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因證治》卷三 第三十節積聚:【脈】來細而附骨乃積。寸口,積在胸;關上,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脈因證治》卷三 第三十節積聚

脈因證治

卷三 第三十節積聚

第三十節積聚

【脈】來細而附骨乃積。

寸口,積在胸;關上,積在臍旁;尺中,積在氣沖。

左積左,右積右,脈兩出,積在中央。

浮而一毛一,按之辟易,脅下氣逆,背相引痛,名肺積。

沉而芤,上下無常處,胸滿悸,腹中熱,名心積。

弦而細,兩脅下痛,邪走心下,足腫寒,名肝積。

沉而急,若脊與腰相引痛,饑見飽減,名腎積。

浮大而長,饑減飽見,腹滿洩嘔,脛腫,名脾積。

寸口沉而結,快而緊,積聚有系痛。

脈弦細微者,為,橫脅下及腹中有橫積。

脈弦,腹中急痛為瘕。

脈細而沉時直者,身有癰腫,若腹中有伏梁。

脈沉小而實者,胃有積聚,不下食,食則吐。

脈沉而緊者,若心下有寒,時痛,有積聚。

關上脈大而尺寸細者,必心腹冷積;遲而滑,中寒有症。

脈弦而伏,腹中有症,不可轉也,死。

脈緊,強急者生,虛弱者死,沉者死。

【因】脛寒厥氣則血脈凝澀,寒氣上入腸胃,所以腹脹。

腹脹則腸外之汁沫,迫聚不得散,日以成積。

又盛食多飲,起居過度,腸胃之絡傷,則血溢於腸外,腸外有寒汁沫,與血相搏,則氣聚而成積。

又外中於寒,內傷於憂怒,氣則上逆,上逆則六不通,濕氣不行,凝血蘊裹,津一液凝澀,滲著不去而成積。

又生於一陰一,蓋憂思傷心,重寒傷肺,忿怒傷肝,醉以入房,汗出當風傷脾,用力過度入房,汗出入一浴傷腎,皆髒氣不平,凝血不散,汁沫相搏,蘊結而成積矣。

又有食積、酒肉積、水積、涎積、血積、氣積,皆因偏一愛一,停留不散,日久成積塊。

在中為痰飲,在右為食積,在左為血積。

【證】蓋積、聚之源則一。

其在髒者,始終不移為積;其在腑者,發痛轉移,隨氣退出為聚。

積者,繫於髒;聚者,繫於腑。

者,繫於氣;瘕者,繫於血。

病在六腑。

太一陽一利清氣,一陽一明洩濁氣,少一陽一化一精一氣,失常則壅聚不通。

故實而不轉,虛則輸,屬一陽一無形,隨氣往來,在上則格,在下則脹,旁攻兩脅,如有泥塊,易於轉變,故名曰聚。

又有息積者,乃氣息癖滯於脅下,不在臟腑營衛之間,積久形成。

氣不干胃,故不妨食,病者脅下滿,氣逆息難,頻噦不已,名曰息積。

【治法】寒者熱之,結者散之,客者除之,留者行之,堅者削之;消者摩之,鹹以軟之,苦以瀉之;全真氣以補之,隨其所利而行之;酒肉食等積,以所惡者攻之,以所喜者誘之。

五積丸治積塊。

黃連(肝腎五錢,心肺一兩半,脾七錢)濃樸(肝心脾,五錢,肺胃八錢)巴豆霜(五分)川烏(肝肺一錢,腎脾五錢)乾薑(心肝五分,腎一錢五分)茯苓(一錢五分)人參(肝肺腎二錢,心五錢)另研巴豆,旋入和勻,煉蜜丸,梧子大。

微溏為度。

肝積,加柴胡二兩、皂角二錢五分,川椒四錢、昆布二錢、莪術三錢五分。

心積,加茯苓三錢、肉桂一錢、茯神一錢、丹參一錢、菖蒲五錢。

肺積,加桔梗一錢、紫菀一錢五分、天門冬一錢、三稜一錢、青皮一錢、陳皮一錢、川椒一錢五分、白豆蔻一錢。

腎積,加玄胡三錢、苦楝肉三錢、全蠍一錢、附子一錢、澤瀉二錢、獨活三錢、肉桂三錢、菖蒲二錢、丁香五錢。

脾積,加吳萸二錢、澤瀉一錢、茵陳二錢、縮砂二錢、川椒五錢。

秋冬,加制樸一倍,減芩、連服。

人覺熱,加連;覺悶亂,加桂;氣短,減樸。

又有虛人,不可直攻,以蠟匱其藥,又且久留磨積。

肉積,砂、水銀、阿魏;酒積,神曲、麥芽;血積,虻蟲、水蛭、桃仁、大黃;氣積,檳榔、木香;水積,甘遂、牽牛、芫花;涎積,雄黃、膩粉;食積,礞石、巴豆;癖積,三稜、莪術;魚鮮積,陳皮、紫蘇、草果、丁香、桂心;寒冷成積,附、樸、硫黃。

化氣湯治息積癖於腹脅之下,脹滿瘀痛,嘔吐酸水。

縮砂肉桂木香(各一錢)甘草(炙)茴香(炒)丁香青皮(炒)陳皮生薑(炮,各五錢)沉香胡椒(各一錢)上為末,姜、紫蘇湯、鹽、酒調二錢一分。

散聚湯治久氣六聚,狀如瘕,隨氣上下,發作有時,心腹絞痛,攻刺脅腰,喘咳滿悶脹。

半夏檳榔當歸(各三錢)陳皮杏仁肉桂(各二錢)茯苓甘草炮附川芎枳殼吳萸濃樸(制,各一錢)大黃(大便秘加之)三聖膏貼塊。

鍛石(末化者半斤,瓦器炒,令淡紅出,候熱稍減,研之)大黃(一兩,末之,就爐微炒,候涼入桂)桂心(半兩,末,略炒,醋熬成膏,濃攤,貼患處)又方大黃朴硝(各一兩,末。

)大蒜搗膏,貼之亦佳。

張法無憂散治諸積不化。

桂苓白朮散調之。

茶調散治沉積水氣。

木香檳榔丸調之。

千金硝石丸止可磨塊,不令困人,須量虛實。

硝石(六兩)大黃(半斤)甘草人參(各三兩)上為末,以三年苦酒(即好醋也)。

三升,置筒中,以竹片作三片刻,先納大黃攪,使微沸盡一刻,乃下余藥。

又盡一刻,微火熬膏。

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

消塊丸此必審確可用。

三稜莪術(削堅)青皮陳皮(破氣)香附(調氣)桃仁紅花(治血)靈脂(破血)甘草牛膝(死血用)石鹼(破痰塊)二陳湯(皮裡膜外多痰加之)山楂(食塊加之)吳茱萸(炒,一錢五分)益智(炒,一錢五分)葵根白朮(等分)鹼石湯下。

茶癖散石膏黃芩升麻砂糖調服。

治痰塊苦參半夏瓜蒂姜蜜丸。

破塊驗丸吳茱萸黃連木香檳榔桃仁郁李仁又承氣加連、芍、川芎。

干葛湯下。

又栝蔞、半夏、黃連、貝母丸,果效。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脈因證治
序言 自序卷一 第一節卒屍卷一 第二節痺卷一 第三節痙卷一 第四節痿卷一 第節五厥卷一 第六節傷寒卷一 第七節卷一 第八節霍亂卷一 第九節瘟病卷一 第十節傷暑卷一 第十一節瘧卷一 第十二節疸卷一 第十三節勞(勞極煩熱勞瘵)卷二 第十四節熱卷二 第十五節吐衄下血卷二 第十六節下利卷二 第十七節洩卷二 第十八節自汗頭汗卷二 第十九節淋(附小便不禁腎臟風)卷二 第二十節頭目痛(附腦痛、眉骨痛)卷二 第二十一節眩暈卷二 第二十二節心腹痛卷二 第二十三節腰痛(附腰胯腫痛、腰軟)卷二 第二十四節肩背痛(附腰髀痛)卷二 第二十五節脅痛(附身體痛)卷二 第二十六節逆痰嗽卷二 第二十七節喘(附哮)卷三 第二十八節宿食留飲(附痰飲)卷三 第二十九節噯氣吞酸嘈雜(附氣)卷三 第三十節積聚卷三 第三十一節消渴卷三 第三十二節痞卷三 第三十三節腫脹卷三 第三十四節嘔吐噦卷三 第三十五節噎膈卷三 第三十六節瘡瘍卷三 第三十七節癰疽卷四 第三十八節乳癰卷四 第三十九節瘰卷四 第四十節發斑卷四 第四十一節丹疹卷四 第四十二節金瘡(附油火刀犬等傷)卷四 第四十三節傾仆卷四 第四十四節百藥中傷卷四 第四十五節癲狂卷四 第四十六節驚悸卷四 第四十七節疝卷四 第四十八節腳氣卷四 第四十九節蟲(附狐惑)卷四 第五十節喉痺卷四 第五十一節口卷四 第五十二節舌卷四 第五十三節目卷四 第五十四節耳卷四 第五十五節鼻卷四 第五十六節齒卷四 第五十七節結燥卷四 第五十八節痔漏卷四 第五十九節婦人產胎卷四 第六十節帶下卷四 第六十一節經候卷四 第六十二節崩漏卷四 第六十三節小兒證卷四 第六十四節雜證卷四 第六十五節雜治卷四 第六十六節髒證卷四 第六十七節七情證卷四 第六十八節雜脈寸卷四 第六十九節察視卷四 第七十節汗脈沉微、細弱不可汗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