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清秘史
第十六回 下朝鮮孱王蒙巨創 入龍井降將出奇兵
卻說文皇后席間看見多爾袞的癡呆樣子,自己思前想後,心中一動,便種下一愛一根,鬧出許多風一流佳話來。
這都是後話。
太宗自收服蒙古,便欲移兵朝鮮,命二貝勒阿敏為征韓大元帥。
阿敏辭朝的時候,太宗道:「朝鮮得罪我國,出師聲討,名正言順。
只是明朝總兵一毛一文龍駐紮東江,遙相呼應,不可不慮。」
阿敏便擬兩路出師,太宗道:「這且不必。」
當下密授機宜,阿敏領命去了,這時明巡撫袁崇煥,忽接到了兩角加緊文書。
一角是平遼總兵一毛一文龍,報說滿洲入犯東江。
一角是朝鮮王李孱,因滿軍入境,向明乞援。
袁崇煥閱畢,立遣趙率教等領了一精一兵,出駐三岔河,復發水師往救東江,方調遣間,部將杜明忠入帳,呈上滿洲來書,大旨是兵修好,內容約分三條:第一條是劃定國界,山海關以內屬明,遼河以東屬滿洲;第二條是修正國書,滿洲國主讓明帝一格,明諸臣亦當讓滿洲主一格;第三條是輸納歲幣,滿洲以東珠銀貂為贈,明以金幣銀幣鍛為報。
崇煥閱畢,說道:「他犯我東江,又出兵朝鮮,如此蠻橫,還說什麼息爭修好。」
置之不答。
但飭水陸各軍,趕緊出發,無奈朝鮮路遠,一時不及馳援,其實滿軍此來,並非欲奪東江,不過是聲東擊西的計策。
一毛一文龍只知固守東江,嚴防海口。
不料滿軍已紛紛渡過鴨綠江,直攻朝鮮的義洲。
及袁文渙援兵,陸續出發,太宗恐他窺破虛實,又親自出巡到遼河左岸,安下營寨。
也是虛張聲勢,牽制寧遠的援兵。
那時滿軍既下義州,府尹李莞被殺,判官崔明亮自盡。
乘勝攻破定州,佔據漢山城。
朝鮮國王李孱一向靠著明朝的威勢,偷安半島,這次滿軍長一驅一直一入,迫近國都,明朝的援兵,又被東江方面的牽制,不能大舉來援。
弄得驚惶失措。
有一位大臣,請國王速奔江華島,修書遣使求和。
李孱沒法,也只好如此。
暫顧目前,便遣族弟李覺,攜帶國書,前赴滿營乞和;並獻上馬百匹,虎豹皮百張,棉細苧布四百疋;布萬五千疋,阿敏一面令軍士點收禮物,一面傳李覺進營,訓斥一頓,當下訂了盟約,便傳令奏凱班師。
太宗山城犒軍,和阿敏行抱見禮。
賜御衣一襲,隨征將領各有封賞。
太宗既征服朝鮮,遂一意攻明。
命貝勒杜度阿巴泰居守,自己帶領八旗,由貝勒德格類、濟爾哈朗、阿濟格、岳托、薩哈廉豪格等作為前隊。
攻城諸將,攜著雲梯盾牌,並駱駝負著輜重作為後隊。
前呼後擁,渡過遼河,向大小凌河進發。
這裡袁崇煥見滿洲又來犯邊,令趙率教前去應敵。
兵到錦州,接到大凌河陷落消息,急命軍士開濠掘塹,多運矢石上城。
一面遣人向寧遠告急,一面暗囑巡視錦州的太監紀用,投書滿營,婉陳衷曲,約定出城議和。
到明紀用不出,次日滿營遣書詰責,趙率教令紀用優待來人,設詞延約。
接連三日,太宗未免動疑。
夜睡時輾轉不寐,忽心中猛悟,披衣起坐說道:「這回中了他緩兵的計了。」
即傳令連夜攻城。
一聲栗,三軍齊動,直各向州城撲來。
趙率教也曾防備到這一著,是夜聽得遠遠的角聲,知是滿軍出發,忙上城指揮守兵,四面防守。
轉眼間滿軍已到,城上矢石齊下,滿軍受傷頗多,改向西城聚集。
併力猛攻,城上守兵,亦分隊來援。
滿兵卻少,直到天色黎明,兩邊軍士,都有倦容。
驀見滿軍後面隊伍自亂,隱約露出明軍旗幟,趙率教見援軍已到,一聲號炮,開城出攻。
滿軍前後受敵,只得突圍退走。
明軍趁勢會合,追殺五里許,方才鳴金收兵。
這一陣,殺得滿軍七零八落,幸虧太宗素有約束,不致全軍潰散。
太宗見明軍收兵。
紮住了營,遣人至沈一陽一,飛調大軍。
不多日沈一陽一兵到,太宗令新軍作前鋒,乘夜間寂靜時候偷越錦州,去襲寧遠。
一路銜枚疾進,直達寧遠城北崗。
太宗上風瞭望,見城上旌旗不整刁斗無聲,便命軍士倚岡下寨,眾貝勒請速攻城。
太宗道:「這是袁蠻子駐守的城池,難道沒有防備麼?此中必有詭計。」
說猶未了,忽西北來了一彪人馬,打著袁字旗號,疾驅而至。
太宗命軍士迎敵,不一時,明軍望後退走。
太宗乘勢追趕,將到城下,忽斜刺裡來了一員大將。
手執令旗,指揮殺敵。
這人非他,就是威名赫的遼東巡撫袁崇煥。
他自錦州開仗,便提防滿軍分襲寧遠。
是日得密探報告,便令城內偃旗息鼓,引一誘他來攻城,自己卻分兵兩路,埋伏左右,預備夾擊。
偏偏太宗倚岡立寨,逗兵不進。
袁崇煥見此計不行,就暗令左翼上前挑戰,自己依然伏一在城右。
此次太宗卻上他的當,追趕前來。
他從右殺出,橫截滿軍。
左翼的兵,又轉身奪門。
太宗忙分兵抵禦,無奈明軍越戰越勇,看看有些支持不住,猛見袁崇煥帶領諸將,衝入中堅,急命阿濟格薩哈廉等,上前抵敵。
阿薩二人,正要上前,不防一矢飛來,中正阿濟格右肩,險些墜下馬來。
幸虧薩哈廉猛力救護。
阿濟格方逃入軍中。
太宗見阿濟格受傷別令部將瓦克達,率一精一兵接應薩哈廉。
一面令軍士向後漸退,袁崇煥被薩瓦二人牽制,不及追趕。
太宗退軍數里,檢點人馬,已喪失不少。
待一會兒,薩瓦二人,身負重創,帶著殘兵,踉蹌奔遠。
太宗咬牙切齒道:「這個袁蠻子,真正厲害。
怪不得先皇在日,也吃了一場大虧,此人不除,那裡能奪得明朝的江山。」
當下命濟爾朗斷後,把敗兵徐退錦州。
袁崇煥見滿軍退去,料想滿兵定有準備,也收兵不追。
太宗過了錦州,仍令後隊猛攻一番,自己卻排齊隊伍,一隊一隊地退歸沈一陽一。
袁崇煥遣使回奏捷,滿望降旨敘功。
不料朝旨下來,反斥他不救錦州之罪。
崇煥大憤即上表乞休。
明廷准奏。
命王之臣接管他的職務,這消息傳到滿洲,太宗額手稱慶,意圖再舉,只因兵士新敗,不得不稍稍休養,打算等到明年出兵。
到了冬季,明熹宗崩,崇禎嗣位,起用袁崇煥,督帥蘇遼。
太宗頓足道:「朕正要發兵,如何這袁蠻子又來了。」
這回袁崇煥復出,便具奏明廷,令他便宜,略謂五年以內,戶部發軍餉,工部給器械,吏部用人,兵部調兵遣將;須中外事事相應,方能濟事。
但恐一出國門,便成萬里,忌能妒功的人,即使不免掣臣肘,亦能暗亂臣謀云云。
崇禎帝為之動容。
授為兵部尚書,賜尚方劍,命他即日啟行。
崇煥到了關上,復繕摺奏稱恢復之計:應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人。
守為正著,戰為奇著,和為旁著,願皇上任而勿貳,信而勿疑。
毋偏聽左右,毋墮敵反間。
奏上,優招褒嘉。
從此關內外緊要地方,修城增堡,置戌屯田。
不到一年工夫,已有成效。
滿太宗亦不敢輕舉妄動。
一日臨朝議政時候,武英郡王阿濟格出班奏道:「今有明將總提兵大元帥孔有德,總督糧餉總兵官耿仲明,帶領兵士一萬三千八百七十四名,前來投降我朝。
如今他兵士駐紮在安東,現有降書在此,請陛下意旨。」
說著,把那降書呈上,打開一看,上面大略說道:「本師奉調西援,錢糧缺乏,沿途閉門罷市,日不得食,夜不得宿,忍氣吞聲。
行至吳橋,又因惡官把持,以致眾兵奮激起義,遂破新城,破登州,隨收服各州縣。
繼因援兵四集,圍困半載。
我兵糧少,只得棄登州而駕舟師。
漂至廣鹿島。
本師即乘機收服廣鹿長山、石城等島,久仰明汗網羅海內英豪,有堯舜湯武之胸襟,是願率眾投誠,特差副將劉承祖曹總中為先容,汗速乘此機會,成其大事,即天賜汗之福,亦本師之幸也。」
太宗看了,立刻傳見劉曹二人,當面褒獎了幾句。
打發二貝勒、三貝勒、貝子博洛、內大臣圖爾格,帶了大隊人馬,到安東迎接去。
那明朝和朝鮮,聽說有德耿仲明兩人在安東上岸,便也調動兵隊,前去攔擊。
只因滿洲兵十分利害,孔耿二將的兵,也出死力抵抗,便得安全上岸。
太宗傳諭賜他田地房屋,在遼一陽一地方,孔耿二人,心中萬分感激,親自上朝見太宗。
太宗優禮接待。
談了許久,漸漸談到進圖中原的話。
太宗漢了一口氣,說道:「如今關內外有袁崇煥把守,不易進取,汝等可有什麼良策?」
耿仲明先開口道:「關內外不易得手,何不繞道西北,從龍井關攻入。」
太宗道:「龍井關在何處?」
孔有德接口道:「龍井關在明都東北的長城口。
此去須經過蒙古方可沿城入關。
一入此關,可向洪山大安二口,分路進搗,直入遵化。
遵化一下,明京便動搖了。」
太宗大喜,便立刻整軍出發,行抵龍井關,關上只有三四名老弱殘兵,毫無抵抗力量太宗分兵兩路,以四旗為一軍,命濟哈朗、岳托、帶領一軍攻大安口。
自己新率一軍攻洪山口。
這時明朝只知專力防守山海關,把大安洪山這兩口,視為沒什麼要緊的區域,絕無設備。
滿兵一到,便如入無人之境,休息一一夜,乘勢殺奔遵化州。
明廷聞警,檄山海關調兵入援。
袁崇煥奉旨,立遣趙率教滿桂等,率兵赴援。
自己帶著祖大壽何可綱兩總兵,隨後啟程。
所過各城,都留兵駐守。
及到明亦,各道援師,陸續雲集,袁崇煥入見崇禎帝,帝大加慰勞。
命他統率各道援師,立營沙河門外,與滿軍對壘。
滿洲太宗聞袁崇煥又至,不覺驚歎失聲。
貝勒豪格、額附恩格德爾兩人在旁,見太宗不樂,便厲聲大膽說道:「袁蠻子沒有三頭六臂,何故怕他。
如今他率兵初到,未免勞頓,趁今夜劫他營寨。
何愁不勝。」
正是:旌麾所向全無敵猛將先聲早奪人欲知豪格等如何劫營,且聽下回分解。
分類: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