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因證治》卷二 第十六節下利:【脈】脈滑按之虛絕者,必下利,寸脈反浮數,尺中自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脈因證治》卷二 第十六節下利

脈因證治

卷二 第十六節下利

第十六節下利

【脈】脈滑按之虛絕者,必下利,寸脈反浮數,尺中自澀,必下清膿血。

脈沉弦者,下重,其脈小大者,為未止。

脈數,若微發一熱,汗自出者,自愈;設脈復緊者,必為未解。

脈微,若數者令自止,雖發一熱不死;脈反弦,發一熱,身汗出,自愈。

脈絕手足厥,灸之手足溫者生;若脈不還,反微喘者死。

脈遲而滑者,實也。

利未止,當下之;數而滑者,有宿食,當下之。

腸下白沫,沉則生,浮則死。

腸下膿血,懸絕者死,滑大生。

又沉小流連者生,數大有熱者死。

腸轉筋,脈極數者死。

凡諸痢洩注,脈沉小者生,浮大者死。

身熱者死。

或譫語,或腹堅痛,脈沉緊者,可下;遲者,可溫之。

下痢不欲食,有宿食;腸滿痛,為寒食;腸堅心下堅,為實,皆可下。

下痢脈遲,緊痛腸鳴,心急大孔痛,皆可溫。

傷寒下痢,三部無脈,尺中時小見,脈再舉頭者,腎氣也。

形損脈不至者死。

【因】風濕一熱論之,則火盛而金去,獨木火旺而脾土損矣。

輕則飧洩,身熱脈洪,谷不能化;重則下利膿血。

經曰:春傷於風,夏必飧洩。

又曰:諸下利,皆屬於濕。

又曰:下利稠粘,皆屬於火。

又曰:利下膿血,皆屬滯下。

【證】前證,皆熱證、實證也。

忌用龍骨、石脂、粟殼等劑。

虛證洩利,水谷或化或不化,並無努責,惟覺睏倦,脈弦澀者是也。

宜溫補之。

【治】治法,重則大黃湯主之,輕則黃芩芍葯湯主之。

後重則宜下,乃有物結墜。

裡熱脈洪甚,宜下;若脈洪大甚,不宜下也。

又大腸經氣不宣,加木通、檳榔、木香。

腸痛則宜和,胃氣不和,當以茯苓、歸、芍和之。

身重則除濕,脈弦則去風。

風氣因動屬於內,大柴胡湯主之。

血膿稠粘,以重藥竭之,熱甚故也。

身冷自汗,以毒一藥溫之。

有暴下無聲,身冷自汗。

小一便清利,大便不禁,氣難布息,脈沉微,喘吐,雖有裡急後重,謂寒邪在內而氣散也。

可溫藥而安,則漿水散是也,屬少一陰一。

風邪在內縮,宜汗之也。

有厥一陰一下利不止,脈沉而遲,手足厥逆,涕唾膿血,此難治,宜麻黃湯、小續命湯平之。

法曰:謂有表邪縮於內,當散表邪而安矣。

李用升舉之法亦然。

溏為利,宜溫之。

謂利有結糞,屬太一陰一。

有裡者下之。

或後重,或食積與氣墜,下之。

在上者湧之。

或痰氣在上,湧之安;在下者,竭之。

大法,去者送之,盛者和之,過者止之。

假如惡寒熱,腹不痛,加苓為主;痛甚,加當歸,倍芍。

如見血,加連;或發一熱惡寒,非芩不止,上部血也。

如惡寒脈沉腰痛,或白痢下痛,或血,非連不止,中部血也。

或惡寒脈沉,先血後便,非地榆不止,下部血也。

痢下,有風、濕、熱、寒、虛,滯下、噤口痢、疳痢、瘵痢、濕蝕瘡,病同而因異。

血痢,有瘀血、血枯、肺痿、風血酒痢,證同而因異。

洩痢是積辨洩痢有期,或久亦然,或久神不悴亦然,宜逐去之,此名滯下。

有一人,年六十。

憂患滯下褐色,腹微痛,後重頻並,食大減,身微熱,脈弦而澀,似數稍長。

非滯下,乃憂患所致,心血虧脾弱也。

以四物、四君合而治之愈。

有一人,年三十,奉養濃。

秋間患滯下,腹大痛,左脈弦大似數,右脈亦然,稍減,重取似緊。

此乃醉飽後吃寒涼,當做虛寒治之,遂以四物,桃仁、紅花,去地黃,加參、術、乾薑,煎入薑汁、茯苓,一月而安。

黃芩芍葯湯治洩痢腹痛,後重身熱,脈洪疾。

芍葯黃芩(各一兩)甘草(五錢)痛加桂少許。

大黃湯治前證重者。

大黃一兩,酒浸半日,煎服,以利為度。

芍葯湯治下痢膿血,裡急後重。

行血則便膿自安,調氣則後重自除。

芍葯(一兩)當歸黃連(各半兩)甘草(炒)木香檳榔桂枝(各二錢)黃芩(半兩)大黃(三錢)白朮芍葯湯治脾受濕,水洩微滿,困弱,暴下無數。

白朮芍葯(各一兩)甘草腹痛甚,加芩桂;脈弦頭痛,加蒼朮、防風;下血,加蒼朮、地榆,癢則同上;如心下痞滿,加枳實。

黃連湯治大便下血,腹中不痛,謂之濕毒下血;腹中痛,謂之熱毒下血。

當歸(半兩)大黃(二錢半,熱毒加之)芍葯桂(腹痛加之)訶子散治虛滑,久不已。

黃連(三錢)木香(半兩)炙甘草(三錢)訶子皮(生、熟各半兩)白朮芍葯湯送下。

桃花湯治冷痢腹痛,下魚腦白物。

赤石脂()乾薑(炮)餅丸,飲下。

漿水散治暴洩如水,身冷脈微氣少,甚者加吐、急痛。

半夏(一兩)炮附子乾薑(五錢)桂枝(五錢)炙甘草(三錢)良姜(二錢半)上為末,三五錢,漿水二盞,煎半,和滓熱服。

小續命湯治風積痢。

龍芽草劉寄奴椿皮丸治風邪內陷。

香連丸止痢。

燥濕和血湯治腸下血,合作一派,腹中大痛。

此乃一陽一明氣沖,熱毒所作也。

以下出李。

地黃(生、熟各半兩)牡丹皮(半錢)白芍(一錢半)當歸(二錢)甘草(生半錢,熟一錢)黃(一錢)升麻(七錢)蒼朮秦艽肉桂(各三錢)橘皮(二錢)作一服。

升麻補胃湯治前證,腹中不痛,腰沉沉然,乃一陽一明、少一陽一經一血證,名濕毒下血。

效過老人久痢。

升麻(一錢)羌活(二錢)獨活柴胡防風(各五分)葛根(三錢)肉桂(少許)白芍(一錢半)當歸(三錢)丹皮(半錢)地黃(生、熟各半錢)炙甘草(半錢)黃(一錢)槐花(治濕毒)青皮作兩服。

益智和中湯治前證,腹中痛,皮惡寒,脈俱弦,按之無力,關甚緊弦,肌表一陽一分涼,喜熱熨,為內寒明矣。

升麻(一錢半)葛根(半錢)白芍(一錢半)炙甘草(一錢)桂皮(四錢)益智(五分)當歸(一錢)黃(一錢)牡丹皮(炙)柴胡半夏(各五分)乾薑(炒)肉桂(一錢)茯苓湯治傷飲冷水,變成白痢,腹內痛,減食。

茯苓(六錢)澤瀉(一錢)當歸(四錢)蒼朮(二錢)生薑(二錢)黃芩(三錢)肉桂(二錢)豬苓(六錢)甘草(半兩,炙)芍(一錢半)升麻柴胡(各二錢)止痢神丸川黃連茱萸粟殼(清泔浸三日。

又酒浸七日,炒干,同上二味,同此制)上末為丸。

熱則甘草湯下,寒薑湯下八十丸。

小柴胡去參湯渾身熱,挾外感。

沒一乳一丸治瘀血痢。

一乳一香沒藥桃仁滑石佐以木香、檳榔。

蘇木湯下。

保和丸治食積痢。

噤口丹治噤口痢,嘔不納食;亦治痢吐食。

枇杷葉(十張,蜜炙)縮砂(十個,末)熟蜜調,抹口上。

半夏(四錢)人參(八錢)姜煮干,焙末。

以姜粉入香附,丸服,連多加參煎呷。

大承氣湯治下痢不欲食。

許學士云:凡痢病腹痛,以白芍、甘草為君、歸、術為佐。

見血前後,以三焦熱論。

凡治痢病,小一便清白不澀為寒,赤澀為熱。

又法,完谷不化而色不變,吐利腥穢,沉沏清冷,小一便清白不澀,身涼不渴,脈微細而遲者,寒也。

谷雖不化而色變非白,煩渴,小一便赤黃而或澀者,熱也。

凡谷消化,無問他證及色,便為熱也。

寒洩而谷化者,未之有也。

傷食,微加大黃;腹脹,川樸;渴者,白茯苓;腹痛,白芍、甘草為主。

冬月,白芍葯一半、白朮一半;夏月,制黃芩。

先見膿血,後見大便者,黃柏為君,地榆為佐,加歸尾;先見大便而膿血者,制芩、歸梢;膿血相雜下者,制連;大便腹不痛,白芍半之;身倦。

目不欲開,口不能言,黃、人參;沉重者,制蒼朮;不思食者,木香,藿香。

余同上。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脈因證治
序言 自序卷一 第一節卒屍卷一 第二節痺卷一 第三節痙卷一 第四節痿卷一 第節五厥卷一 第六節傷寒卷一 第七節卷一 第八節霍亂卷一 第九節瘟病卷一 第十節傷暑卷一 第十一節瘧卷一 第十二節疸卷一 第十三節勞(勞極煩熱勞瘵)卷二 第十四節熱卷二 第十五節吐衄下血卷二 第十六節下利卷二 第十七節洩卷二 第十八節自汗頭汗卷二 第十九節淋(附小便不禁腎臟風)卷二 第二十節頭目痛(附腦痛、眉骨痛)卷二 第二十一節眩暈卷二 第二十二節心腹痛卷二 第二十三節腰痛(附腰胯腫痛、腰軟)卷二 第二十四節肩背痛(附腰髀痛)卷二 第二十五節脅痛(附身體痛)卷二 第二十六節逆痰嗽卷二 第二十七節喘(附哮)卷三 第二十八節宿食留飲(附痰飲)卷三 第二十九節噯氣吞酸嘈雜(附氣)卷三 第三十節積聚卷三 第三十一節消渴卷三 第三十二節痞卷三 第三十三節腫脹卷三 第三十四節嘔吐噦卷三 第三十五節噎膈卷三 第三十六節瘡瘍卷三 第三十七節癰疽卷四 第三十八節乳癰卷四 第三十九節瘰卷四 第四十節發斑卷四 第四十一節丹疹卷四 第四十二節金瘡(附油火刀犬等傷)卷四 第四十三節傾仆卷四 第四十四節百藥中傷卷四 第四十五節癲狂卷四 第四十六節驚悸卷四 第四十七節疝卷四 第四十八節腳氣卷四 第四十九節蟲(附狐惑)卷四 第五十節喉痺卷四 第五十一節口卷四 第五十二節舌卷四 第五十三節目卷四 第五十四節耳卷四 第五十五節鼻卷四 第五十六節齒卷四 第五十七節結燥卷四 第五十八節痔漏卷四 第五十九節婦人產胎卷四 第六十節帶下卷四 第六十一節經候卷四 第六十二節崩漏卷四 第六十三節小兒證卷四 第六十四節雜證卷四 第六十五節雜治卷四 第六十六節髒證卷四 第六十七節七情證卷四 第六十八節雜脈寸卷四 第六十九節察視卷四 第七十節汗脈沉微、細弱不可汗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