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因證治》卷三 第三十一節消渴:【脈】心脈滑為渴,滑者一陽一氣勝。心脈微小為消癉。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脈因證治》卷三 第三十一節消渴

脈因證治

卷三 第三十一節消渴

第三十一節消渴

【脈】心脈滑為渴,滑者一陽一氣勝。

心脈微小為消癉。

脈軟散者,氣血虛。

脈洪大者,一陽一余一陰一虧。

寸口脈浮而遲,浮為虛,衛氣虧;遲為勞,營氣竭。

趺一陽一脈浮而數,浮為風,數消谷。

消癉,脈實大,病久可治;懸小堅急,病久不可治。

脈數大者生,實堅大者死。

細浮短者死。

【因證】膏粱甘肥之變,則一陽一脈盛矣。

一陽一脈太甚,則一陰一氣不得營也。

津一液不足,結而不潤,皆燥一熱為病也。

經云:二一陽一結謂之消。

二一陽一者,一陽一明也。

手一陽一明主津,病消則目黃口乾,是津不足也。

足一陽一明主血。

熱則消谷善饑,血中伏火,乃血不足也。

此皆津血不足而熱也。

夫因則火一也,病則有上、中、下三也。

蓋心火盛於上,為膈膜之消。

病則舌上赤裂,大渴引飲。

論云:心移熱於肺,傳為膈消是也,以白虎加參湯主之。

火盛於中,為腸胃之消。

病則善食身瘦,自汗,大便硬,小一便數。

論云:癉成為消中者是也。

以調胃承氣、三黃等治之。

火盛於下,為腎消。

病則煩躁,小一便濁,淋如膏油之狀。

論云:焦煩水易虧者是也。

六味地黃丸主之。

【治法】熱一婬一所勝,治以甘苦,甘以瀉之。

熱則傷氣,氣傷無潤,則折熱補氣,非甘寒不治。

李以補肺、降火、生血為主。

秘丹生血為主,總治三消。

黃連花粉人一乳一地黃汁藕汁上蜜為膏,徐徐留舌上,以白湯下。

參膏湯治膈消,上焦渴,不欲多飲。

人參(五錢)石膏(一兩)知母(六錢)甘草(三錢五分)水煎。

或方加寒水石妙。

順氣散治消中,能食,小一便赤。

川樸(一兩)大黃(四兩)枳殼(二兩)赤芍葯(一錢)茴香散治腎消,小一便如油。

茴香苦楝(炒)五味上為末,酒下二錢,食前服。

珍珠丸治白一婬一滑洩,思想無窮,所願不得之證。

黃柏(一斤,燒)真蛤粉(一斤)水丸,空心酒下。

柏降火,蛤鹹補腎。

又方蘆根栝蔞根麥門冬知母竹葉牛一乳一生津甘露飲已下出李。

石膏甘草(滋水之源)黃連山梔黃柏知母(瀉熱補水)杏仁麥冬全蠍連翹白葵白芷歸身蘭一香(和血潤燥)升麻柴胡(經行)木香藿香(反佐取之)桔梗(為末,一舐一之)酒煮黃連丸治中暑熱渴。

太一陽一渴,脈浮無汗,五苓、滑石類;一陽一明渴,脈長有汗,白虎、涼膈等;少一陽一渴,脈弦而嘔,小柴胡加栝蔞;太一陰一渴,脈細不欲飲,不思水;少一陰一渴,脈沉而自利者,豬苓、三黃湯;厥一陰一渴,脈微引水,少與之。

神芎丸已下出張。

黃連(入心)牽牛(逐火)滑石(入腎)大黃(逐火)黃芩(入肺)薄荷(散熱)三黃治消渴。

大黃,春秋二兩,夏一兩,冬五兩;黃芩,春四兩,秋夏六兩,冬三兩;黃連,春四兩,秋夏七兩,冬三兩。

桂苓甘露飲調之。

白虎湯調之。

生藕節汁、淡竹瀝汁、生地黃汁,相兼服之、潤之。

寒水石、甘草、蛤粉等分,濃煎麥門冬苗,下二錢。

神白散治真一陰一虛損。

豬肚丸治消中。

豬肚(一個)黃連(五錢)麥冬(去心)知母栝蔞上四件末,入肚縫之,蒸爛熟,於砂盆內杵而丸之,如堅少加蜜,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

葛根丸治腎消。

葛根栝蔞(各二兩)鉛丹(二兩)附子(一兩,炮)蜜丸,如梧子大,一日三服,春夏去附。

胡粉散治大渴,又治腎消。

栝蔞根(二兩五錢)胡粉(五錢)鉛丹(五錢)澤瀉石膏白石脂赤石脂(各五錢)甘草(炙,三兩五錢)上杵為末,任意服,痛者減服。

人參白朮湯人參白朮當歸白芍山梔澤瀉大黃(各五錢)連翹栝蔞根茯苓(各一兩)肉桂藿香木香(各一錢)寒水石(二兩)滑石朴硝(各半斤)甘草(三兩)石膏(四兩)姜煎,入蜜少許。

口燥、口乾、口渴、咽干,須詳之。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脈因證治
序言 自序卷一 第一節卒屍卷一 第二節痺卷一 第三節痙卷一 第四節痿卷一 第節五厥卷一 第六節傷寒卷一 第七節卷一 第八節霍亂卷一 第九節瘟病卷一 第十節傷暑卷一 第十一節瘧卷一 第十二節疸卷一 第十三節勞(勞極煩熱勞瘵)卷二 第十四節熱卷二 第十五節吐衄下血卷二 第十六節下利卷二 第十七節洩卷二 第十八節自汗頭汗卷二 第十九節淋(附小便不禁腎臟風)卷二 第二十節頭目痛(附腦痛、眉骨痛)卷二 第二十一節眩暈卷二 第二十二節心腹痛卷二 第二十三節腰痛(附腰胯腫痛、腰軟)卷二 第二十四節肩背痛(附腰髀痛)卷二 第二十五節脅痛(附身體痛)卷二 第二十六節逆痰嗽卷二 第二十七節喘(附哮)卷三 第二十八節宿食留飲(附痰飲)卷三 第二十九節噯氣吞酸嘈雜(附氣)卷三 第三十節積聚卷三 第三十一節消渴卷三 第三十二節痞卷三 第三十三節腫脹卷三 第三十四節嘔吐噦卷三 第三十五節噎膈卷三 第三十六節瘡瘍卷三 第三十七節癰疽卷四 第三十八節乳癰卷四 第三十九節瘰卷四 第四十節發斑卷四 第四十一節丹疹卷四 第四十二節金瘡(附油火刀犬等傷)卷四 第四十三節傾仆卷四 第四十四節百藥中傷卷四 第四十五節癲狂卷四 第四十六節驚悸卷四 第四十七節疝卷四 第四十八節腳氣卷四 第四十九節蟲(附狐惑)卷四 第五十節喉痺卷四 第五十一節口卷四 第五十二節舌卷四 第五十三節目卷四 第五十四節耳卷四 第五十五節鼻卷四 第五十六節齒卷四 第五十七節結燥卷四 第五十八節痔漏卷四 第五十九節婦人產胎卷四 第六十節帶下卷四 第六十一節經候卷四 第六十二節崩漏卷四 第六十三節小兒證卷四 第六十四節雜證卷四 第六十五節雜治卷四 第六十六節髒證卷四 第六十七節七情證卷四 第六十八節雜脈寸卷四 第六十九節察視卷四 第七十節汗脈沉微、細弱不可汗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