善明等傳)姚氏婦楊氏傳苟金龍妻劉氏傳王睿傳趙修傳茹皓傳侯剛傳宗愛傳趙黑傳(附趙熾傳)劉騰傳劉聰傳石虎傳(附石世等傳)慕容垂傳苻堅傳姚興傳司馬德宗傳(附司馬德文傳)桓玄傳馮文通傳劉義隆傳(附劉劭、劉駿傳)蕭衍傳沮渠牧犍傳(附沮渠秉等傳)高句麗傳勿吉傳蠕蠕傳高車傳自序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