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聯大全
五台山
大 山 門
通真體於萬化之域;
顯德相於重玄之門。
光明普照大千界;
聖諦都歸不二門。
歸元無二路;
方便有多門。
空色圓融,何有去來之路;
我人頓息,本無生滅之門。
離言說法,方暢大千奧義;
絕相起宗,理符不二法門。
南 山 寺
風化神中夢;
迷路天作合。
★ 南山寺,位於台懷鎮南,為祐國寺、極樂寺、善德堂三寺的合稱。
元元貞二年(1296)創建,清代增修並將三寺合併,改稱今名。
佔地九千多畝,殿堂樓閣窯洞等建築物三百多間。
該寺雕刻藝術為之冠。
所雕明塑十八羅漢,為羅漢雕塑中的佳品。
寺中還有84幅彩繪佛傳故事,極為生動。
已列為山西省文物保護單位
了道心圓地,
真光上明天。
★ 了道:指通曉了佛家之理。
圓地:謂佛家所謂的圓融無礙的境界。
明天:光明智慧之天
三山掛片月,四聖九凡,旋流會原地;
一花開五葉,千佛萬祖,朝宗歸根門。
道德靈圓居仙境;
心波性祝樂天明。
★ 天明:天命。
《周書·晉蕩公護傳》:「太祖丕受天明,造我周室」
五觀若存金易化;
三心未了水難清。
山色遠海,月空圓頓分明同上帝;
青天望水,鏡中懸真法正性光靈。
萬聖今朝清真地;
五嶽光中自在天。
夢熱五更天,幾杵鐘聲敲不破;
神遊三寶地,半山雲影去無蹤。
十方善、十方緣,十方結果;
同修道、同修德,同修成仙。
普天下是諸佛道場,無一日不作善事;
蓋世界皆國王水土,非片時不報神恩。
元明天,清涼地,安一陽一心正;
萬聖寺,性空門,極樂家鄉。
★ 元明:又曰本明,謂以本覺之自性清淨心。
安一陽一:一陽一通養,西方極樂國之異名
月象光華清風露;
白雲飛昇樂地天。
禪座原來雲外客;
香花落雨到明天。
善真為德,完成禮樂修大道;
明哲則賢,振動朝元獨一天。
★ 振動:古時九拜之一,此處泛指佛教禮儀。
朝元:原意指道教徒禮拜神仙,此處謂普濟和尚廣受僧眾敬仰
攜杖錫以雲遊,過化存神,強粱亦能感梧;
設道場而禮懺,現身說法,魍魎且受皈依。
★ 過化存神:語出《孟子·盡心》:「夫君子所過者化,所存者神,上下與天地同流。」
為身之所經,人無不化,心之所存,神妙莫測
明仁德達地天,高明主化懸空界;
大法船回月宮,慈大靈圓光中成。
★ 月宮:喻上天佛界
顯 通 寺
智鏡常圓,照一萬尊菩薩扎駐清涼勝境;
德化普被,散三千顆金丹療治煩惱眾生。
★ 顯通寺,位於台懷鎮北側,是建立最早、規摸最大、佛教文物最豐富的古剎,已眴為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傳建於東漢永平年間(58-75),佔地120畝,中軸線上殿堂七重,自前至後分別為觀音殿、菩薩殿、大佛殿、無量殿、千缽文殊殿、銅殿、藏經殿,無一雷同。
左右兩側廂房、配殿、僧捨、廄庫、禪堂、方丈院等300餘間。
磚砌無量殿寬七間、深4間,仿木結構,殿內有稀世珍寶《華嚴經》字塔,字塔由長5.7米,寬1.7米的白綾組成的一幅七層寶塔圖像。
圖像實為一部八十卷、六十多萬字的《大方廣佛華嚴經》所組成。
遠看是一幅墨線勾成的工筆畫,塔身中的樓閣佛像、飛簷吊鐘、花卉圖案,十分逼真;近看每一根線條都是蠅頭小楷排列起來的,且字與字之間的距離、字的大小全部相等。
經完塔成,多一字無放處,少一字不成畫。
為清康熙年間(1662-1722)蘇州三寶弟子許德化四年設計、八年書寫而成。
銅殿,三間見方,高5米,重簷歇山式,殿身比例和諧,鑄造工一精一,青銅鎏金,柱額花紋、隔扇欞花,全以銅鑄釵勒而成。
殿內佈滿小佛萬尊;殿左右兩側有明代鑄造的青銅塔兩座,高8米,八面十三級,極為一精一致。
山門前鐘樓內有明天啟年間(1621-1627)所鑄銅鐘,高2.65米,下口外徑2.65米,據傳加半斤即為一萬斤。
一萬尊菩薩:《大方廣佛華嚴經·菩薩住處品》:「東北方有處名清涼山,自古以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
現有菩薩名文殊師利,與其眷屬菩薩眾一萬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說法。」
慈光接引,緇素共入蓮花嘉會;
願筏載歸,聖凡同登淨土法門。
★ 緇素:泛指僧俗之眾
遍剎網而縱橫應化;
盡劫波之輾轉津梁。
★ 文殊殿
鑄象鍛龍,常居獅座;
談經論道,大暢牛乘。
★ 文殊殿。
牛乘:略佛法之大乘,《法華經》:「利益天人,度脫一切,是名大乘。
菩薩求此乘故,名為摩訶薩。
如彼諸子,為求牛車出於火宅」
包性德劫,前證龍種;
依智海雲,外吼金獅。
★ 文殊殿
層峰摩霄漢,五台雄秀;
功德逾恆沙,七寶莊嚴。
★ 文殊殿
常住寂光,為七佛師體莫測;
萬川一月,作菩薩毋用無方。
★ 文殊殿
秋月朗清空,五夜山風獅子吼;
菩薩開覺路,千年花雨象王宮。
★ 文殊殿
圓頓教中振玄綱.妙義徹底彰;
娑婆界內輔法王,道本菩提場。
★ 文殊殿
覺路廣開兮,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同離苦網;
迷途知返矣,願大雄大力大慈諸佛常轉** 。
皇恩榮藏寶,賜匾傳美;
帝澤渥禪林,獎字表功。
★ 渥:沾潤、優厚。
獎字表功:清光緒時,慈禧太后壽誕期間,達賴喇嘛朝拜。
顯通寺在為慈禧太后祝壽活動中,有一個十歲小沙彌恰洗站在師父肩上,用特製的毛筆於鋪在四張八仙桌子上的白綾上大書草體「壽」字,震驚了達賴喇嘛及其清廷陪同官員,並並得到了光緒皇帝的題字「願力宏大」,後此四字做成巨匾賜於顯通寺
聲渾振四野;
音清達九天。
★ 鐘樓
心地未容一念雜;
話頭常□六時清。
雅量風清兼月白;
高情澗碧與山紅。
廣 仁 寺
到此即空還即色;
邇時宜雨亦宜晴。
★ 乾隆。
廣仁寺,位於台懷鎮,創建於清,又名十方堂,為蒙藏僧侶朝拜時居住之所。
現存山門、天王殿、鐘鼓樓、中殿、後大殿、配殿等。
中殿(又名三寶殿)享供宗喀巴、藥師、釋迦像,四周壁龕供佛像千餘尊,故又稱千佛殿。
後殿兩側壁廚藏清版藏文佛經108卷,為研究蒙藏佛教文化之珍貴資料
鎮 海 寺
是君子、非君子,到此便現;
有天良、無天良,臨階可知。
★ 鎮海寺,位於台懷鎮,始建於清初,現存山門、鐘鼓樓、天王殿、大佛殿等。
寺內永樂院有石佛雕十五世章嘉佛塔。
周圍景色優美
名山選佛地,景繞鹿苑;
大乘開覺路,道本鷲峰。
廣 宗 寺
發菩提心,由定生慧;
走解脫道,以戒為師。
★ 廣宗寺,位於台懷鎮北營坊村山腰,始建於明,補修於清,規模不大、佈局嚴謹。
現存山門、鐘鼓樓、銅瓦殿、藏經閣、禪院等
普 化 寺
拂澗古松巢鶴野;
當門流水泛桃花。
★ 普化寺,位於台懷鎮東隅山麓,創建年代不祥,明清重修,民國初年塔建玉皇閣,故又稱玉皇廟。
寺區松風水月,景色幽靜。
現存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大雄寶殿、三大士殿等
青山寺後立,春來宜作千秋畫;
綠水門前流,風起好彈萬古琴。
金 閣 寺
開天收天,早了此末後一著;
說法捨法,普化那無邊眾生。
★ 金閣寺,位於台懷鎮西南金閣嶺上,為山西省文物保護單位。
該寺建於唐大歷5年(770),因「鑄銅為瓦,塗金於上」,故名金閣寺。
現寺院佔地二萬一千多平方米,共有各種建築物一百六十多間,均為明、清時期遺物。
佈局規整、氣勢雄偉
看破世事難睜眼;
閱盡人情暗點頭.
★ 觀音殿
此去以窮千疊障;
到來又隔一重山。
★ 觀音殿
一塵不染清淨地;
萬善同歸般若門。
龍 泉 寺
九品放祥光,但願菩薩成極樂;
龍華開大會,當來彌勒有明證。
★ 龍泉寺,位於台懷鎮九龍崗山腰,俗名九龍崗寺,為山西省文物保護單位。
該寺創建於宋,明、清和民國初年均重修,寺院佔地一萬五千九百平方米,共有各種殿閣一百六十餘間,皆為晚清至民國期間的建築,其天王殿前之漢白玉牌坊,建於1920-1924年,質地圓潤,雕鏤極細,配合協調,氣氛莊嚴,是珍貴的石雕藝術
合三教,緯萬法,齊參應無所住;
總五色,空一切,皆幻作如是觀。
★ 緯:束,綜合。
總五色:總括所有物質現象
九次第定,萬念俱消,天心滾月輪,光映四邊空碧落;
龍蜿蜒來,千峰寞合,兩湖垂銀線,恩周八表淳蒼生。
★ 九次第定:《智度論》:「九次第定者,從初禪心起,次第入第二禪,不令余心得入,如是乃至滅受想定。」
九次第為:一、初禪次第定,二、二禪次第定,三、三禪次第定,四、四禪次第定,五、空處次第定,六、識處次第定,七、無所有處次第定,八、非想非非想處次第定,九、滅受想次第定。
兩湖:指龍泉寺之兩眼龍泉水。
八表:東、南、西、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八方以外的地方,喻極遠之地
先前老祖惇信明義;
後代子孫崇德博文。
千古英靈垂赫奕;
四季蒸嘗報宏恩。
★ 赫奕:昭明顯盛。
蒸嘗:祭祀,古代冬祭為蒸,秋祭為嘗
天下名山僧佔多;
世上善言佛說盡。
山號清涼,自是文殊說法地;
道演圓頓,當參彌勒降生時。
澡身定全,緬尋龍宮藏寶;
專心秘道,稽合鷲嶺淵微。
殊像寺
名山選佛場,景繞鹿苑;
大乘開覺路,道本鷲峰。
★ 殊像寺,位於台懷風林谷口北畔山坡上,為山西省文物保護單位。
寺創建於唐代,元代曾予擴建,後毀於火。
明弘治六年(1493)修復。
隆慶年間(1567-1572)、萬曆三十六年(1608)、清康熙四年(1665)、三十八年(1699)均進行過大型維修,為五大禪林之一。
寺院佔地6.63畝,有各種建築物66間。
文殊殿是全寺主殿。
殿內之雕塑,為各寺之首,其文殊像高9.8米,塑於明弘治九年(1496),氣勢磅礡,見者肅然。
殿內東、西、北三面,是一組連貫的浩大懸塑五百羅漢圖,高6.5米,圍長47米多,形象生動,工藝一精一湛。
微笑拈花,佛說兩般世界;
撥觀照影,我懷一片冰心。
★ 一片冰心:語出唐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一片冰心在玉壺」。
冰心喻心之瑩潔
曇華呈祥,五葉齊芳少室;
寶樹獻瑞,一枝獨秀靈山。
塔院寺
敷演清涼,四時瑞雪常飄,幻出銀裝世界;
恢宏極樂,六月蓮花始放,翻成金色乾坤。
★ 塔院寺,位於台懷鎮,原為顯通寺塔院,明永樂五年(1407)建舍利塔,故獨立為寺,改用今名,為五大禪林之一,山西省文物保護單位,寺內主要建築以舍利塔為中心,舍利塔通高56.4米,其中銅質塔剎高4.43米,寶瓶型塔身高50.27米,正方形塔台離1.7米,寬長各31.4米。
塔全身雪白,俗稱大白塔,被視為之標誌。
碧山寺亦有此聯
漢魏名區,有塔影標空,鐸韻鐘聲傳遠近;
明清古寺,無塵囂入耳,青山綠樹隔仙凡。
★ 魏寅
貧在鬧市無人問;
富在深山有遠親。
靜坐常思自己過;
閒談莫論他人非。
塔懸清漢,巍巍乎頂天立地,遍閱人間滄桑;
院現貧婦,淒淒然乞食無遮,廣為世態炎涼。
經樓出紅塵,看三千世界雲路崎嶇,何不慈航登覺岸;
白塔鑽紫霄,聽八百梵音風鈴清澈,誰能苦海識菩提。
圓照寺
出則弘稱,六度化七趣,同歸正覺;
入以德量,三脫疑四聖,共證泥洹。
★ 圓照寺,位於台懷鎮,創建年代不祥,古稱普寧寺,明代改稱今名。
現有天王殿、大佛殿、藏經閣、塔院等建築八十多間,佔地面積12600餘平方米。
寺後為塔院。
中建白色喇嘛塔一座,塔基方形,四角各建一小塔,為印度高僧寶利沙者舍利塔遺存,建於明宣德九年(1434)。
為山西省文物保護單位。
彌稱:弘大不可度量。
三脫:又稱三解脫、三三昧、三空等,為禪定所達到的一種境界。
《仁王經》:「位三脫門,空解脫門、無相解脫門、無願解脫門,此是菩薩訶薩從初發心至一切智諸行根本。」
疑:古代官名。
《尚書·大傳》:「古者,天子必有四鄰:前曰疑,後曰至,左曰輔,右曰弼。」
泥洹:即涅槃
因果本一心,積善多生丈夫子;
慈悲無二意,報時曾見宰官身。
掬水月在手;
弄花香滿衣。
於書無所不讀;
凡物皆有可觀。
佛門常會龍門客;
禪林時集翰林人。
★ 龍門客:喻讀書人。
舊傳鯉魚三月跳龍門,如能過則化為龍,故古喻科舉應試為跳龍門
聳青流翠,松柏影裡藏古剎;
圍紅繚白,鐘鼓聲中伴梵音。
普濟眾生,來十方叢林同登覺岸;
碧山結緣,進五台茅蓬共參妙諦。
不許白雲輕出谷;
好隨明月護紫關。
碧雲騰廣濟;
山月顯清涼。
八德池中,蓮化開而見佛;
七珍林畔,香風動以聞經。
大而化之,以慈以悲以喜以捨;
雄而壯之,為高為遠為永為明。
望海寺
峭石千里,鼓勇攀登三晉險;
晴空一碧,放懷賦詠五台秋。
★ 魏寅。
望海寺,位於東台頂,東台頂名望海峰,故名。
該寺創建於元代,明代重修。
正殿為文殊殿,有石窟五間,內有石雕文殊及脅侍像。
院內有一明萬曆七年(1579)所鑄大鐘
萬年冰,靈液供丹皂;
千古洞,清心照玉壺。
尊勝寺
五嶽同尊,三晉雲山誰並峙;
三乘福勝,五台寺院此談經。
★ 尊勝寺,位於茹村鄉澽一陽一嶺,為山西省文物保護單位,傳創建於唐,時稱善住閣院,北宋天聖四年(1026)重修,改名真容禪院,明萬曆十九年(1591)復修後易今名,清同治七年(1858)作了部分補修,民國初年大修,九十年代予以整修。
整個尊勝寺佈局一精一巧,磚雕細緻,建築瑰麗,規劃宏偉,佔地三萬兩千多平方米,共有各種建築物二百一十餘間,主要建築有大雄殿、無量殿、藏經閣、萬緣閣、三寶樓等。
塔院聳立萬藏磚塔一座,高45米,十三級,旁有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石幢一座,雕工絕妙
修剎列尊神,寂滅無心佛世界;
參禪來勝境,莊嚴淨土晉山河。
★ 修剎:喻修塔建寺等佛教建築
清涼寶山修道;
幽淨禪堂念佛。
神仙閣上起會;
公侯洞下往來。
★ 起會:指大寺廟每年的集會儀式
靈應寺
岸柳春回甘露注;
池草風動妙香聞。
★ 靈應寺,位於葉斗峰,始建於宋,重修於明。
正殿為七間石窟洞,寺東有明代重修之唐一鄧一 隱峰石塔
東龍盤曲,包羅萬象;
西虎蹲踞,迎迓千佛。
法雷寺
七種寶樹圍金界;
十里雲華擁玉台。
★ 法雷寺,位於掛月峰,始創於唐,重修於明,正殿為石窟洞三間,院內存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及清康熙、乾隆碑記等
綠水無愁風皺面;
青山不老雪白頭。
興法雨於西方,天花散彩;
覆慈雲在中國,貝葉成文。
佛光寺
寺院有塵清風掃;
山門無鎖白雲封。
★ 佛光寺,位於佛光山腰,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創建於北魏孝文帝時期(471-499),隋唐時為鼎盛,唐武宗會昌五年(845)寺宇被毀,大中十一年(875)重建。
現存殿、堂、樓閣120餘間,氣勢雄偉,巍峨壯觀。
建於唐大中十一年的東大殿,為寺內主要建築,其四周牆壁下部之五百羅漢壁畫,是明宣德年間(1426-1435)的傑作。
建於北齊之祖師塔,高8米,青磚砌築,平面是六角形,富有印度風格,為古塔中的罕見。
寺內還有魏、齊、唐、宋等石刻經幢,是極為珍貴的佛教文物
演教寺
五台十景奇天下;
三教九流冠古今。
★ 演教寺,位於翠巖峰,創建於唐,今已不存。
三教九流:三教謂釋、儒、道。
九流謂儒、道、一陰一陽一、法、名、墨、縱橫、雜、農九家
升台頂以俯視,宇宙正靜;
登樓階而仰觀,殿閣幽閒。
★ 台頂:指翠巖峰頂,翠巖峰又稱中台
普濟寺
錦繡峰雲中望月;
碧龍池水底觀天。
★ 普濟寺,位於錦繡峰
金地有靈惺夢草;
花天無垢縱浮雲。
五峰化宇,包羅天地萬象;
十景奇勝,群集世界千佛。
妙德庵
松風水月;
香閣慈雲。
黛螺頂
仙露明珠方郎潤;
松風水月比清華。
★ 黛螺頂,位於,規模不大,佈局緊湊。
現存牌樓、山門、中殿、正殿、配殿等。
寺內有清乾隆御制黛螺頂碑記及詩刻,為著名遊覽區
大螺遠望三峰頂;
青峰近視五文殊。
竹林寺
梅影韜光、竹林化現,試問何處求蹤;
顯跡靈地、梵宇重開,皆賴國振家興。
★ 竹林寺,位於竹林寺村,傳始建於唐,現僅存白玉石碑及高塔一座
靈鏡寺
普周沙界,皆此一心,問誰是了了明明,能認得本來面目;
涼遍含靈,雖曰無量,實未嘗忙忙碌碌,或至於有所施為。
★ 靈鏡寺,位於靈鏡村,明成化年間(1465-1487)始建,後屢加修葺。
現有殿堂等80餘間,建築工整美觀。
中院有著名的明萬曆四十年(1612)所立之各寺免糧碑
廣華寺
道場遍十方,無人無我;
佛法超三界,非色非空。
佑國寺
朗月清風享不盡;
名山勝地學無窮。
善財洞
初曉烹茶清幽地;
深更補衲法喜天。
★ 客堂
天廚妙香,常供十方諸佛;
人中上味,一溫一 飽海會聖眾。
★ 齋堂
一精一研妙法規自在;
苦讀楞嚴悟圓通。
★ 僧捨
一心不亂,立志求解脫;
萬緣放下,專心學佛道。
★ 僧捨
看汝來世輪迴是否脫;
問君今生出家為何因。
★ 僧捨
三泉寺
日耀祥光彌梵剎;
煙浮瑞氣靄佛門。
壽寧寺
日上三竿塵面淨;
泉流一道水清心。
極樂寺
百丈金身,花暖開翠壁;
五千文字,山空閟瑤城。
★ 閟:關閉
碑樓寺
時有客來,烹茶煙暖浮新竹;
閒無俗累,洗缽泉香舞落花。
秘密寺
桃屬仙花,信手拈來均赤頰;
瀑為天水,倚肩聽去爽禪心。
★ 秘密寺,位於維屏山秘密巖,始建於唐,寺前有金代石幢,還有磚塔兩座:一座為木叉祖師(即秘密和尚)塔,唐代始建,明代重修,高約10米,六角四層;一座為玄覺大師塔,五代北漢天會七年(963)建,六角二層。
寺外有龍洞、甘露泉、七佛崖等名勝古跡,風景奇麗
谷靜風聲細;
門空鳥語稀。
清景常開松嶺月;
瀑泉時擊石門風。
佛母洞
身似菩提,悟徹乾坤,無慾則淨自成佛;
心如大地,慈懷天下,腹中藏有度人船。
其它寺廟
無人無我觀自在;
非空非色見如來。
前賢老祖,惇信明義;
後代子孫,崇德報功。
空色圓融,何有來去之路;
我人頓息,本無生滅之門。
古佛堂前風掃地;
高山頂上月為燈。
寺院裡槐一陰一高照;
山門外沱水長流。
道冠諸天,普化彌陀;
法周萬象,度盡大千。
佛先道儒而專心,斯為教主;
名造天地以立極,不愧世尊。
佛法信宏深,化萬劫千魔,都入無餘涅槃地;
禪雲常繚繞,昧三光七室,直超大象□□天。
子會開天、丑會闢地,足見未有天地先有古佛;
其次造物、又次造生,可知當無物生不無靈光。
務廣三明之路;
思崇八正之門。
有福方登聖賢地;
無緣難入解脫門。
大暢宗風,波騰願海;
廣度群迷,雲起慈門。
慈悲喜捨,廣度樊籠迷津;
信解行證,共入華藏玄門。
彌陀導師,廣開香嚴之肆;
釋迦慈父,確指淨域之門。
登寶地,悉植菩提之種;
入山門,鹹資般若之光。
鷲靈玄門,方廣周於百億;
龍宮法鏡,圓照匝於三千。
戒 壇
一味甚深功德海;
眾戒具足栴檀林。
法會時三車普駕;
戒期內四眾齊臻。
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靈山初地,捷足先登。
客 堂
且這裡住,博覽古跡植菩提;
從何處來,踏遍名山禮尊顏。
方丈室
方丈竹庭維摩室;
圓明松蓋寶積珠。
上彌勒樓,登歡喜地;
入維摩室,坐月道場。
摩室悟禪,天龍一指;
生公說法,頑石點頭。
念佛堂
去即實不去;
生則決定生。
不歷三祇修富慧;
但將六字出乾坤。
見猶離見見彌陀;
生本無生生西方。
念不一不歸極樂;
愛不重不生娑婆。
心悟真如始立勳;
身登上品方為貴。
乘扁舟至黃金地;
禮慈尊登碧玉天。
生死海中,念佛第一;
人天路上,作福為先。
花開九品,慈悲接引生極樂;
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稱彌陀。
雲水堂
僧伽乃六和一團一 體;
菩薩以眾為己身。
三際十方,縱橫無礙;
一心萬法,舒捲自一由 。
異性同一居 ,必須上和下睦;
圓領方袍,定要遵守清規。
朝南走北,身游萬里求福慧;
翻來覆去,缽吃千家為道心。
世道大凌夷,拜佛誦經,正好安心韜智慧;
界限莫分別,有救無類,願隨多士證菩提。
法 堂
大辯若雷振;
悲音似海潮。
談經翻貝葉;
說法誦金蓮。
為眾生開智海;
依正教轉** 。
法窮甚深理窟;
教啟無上圓宗。
法音遠達眾生喜;
道德圓明四海傳。
有佛住處龍天喜;
無僧說法鬼神愁。
花飛羅什翻經席;
香散生公說法台。
★ 羅什:鳩摩羅什,十六國時後秦高僧,佛學家、翻譯家
開示人天涅槃正路;
暢揚無量甚深法門。
教誨洪深,法雲瀰漫;
智光無際,辯才叵窮。
★ 叵:不可
大闡宗風,心光獨透;
悲施法雨,普潤三根。
接三根基,說上乘法;
容無量眾,開不二門。
卓錫談經,春秋不老;
慈燈慧鏡,日月常明。
千經萬念,乃幽闇之日月;
六度四攝,為巨海之津梁。
★ 幽闇:深暗
發揮八聖,固先聖之丕業;
紹隆三寶,安大寶之根基。
★ 八聖:即八正道、八聖道。
語出《三藏經教序》
禪 堂
禪河隨浪靜;
定水逐波清。
萬法皆空明佛性;
一塵不染照禪心。
心如朗月連天淨;
性似寒潭徹底清。
馬足車塵,世路不知何處盡;
崖花洞月,禪心應向此中生。
無我無人無眾生壽者,皆以無為法;
如露如電如夢幻泡影,應作如是觀。
僧 捨
見無相之相;
論不空之空。
雨灑曇花嫩;
風翻貝葉香。
花雨禪心寂;
松風鳥語清。
寂靜聞天籟;
心空轉** 。
根深即果茂;
源遠而流長。
在欲而無慾;
居塵不染塵。
清風當作伴;
明月久為鄰。
勤修戒定慧;
息滅貪嗔癡。
澄神生覺性;
亡慮滅迷一情。
欲滅貪嗔毒;
須尋智慧刀。
明燈恆作伴;
經書常為朋。
步步踏著實相;
頭頭頂掛虛空。
慕蘭若之寂靜;
厭俗捨之喧嘩。
念泯則相相離相;
達真乃心心印心。
一池荷葉衣無盡;
數樹松籽食有餘。
極清閒地是蘭若;
雙自在處只竹林。
清靜法堂雲作伴;
幽雅一精一捨月為鄰。
雲開白月毫光滿;
雨後青山髻色青。
萬丈碧潭從底淨;
一輪秋月向空懸。
塵消古鏡光逾遠;
風定寒潭水自平。
真解脫一生不染;
妙莊嚴萬法皆空。
萬籟無聲心自息;
一身非我物同春。
泉聲妙聽廣長舌;
山色常圖清淨身。
墨池水滴曇花雨;
清磬聲傳貝葉風。
一念不生全體觀;
六根才動被雲遮。
夢中明明有六趣;
覺後空空無大千。
竹密何妨流水過;
山高豈礙白雲飛。
鷲嶺無宗留月印;
檀林妙諦識風香。
禪林有慶祥光繞;
僧捨無塵瑞氣生。
莫論化城為寶所;
更翻貝葉證菩提。
松風入座千花秀;
明月來庭萬象融。
滯相迷真,頭頭障礙;
背塵合覺,法法圓通。
五蘊皆空,六根俱寂;
一塵不染,萬德圓彰。
帝釋千珠,光含萬象;
天地一滴,味具百川。
兔生死輪迴之幻苦;
證涅槃常寂之真樂。
一月千一江一 波,波俱含淨月;
萬燈一室光,光各顯全燈。
觀 堂
初嘗橄欖寧知味;
細嚼鹽薤始見香。
★ 鹽薤:喻粗茶淡飯
五觀若存金易化;
三心未了水難消。
大 察
香積廚中修妙供;
菡萏座前獻酥酡。
★ 菡萏:荷花。
酥酡:泛指供佛之一精一美食物。
《法苑殊林》:「夜摩諸天有以珠器而欽酒者,受用酥酡之食,包觸香味,皆悉具足」
祖 堂
萬代禪宗由祖證;
千秋佛法見根源。
五葉流傳,宗風有緒;
一燈相續,寶炬揚輝。
東土西天,相傳綿續;
南能北秀,奉祀馨香。
大意西來,密示不傳之旨;
靈機頓悟,直指離言之宗。
天王殿
八部常護聖教;
四王永鎮邪妖。
進這步通身是佛;
伸著臂雙手擎天。
藥師佛像
大道無私真福德;
悲心極苦降吉祥。
三大士像
誓願宏深,十方同化;
慈悲廣大,三德俱圓。
伽藍殿
擔荷如來正業;
守護圓覺伽藍。
圓明實性即佛性;
幻化空身是法身。
彌勒殿
凡事付之一笑;
於人無所不容。
遍七處而恆演;
歷九會以同宣。
★ 七處九會:指如來等菩薩在七個地方的九次聚會
大肚能容,容天容地;
開口便笑,笑古笑今。
萬象參天,觀之而無色;
群音揭地,聽之而無聲。
華藏莊嚴,等太虛而為量;
遮那妙體,遍法身以為身。
張海口,化癡呆,慈無能肋;
提布袋,笑盈腮,法難宣言。
離四句、離分別思量,說第一法;
絕百非、絕穿鑿計校,拈不二乘。
地藏殿
掌上明珠,光攝大千世界;
手中金錫,振開地獄之門。
三十六層寶剎森嚴,法雨三乘,永超苦海;
四十五里袈裟圍繞,曇雲一朵,常護名山。
文殊殿
此我清涼道場,一萬菩薩常圍繞;
願爾有緣來誓,五台聖境秉至誠。
韋馱殿
金身護法,光映群眾;
玉杵降魔,道通一身。
直對慈顏,欽崇法化;
橫揮寶杵,丕振宗風。
菩薩心、將軍貌,三洲威應;
金剛身、童子像,萬國感靈。
浩大功勳,護法安僧同守戒;
聰明正直,受持結願本無私。
觀音殿
三十二應周塵剎;
百千萬劫化閻浮。
利物利人,少病少惱;
救苦教難,大慈大悲。
佛法無邊,遍飛曼陀花雨;
眾生感化,俱沐普渡慈雲。
甘願流津,廓法界之疆域;
膏雨灑潤,添性海之波瀾。
過去是如來,具足無邊功德;
現在為菩薩,常示卅二化身。
歎生死輪迴,縱萬劫塵沙難離苦海;
幸慈悲救度,但一心持誦而達西方。
大雄寶殿
說法靈山會上;
現身淨飯國中。
七重寶樹圍金界;
五色雲花擁畫粱。
大轉** ,人天普濟;
悲運同體,四眾皈依。
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世出世間,最大法王。
四生九有,同尊慈父;
十方三界,共仰能仁。
淨法界身,本無出沒;
大悲願力,示現受生。
杲日麗天,奪眾景之耀;
須彌橫海,落群峰之高。
大乘、小乘,逗機根以演教;
半字、滿字,遂權實而相曉。
★ 半字滿字:《涅槃經》:「初說半字以為根本,持諸記論咒術文章諸一陰一實法,凡夫之人,學此字本,然後能知是法非法。
……半字者,皆是煩惱言說之本,故名半字。
滿字者是一切善法言說之根本也。」
《行宗記》:「半字者漸教,滿字者涅槃滿足教」
中天調御,越十地以居獨尊;
慧日法王,超四大而證妙果。
北京(1) 北京(2) 北京(3) 北京(4) 北京(5) 故宮 北京(6) 故宮 北京(7) 故宮 北京(8) 中南海 北京(9) 中南海 北京(10) 北海 北京(11) 頤和園 北京(13)香山
分類:未分類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