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聯大全》湖北: 一洞凌虛佛自在;萬方多難我從來。★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對聯大全》湖北

對聯大全

湖北

一洞凌虛佛自在;

萬方多難我從來。

★ 宜昌三游洞,位於西陵峽中燈影峽下游一江一 北。

唐元和十四年白居易、元稹、白行簡三人曾來此探幽尋勝,白居易撰《三游洞序》以紀其事,洞即得名。

宋蘇氏父子三人也曾游此,故人稱「後三游」

巴蜀荊楚之間,奇哉有此;

元白蘇黃以後,游者為誰。

★ 宜昌三游洞。

黃:黃庭堅

勝跡說三游,自從玉局題詩,問何人壓倒元白;

雄圖共一覽,誰把金沙劃界,與此地控住蠻荊。

★ 孫家谷題宜昌三游洞

人有妻兒,須羨魚而結網;

誰無父母,當飲水以思源。

★ 張玉堂題宜昌雙鯉捨,位於三游洞側,傳漢代姜詩夫婦至孝,母嗜魚,一日捨中出泉,日躍雙鯉,故名

玉柱聳一江一 干,巍鎮荊門十二;

文峰凌漢表,雄當蜀道三千。

★ 宜昌天然塔,位於宜昌之東,傳為晉代郭璞所建,磚石迭砌,八稜七層。

清代重修。

一江一 干:一江一 邊。

荊門十二:十二座荊門山。

漢表:雲霄之上。

蜀道:進入四川的道路

奇跡著三巴,硅璧無勞沉白馬;

神功符大禹,煙巒猶見策黃牛。

★ 宋琬題宜昌黃陵廟,位於長一江一 三峽黃牛峽南岸,初名黃牛祠,相傳系魯班為紀念神牛助大禹治水而建。

宋歐一陽一修貶任夷陵(今宜昌)縣令後,改今名

悠遊泉石知何日;

常伴梅花不計年。

★ 鄂州西山靈泉山,位於市西,與東坡赤壁隔一江一 相望,為著名旅遊用地。

三國時孫權在此建避暑宮,主要勝跡有靈泉寺、避暑宮、三賢亭、積翠門等

眼中滄海小;

衣上白雲多。

★ 鄂州靈泉山三賢亭

官要虛心,總能發伏厘奸,須識我得情勿喜;

民宜守分,若到違條犯法,可憐汝無路求生。

★ 一鄧一 嶰筠題鄂州鄂城司法署

赫厥聲,濯厥靈,無師保如臨父母;

天所復,地所載,有血氣莫不奠親。

★ 龔海峰題一江一 陵關帝廟,位於城內

荊州形勝即中原,得之則進取易,失之則退守難,天意蒼茫,莫怪公猶立馬;

壯武大名重宇宙,生不為曹氏臣,死不作孫家妾,人心維繫,遂令我欲登龍。

★ 一江一 陵關帝廟

薄稼圃而不為,宜善會先賢之意;

敬鬼神而仍遠,當恪尊乃祖所聞。

★ 吳鎮題一江一 陵樊妃塚,位於城北,為春秋時楚莊王夫人樊妃墓。

據聞,莊王好田獵,不問國事,樊妃勸諫不聽,即不食肉,後感動莊王,止田獵

雲梯直上欣題雁;

天闕遙開穩步鰲。

★ 五峰興文塔,位於城南門外稻場坳山上,相傳五峰城及其周圍地形,毗鄰長一陽一城及其周圍地域,地氣外溢難出棟樑之才,因建此塔鎮之,塔建於清同治八年,七層六角,高30餘米。

題雁:西安大雁塔,歷代中狀元的人,可上塔題名。

天闕:皇宮的大門。

步鰲:指接受皇帝殿試,俗稱中狀元者為「獨佔鰲頭」,鰲指金殿陛石上正中鐫刻的升龍及鰲魚圖案

赤面秉赤心,騎赤兔追風,馳驅時無忘赤帝;

青燈觀青史,仗青龍偃月,隱微處不愧青天。

★ 當一陽一關陵,位於城西北,為蜀將關羽墓。

傳關羽被殺,孫權將其首級送洛一陽一曹操,曹禮葬其骸骨於此

群山擁神宅;

抔土涵太虛。

★ 當一陽一關陵墓門

灘水夜號,蛇龍飲泣三分恨;

秋山晝嘯,草木聲誅兩賊魂。

★ 當一陽一關陵神道碑亭

襟一江一 帶漢三千里;

蓋紫堆荒億萬年。

★ 當一陽一玉泉山玉泉寺,位於玉泉山東麓,隋開皇年間晉王廣為高僧智凱所建。

相傳智凱造寺三十六所,以棲霞、靈巖、玉泉、國清為天下叢林「四絕」

史官擬議曰矜,誤矣!視魏吳諸人,原如無物;

後世尊稱為帝,敢乎?論春秋大義,還是漢臣。

★ 當一陽一關公廟

漢室難容吳魏;

書堂好殿春秋。

★ 彭維新題當一陽一關公廟

山靜似太古;

樓高接大荒。

★ 趙爾巽題長一陽一曠野樓,位於城內。

大荒:泛指遼闊的原野或邊遠的地方,語用柳宗元《登柳州城樓》「城上高樓接大荒」詩句

能招過客飲文字;

卻對真山看畫圖。

★ 梁亨吉題長一陽一曠野樓

清泉激湍,映帶左右;

朝暉夕一陰一,氣象萬千。

★ 趙爾巽題長一陽一曠野樓

過眼雲眼饒共養;

置身瓊玉耐高寒。

★ 曾傳章題長一陽一曠野樓

土豪劣紳,土崩瓦解;

地痞流一氓 ,地磨草光。

★ 蹇先任題長一陽一土地廟,位於水竹園

造物忌多才,龍鳳豈容歸一室;

先生如不死,一江一 山未必許三分。

★ 蒲圻赤壁鳳雛庵,位於金鑾山腰,傳為赤壁之戰獻連環計的龐統即隱居於此

一江一 上戰余陵是谷;

渡頭春在草連雲。

★ 集句題蒲圻赤壁翼一江一 亭

一江一 水無情紅,憑弔當年,誰識別子布厄言,興霸良策;

湖山一望碧,遺留勝跡,猶懷想周郎身價,陸弟風徽。

★ 蒲圻赤壁翼一江一 亭

周郎一胡一 為乎來?地若葬曹瞞,便壞此一江一 山風月;

安石何以不死?天而相蘇子,豈老子侍酒漁樵。

★ 蒲圻赤壁翼一江一 亭

瀝膽披肝,六經以來兩表;

托孤寄命,三代而下一人。

★ 蒲圻赤壁拜風台

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漢賊不兩主,王業不偏安。

★ 集諸葛亮文句題蒲圻赤壁拜風台

佛法有因,佛法有緣,有因有緣方成佛果;

祖傳一衣,祖傳一缽,一衣一缽乃是祖傳。

★ 黃梅五祖寺真身殿,亦名東山寺,位於東山,唐佛教禪宗五祖弘忍創建。

宋代改賜寺額為「真慧」,增建殿堂庵閣九百餘間,有僧眾千餘人。

現存殿宇有麻城殿、真身殿等。

自一天門至白蓮峰長達三公里,遍佈名勝古跡

居紫竹,普渡迷津航寶筏;

座白蓮,遍施甘露拂神枝。

★ 五祖寺觀音堂

催科不免追乎,願百姓早完國課;

省事無如忍耐,勸眾人莫到公堂。

★ 張南山題黃梅縣署大堂

錦繡一江一 山半壁,雄心敵吳魏;

風雲兒女千秋,佳話掩甘糜。

★ 石首劉玄德祠,位於繡林山上

彝水環繞;

明鏡高懸。

★ 南漳水鏡莊門樓,在南漳城南門外1公里,又名白馬洞,背倚玉溪山,下臨彝水,山腰峭壁處有一天然石室,名白馬洞。

傳東漢末年司馬徽隱居於此,自號水鏡,水鏡先生善識賢才,為劉備薦舉了諸葛亮,故說他有如「明鏡高懸」

龍藏巨海秋雲淡;

烏宿荒崗夜月寒。

★ 天門白龍寺,位於皂市鎮五華山上

皇天無親,堆德是輔;

上帝臨汝,勿貳爾心。

★ 天門城隍廟

地留明月台,去謫仙一千四百載;

時有觀風使,為孔子七十五代孫。

★ 孔祥霖題恩施明月台

亭如人好;

月比山高。

★ 張之洞題恩施問月亭,位於明月台側,建於清代末年

有亭翼然,可許題詩玩明月;

斯人宛在,曾經把酒問青天。

★ 恩施問月亭。

有亭翼然:亭簷高翹,有如鳥翼,語出歐一陽一修《醉翁亭記》

小謫風塵來此際;

曾經月夜訪遺蹤。

★ 恩施問月亭

蓄得奇書且勤讀;

忽逢佳士喜同游。

★ 恩施一陽一明書院

地接隆中,鷲嶺千峰雲疊嶂;

塔懸漢上,虎溪一派水環流。

★ 襄一陽一廣檀寺多寶佛塔,建於明代,磚石砌造,高十七米,四角為六面形亭塔

且開拓心胸,看漢水波濤,峴山風月;

若評論人物,有武侯經濟,工部文章。

★ 襄一陽一督學行台

逐水草而居,部落民風南楚競;

刑犬馬以祭,淵源盟制北方強。

★ 沙口陸氏宗祠,位於洪湖市沙口,陸氏始祖為元太祖成吉思汗六孫阿里不哥,後與四兄忽必烈爭王位,兵敗,南逃至此,隱姓埋名,遂以排行為姓,改姓陸

痛恨綠林兵,假稱青天白日,黑暗沉沉埋赤子;

克復黃安城,試看紫雲碧氣,蒼生濟濟擁紅軍。

★ 吳蘭階題紅安「黃麻起義」舊址,位於城北七里坪

石割寒雲急;

天吞絕壑空。

★ 咸寧一溫一 泉

古柏亭亭立;

一溫一 泉曲曲旋。

★ 咸寧一溫一 泉

北京(1) 北京(2) 北京(3) 北京(4) 北京(5) 故宮 北京(6) 故宮 北京(7) 故宮 北京(8) 中南海 北京(9) 中南海 北京(10) 北海 北京(11) 頤和園 北京(13)香山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對聯大全
北京(1)北京(2)北京(3)北京(4)北京(5) 故宮北京(6) 故宮北京(7) 故宮北京(8) 中南海北京(9) 中南海北京(10) 北海北京(11) 頤和園北京(13)香山北京(14)雍和宮天津瀋陽吉林遼寧河北承德河南(1)河南(2)河南(3)河南(4)開封洛陽許昌南陽上海(1)上海(2)浙江(1)浙江(2)浙江(3)紹興溫州杭州(1)杭州(2)杭州(3)杭州(4)杭州(5)杭州(6)杭州(7)杭州(8)杭州(9)杭州(10)西湖十景江蘇(1)江蘇(2)江蘇(3)江蘇(4)江蘇(5)南京(1)南京(2)南京(3)南京(4)太平天國天王府南京(5) 清涼山南京(6) 隨園南京(7) 莫愁湖南京(8)秦淮河風景帶無錫(1)無錫(2)無錫(3) 惠山無錫(4) 梅園無錫(5) 太湖揚州(1)揚州(2)揚州(3) 蜀岡揚州(4) 虹橋風景帶揚州(5) 瘦西湖蘇州(1)蘇州(2)蘇州(3)蘇州(4) 拙政園蘇州(5) 虎丘常熟泰州鎮江(1)鎮江(2)宜興徐州南通連雲港江陰山東濰坊曲阜濟南山西太原安徽(1)安徽(2)馬鞍山安慶陝西西安甘肅蘭州(1)蘭州(2)黑蒙青新寧藏江西南昌九江甘棠湖萍鄉贛州廣東(1)廣東(2)廣州惠州潮州海南廣西桂林福建(1)福建(2)福州(1)福州(2)廈門台灣台北台中台南港澳雲南昆明大理劍川鶴慶貴州貴陽湖南(1)湖南(2)長沙湘潭衡陽韶山桃花源湖北武漢襄樊黃岡四川成都瀘州樂山灌縣新都重慶(1)重慶(2)南京勝棋樓煙台蓬萊閣南昌滕王閣九江潯陽樓長沙天心閣湖南嶽陽樓武漢黃鶴樓武漢晴川閣成都望江樓昆明大觀樓貴陽甲秀樓長城長江黃河鄱陽湖洞庭湖泰山華山衡山恆山嵩山黃山廬山五台山普陀山峨眉山九華山武當山青城山(1)青城山(2)青城山(3)嶗山羅浮山天台山武夷山北固山焦山岳麓山千山莫干山小孤山石鍾山白雲山越秀山秀山雞足山五泉山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