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書白話版》劉休賓傳:祖父劉昶,隨從慕容德渡過黃河,家居於北海的都昌縣。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魏書白話版》劉休賓傳

魏書白話版

劉休賓傳

劉休賓,字處干,本來是平原人。

祖父劉昶,隨從慕容德渡過黃河,家居於北海的都昌縣。

父親劉奉伯,劉裕時任北海太守。

劉休賓年少時喜一愛一讀書,頗有文才,兄弟六人,劉乘民、劉延和等在當時都頗有聲譽。

劉休賓任劉..的虎賁中郎將,不久遷任幽州刺史,鎮守梁鄒。

及至慕容白曜率領大軍到達升城的時候,派人遊說劉休賓,令其歸降,劉休賓不肯答應。

劉..的龍驤將軍崔靈延、代理渤海郡守房靈建等數十家都來到梁鄒,共同推舉劉休賓為征虜將軍、兗州刺史。

剛好劉..派遣使者前來授予劉休賓為輔國將軍、兗州刺史。

劉休賓之妻,是崔邪利的女兒,生了一個兒子,字文曄。

崔氏原先就已回到魯郡省親,崔邪利降魏以後,劉文曄母子就同他一道來到魏國。

到這時,慕容白曜寫信請崔氏與劉文曄前來,他們母子到來之後,慕容白曜就把這個消息告知劉休賓,又在北海扣押了劉延和的妻兒,把他們送到梁鄒,在城下來回走動讓劉休賓看見。

劉休賓回答慕容白曜,許諾如果歷城投降,他就立即歸順,又秘密派兼主簿尹文達去歷城,觀察魏軍的形勢。

尹文達去見慕容白曜,詐稱聽說王親來境內,因而前來恭候。

尹文達私下裡對慕容白曜說:「劉休賓父子兄弟,領轄許多州郡,如果他現在識時務知時機,就會束手歸附魏國,不知你這位賢明之王對他們如何敘位加賞?」

慕容白曜說道:「劉休賓出任南朝,得到如此的官位與一寵一信,如今假若不勞兵動甲,望風而降的話,不但能陞官富貴,還要送回他的妻兒。

劉休賓縱令不怕我軍圍攻他的梁鄒城,難道就不憐惜他的妻兒嗎!他的妻兒現在就在升城,你可以親自去見他們。」

尹文達於是到了升城,見到了劉休賓的妻兒。

劉文曄趴在尹文達身上,號啕痛哭,剪下自己的指甲和頭髮作為信物交給尹文達。

尹文達返回時,又經過慕容白曜屯駐之地,同他訂立誓約而去。

慕容白曜對他說:「你是劉休賓的耳目心腹,親自見到了他的妻子,又瞭解我軍部隊有多少,你回去後同他好好商議,自求多福。」

尹文達返回後去見劉休賓,拿出他妻兒的指甲和頭髮,並告知慕容白曜所說的魏軍形勢,對劉休賓說:「升城已經失敗,歷城早晚也會被攻破,你要早早謀劃歸降的事。」

劉休賓撫一摸一著妻兒的指甲頭髮流淚說:「妻兒阻隔在異地,誰能不憐惜悲憫呢?我蒙受南朝的厚恩,受托於邊境重任,如果因顧惜妻子兒女而去投降,這難道是為臣者的節義嗎!」然而他又秘密同他哥哥之子劉聞慰商議投降之計。

劉聞慰說:「這事可能是尹文達有意誑騙欺詐。

魏國多年來侵犯抄掠,難道還有這麼多的軍隊嗎?我們只能安一撫強兵,嚴加防衛,小城地勢險要可以固守,為什麼要心生憂怯,在敵人面前表現虛弱呢。」

劉休賓又對尹文達說:「你不要害怕危險和勞苦,再為我往返一次,好好觀察對方的形勢。」

於是派尹文達偷偷從小路出城,令他與慕容白曜約好日期,許諾屆時前往歸降。

尹文達到來之後,慕容白曜大喜道:「不但劉休賓父子可以蒙受恩榮,梁鄒城內的賢者豪士,也能夠因人而授任官職。

你就作為梁鄒城的戍主。」

慕容白曜以酒灑地,面對山河盟誓說:「我若有負於劉休賓,就叫我三軍覆沒!」起初,慕容白曜上表取要劉休賓妻兒的時候,顯祖由於崔道固已經叛降,詔令授予劉休賓為持節、平南將軍、冀州刺史、平原公。

到了這時,慕容白曜就把皇帝的詔策交付給尹文達。

尹文達回到梁鄒,對劉休賓說:「慕容白曜信誓旦旦,你可以趁早作出決斷,恐怕等到他攻下城池,後悔就來不及了。」

劉休賓於是告訴他的兄子劉聞慰說:「事情的勢態已經知道了,你快些寫好降書。」

劉聞慰沉默疑慮,固執而不肯寫,於是就未具寫文書條款。

慕容白曜不久就派著作佐郎許赤虎晚上去到梁鄒城南門下,告訴城樓上的人說:「你去對劉休賓說,為什麼派尹文達一再來造訪慕容僕射,答應送交降書,歸誠於我魏國,竟然言而無信,違期不來!」於是門上的人一大聲向城內傳告,城中人全都知道了,就互相維繫保持,想要投降也辦不到,人們都說:「劉休賓父子兩人,要把我們城內的人去交換榮顯的地位。」

不久梁鄒城受到圍一逼一,經過一冬一春。

直到歷城投降以後,慕容白曜派崔道固之子崔景業與劉文曄一起去到城下。

劉休賓知道崔道固已經投降,便出城請命歸降。

慕容白曜遣送劉休賓和城中素有名望的十餘人,全都到代都作為門客。

直到朝廷設立平齊郡,就把梁鄒之民置為懷寧縣,以劉休賓為縣令。

劉休賓死於延興二年(472)。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魏書白話版
序紀太祖道武帝紀太宗明元帝紀世祖太武帝紀高宗文成帝紀顯祖獻文帝紀高祖孝文帝紀世宗宣武帝紀肅宗孝明帝紀敬宗孝莊帝紀孝靜帝紀文成文明皇后馮氏傳宣武靈皇后胡氏傳元叉傳元孝友傳元澄傳廢太子元恂傳穆崇傳王建傳(附王斤傳)安同傳安頡傳於烈傳(附於祚傳)於忠傳崔逞傳封回傳封軌傳公孫表傳張濟傳李先傳賈秀傳王洛兒傳崔浩傳李順傳司馬休之傳(附司馬文思傳)司馬楚之傳司馬悅傳刁雍傳李韶傳李神俊傳陸俟傳陸睿傳源賀傳源懷傳源子恭傳酈范傳毛修之傳劉休賓傳劉文曄傳房法壽傳房伯玉傳房景先傳伊..傳苟頹傳薛虎子傳宇文福傳費穆傳韋珍傳蘇湛傳裴宣傳李斤傳盧淵傳盧昶傳高允傳尉元傳慕容白曜傳皮豹子傳呂羅漢傳胡叟傳闞[馬因]傳劉[日丙]傳李孝伯傳李沖傳游雅傳游明根傳游肇傳劉芳傳鄭羲傳高佑傳崔挺傳楊播傳楊椿傳劉昶傳蕭寶夤傳韓麒麟傳韓顯宗傳李彪傳王肅傳宋弁傳郭祚傳邢巒傳李平傳崔光傳甄琛傳崔休傳劉藻傳(附劉紹珍傳)傅永傳傅豎眼傳(附傅融等傳)裴叔業傳夏侯道遷傳李元護傳席法友傳江悅之傳李苗傳奚康生傳楊大眼傳崔延伯傳爾朱榮傳爾朱兆傳爾朱世隆傳爾朱天光傳張烈傳宋翻傳辛雄傳辛纂傳高謙之傳(附高子儒、高緒傳)高道穆傳孫紹傳張普惠傳成淹傳(附成霄傳)范紹傳董紹傳鹿張熠傳朱瑞傳叱列延慶傳斛斯椿傳賈顯度傳樊子鵠傳賀拔勝傳侯莫陳悅傳侯淵傳綦俊傳山偉傳李琰之傳祖瑩傳常景傳馮熙傳高肇傳(附高植傳)胡國珍傳陳奇傳劉獻之傳孫惠蔚傳董征傳刁沖傳李業興傳溫子升傳趙琰傳王崇傳朱長生傳宋世景傳(附宋季儒傳)李洪之傳酈道元傳眭誇傳馮亮傳李謐傳殷紹傳江式傳徐謇傳王顯傳蔣少游傳(附郭善明等傳)姚氏婦楊氏傳苟金龍妻劉氏傳王睿傳趙修傳茹皓傳侯剛傳宗愛傳趙黑傳(附趙熾傳)劉騰傳劉聰傳石虎傳(附石世等傳)慕容垂傳苻堅傳姚興傳司馬德宗傳(附司馬德文傳)桓玄傳馮文通傳劉義隆傳(附劉劭、劉駿傳)蕭衍傳沮渠牧犍傳(附沮渠秉等傳)高句麗傳勿吉傳蠕蠕傳高車傳自序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