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因證治》卷二 第十七節洩:【脈】脈疾身多動,音聲響亮,暴注下迫,此一陽一也、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脈因證治》卷二 第十七節洩

脈因證治

卷二 第十七節洩

第十七節洩

【脈】脈疾身多動,音聲響亮,暴注下迫,此一陽一也、熱也。

脈沉細疾,目睛不了了,飲食不下,鼻準氣息,此一陰一也、寒也。

【因】濕多成五洩者,胃洩、脾洩、大腸洩、小腸洩、大瘕洩。

【證治】胃洩,飲食不化、色黃,宜承氣湯。

脾洩,腹脹滿,洩注食嘔吐逆,宜理中湯。

一雲,腸鳴食不化者,經雲脾虛。

大腸洩;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腸鳴切痛,宜乾薑附子湯。

小腸洩,溲便膿血,小腹痛,宜承氣湯。

大瘕洩,裡急後重,數圊不得,一莖一中痛,宜五苓散。

五病治雖不同,其濕一也。

有化寒、化熱之異故也。

虛則無力,不及拈衣而已出,故謂之不禁故也。

溫之、熱之;實則圊不便,虛坐努責,宜下之。

痰積下流,因太一陰一分有積痰,肺氣不得下流降而瘀,大腸虛而作洩,當治上焦,以蘿蔔子等吐之。

水恣洩,乃大引飲,是熱在膈上,水一多入下,胃經無熱不勝。

寒洩,大腸滿而洩溏。

青黛黃芩海石神曲砂仁止瀉丸肉一豆蔻(五兩)滑石(春一兩,夏二兩,秋一兩半)寒,加神曲、砂仁、吳茱萸;熱,加黃連、茯苓;滑,加訶子(煨)。

溫六丸清六丸脾洩丸白朮(二兩,炒)白芍(一兩,酒炒)神曲(一兩半,炒)查子半夏(一兩半)黃芩(半兩,炒)蒼朮虛,加參、術、甘草;裡急後重,加檳榔、木香、荷葉煨飯丸。

黃連一方與乾薑炮各一兩,或加訶、歸,名駐車丸;一方與茱萸各一兩,或加芍葯,又名苦散。

腸鳴,乃濕與熱相搏也;或大熱亦然;或飲水亦鳴。

許論洩瀉有八。

冷瀉,脈微,宜暖藥。

熱瀉,胃中有熱,傷寒多有脈數,宜涼解之。

積瀉,脾脈沉弦,宜逐積。

脾瀉,同上條。

氣洩者,躁怒不常,傷動其氣,肝氣乘脾而洩,脈弦而逆,宜調氣。

飧洩者,春傷於風,肝旺受病而傳於脾,至季夏土而洩,宜瀉肝補土。

驚瀉者,因心受驚,驚則氣亂,心氣不通,水入谷道而洩,心脈散大者,是宜調心利水。

病亟氣敗而瀉者,《素問》云:門戶不要也。

厥逆幽悶,困瀉不止,四肢冷,困軟不能轉側,下洩不知,脈亡一陽一,喘者死。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脈因證治
序言 自序卷一 第一節卒屍卷一 第二節痺卷一 第三節痙卷一 第四節痿卷一 第節五厥卷一 第六節傷寒卷一 第七節卷一 第八節霍亂卷一 第九節瘟病卷一 第十節傷暑卷一 第十一節瘧卷一 第十二節疸卷一 第十三節勞(勞極煩熱勞瘵)卷二 第十四節熱卷二 第十五節吐衄下血卷二 第十六節下利卷二 第十七節洩卷二 第十八節自汗頭汗卷二 第十九節淋(附小便不禁腎臟風)卷二 第二十節頭目痛(附腦痛、眉骨痛)卷二 第二十一節眩暈卷二 第二十二節心腹痛卷二 第二十三節腰痛(附腰胯腫痛、腰軟)卷二 第二十四節肩背痛(附腰髀痛)卷二 第二十五節脅痛(附身體痛)卷二 第二十六節逆痰嗽卷二 第二十七節喘(附哮)卷三 第二十八節宿食留飲(附痰飲)卷三 第二十九節噯氣吞酸嘈雜(附氣)卷三 第三十節積聚卷三 第三十一節消渴卷三 第三十二節痞卷三 第三十三節腫脹卷三 第三十四節嘔吐噦卷三 第三十五節噎膈卷三 第三十六節瘡瘍卷三 第三十七節癰疽卷四 第三十八節乳癰卷四 第三十九節瘰卷四 第四十節發斑卷四 第四十一節丹疹卷四 第四十二節金瘡(附油火刀犬等傷)卷四 第四十三節傾仆卷四 第四十四節百藥中傷卷四 第四十五節癲狂卷四 第四十六節驚悸卷四 第四十七節疝卷四 第四十八節腳氣卷四 第四十九節蟲(附狐惑)卷四 第五十節喉痺卷四 第五十一節口卷四 第五十二節舌卷四 第五十三節目卷四 第五十四節耳卷四 第五十五節鼻卷四 第五十六節齒卷四 第五十七節結燥卷四 第五十八節痔漏卷四 第五十九節婦人產胎卷四 第六十節帶下卷四 第六十一節經候卷四 第六十二節崩漏卷四 第六十三節小兒證卷四 第六十四節雜證卷四 第六十五節雜治卷四 第六十六節髒證卷四 第六十七節七情證卷四 第六十八節雜脈寸卷四 第六十九節察視卷四 第七十節汗脈沉微、細弱不可汗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