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因證治》卷三 第三十七節癰疽:【脈】數,身無熱,內有癰也。脈數必當發一熱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脈因證治》卷三 第三十七節癰疽

脈因證治

卷三 第三十七節癰疽

第三十七節癰疽

【脈】數,身無熱,內有癰也。

脈數必當發一熱,而反惡寒,若有痛處,當發其癰。

脈數而虛,咳唾涎沫,為肺痿;脈數而實,或滑,咳則胸中隱痛,為肺癰。

脈緊而數,膿為未成;緊去但數,膿為已成。

脈滑而數,小腹堅滿,小一便或澀,或汗,或寒,為腸癰。

設脈遲緊聚為瘀血,下血則愈;設脈洪數,膿為已成。

腸癰,脈滑為實,數為熱。

衛數下降,營滑上升,營衛相干,血為敗濁,皆濕一熱之所為也。

死之地分伏兔、腓、背、髒俞、項上、腦、髭、鬢、頤。

【因】火之毒,氣結之毒,從虛而出也,薄處先穿之義。

師全用補。

蓋濃味之火,氣鬱之結,壅滯經絡,或引痰飲,血為之滯,氣為之亂,積久從虛而出其經也。

夫一陰一滯於一陽一則癰,一陽一滯於一陰一則疽。

氣得淤而郁,津一液稠粘,為痰、為飲,而久滲入肺,血為之濁,此一陰一滯於一陽一也。

血得邪而郁,隧道阻隔,積久結痰,滲出脈外,氣為之亂,此一陽一滯於一陰一也。

肺痿,熱在上焦。

肺癰,乃風傷於衛,熱過於營,血為凝滯,蓄結成癰。

囊癰,乃濕一熱下一注也。

有作膿者,此濁氣順下,將流入滲道,因一陰一氣虧水道不利而然。

膿盡乃安。

骨疽,因濃味及酒後涉水得寒,故熱邪深入髀樞一穴一左右,積痰老血,相搏而成也。

內疽,因飲食之火。

七情之火,相郁而發,在腔子而向裡,非於腸胃肓膜也。

以其視之不見,故名之曰內。

【證】肺痿病,多涎唾,小一便反難而數,大便如豚腦,欲咳不咳,咳出干沫,唾中出一血,上氣喘滿,或燥而渴者,寸口脈數而虛,按之澀。

肺癰病,咳逆上氣,濁吐出如粥,膿血,胸中隱痛。

又咳膿血口燥,或喘滿不渴,唾沫腥臭,時時振寒,寸口脈數而實,按之滑。

腸癰病,小腹重,強按則痛,堅滿如腫,小一便數似淋或澀,或自汗,復惡寒。

又身甲錯,腹皮急,按之濡如腫狀,腹如聚積,按之痛如淋,小一便自調。

甚則腹脹一大,轉側聞水聲,或繞臍生瘡,或膿從臍出。

背癰脈數,身無熱而反惡寒,若有背痛處,發其癰。

附骨疽與白虎、飛一屍一、歷節皆相似。

歷節,走注不定;白虎飛一屍一,痛淺,按之便減,亦能作膿;附骨疽,著骨而生,痛深,按之無益。

【治】法宜補氣血,瀉火散氣。

初覺,可清熱拔毒;已潰,則拔毒補氣。

用分經絡氣血多少,可補可驅毒,如少一陽一分,少血多氣,宜補。

千金內托散內托之名,使氣充實,則膿如推出也。

羌活獨活本(各一錢五分)防風(身梢)歸梢(各五分)歸身(四錢)連翹(三錢)黃芩(酒炒)黃人參甘草(各一錢半,生用五分)陳皮蘇木五味(各五分)黃柏(酒炒)知母(酒炒)生地(酒制)黃連(酒制,各一錢五分)漢防己(酒制)桔梗(各五分)山梔(二錢)豬苓(二錢,去皮)麥冬(二錢,去心)大黃(酒制,三錢)作兩服煎。

驗方有婦人年七十,一性一好酒,形實一性一急,腦生疽,脈緊急,切之澀。

錦紋大黃(酒炒)、人參(酒熟)、每一錢,薑汁煎服。

驗方有人年五十,形實色黑,背生紅腫,近骨下痛甚,脈浮數而洪緊,食亦大嘔,時冬月。

麻黃桂枝(冬月用之)生附(脈緊用之)黃柏(酒炒)栝蔞甘草節羌活青皮半夏人參黃姜煎。

驗方治初生一切瘡、癤、癰、疽、發背,服之殊效。

亦能下死血。

大黃甘草辰砂血竭酒下。

解毒丹治一切發背、癰、疽、金石毒。

紫背車螯大者,鹽泥固濟,紅,出火毒,甘草膏丸,甘草湯下。

惡物,用寒水石紅入翁,沉井中,臘豬油調敷。

又方以輕粉為佐,又以燈草為佐,散腫消毒,輕者可杖。

清涼膏治發背。

當歸白芷木鱉肉白芨白蘞(各一兩)一乳一香(研)膩粉(少許)白膠(少許)黃丹(五兩)麻黃(七兩)上煎前六味,候紫色去之,入槐、柳枝各七寸,再煎,入丹,臨時入下。

三生散治漫腫光色附骨癰,如神。

露蜂房蟬蛻頭髮(各等分)燒灰存一性一,三錢,研細酒下。

曾用五灰膏,敷一宿,待惡肉腐,以刀去之盡,以香油蘸在錦上,紐干復之。

待好肉如巖合狀,方可以收口,用龍骨、白蘞、一乳一、沒等藥敷之。

內疽用四物湯加減服之。

有人一性一急味濃,在脅下一點痛,每服熱燥之藥,脈輕則弦,重則芤,知其痛處有膿,因作內疽病治之。

甘草乾薑人參治肺痿。

甘草(四兩)乾薑(二兩)人參(一兩)大棗(三個)煎服。

小青龍湯治肺癰,先解表之邪也,此治腫瘍之法也。

葶藶大棗瀉肺湯治癰疽,喘不得臥也。

葶藶炒黃研,丸彈子大。

水三升,入棗先煎二升,去棗入葶藶,煎至一升,頓服之。

先進小青龍湯三服,後進此。

桔梗湯治咳胸滿,唾如米粥,當吐膿血。

甘草桔梗(各一兩)葦一莖一湯治咳有微熱,胸中甲錯,此治潰瘍之法也。

葦一莖一(二升切)瓜瓣仁薏苡仁(各半斤)桃仁(五十個,去皮尖)煎服。

又方,栝蔞連瓤下煎。

薏苡附子敗醬散治腸癰身甲錯,腹皮急脹,本無積聚,身無熱,脈數者。

附子(炮)敗醬(各二錢)薏苡仁(十個)水煎。

大黃牡丹湯治腸癰,小腹,或偏在膀一胱左右,大如掌,熱,小一便自調,時自汗,脈遲緊,未成膿可下之,膿成不可下。

大黃(四兩)牡丹皮(三兩)芒硝(二兩)瓜子(一個)桃仁(五十個)水煎頓服。

雲母膏有如腹痛,百分不治,脈滑數。

腹微急,脈當沉細,今脈滑數,以雲母膏下之。

雲母膏,丸梧子大。

一百丸,阿膠烊入酒下之。

下膿血為度,可止。

青皮當歸湯(李先生方)治便癰。

青皮防風當歸甘草梢空心煎服。

桃仁承氣湯(張先生方)治便癰。

驗便毒方葫蘆巴末服,川楝灰亦好。

附骨疽方青皮黃柏桂枝(冬加)黃芩(夏加)牛膝(虛加)甘草薑汁麻黃(發不動加)又防風通聖,去硝黃,入生犀角、浮萍末,治骨疽。

癭狀多著肩背。

如堅一硬不可移,名石癭;皮色不變,名肉癭。

如筋脈露結,名筋癭;赤脈交錯,名血癭;隨憂愁消長,名氣癭。

瘤狀隨氣凝結,有骨、筋、肉、膿、血之瘤。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脈因證治
序言 自序卷一 第一節卒屍卷一 第二節痺卷一 第三節痙卷一 第四節痿卷一 第節五厥卷一 第六節傷寒卷一 第七節卷一 第八節霍亂卷一 第九節瘟病卷一 第十節傷暑卷一 第十一節瘧卷一 第十二節疸卷一 第十三節勞(勞極煩熱勞瘵)卷二 第十四節熱卷二 第十五節吐衄下血卷二 第十六節下利卷二 第十七節洩卷二 第十八節自汗頭汗卷二 第十九節淋(附小便不禁腎臟風)卷二 第二十節頭目痛(附腦痛、眉骨痛)卷二 第二十一節眩暈卷二 第二十二節心腹痛卷二 第二十三節腰痛(附腰胯腫痛、腰軟)卷二 第二十四節肩背痛(附腰髀痛)卷二 第二十五節脅痛(附身體痛)卷二 第二十六節逆痰嗽卷二 第二十七節喘(附哮)卷三 第二十八節宿食留飲(附痰飲)卷三 第二十九節噯氣吞酸嘈雜(附氣)卷三 第三十節積聚卷三 第三十一節消渴卷三 第三十二節痞卷三 第三十三節腫脹卷三 第三十四節嘔吐噦卷三 第三十五節噎膈卷三 第三十六節瘡瘍卷三 第三十七節癰疽卷四 第三十八節乳癰卷四 第三十九節瘰卷四 第四十節發斑卷四 第四十一節丹疹卷四 第四十二節金瘡(附油火刀犬等傷)卷四 第四十三節傾仆卷四 第四十四節百藥中傷卷四 第四十五節癲狂卷四 第四十六節驚悸卷四 第四十七節疝卷四 第四十八節腳氣卷四 第四十九節蟲(附狐惑)卷四 第五十節喉痺卷四 第五十一節口卷四 第五十二節舌卷四 第五十三節目卷四 第五十四節耳卷四 第五十五節鼻卷四 第五十六節齒卷四 第五十七節結燥卷四 第五十八節痔漏卷四 第五十九節婦人產胎卷四 第六十節帶下卷四 第六十一節經候卷四 第六十二節崩漏卷四 第六十三節小兒證卷四 第六十四節雜證卷四 第六十五節雜治卷四 第六十六節髒證卷四 第六十七節七情證卷四 第六十八節雜脈寸卷四 第六十九節察視卷四 第七十節汗脈沉微、細弱不可汗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