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因證治》卷一 第六節傷寒:【脈】一陽一浮而一陰一弱,謂之傷風。邪在六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脈因證治》卷一 第六節傷寒

脈因證治

卷一 第六節傷寒

第六節傷寒

【脈】一陽一浮而一陰一弱,謂之傷風。

邪在六經俱強,加之風傷一陽一,故浮虛。

一陽一浮,一陰一弱,營氣弱也。

浮緊而無汗,謂之傷寒。

寒傷營,營實則衛虛。

寒傷一陰一,故堅牢。

一陽一緊,邪在上焦,主欲嘔;一陰一緊,邪在下焦,必欲利。

脈浮,頭項痛,腰脊強,病在太一陽一。

脈長,身熱目痛鼻干,病在一陽一明。

脈弦,胸脅痛而耳聾,病在少一陽一。

脈俱沉,口燥舌干,邪在少一陰一。

脈俱微緩,煩滿囊縮,邪在厥一陰一。

脈俱沉細,嗌干腹滿,邪在太一陰一。

脈一陰一陽一俱盛,重感於寒而緊澀,變為溫瘧。

一陰一陽一俱盛,傷寒之脈,前病熱未已,後寒復盛也。

脈一陽一浮滑,一陰一濡弱,更遇於風乘,變為風溫。

一陽一浮而滑,一陰一濡而弱,皆風脈也,前熱未歇,風來乘熱。

脈一陽一洪數,一陰一實大,遇濕一熱兩合,變為溫毒。

洪數、實大,皆兩熱相合。

脈一陽一濡一陰一弱而一陰一弦緊,更遇溫氣,變為溫疫。

病發一熱,脈沉而細,表得太一陽一,名曰痙。

病太一陽一身熱疼,脈微弱、弦芤,名曰中。

病若發汗已,身灼然熱,名曰風溫,風溫為病,脈一陰一陽一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鼾,語難則驚癇,時螈。

若火熏則死。

病水,狂悶,名是一陽一厥。

脈當有神,不問數極、遲敗,當中有力即有神焉。

神者,血氣之先。

傷寒熱甚,脈浮大者生,沉小者死;已汗,沉小者生,浮大者死。

溫病二三日,體熱腹滿頭痛,飲食如故,脈直而疾者,八日死。

溫病八九日,頭身不痛,目不赤,色不變而反利,脈來牒牒,來細強,十二日死。

溫病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

厥汗出,腎脈七八日,不汗躁狂,口舌暴燥焦黑,脈反細或代者死。

八日以上反大熱,死。

邪勝故也。

熱病七八日者死。

熱病得汗,日,脈不躁,喘不數,後三日中有汗。

不汗者,四日死。

熱病脈澀小疾,腹滿一脹一大絕,喘而短氣,大衄不止,腹中疼,死。

熱病脈浮洪身熱甚,死。

熱病脈小疾,咳喘眩悸,奪形肉,身熱,死。

熱病腹脹便血者,死。

熱病脈轉小,身熱甚,死。

熱病脈轉小,身熱甚,咳而便血,目陷,妄言,循衣縫,躁擾不臥,死。

熱病嘔血,咳而煩滿,身黃氣勝也。

身一體如油,正氣脫也。

喘而不休,水漿不下,胃氣盡也。

體麻不仁,營絕也。

熱病喘咳唾血,手足腹腫面黃,振栗不言,名肺絕,死。

丁日死,後仿此。

熱病頭痛嘔,嘔逆吐血,水漿不入口,狂妄,腹大滿,名脾絕,死。

熱病煩滿骨痛,嗌腫不可咽,欲咳不能咳,歌笑而哭,名心絕,死。

熱病僵臥,足不安地,嘔血,血妄行,遺屎溺,名肝絕,死。

熱病喘悸吐逆,骨痛短氣,目視不明,汗如珠,腎絕,死。

太一陽一病,脈反躁盛,是一陰一陽一交,死;得汗,脈靜者生。

少一陰一病,惡寒而蜷,下利,手足死。

又吐利躁逆者,死。

少一陰一病,四逆,惡寒而蜷。

其脈不至,不煩而躁者死。

少一陰一病,下利止而頭眩,時時自冒者死。

又七八日息高者死。

少一陰一病,脈微沉細,但欲臥,汗出不煩,自欲吐,五六日自利煩躁,不得臥寐者死。

若利止,惡寒而蜷,手足溫者,可活。

少一陰一病,下利止,厥逆無脈不煩、服湯藥,其脈暴出者死;微續者生。

傷寒下利厥逆,躁不得臥者死;下利至厥不止者死。

傷寒厥逆,六七日不利,便發一熱而利者生。

汗出利不止者死,有一陰一無一陽一故也。

傷寒五六日,不結胸,腹濡,脈虛,復厥者不可下,下之亡血,死。

熱病不知所痛,不能自收,口幹一陽一熱甚,一陰一頗有寒者死。

熱病在腎,渴,口乾,舌燥黃赤,日夜飲水不知,腹大脹尚飲,目無一精一光者死。

傷寒下利,日十餘行,脈反實者死。

病者脅下素有痞,而下至於臍旁,痛引小腹入一陰一挾筋,為髒結者死。

結胸證具,而煩躁者死。

直視譫語,喘滿者【因】房勞、辛苦之過,腠理開洩,少一陰一不藏,觸冒冬時殺厲之氣,嚴寒之毒。

病,曰傷寒,不即病,寒毒藏於肌膚之間,至春變為溫,至夏變為熱病。

皆腎水涸,春無以發生故也。

皆熱不得發洩,鬱於內,遇感而發,雖曰傷寒,實為熱病。

春病溫疫,夏為熱病及飧洩,秋發瘧,冬生咳嗽,皆因感四時不正之氣,總名之曰傷寒。

【證治】自外而入,內傳經絡。

太一陽一證,頭疼,發一熱惡寒,腰脊強。

脈浮而緊,無汗,謂之傷寒,可汗,宜麻黃湯。

脈緩自汗,謂之傷風,宜桂枝湯。

忌利小一便、重汗、下大便。

一陽一明證,身熱目疼,鼻幹不得臥,不惡風寒而自汗。

尺寸脈俱長,宜白虎湯。

浮沉按之有力,宜大承氣湯。

胃,血也,不主汗、利。

忌汗,利小一便。

少一陽一證,往來寒熱,胸脅痛而嘔,耳聾,脈弦,宜和解之,小柴胡湯。

膽無出入水火之間,下犯太一陽一,汗、下、利皆不可。

忌利小一便,忌汗,忌利大便。

太一陰一證,腹滿咽干,手足自溫,自利不渴,時腹痛,脈沉細,其髒寒,宜四逆湯。

脈浮可汗,宜桂枝湯。

又大實痛,可下,用詳。

忌三法,宜三法,用詳。

少一陰一證,口噤,舌干而渴,脈沉實,宜大承氣湯。

脈沉細遲者,宜用溫之,四逆湯。

身脈沉細而虛,宜瀉心湯。

身熱,煩躁不寧,大小一便自利,脈浮洪無力,按之全無,宜附子瀉心湯。

其吐瀉不渴,脈浮弱,理中湯主之。

渴而脈沉,有力而疾,宜五苓散。

少一陰一證,脈沉發一熱,當汗,麻黃細辛附子湯。

少一陰一證,下利色不青,當溫;色青口燥,當下。

脈弱忌下;厥一陰一證,煩滿而囊縮,大小一便不通,發一熱引飲腹滿,脈俱微沉實,按之有力,當下;無力,當溫。

厥一陰一乃二一陰一交盡,曰厥一陰一,為生化之源,喜溫而惡清。

大抵三一陰一非胃實不可下,此三一陰一無傳經,止胃實可下也。

太一陽一,標本不同。

標熱,太一陽一發一熱;本寒,膀一胱惡寒。

故宜汗。

一陽一明,從中氣。

標一陽一,;本實,妄語。

標一陽一,故宜解肌;本實,故宜下。

少一陽一,標一陽一,發一熱;本火,惡寒。

前有一陽一明,後有太一陰一,故宜和解。

太一陰一,標一陰一;本濕,腹脹滿,或嗌干,身目黃。

從標治則溫;從本治宜洩滿下濕。

少一陰一,標一陰一,爪甲清冷;本熱,脈沉實,口乾渴。

標宜溫,本宜下。

厥一陰一,中氣宜溫;煩滿囊縮,故為熱,宜苦辛下之。

麻黃、桂枝之輩,汗而發之。

葛根、升麻之屬,因其輕而揚之。

三承氣、陷胸之輩,引之。

瀉心、十棗之類,中滿洩之。

在表宜汗,在裡宜下,在半表半里宜和。

表多里少,和而少汗之。

裡多表少,和而微下之。

在上者,吐之。

中氣與脈氣微者,溫之。

脈亦同法,又當求本。

假令腹痛,用桂枝芍葯湯。

何不只用芍葯?卻於桂內加之。

要知從太一陽一中來,故太一陽一為本。

又如結胸,麻黃亦然。

劉法:分病及脈。

以五臟言之,諸在皮者,汗之,麻黃湯內加表之。

在內者,下之。

麻辛附子湯內加下之。

此言藏者,五臟也。

可通經入髒。

物之藏者,腑也,方可下。

麻黃湯,治外證之外,麻黃細辛附子湯,治內證之外。

肝脈外證,善潔,面青,善怒,脈弦,前方加羌活、防風三錢。

內證,滿秘便難,淋溲,轉筋,沉而弦,後方加同前。

心脈外證,面赤,口乾,善笑,脈沉而洪,前方加黃芩、石膏各三錢。

內證,煩心,心痛,掌中熱而噦,脈沉,後方加同前。

肺脈外證,面白,善嚏,悲愁欲哭,脈浮而澀,前方加姜、桂各三錢。

內證,喘咳,洒淅寒熱,脈沉,後方加生薑、桂枝。

脾脈外證,面黃,善噫,善思味,脈浮而緩,前方加白朮、漢防己。

內證,腹脹滿,食不消,怠惰,脈沉。

後方加同前。

腎脈外證,面黑,善恐,脈浮,前方加附子、生薑。

內證,洩如注,下重脛寒,脈沉,後方加同前。

以前外證,皆表之表,汗而發之;內證者,裡之表也,漬形以汗,如脈沉,復有裡證。

為發一熱引飲,便利赤澀,洩下赤水,或秘,按之內痛,此為裡證。

宜速下之,根據方加大黃三錢。

如邪又未盡,復加大黃二錢。

劉、張又相繼論:人多勞役饑飽者,得之火化、火擾。

治之宜以辛涼。

比及年少一性一急勞役之。

表裡證有相似,藥不可差。

傷寒表證,發一熱惡寒而渴,獨頭痛,身熱,目疼,鼻干,不得臥,乃一陽一明經病也,白虎湯主之。

雜證,裡證亦同。

但目赤者,髒一病也。

脈亦洪大,甚則吐血,先有形也。

乃手太一陰一肺不足,不能管領一陽一氣,亦以枸杞、地黃等物治之。

補瀉當察虛實。

假如洪弦相雜,洪,客也,弦,主也。

子能令母實。

又脈弦無表證,是東方實,西方虛也。

又前來者,為實邪。

根據此補瀉,余仿此行之。

表汗,通聖散、雙解散。

半表半里,涼膈散、柴胡湯。

裡下,右手脈實,承氣湯;左手脈實,抵當湯。

不分浮沉,但實可用。

血氣俱實,主三承氣湯;溫,四逆湯、真武湯;解利,五苓散、解毒散、白虎湯、甘露飲、梔子湯;發黃,茵陳湯。

傷寒得傷風脈,傷風得傷寒脈。

假如太一陽一證,頭疼,身熱,自汗,惡風,脈當緩而反緊,是傷風得傷寒脈也。

余以例推之。

桂枝麻黃各半湯、羌活湯尤妙。

吐瓜蒂散:瓜蒂赤小豆豆豉湯下一錢。

結胸,脈浮大者,不可下之,下之必死。

小陷胸湯半夏連(薑汁炒)栝蔞實大陷胸湯炒大黃(五錢)苦葶藶(炒,三錢)芒硝(一錢)杏仁(十二個)丸如彈子大。

每服一丸,入甘遂末三字,蜜半匙,水煎,至半溫服。

六經余證太一陽一痙,汗多熱利,誤下變證。

一陽一明煩躁。

火入於肺,煩也。

火入於腎,躁也,梔子豆豉湯。

宿食加大黃。

狂譫實熱發斑,胃火嘔吐噦。

少一陽一潮熱。

有平旦、日晡之分。

(詳見前。

)太一陰一腹痛,有部分同雜證治。

痞有虛實。

實,便秘,濃樸、枳實。

虛,便利,白芍。

少一陰一心驚悸是雜證。

吐瀉同霍亂證。

治咽喉熱,甘草、桔梗。

寒熱合二方。

下利色青,下;色不青,溫。

渴逆,乃一陰一消一陽一逆,或兼以舌攣,語言不正,昏冒咽痛,大承氣。

厥一陰一,羌活湯。

厥利傷寒,不問何經,辨兩感、傷寒之例。

羌活防風川芎甘草(炙)芩(各一錢)地黃細辛(二錢半)白朮(二錢)如身熱,加石膏四錢;腹痛,加芍葯三錢半;往來寒熱,加柴胡一錢、半夏五錢;心下痞,加枳實一錢;裡證,加大黃三錢,邪去止之。

治疫麻黃(一兩)甘草(一兩半)石膏滑石黃芩白朮(各四兩)煎服表汗。

解利大羌活湯治兩感傷寒。

出李。

防風羌活獨活防己白朮甘草(炙)黃芩黃連蒼朮川芎細辛(各三錢)知母生地黃(各一兩)白芷(一陽一明加之)雙解散混解,不問風、寒。

出張,李、劉皆用。

梔子豉湯出李。

消毒飲治疫癘時毒。

黃芩黃連(各半兩)連翹(一錢)陳皮玄參(各三錢)甘草黍粘子板藍根馬勃(各一錢)人參殭蠶(各一錢)桔梗(三錢)升麻(七錢)柴胡(五錢)薄荷川芎(各五錢)大黃(便硬加之)以水煎服。

傷寒中寒說傷寒為外寒郁內熱。

傷寒面慘而不舒,惡寒不惡風。

中寒謂寒乘其膚腠,不分經絡,疏豁一身,無熱可發,溫補自安。

此胃氣之大虛也。

風濕不可下論春夏之交,病如傷寒,自汗,肢一體重痛轉側難,小一便不利,此名風濕,非傷寒也。

因一陰一雨卑濕,或引飲多有此證,宜多與五苓散,切忌汗、下。

四證類傷寒傷寒,右寸脈緊盛,痞滿。

香港腳如傷寒證,但病起於腳胯。

痰證,嘔逆頭痛,脈浮而滑;痞滿,虛煩不惡寒,不頭痛身疼。

一陽一毒,身重,腰脊痛,狂言,或吐血下利,脈浮大數,咽喉痛唾血,面赤如錦紋,五六日可治。

一陰一毒,身重背強,腹中絞痛,咽喉不利;毒瓦斯攻心,心下堅,嘔逆,唇青面黑,四肢冷,脈沉細緊數,身如打,五六日可治痙太一陽一病,發一熱無汗,反惡寒者,名剛痙。

無汗為表實,惡寒為重感,故名剛痙。

太一陽一病,發一熱有汗,不惡寒者,為柔痙。

表虛傷濕。

其病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脈赤,頭搖,卒口噤,背反張煩躁有熱傳於內,胸中有熱,關前洪數,宜解熱。

有虛,因汗、吐、下,虛協餘熱,身不疼,脈不緊數,宜補之。

又初解,胃弱強食,胃脈浮洪。

苔,皆心經之熱淺深也。

白而滑,乃邪在半表半里也;白而澀,熱在裡也;黃而干,熱在胃也;黑者宜下。

噦皆胃疾,或寒,或妄下之虛。

厥,手足冷。

有寒,有熱。

先熱而後厥者,熱伏於內;先厥而後熱者,一陰一退一陽一氣復;始得之便厥,皆一陽一不足而一陰一勝也,所主為寒。

譫語四證傷寒譫語,屬一陽一明經。

乃胃有熱,脈洪大者是。

宜調胃承氣湯。

身不熱,身困者,謂之鄭聲。

病退人虛,脈和平,宜滋補。

婦人經來,適邪氣乘虛入於血海,左關脈數者,小柴胡湯主之。

有邪祟者,言語涉邪,頗有意思,狀多變,與病相違者是。

氣喘七證傷寒太一陽一證,下之微喘者,內虛外熱故也,宜解其表。

飲水過多,水停心下,胸膈滿而喘者,宜利其小一便。

病本無喘,因藥下之,瀉止而喘,其色已脫,不治。

喘而四逆者,不治。

喘而噫者,不治。

喘而魚口者,不治。

喘而目閉、面黑者,不治。

目瞪四證傷寒至目瞪不省人事,此中風痙證。

以藥開關吐痰,痙退眼開,隨證治之。

傷寒,病已過經,痙退無熱,人困不語,脈和目瞪,謂之戴一陽一,下虛故也。

一陽一毒不解,熱毒之氣伏於太一陽一之經,故使目瞪。

六脈弦勁,漸作魚口,氣粗者死。

太一陰一痰潮,上灌七竅,兩目瞪。

與小兒驚風之類同,下痰則愈。

舌卷唇焦,乃心肝熱極,三焦一精一液不生,可治;舌卷一卵一縮,厥一陰一絕也,必也。

厥一陰一幽悶三證一陰一毒一陽一冷,四肢逆冷,心膈幽悶,默默思睡,脈沉伏者是。

傷寒起,汗下後,又戰汗過多,人困身冷不動者,乏一陽一也。

傷寒未三日,身冷,額上汗出,面赤心煩者,非一陰一毒證,謂之一陰一勝格一陽一。

一陰一氣並於外,一陽一氣伏於內,其脈沉數也。

咽干兩證少一陽一證,口苦咽干,乃膽熱也,小柴胡湯。

少一陰一證,口燥咽干,主腎熱津一液不生,宜下。

惡寒三證發一熱惡寒,發於一陽一。

脈浮數,宜麻黃、桂枝汗之。

無熱惡寒,發於一陰一。

脈沉細。

宜四逆溫裡。

發汗後,反惡寒,氣虛也。

脈微弱,補虛,芍葯附子甘草湯主之。

惡風三證汗出而脈緩,宜桂枝加葛根湯,便遍身潤。

太一陽一病,發汗過多,亡一陽一。

衛虛惡風,當溫其經,宜桂枝加附子湯。

風濕相搏,骨節煩痛,不得屈伸,汗出惡風,不欲去衣,宜甘草附子湯。

汗後發一熱並再傷八證發汗不入格,其病不解,宜再汗之。

發汗後,再傷風邪而熱,宜發汗;再傷風寒而熱,隨證治之。

汗後溫之熱,脈弦小而數者,有餘熱也,宜和解之。

汗後溫之熱,脈靜,身無痛處。

虛熱也,宜平補之。

汗後溫之熱,或渴,或煩,或胸滿,或腹急,有裡證,脈沉數,宜下之。

勞力而再熱,平解勞倦,宜柴胡鱉甲散。

食過而熱者,宜消化其食。

中夏月發一熱惡寒,小一便己洒然一毛一聳,脈弦細而芤遲,宜白虎人參湯。

忌汗、下。

中暑背寒面垢,手足微冷,煩躁引飲,四肢不痛,脈浮,宜五苓、白虎。

中溫,冬月冒寒,至春再感乖常之氣。

風溫先傷風,後傷溫。

頭疼自汗,體重息如喘,但默默欲眠,尺寸脈俱浮。

風溫脈浮,證同前條下。

溫毒汗、吐、下,表未罷,毒邪入髒,身有斑,脈一陽一洪數、一陰一實大。

濕溫,先傷濕,後中暑。

瘟疫眾人一般,脈一陽一虛弱、一陰一弦緊。

潮熱一陽一明,申酉時分也。

胃實宜下,寒熱相繼在他時。

太一陽一病,熱在寅卯;少一陽一,在巳午。

汗自出太一陽一經自汗,營弱衛強也。

中風,太一陽一脈緩;風溫,身重多睡,脈浮緩;風濕,脈沉而細,證同前條下。

少一陰一,咽痛,拘急,四肢疼,厥逆自汗,亡一陽一也。

太一陽一,亡一陽一自汗。

柔痙,同前痙下。

除中者,死。

傷寒六七日,脈遲下利而熱,反與黃芩湯撤其熱,腹中惡冷,當不能食,今反能食,名曰除中。

脾經受邪,則下利而熱,反與黃芩,邪熱未去而胃氣先去。

禁忌厥一陰一心痛發斑,不欲食,食則吐蛔,下則利不止。

諸四肢厥逆,不可下。

五六日,不結胸,腹痛滿,脈虛復厥者,不可下。

當下反汗之,必口爛。

少一陰一脈沉細數,病在裡,忌汗;微者,忌汗。

尺脈弱澀者,不可下之。

太一陰一腹滿,吐,食不下,自利,時腹自痛。

忌下,下之胸下結硬。

脈弱,自便利,雖用下,宜減之。

少一陽一不可汗,忌利小一便,忌利大便。

犯之,各隨上下前後,本變及中變諸變例。

太一陽一小一便不利,不可利之。

利之邪氣入裡不能解。

咽干淋衄,小一便不利,當汗不可汗。

在表不可下,下之動血。

誤犯之成結胸、痞氣。

汗之成血蓄於胸中;當汗而下之,成協熱利。

太一陽一證誤下有八變脈浮者,必結胸。

緊者,必咽痛。

弦者,必兩脅拘急。

細數者,頭痛不止,沉緊者,必欲嘔。

沉滑者,必熱利。

浮滑者,必下血。

一陽一明不當發汗發汗成蓄血,上焦為衄。

不當下而下之,血蓄下焦發狂。

有年老患時熱狂妄,服附者愈,服寒涼者死。

足太一陽一未渴,小一便清者,禁利。

咽干禁汗,成蓄血禁下太早。

已渴者,五苓散。

譫語、潮熱、大渴,宜下。

足少一陽一三禁,胃實可下。

足太一陰一禁下。

足少一陰一脈沉,口燥咽干而渴,禁汗;脈澀而弱,禁下。

三一陰一非胃實,不可下。

治三焦便有膽少一陽一經,作風治不宜汗、下、利小一便。

治心便有腎少一陰一,故本熱標寒,故脈沉細,按之洪大,用承氣湯酒制熱飲是也。

治膀一胱便有小腸太一陽一,故本寒標一陽一,故脈緊數,按之不鼓而空虛,用姜附寒飲頓服。

治肺便有脾太一陰一,故寒因寒用,大黃枳實下之。

治一陽一明純一陽一,大腸喜熱惡清,當以熱治寒也。

絡宜清,當以寒治熱。

許學士解利外感。

傷風者,惡風。

用防風二錢、甘草、麻黃各一錢。

頭痛加川芎,項背腰痛加羌活,身重加蒼朮,肢節痛加羌活,目痛鼻干及痛加升麻;或乾嘔,或寒熱,或脅下痛,加柴胡。

傷寒者,惡寒。

用麻黃二錢、防風、甘草各一錢。

頭沉悶加羌活一錢。

凡治傷寒,以甘草為君,防風、白朮為佐。

是寒宜甘發也,看他證加減。

傷風以防風為君,甘草、白朮為佐。

是風宜辛散也。

其傷寒表證,以石膏、滑石、甘草、知母、蔥、豉之類,汗出即解。

如熱半表半里,與小柴胡,汗出而愈;熱甚,大柴胡與之;更甚,小承氣。

裡熱甚,大承氣,發黃者,茵陳蒿湯下之。

結胸,陷胸湯下之。

內傷,見於右手。

內傷躁作寒已,寒作躁已,不相並,但有間,且晡時必減,乃胃氣得令。

潮作之時,一精一神睏倦,乃其氣不足。

外傷,見於左手。

外傷但無間,且晡時必作劇,乃邪氣盛。

潮作之時,一精一神有餘,乃邪氣勝。

寒邪不能食,風邪能食。

表虛,不作表虛治。

或勞役於涼處解一衣,或一陰一虛新浴,表虛為風寒所遏,切不可妄解表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脈因證治
序言 自序卷一 第一節卒屍卷一 第二節痺卷一 第三節痙卷一 第四節痿卷一 第節五厥卷一 第六節傷寒卷一 第七節卷一 第八節霍亂卷一 第九節瘟病卷一 第十節傷暑卷一 第十一節瘧卷一 第十二節疸卷一 第十三節勞(勞極煩熱勞瘵)卷二 第十四節熱卷二 第十五節吐衄下血卷二 第十六節下利卷二 第十七節洩卷二 第十八節自汗頭汗卷二 第十九節淋(附小便不禁腎臟風)卷二 第二十節頭目痛(附腦痛、眉骨痛)卷二 第二十一節眩暈卷二 第二十二節心腹痛卷二 第二十三節腰痛(附腰胯腫痛、腰軟)卷二 第二十四節肩背痛(附腰髀痛)卷二 第二十五節脅痛(附身體痛)卷二 第二十六節逆痰嗽卷二 第二十七節喘(附哮)卷三 第二十八節宿食留飲(附痰飲)卷三 第二十九節噯氣吞酸嘈雜(附氣)卷三 第三十節積聚卷三 第三十一節消渴卷三 第三十二節痞卷三 第三十三節腫脹卷三 第三十四節嘔吐噦卷三 第三十五節噎膈卷三 第三十六節瘡瘍卷三 第三十七節癰疽卷四 第三十八節乳癰卷四 第三十九節瘰卷四 第四十節發斑卷四 第四十一節丹疹卷四 第四十二節金瘡(附油火刀犬等傷)卷四 第四十三節傾仆卷四 第四十四節百藥中傷卷四 第四十五節癲狂卷四 第四十六節驚悸卷四 第四十七節疝卷四 第四十八節腳氣卷四 第四十九節蟲(附狐惑)卷四 第五十節喉痺卷四 第五十一節口卷四 第五十二節舌卷四 第五十三節目卷四 第五十四節耳卷四 第五十五節鼻卷四 第五十六節齒卷四 第五十七節結燥卷四 第五十八節痔漏卷四 第五十九節婦人產胎卷四 第六十節帶下卷四 第六十一節經候卷四 第六十二節崩漏卷四 第六十三節小兒證卷四 第六十四節雜證卷四 第六十五節雜治卷四 第六十六節髒證卷四 第六十七節七情證卷四 第六十八節雜脈寸卷四 第六十九節察視卷四 第七十節汗脈沉微、細弱不可汗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