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清秘史
第八十三回 同治帝妙計選皇后 慈禧後秘議立嗣君
話說安得海正法以後十天的工夫,慈安太后又命恭親王擬第二道上諭,其文云:「本月初三日丁寶楨奏據德州知州趙新稟稱,有安姓太監,乘坐大船,捏稱欽差,採辦龍衣,船旁插有龍鳳旗幟,攜帶男一女多人,沿途招搖煽惑,居民驚駭等情。
當經諭令直隸山東江蘇各督撫,派員查拿,即行正法。
茲據丁寶楨奏,已於泰安縣地方,將該犯安得海拿獲,遵旨正法。
其隨從人等,本日已諭令丁寶楨分別嚴行懲辦,我朝家法相承,整頓寺官,有犯必懲。
綱紀至嚴,每遇有在外招搖生事者,無不立治其罪。
乃該太監安得海竟敢如此膽大妄為,種種不法,實屬罪有應得。
經此次嚴懲後,各太監自當益加儆懼,仍著總管內務府大臣嚴飭總管太監等。
嗣後將所管太監嚴加約束,俾各勤慎當差,如有不安本分,出外滋事者,除將本犯照例治罪外,定將該管太監一併懇辦。
並通諭直省鎊督撫,嚴飭所屬,遇有太監冒稱奉差等事,無諭已未犯法,立即鎖拿奏明懲治,毋稍寬縱,欽此。」
西太后見了這兩道上諭,才知安得海已經正法,不覺憤怒異常。
也顧不得太后的體面氣沖牛斗地直趕到東宮去。
慈安太后在宮中午睡,聽說西太后來了,忙起來迎接,見那慈禧太后進來的時候,身後跟著許多的太監、宮女,聲勢浩大。
慈安太后甚為以奇,那慈禧太后走進慈安太后寢宮,也不與慈安太后行禮,氣憤憤地向椅子上一坐,那臉色氣得鐵也似的青色,只是不做聲。
倒是慈安太后笑吟吟地上去問道:「什麼啦?氣得這個樣子。」
那慈禧太后見問,便放聲大哭,又撞著頭,又頓著腳,多少宮女上去拉勸,都勸她不住,把個慈安太后嚇怔了,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慈禧太后哭得傷心的時候,便搶到慈安跟前,噗咚一聲,雙膝跪下,一頭撞在慈安太后的懷裡,一揉一搓一著,一面哭喊著說道:「太后原是正宮出身,我是婢子出身,如今婢子犯了法,求正宮太后賜我死了罷。」
弄得慈安太后,好似丈二和尚,摸不著自己的頭腦來,只得忍著氣,拿好話來勸慈禧。
勸了好半日,慈禧才止住了哭,慈安請他喝一碗參湯,她非但不喝,反正顏厲色地問慈安太后道:「那安得海的事為什麼不與我商議,當初先帝在日,我雖未封皇太后還常常叫我去商議朝政;如今我做了皇太后,一切的事,竟不同我商議,卻和六爺商議去了,這不但是六爺眼中沒有了我,就是太后眼中,也明明瞧不起我,不把我當做一個太后。
如今我不求別的,只求皇太后賜我一死,免得我在皇帝面前丟臉。
老實說一句話,那安得海是我打發他去辦龍衣的,如今殺了安得海,豈不同剝我的臉皮一樣,叫我在宮中如何做人呢。」
說著又大哭起來,口口聲聲說:「請正宮皇太后殺了我吧。」
那慈安太后是一個貞閒幽靜的女子,如何見過這個招兒,早氣得面白如紙,手腳抖索只是說不出一句話來。
掙扎了半天,才掙出一句話道:「我從今以後,再也不問國家的事了諸事請聖母皇太后去辦吧,本來皇帝是聖母生的,我只是在宮中吃一口太平飯,就心滿意足了。」
慈安說著,也不覺流下眼淚來,兩宮正鬧得不得開交的時候,忽然說萬歲爺來了這時同治皇帝已有十二歲,身材長得很高,穿著輕衣小帽,十分清秀。
走進屋子,就對兩宮皇太后行過禮,又走到慈安太后面前,和顏悅色地問道:「額一娘一,為什麼生氣?」
慈安太后便告訴他殺安得海的事,同治皇帝雖然年幼,不問朝政,但是他對於安得海是極痛恨的他聽說安得海果真被殺了,便哈哈大笑道:「這王八羔子,狗奴才,早死早好殺得真痛快好得很啊!」
慈禧太后聽同治皇帝罵安得海,更氣得臉上變色,忙站起來回宮去了。
同治皇帝也不理會,帶了太監們,仍回自己內苑中去玩耍。
慈禧太后自從和慈安太后爭鬧之後,慈安太后心中一生氣,又覺得太無意思,就從此退讓,連朝也不上了。
慈禧太后便老實不客氣,凡事獨斷獨行,每天她一人臨朝聽政,什麼事也不與慈安太后商議。
同治皇帝又過了幾年,已有十六歲了,那些小太監又引導皇帝,談些男一女的私話,同治皇帝情竇初開,便在宮中,與那班宮女們鬧著玩,這消息慢慢地傳到慈安太后的耳中,便去與慈禧太后商量,要給同治皇帝訂婚,慈禧太后卻也有了這個意思,便立刻傳諭禮部工部及內務府,預備一切。
皇宮裡的規矩,皇帝大婚以前,先要選八個年紀稍長的宮女進御名叫司帳、司寢、司儀、司門,同治皇帝便選了八個平日自己所心一愛一的宮女去,一一進御同治皇帝又選了貴人幾人,嬪妃幾人,貴妃幾人,常在幾人,答應幾人,一一都挑選停妥。
然後再選皇后,當時慈禧的意思,原要挑選侍郎鳳秀的女兒做皇后,在慈安太后的意思,卻喜歡承恩公崇綺的女兒做皇后,兩後為了這一件大事,又大大的爭執起來。
在慈安太后的意思,說崇綺的女兒,面貌既長得美麗,舉動又極其端莊,今年恰好十九歲,比皇上年紀雖然大幾歲,但也很懂得規矩,正可以做皇后;像秀鳳的女兒,年紀只十四歲,怕不能十分懂得人事,面貌又不大美麗,舉動尤其輕佻,怕不能母儀天下。
這幾句話,觸惱了慈禧太后,說慈安太后又反對她,有意削她的臉,便和慈安大鬧起來。
慈安太后這時早已被慈禧太后的威力壓倒了,見慈禧太后對她咆哮,氣得她一句話也說不出來,慈安想了半日,竟想出一個主意,便對慈禧說道:「咱們兩人都不要爭執,這是皇上自己的大事,不如請皇上自己挑選,免得將來有什麼話。」
慈禧聽了慈安的話,心中暗想皇上是他自己親生的兒子,豈有不聽她的話之理。
當下便派人去請皇帝進來,說起這兩位格格,請皇上自己挑選,皇上因為這兩位格格,平時卻常進宮來遊玩,是見慣了的。
當時皇帝又叫人去召這兩位格格到宮中,兩位格格都奉召而來,拜見過皇帝與兩宮皇太后。
同治皇帝因為兩個太后意思相爭不下,在她們二人面前,不便說誰好誰壞,但是皇帝心中,可看中了崇綺的女兒,更不便就脫口而出。
也是皇帝天資聰明,當下想出一條計策,這時正有一宮女,送上一杯茶來,同治皇帝就有了主意,將那杯子茶,故意在地上一潑,便叫崇綺的女兒與鳳秀的女兒,從那潑茶的濕地上走過。
那鳳秀的女兒,怕茶水弄壞了衣服,忙把袍幅兒提起,走了過去;獨有崇綺的女兒,卻大大方方的走過來。
同治皇帝便說崇綺的女兒,能知大體,不失一身份,舉動端莊,可為皇后;鳳秀的女兒,聰明有餘,穩重不及,可為貴妃,便封崇綺的女兒為孝哲皇后,封鳳秀的女兒為慧妃,這是皇帝自己的主意,慈禧太后也不好說什麼。
一時宮內便十分熱鬧起來。
大婚的這一天,開了大清門,把皇后從大清門內抬進。
那慧妃卻於早一日進宮,伺候著皇帝皇后;皇后拜過天地,行過大禮,拜過宗廟,見過兩宮皇太后之後,同治皇帝便升坐正大光明殿,受百官朝賀。
大臣們都朝衣朝冠,行了賀禮,皇帝退朝,回到寢宮。
這寢宮共有三十二間,陳設得十分整齊,皇帝寢宮的後面,便是皇后的寢宮,共有二十四間,留著三間,是給慧妃住的。
皇帝和皇后的寢宮,雖然很為接近,但前後是不相連的。
兩個寢宮,都有一條長廊,通著慈禧太后的寢宮,因為便於帝后往太后處請安起見,這是慈禧太后的主意,吩咐這樣造的。
同治皇帝自娶了孝哲皇后之後,見皇后眉目清媚,舉動端莊,見了皇帝,溫婉而不輕佻,便十分一寵一愛一。
常在宮中與皇后閒談,皇后又是熟讀唐詩的,皇帝隨便讀出一句來,皇后便接下去背誦如流,皇帝越發喜一愛一她;那慧妃卻與皇后不同,一性一情十分輕佻,有時皇帝到她房裡去,她便做出千嬌百媚的樣子來,笑聲不絕,後來被皇后知道了,便傳諭吩咐慧妃放穩重些。
那慧妃仗著西太后挑中的人,也不拿皇后放在心裡,依舊是謔一浪一調笑,背地裡還在慈禧的面前,說皇后許多壞話。
慈禧太后,原是不歡喜皇后的人,被慧妃進了許多讒言,更沒有好臉嘴待皇后了。
皇后被太后常常的訓責,真是一肚皮的冤枉,無人可訴。
虧得東太后卻十分疼一愛一她,常把她傳進宮去,安慰她幾句。
慈禧太后又常對同治皇帝說,皇帝不該常在皇后宮中,致荒了朝廷的政事,這幾句話說得皇帝大不高興。
率一性一正宮也不到,西宮也不到,便終年宿在乾清宮中,自己悶極了,便起了一個別號,名叫靜僧。
是說他自己好比和尚一般,再清靜沒有了。
這時皇帝對於朝中的大事,已漸漸過問,他想到外面去,看看市面上的情形,調查地方的現狀,暗探朝中官吏的行為。
那一天,便換上青衣小帽,裝作書生的模樣,帶了一名小太監,扮作了跟隨的僕人,偷偷地出了後宰門。
雇了一輛騾車,直出宣武門外,經過騾馬市大街,走到虎坊橋湖廣會館。
皇帝在騾車上忽然想起曾國藩來,便對太監說道:「曾國藩不是住在湖廣會館嗎,待我進去看看他。」
小太監遵旨叫騾車停住,皇帝下了車,與小太監走進會館。
找到曾國藩住的院子,見迎面一間房子,房門開著,皇帝便走進房一中,見一個少年,坐在裡面。
見皇帝進來,也不招呼。
皇帝問他尊姓,那少年答了一聲說姓郁。
皇帝又問他是那裡人,那少年答道:「是湖南湘鄉人,中過舉人,到北京來會試的。」
皇帝又問曾滌生先生到哪裡去了,那少年回答道:「曾中堂出門拜客去了。」
皇帝見那少年所坐的書案前,有一本文章稿子,翻開一看,內中簡筆字,如襄字寫作「襄」字之類。
皇帝便對那少年說道:「以後寫字,千萬不可省筆。」
那少年答道:「也可以寫。」
皇帝便拿過一張紙來,寫了四句云:「允兄去吉,勾句呂台,如若也可,八字講來。」
那少年便有些不很高興,那少年卻丟下了筆,哈哈大笑地走了。
等到晚上,曾國藩回到會館,郁舉人便將有人來拜他的話,對曾國藩說了,又拿那客人寫的四句,給曾國藩,曾國藩也猜不出是誰。
第二天曾國藩上朝,皇帝笑問道:「昨天你不在會館裡,到哪裡去了?」
曾國藩聽了,十分詫異,忙叩頭奏道:「臣昨在恭親王一爺府陪客。」
皇帝又笑道:「你書房裡那個舉人,文章倒好,只是以後千萬別寫省筆字。」
曾國藩便慌得在地上磕頭。
下朝之後,曾國藩回到會館把在朝被皇帝所問的話,對郁舉人說了。
郁舉人一大驚,嚇得他連會試也不敢會,收拾行李一溜煙逃回湖南去了。
這個消息,一傳到外面,從此京城裡大小辟員,都不敢在外亂走,怕遇見了皇上。
那同治皇帝便格外在外面閒遊,有一天,同治皇帝走到宣武門的土地廟,忽然下了一陣大雨,將皇帝滿身淋濕。
皇帝便到廟中避雨,廟裡有一個廟祝,是個熱心人,忙請皇帝與小太監二人,到後院屋子裡去,特意生了一盆火,替他們把衣服烤乾,又煎了茶,請皇帝吃。
皇帝便問道:「這廟裡有和尚嗎?」
廟祝答道:「和尚出去打濟去了。」
皇帝又問道「你今年多大年紀?在這廟中幾年了,從前在什麼地方當差?」
廟祝答道:「我今年四十歲了來到這廟裡,已有四年,從前是在西柳樹井陳大人家裡當奴才的,後陳大人放了廣東海關道,他臨上任的那天,因為我收拾東西,不小心打碎了一個宋磁花瓶,陳大人一大怒,就攆了我,我沒法子只好到這裡來當廟祝了。」
皇帝又問道:「你是陳大人雇的,還是買的呢?」
那廟祝說道:「我是陳大人買的家僮。」
皇帝又問道:「你在他家幾年了?」
廟祝答道:「我在陳大人家二十七年了。」
皇帝又問道:「你在他家二十七年,他可曾替你娶過媳婦。」
那廟祝答道:「咳,別提啦,陳大人不知道怎樣的刻薄呢,我在他家二十七年,一個大錢也沒有給過,娶媳婦的事,更不用提啦。」
皇帝聽了,不覺大怒,自言自語的說道:世界上竟有這般的刻薄人嗎?說完,又問廟祝道:「我放你去做廣東海關道,你願意去嗎?」
那廟祝笑道:「大爺您敢是跟我開玩笑嗎想我現在衣不得暖,食不得飽,誰敢存這個妄想呢?」
皇帝說道:「誰和你開玩笑,你快拿紙筆來。」
那廟祝真取餅紙筆,皇帝一揮而就,從懷中掏出一方小印,蓋在紙上,把紙條兒交給廟祝,叫他明天去見步軍統領,自有好處。
廟祝接過這紙條兒,心中半信半疑,這時雨也住了,皇帝和太監的衣服也烤乾了,同治帝便著小太監出廟而去。
那廟祝第二天果然帶著紙條兒去見步軍統領。
這時作步軍統領的便是親王,親王打開紙條兒一看,是當今皇上御筆寫的手諭,忙得親王擺香案,開著正門來,把那廟祝接了進去。
三跪九叩首,行過全禮,那廟祝摸不著頭腦,更莫名其妙,連坐也不敢坐,就退出了衙門,仍回土地廟去。
過了三天,親王便派差官,送了一角文書到土地廟,叫那廟祝到廣東接海關道的任那廟祝謝過聖恩,就出京上任。
到了廣東,見了他舊主人陳大人,陳大人見了公文,對奉到上諭,只得將關道的印信交給廟祝,從此那廟祝一步登天,做了關道。
他感激皇帝的恩典,將歷任的積弊都查出來,請總督代奏,皇帝見了大喜,派吏部查處復議外,將從前歷任的粵海關道,都一齊革了職。
皇帝卻非常得意,說朕識拔的人,到底不錯。
皇帝自此以後,更在外閒遊不息。
後來日子久了,不免冒著風寒,身一體受損,就得一病,滿身發燒,不省人事,病得十分利害。
慈福太后也著了急,忙請御醫瞧病,過了幾天,皇帝渾身發出了痘子來,那痘的來勢凶勢,遍體皆是,皇帝昏暈過去。
一一夜之中,連召進十個御醫來,替皇帝醫治,第二天皇帝的病,仍不見輕減。
慈禧太后見皇帝病已危急,便同幾個自己親信的大臣,商議立嗣的大事。
連日在太后宮中,開秘密會議,只候皇上大事出來,便可依計而行,正是:兩宮意見未融洽,二豎崇患又紛傳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分類: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