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清秘史
第十三回 馬上蛾眉英雄氣短 城中蠻觸疆吏何心
卻說皇子多爾袞說了要和蒙古趁勢結交的話,英明皇帝正中下懷,見他年紀小小,便有這個計謀,真所謂虎父無犬子。
頓時笑逐顏開,多爾袞接著說道:「蒙古林丹汗,擁兵四十萬,雄視西北。
我們如今正要奪取中原,何妨暫時利用他的兵力,和他結盟,合力攻打明朝。
待得了明朝的天下,那時我們路近,他們路遠,中國的大好江山,不怕不歸我們掌握。」
多爾袞說到這裡,皇帝拍著他有脖子,說道:「小孩子主意倒不差。」
到了第二天,召拜虎進帳,把兩國結盟合力攻打明朝的話,對他說了。
拜虎連聲說:「好好!」
當下斬了一頭白馬,一頭烏牛,對天立誓道:今滿洲八旗執政貝勒,與蒙古國五部落執政貝勒,蒙天地眷佑,俾合謀併力,與明修怨。
如其與明釋舊憾,結和好。
亦必合謀,然後許之。
若滿洲渝盟,不偕喀爾貝勒合謀,先與明和好,皇天后土,其降之罰。
若明欲與喀爾喀貝勒和好,密遣離間,貝勒等不以其言告我滿洲英明皇帝者。
皇天厚土,亦降之罰。
吾二國同踐盟言,天地佑之,其飲是酒,食是肉,二國執政貝勒,尚克永命,子孫百世,及於萬年,二國如一,共享太平。
這也算是一個攻守同盟的誓約。
英明皇帝一面打發拜虎回國,一面派人進關,探聽明朝的消息。
分派停當,便傳令登程,班師回盛京去。
一日,在西偏殿上,和諸貝勒大臣,講究如何進窺中原的方法,忽承宣官上殿,奏稱今有探子探得明朝的消息,在殿門外守候。
皇帝命傳他上殿。
那探子走上殿來,跪稱臣自奉旨進關,探得明朝的消息,特回來奏明皇上知道。
明朝自從楊鎬兵敗,熊廷弼出守遼沈幾年來倒也佈置得頗周密,人民安泰,雞犬不驚,朝中拜張居正為相,整理朝綱,日有起色。
那張宰相又派一個戚繼光,帶領大兵,駐紮蒙古邊境,刻刻提防,後來神宗光宗相繼晏駕,張居正又去世,嗣位的熹宗,用了一個太監魏忠賢擾亂朝政,廷中站滿了一奸一黨一,貪贓弄權,終日想法開礦加稅,弄得天怒人怨。
又是什麼東林一黨一宣昆一黨一,鬧得天昏地黑。
宮裡又連著接發生梃擊紅丸的案件,這樣局面已經糟到萬分。
又加上魏忠賢嫉忌熊廷弼,說他是東林一黨一人,把他革了職,換了一個袁應泰,按任遼東經略。
皇帝聽到這裡,便拍手大笑道「朕因為這個熊蠻子,正愁沒法圖遼,如今他去了,這個袁蠻子,卻是一個文官,懂得什麼軍略。
立刻傳令準備軍馬,剋期出發。
不到幾天,進駐奉集堡。
明守將李秉誠出城應戰,皇帝令左翼四旅兵,去和他廝殺令右翼四旅兵,去攻打黃山。
四貝勒獨領一軍,殺向武靖營去,皇帝親統大軍進圖遼一陽一。
一面約蒙古兵,在西北角上夾攻,打了十餘天,把沈一陽一攻下,急進兵遼一陽一。
這時明經略使袁應泰,統領大兵,在遼一陽一駐節,正擬調集諸軍赴援,忽聞沈一陽一已陷,嚇得面無人色。
忙令軍士沿城掘壕,沿壕環列火器,令總兵侯世祿姜弼梁仲善等,分陴固守另派一員勇將何廷魁,帶領五千人馬,在城外東北角馬鞍山上駐紮,這座馬鞍山,是進遼一陽一城的咽喉要道。
何廷魁又是個有名的人物,袁應泰派他去當這個要隘,算是十分倚重他惟是這位何將軍,雖是英雄,卻又很有兒女情,他有兩位如夫人,長得異常標緻,知書善畫,能彈級唱,日日伴著何將軍寸步不離。
如今聽說要調他丈夫出守馬鞍山,悶悶不樂,何將軍心中極其難過,袁應泰知道他的心病,便許他攜眷赴營。
這一來,把個何廷魁感激得五體投地,便說一句:「末將力圖報國。」
立刻出城去了。
那邊英明皇帝,打聽得明白,使命大貝勒帶領左翼四旗,直取馬鞍山,那何廷魁起初原要在山下紮營,又怕兩位夫人受了驚慌,便搬到山頂上一座一娘一娘一廟中去駐下,卻派二百名兵士,在山下做探子。
誰知那大貝勒在深夜裡冒雪進兵,這二百名探子,在睡夢中早被他殺得一個不留,待到山頂上何將軍知道,要衝殺下去,四面的滿洲兵已圍得鐵桶相似,手下雖有幾千兵,簡直等於無用。
這時也顧不得他的嬌一妻,催一逼一人馬,拚著一性一命,衝殺下山卻被大貝勒的兵,殺死的殺死,活捉的活捉,這位何將軍也死在亂軍之中。
他的兩位如夫人,聽說丈夫已死,向廟後井中一跳,後人感動她的貞烈,把這座廟改為雙烈婦祠。
這且不表,只是何將軍因為顧憐妻子,一敗塗地。
馬鞍山失守,滿洲兵長一驅一直一入,遼一陽一城亦不能保,袁應泰避入城北鎮遠樓,邀巡按御史張銓至前流涕道:「我為經略,城亡俱亡。
公文官,無守土之責,我死後還望我公收拾殘兵,為退守河西之計。」
張銓道:「公知忠國,銓豈未知。」
應泰無言,掛了劍印,懸樑斃命。
張銓見應泰已死,亦解一帶自縊。
滿洲軍上鎮遠樓,見兩人高懸樑上,一齊解下,抬回營去。
英明皇帝失聲道:「好兩個忠義之臣。」
吩咐好好埋葬。
遼一陽一既下,遠陛附近五十寨,及河東大小七十餘城,皆望風投降。
這消息報到北京城,熹宗皇帝捶胸頓足,召集六部臣工,商議抵敵滿洲的計劃。
當有大臣劉一,出班奏請起用熊廷弼,又推舉王化貞巡撫遼東。
這時熹宗亦有悔意,仍舊拜熊廷弼為遼東經略使,又命王化貞為遼東巡撫。
熊廷弼上三方佈置策,以廣寧一方為陸路界口,用馬步軍駐守,以天津登萊二方為沿海要口,用舟師駐守,廷議報可,仍賜尚方寶劍,又賞給一件麒麟戰袍,彩幣四箱。
水陸二十萬大兵,一律歸他節制調遣,於五里外賜宴餞行。
廷弼謝恩出殿,即日就道,出山海關,到了廣寧,文武各官,都同城迎接。
遼東巡撫王化貞,亦來相見,共商戰守。
當下化貞要分兵防河。
廷欲固守廣寧,言下爭論起來。
廷弼慨然道:「今日之事,只有固守廣寧一策。
廣寧能守,關內外自無可虞,請實行三方佈防政策。」
化貞又上沿河分守的條陳,明廷依了廷弼的辦法,把化貞的條陳擱起。
化貞越加不樂,廷弼又致書化貞,力言分守非計,化貞不答。
過了數天,遼一陽一都司一毛一文龍,有捷報到廣寧,說已攻取鎮江堡。
化貞大喜,打算乘勝進兵。
廷弼那裡肯依,化貞便自己出奏,大略謂東江有一毛一文龍,可作前驅,降敵之李永芳,今已知悔,願作內應。
蒙古兵可借助四十萬,此時不收復遼沈,尚待何時。
願假臣六萬一精一兵,一舉蕩平,惟請朝廷申諭熊廷弼,毋得牽制。
此奏甫上,廷弼探知消息,由廣寧回山海關。
不多日,廷寄已到,令化貞專力恢復,不必受廷弼節制。
又令廷弼進駐廣陵,作化貞的後援。
化貞帶了廣寧十四萬兵士,渡河西進,廷弼不得已出駐右屯。
此時廷弼兵只五千。
徒擁經略虛名,心中憤悶已極,遂抗奏道:臣以東西南北所欲殺之人,適逢事機難處之會。
諸臣能為封疆容,則容之。
不能為門戶容,則去之。
何必內借閣部,外借撫道以自固。
奏上留中不發,廷弼連章數上,大致謂經撫不和,恃有言官;言官交攻,恃有樞部;樞部佐門,恃有閣臣。
今則無望矣。
語語切直,激怒政一府,欲罷廷弼,專任化貞。
誰知化貞這時已經大敗而回。
原來化貞率兵渡河,滿望旗開得勝。
第一次出兵,走了數十里,並不見敵,只得引回二次三次也是這般。
直到五次,還是不見一個人。
李永芳既無音信,蒙古兵也沒有到來。
隔了些時,滿洲軍西渡遼河,進攻西平堡,化貞令副將羅一貫,游擊孫得功,參將祖大壽,總兵祁秉忠,出兵應敵。
不到三日,一路一路的敗耗,陸續而來。
那游擊孫得功,本來是化貞的心腹,偏偏私通滿軍,裡應外合。
化貞棄城逃走,走到大凌河,碰著廷弼帶著一支人馬,前來應援。
化貞慚愧的了不得,頓時下馬大哭。
廷弼笑道:「六萬大軍一舉蕩平,今卻如何!」
化貞聞了此言,益發號啕不止。
廷弼說道:「哭也無濟於事。
熊某只有五千兵,今盡岸君,請君抵當追兵。」
化貞此時進退兩難,正想和廷弼回救廣寧,廷弼說道:「遲了遲了。」
話未說完,便有探馬報道:「孫得功已將廣寧獻與滿洲。
錦州大小凌河松山杏山等城都已失陷,只得退回山海關。
敗報到了北京,熹宗皇帝赫然震怒,即日降旨,將王化貞熊廷弼二人,押赴市曹斬決還拿他的首級,遞送邊地上示眾。
另派王在晉接任遼東經略。
後來兵部尚書孫承宗出關視察,回奏在晉不足恃。
明廷又加派袁崇煥為關外臨軍,兼遼東巡撫,發國帑二十萬,著他招募散兵。
陸路守著寧遠城,水路守著覺華島。
這時英明皇帝已經把都城遷至沈一陽一,愈一逼一愈近。
到了天啟六年正月,親統大兵十三萬,去攻寧遠。
袁崇煥聽說滿洲兵到,搬出一尊葡萄牙製造的大炮來,擺在城上,又調善放火箭的福建兵,把守城頭,親自登城督戰。
吃喝睡息,都在城樓上,和兵士們一樣。
那兵士個個感激,都願替他效力。
看看滿洲兵已進了外城,一聲炮響,那外城門緊緊關住。
滿洲兵好似圍在鐵桶裡,城樓上炮火齊發,只聽得一片哭聲,打死了滿兵無數。
停了一會,轟的一聲,地雷發動,只見空中拋起許多人馬,都是焦頭爛額斷手折足的。
這時英明皇帝也被困在城內,被地雷打倒在地,虧得他身旁一個小兵,把他抱走,接著又是第二個地雷來,震落了城牆上一塊磚頭,打在英明皇帝頭腦上正是:強中自有強中手陣上難言陣上回欲知英明皇帝一性一命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分類: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