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因證治》卷四 第六十三節小兒證:【脈】八至者平,九至者傷,十至者困。緊為風癇,沉為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脈因證治》卷四 第六十三節小兒證

脈因證治

卷四 第六十三節小兒證

第六十三節小兒證

【脈】八至者平,九至者傷,十至者困。

緊為風癇,沉為一乳一不消,弦急客忤氣;沉而數者,骨間有熱。

脈小,大便赤青飧洩,手足溫者生,寒者難已。

【證】有四,曰驚、疳、吐、瀉病,其頭一毛一皆上逆者死;汗出如珠,著身不流者死。

【因治】有二:曰飽、暖。

小兒十六歲前,稟純一陽一氣,為熱多也。

小兒腸胃常脆,飽食難化,食則生積為痰。

肝則有餘,腎尚不足,肝病亦多也張,皆歸之濕一熱。

常以牽牛、大黃、木通為丸,以治諸病。

驚,因熱痰,主急,當瀉,降火痰丸,養血湯下;因脾虛,主慢,當補,硃砂安神丸,參術湯疳,因土熱也。

川連(去熱,二錢)胡黃連(去果子積,半錢)阿魏(去肉積,醋浸)神曲(各一錢)丸如米啼,因肝熱。

薑汁炒川連、甘草、竹葉。

煎服吐瀉脾斑疹是火,與前丹疹條下同。

夫惡血留於命門,伏於一隅,待氣虛、血虛、脾損,相火生焉。

二火交熾,煎熬太一陰一,其證呵欠,寒熱噴嚏,手足梢冷,睡驚,俱屬少一陽一相火、少一陰一君火顯證。

自吐、吐瀉者,邪出也,即吉。

宜消毒解火;大便不利,當微利之。

身溫者順,身涼者痘同疹論,切忌熱藥(亦勿泥)。

宜分氣血虛則補之。

氣虛四君,血虛四物。

吐瀉少食,為裡虛;陷白倒靨,面灰白,為表虛。

不吐瀉能食,為實,宜解毒,芩、連等是也。

實則更補,必結癰膿也。

解毒方絲瓜升麻白芍(酒炒)甘草糖球黑豆犀角硃砂單用絲瓜煮湯亦可。

血痢三黃湯食積利用炒曲蒼朮白芍黃芩白朮甘草陳皮茯苓下保和丸治小兒蟲用胡黃連川連蕪荑山楂神曲青陳皮蘆薈和丸。

急、慢驚風辰砂一顆、全蠍一枚,生犬血,快研,服。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脈因證治
序言 自序卷一 第一節卒屍卷一 第二節痺卷一 第三節痙卷一 第四節痿卷一 第節五厥卷一 第六節傷寒卷一 第七節卷一 第八節霍亂卷一 第九節瘟病卷一 第十節傷暑卷一 第十一節瘧卷一 第十二節疸卷一 第十三節勞(勞極煩熱勞瘵)卷二 第十四節熱卷二 第十五節吐衄下血卷二 第十六節下利卷二 第十七節洩卷二 第十八節自汗頭汗卷二 第十九節淋(附小便不禁腎臟風)卷二 第二十節頭目痛(附腦痛、眉骨痛)卷二 第二十一節眩暈卷二 第二十二節心腹痛卷二 第二十三節腰痛(附腰胯腫痛、腰軟)卷二 第二十四節肩背痛(附腰髀痛)卷二 第二十五節脅痛(附身體痛)卷二 第二十六節逆痰嗽卷二 第二十七節喘(附哮)卷三 第二十八節宿食留飲(附痰飲)卷三 第二十九節噯氣吞酸嘈雜(附氣)卷三 第三十節積聚卷三 第三十一節消渴卷三 第三十二節痞卷三 第三十三節腫脹卷三 第三十四節嘔吐噦卷三 第三十五節噎膈卷三 第三十六節瘡瘍卷三 第三十七節癰疽卷四 第三十八節乳癰卷四 第三十九節瘰卷四 第四十節發斑卷四 第四十一節丹疹卷四 第四十二節金瘡(附油火刀犬等傷)卷四 第四十三節傾仆卷四 第四十四節百藥中傷卷四 第四十五節癲狂卷四 第四十六節驚悸卷四 第四十七節疝卷四 第四十八節腳氣卷四 第四十九節蟲(附狐惑)卷四 第五十節喉痺卷四 第五十一節口卷四 第五十二節舌卷四 第五十三節目卷四 第五十四節耳卷四 第五十五節鼻卷四 第五十六節齒卷四 第五十七節結燥卷四 第五十八節痔漏卷四 第五十九節婦人產胎卷四 第六十節帶下卷四 第六十一節經候卷四 第六十二節崩漏卷四 第六十三節小兒證卷四 第六十四節雜證卷四 第六十五節雜治卷四 第六十六節髒證卷四 第六十七節七情證卷四 第六十八節雜脈寸卷四 第六十九節察視卷四 第七十節汗脈沉微、細弱不可汗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