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書白話文》徐廣傳:兄長徐邈,官至太子前衛帥。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宋書白話文》徐廣傳

宋書白話文

徐廣傳

徐廣字野民,東莞姑幕人,父親徐藻,官至都水使者。

兄長徐邈,官至太子前衛帥。

徐廣家世世代代都非常一愛一好讀書。

到徐廣時尤其研究一精一深。

諸子百家、陰陽術數,無不研究。

謝玄當本州刺史,用徐廣為從事西曹。

他又當譙王司馬恬鎮北參軍。

晉朝的孝武帝因為徐廣博學多才,任他為秘書郎,在秘閣中校書,給他增加助手官員。

他再轉任員外散騎侍郎,校書還照舊,隆安年中,尚書令王王旬推薦他當祠部郎。

李太后逝世,徐廣談論服喪說:「太皇太后名位中正,是皇帝的生父祖母,禮儀都要準備充分,情義要得以發揚。

《陽秋》認為,母親因兒子尊貴自己也尊貴。

既然稱為夫人,禮服應完全按正式皇后待遇,所以《成風》大書夫人名號,文公為她服孝三年。

孫子對於父親的生母,血統親近,情義深重。

況且尊禮祖父母並不壓迫孫子。

本來應該守孝不虧,而因情勢規定禮制。

如果覺得以前沒有明文規定,那麼在懷疑兩者之中,應該選擇禮重的那一種。

應該屬於作為祖母后人看,為祖母服孝三年。」

當時朝廷採用了他的提議。

當時會稽王的世子司馬元顯為錄尚書事,想叫朝中百官向他致敬,官中叫徐廣提議,由此內外大臣都要守部下禮儀致敬於司馬元顯。

徐廣常常愧恨不已。

元顯薦他當中軍參軍,遷任領軍長史。

桓玄輔佐晉朝,用徐廣當大將軍文學祭酒。

義熙初年,高祖叫他寫《車服儀注》,於是任他為鎮軍諮儀參軍兼記室官。

封他為樂成縣五等候。

再轉任員外散騎常侍兼著作郎。

二年(406)尚書上奏說:「臣下聽說左史官記述言語,右史官記敘事情。

《乘》《志》等書在晉國、鄭國顯名,《陽秋》在魯國著稱。

從皇家締造以來中興晉朝,文道風氣、帝王典籍,在史書中煥然可見。

而從太和以下,已經歷三個皇帝,風一流道韻聖賢事跡,差不多變成了古代歷史。

我們這些人商議,應該叫著作佐郎徐廣撰寫國史。」

詔書說:「先朝大德廣佈,沒有寫在史書上,應該把它們記下來,永遠留給後人,可以叫徐廣撰寫。」

六年(410)徐廣任散騎常侍,又兼任徐州大中正,再轉任正員常侍。

當時有大風冰雹為害。

徐廣上書高祖說:「大風冰雹未必是天災,古代聖賢對此總是因恐懼而修德,這其實是一種振興政治而興旺朝廷的方法。

我曾經在你的下屬做事,你的深恩一直沒忘,我希望竭盡智力,所以說話直率。

明公剛起義時,神武超人,應天順民,迅速平定叛逆。

而且為人謙虛謹慎,節儉樸素,日夜一操一勞,所以使人民迅速得以恢復安定,效果卓著非凡。

近來事務很多,戰功也很多,有些人的功勞不容易被記錄,國政萬千條,自然很難一下解決各種雜事。

一些法令太過細密,朝中群臣很是害怕。

穀物很多,價格很低,但人民的一性一格沒有變好。

行政機構設置重疊,反而盜賊常常出現,搶劫不時發生。

確實是因為風俗壞了不容易改變,而一些人的怨恨不容易消除。

回憶義熙初年,跟現在有些不同,為什麼呢?一愛一好安定是百姓的天一性一,習慣傳統,討厭異端,是人一性一的共同點。

總之賞罰應當順應民情,褒貶順從人心。

那麼朝廷和民間就平安無事,且公的聲望便更加崇高了。

我的意見沒有很深的意義,只希望明公悄悄體會我的一點忠心。」

徐廣接著轉任大司龍。

兼任的著作佐郎還照舊。

十二年(416),《晉記》成功,共四十六卷。

徐廣上獻朝廷,他則遷任秘書監。

當初,桓玄篡奪皇位,安帝從皇宮搬出,徐廣陪同時悲痛萬分,深深地感動了左右的人。

到了高祖接受安帝的禪讓,晉恭帝退位時,徐廣又非常悲哀,淚流滿面。

謝晦見他這樣,便說:「徐先生這樣作稍稍過分了點吧!」徐廣收住眼淚回答說:「我和你不同,你是新皇帝的佐命功臣,遇到千年的好機會;我自己曾蒙受晉朝的厚恩,確實眷戀舊主人。」

於是更加傷心感歎。

永初元年(420),高帝下詔書說:「秘書監徐廣學識淵博,品德純樸,在任上恭敬嚴肅,可任中散大夫。」

徐廣上表說:「我年老力衰,上朝朝拜總是缺席,在都城居住,只會更增加我的懈惰行為。

我家祖墳在晉陵,自己又在京口長大成一人,我常戀憶故舊,回憶當年,每每使我暮年心緒深深感動。

我兒子徐道玄才能不高,但蒙受皇恩,正在京口作縣令,我請求隨同他在那裡,回到故鄉養老。

我的心意如果得以實現,即使是死了也沒有怨恨。」

請求被高祖同意。

贈他賜他物質非常豐厚。

徐廣一向好學,到老都手不釋卷。

元嘉二年(425),徐廣逝世,享年七十四歲。

他寫的《答禮問》一百多條,在今日仍在被人運用。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宋書白話文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