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因證治》卷三 第二十八節宿食留飲(附痰飲):【脈】寸口脈浮大,按之反澀,尺中亦微而澀,故有食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脈因證治》卷三 第二十八節宿食留飲(附痰飲)

脈因證治

卷三 第二十八節宿食留飲(附痰飲)

第二十八節宿食留飲(附痰飲)

【脈】寸口脈浮大,按之反澀,尺中亦微而澀,故有食痰。

寸口脈緊如轉索,左右無常者,有宿食。

脈滑而數者,實也,有宿食,當下之。

脈浮而滑者,宿食;下利不欲食者,宿食。

脈沉,病若傷寒者,宿食、留飲,宜下之。

脈短疾而滑者,酒病。

脈浮細而滑者,傷飲。

【因】飲食自倍,腸胃乃傷。

復加之,則胃化遲難,故宿食、留飲。

飲,水也,無形之氣也。

因而大飲則氣逆,形寒飲冷則傷肺。

病則為咳滿水洩,重而為蓄積。

食者,物也,有形之血也。

因而食飽,筋脈橫解,腸為重,或嘔或吐或下利。

【證治】《千金》雲,胃中有癖,食冷物則痛不能食,有熱物則欲食。

大腹有宿食,即寒凜發一熱如瘧狀。

小腹有宿食,當暮發一熱,明旦復止。

《三因》云:有飲在中脘則嘈,有宿食則吞酸。

李論戊己火衰,不能制物,食則不消,傷其太一陰一,填塞悶亂,兀兀欲吐。

甚則心胃大痛,犯其血也。

治宜分寒熱輕重。

如初得上部有脈,下部無脈,其人當吐,不吐即死,宜瓜蒂散。

輕則內消,縮砂、炒曲等是也。

重則除下,承氣湯是也。

寒則溫之,半夏、乾薑、三稜、莪術是也。

熱則寒之,大黃、黃連、積實、麥芽是也。

飲則下行,或大飲而氣逆,或寒冷而傷肺。

病則喘咳痰涎、水腫。

輕則宜取汗、利小一便,使上下分消其濕,解醒湯、五苓散、半夏、術、枳殼之類是也。

重則為蓄枳、為滿者,三花、神是也。

張論飲食不消,分貧富而治之。

富者,乃膏粱太過,以致中脘停留,脹閉痞膈,醋心,宜木香導飲丸主之。

貧者,乃動作過勞,飲食粗,酒食傷之,以致身腹滿悶,時吐酸水,宜進食丸主之。

又有重者,病證同太一陰一傷寒,止脈沉,可與導飲丸治之。

又論,留飲,蓄水而已,雖有四、有五之說,止一證也。

夫鬱憤而不伸,則肝氣乘脾之氣而不流,亦為留飲。

肝主慮,久不決,則氣不行。

脾主思,久則脾結,亦為留飲。

因飲水,脾胃久衰,不能布散,亦為留飲。

飲酒過多,胞經不及滲洩,亦為留飲。

渴飲冷水,乘快過多,逸而不動,亦為留飲。

夫水者,一陰一物也。

但積水則生濕,停酒則滿,燥久而成痰,左脅同肥氣,右脅同息賁,上入肺則嗽,下入大腸則瀉,入腎則湧,在太一陽一為支飲,皆內氣逆得之。

故濕在上者,目黃面浮;在下者,股膝腫滿;在中者,支飲痞膈痰逆;在一陽一不去,久而滯氣;在一陰一不去,久而成形。

宜治以導水、禹功,調以五苓、葶藶、椒目,逐水為全矣。

有傷西瓜,冷水、羊一乳一寒濕之物,宜白朮(二錢)、川烏(五分)、防風(一錢)、丁香(一枚)、甘草(炙,一錢。

)傷羊肉面濕一熱之物,宜白朮、黃芩、黃連(各七錢)、大黃(二錢)、甘草(炙,五分)。

如心下痞,枳實;腹痛,白芍葯(一錢);腹脹,濃樸;胸中不利,枳殼;胸中寒,陳皮;渴者,白茯苓;腹中窄,蒼朮;體肢沉重,蒼朮。

大抵傷冷物,以巴豆為君;傷熱物,以大黃為君。

枳實(半兩)白朮(一兩)曲丸。

木香、檳榔、青皮,此三味氣滯加之;大黃、黃芩、黃連,此三味,濕一熱加之;蘿蔔子、黃連、澤瀉,伏濕痞悶加之;梔子,病後食傷加之;半夏、豆粉,濕面油膩加之;草豆蔻、稜、莪,傷冷硬加之;乾薑,傷水加之;縮砂、丁香,心胃痛加之;人參,傷胃加之。

解酲湯治傷酒。

白豆蔻砂仁生薑葛花(各半兩)白茯苓豬苓(去皮)陳皮(去白)人參白朮(各一兩半)青皮(三錢)神曲(炒)澤瀉(各二錢五分)木香(五分)上為末,白湯送下。

秘方治胃中有物,惡食。

二陳湯,加白朮、山楂、川芎、蒼朮、神曲(炒)。

神丸治留飲、懸飲,脈弦。

又治脈伏,其人欲自利,難利,心下續堅滿。

此為留飲欲去故也。

茯苓桂術湯治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

茯苓官桂白朮甘草大青龍湯治溢飲體痛,當發其汗。

麻黃(七錢)官桂甘草(各二錢五分)石膏(雞子大)杏仁半夏(濕加)澤瀉湯治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

支飲不得息,加葶藶、棗。

樸黃湯治支飲胸痛。

大黃濃樸(各等分)。

二陳湯、小半夏湯治嘔家本渴,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飲故也。

治先渴卻嘔,水停心下,此屬飲,加茯苓。

五苓散治瘦人,臍下有悸者,吐涎沫而顛眩,水也。

亦治停痰宿水。

破飲丸治五飲結為癰瘕,支飲胸滿吐逆,心內隱痛。

大能散氣。

蓽茇胡椒丁香縮砂青皮烏梅木香蠍梢巴豆(去油)以青皮同巴豆,浸漿水一宿,漉出,同炒,青皮焦,去豆。

將浸水淹烏梅肉,炊一熟飯,研細為膏。

薑湯送下五七丸。

控涎丹治患胸背、手足、頸項、腰胯隱痛不忍,連筋骨牽釣痛,坐臥不安,時走易。

甘遂大戟(紅牙)白芥子(真)上粉丸,梧子大,白湯送下。

痰飲證狀或咳或喘,或嘔或洩,眩暈嘈煩,忪悸,寒熱疼痛,腫滿攣癖,癃一閉痞膈,如風如癲。

懸飲者,水飲在脅下,咳唾引痛。

溢飲者,飲水流於四肢,當汗不汗,身一體疼痛重。

支飲者,嘔逆倚息,短氣不得臥,其形如腫。

痰飲者,其人素盛今瘦,腸間漉漉有聲。

留飲者,背寒如手大,或短氣而渴,四肢歷節疼痛,脅下痛引缺盆。

伏飲者,膈滿咳喘嘔吐,發則寒熱,腰背痛,目淚惡寒振振然。

懸飲當下,溢飲當汗,支飲隨證汗、下之,痰飲宜溫之,從小一便去之。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脈因證治
序言 自序卷一 第一節卒屍卷一 第二節痺卷一 第三節痙卷一 第四節痿卷一 第節五厥卷一 第六節傷寒卷一 第七節卷一 第八節霍亂卷一 第九節瘟病卷一 第十節傷暑卷一 第十一節瘧卷一 第十二節疸卷一 第十三節勞(勞極煩熱勞瘵)卷二 第十四節熱卷二 第十五節吐衄下血卷二 第十六節下利卷二 第十七節洩卷二 第十八節自汗頭汗卷二 第十九節淋(附小便不禁腎臟風)卷二 第二十節頭目痛(附腦痛、眉骨痛)卷二 第二十一節眩暈卷二 第二十二節心腹痛卷二 第二十三節腰痛(附腰胯腫痛、腰軟)卷二 第二十四節肩背痛(附腰髀痛)卷二 第二十五節脅痛(附身體痛)卷二 第二十六節逆痰嗽卷二 第二十七節喘(附哮)卷三 第二十八節宿食留飲(附痰飲)卷三 第二十九節噯氣吞酸嘈雜(附氣)卷三 第三十節積聚卷三 第三十一節消渴卷三 第三十二節痞卷三 第三十三節腫脹卷三 第三十四節嘔吐噦卷三 第三十五節噎膈卷三 第三十六節瘡瘍卷三 第三十七節癰疽卷四 第三十八節乳癰卷四 第三十九節瘰卷四 第四十節發斑卷四 第四十一節丹疹卷四 第四十二節金瘡(附油火刀犬等傷)卷四 第四十三節傾仆卷四 第四十四節百藥中傷卷四 第四十五節癲狂卷四 第四十六節驚悸卷四 第四十七節疝卷四 第四十八節腳氣卷四 第四十九節蟲(附狐惑)卷四 第五十節喉痺卷四 第五十一節口卷四 第五十二節舌卷四 第五十三節目卷四 第五十四節耳卷四 第五十五節鼻卷四 第五十六節齒卷四 第五十七節結燥卷四 第五十八節痔漏卷四 第五十九節婦人產胎卷四 第六十節帶下卷四 第六十一節經候卷四 第六十二節崩漏卷四 第六十三節小兒證卷四 第六十四節雜證卷四 第六十五節雜治卷四 第六十六節髒證卷四 第六十七節七情證卷四 第六十八節雜脈寸卷四 第六十九節察視卷四 第七十節汗脈沉微、細弱不可汗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