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聯大全》鎮江(1):山月一江一 風,閒銷盡萬重劫火,重看殘碑字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對聯大全》鎮江(1)

對聯大全

鎮江(1)

珍樓寶閣,莽飛回一片清秋,依然暮鼓聲宏,晨鐘響逸;

山月一江一 風,閒銷盡萬重劫火,重看殘碑字古,寶鼎光騰。

★ 趙曾望題金山。

高60米,峰崖洞壑甚多,以妙高峰為最高,宜遠眺及賞月。

山上建有一江一 天寺,俗稱金山寺。

民間流傳「水浸金山」、「梁紅玉擂鼓戰金兵」等皆出於此

入雲鐘磬隨風落;

如畫亭台壓浪平。

★ 金山寺,始建於東晉,初名澤心寺,宋時改名龍游寺,清時改名一江一 天禪寺,但民間一習一 稱金山寺。

寺內有天王殿、大雄寶殿遺址、慈壽塔、一江一 天一覽亭等處名勝

氣接鴻蒙,中流開遠勢;

山浮杳露,一柱倚高空。

★ 乾隆題金山寺

金山共此一一江一 水;

王母來尋五色龍。

★ 金山寺

帆遠浮天闊;

一江一 空得月多。

★ 金山寺

日湧輪高海門近;

雲來氣接巫峽長。

★ 乾隆題金山寺

一江一 澄萬頃淨如練;

峰峙一拳高入雲。

★ 金山寺

靈源派匯襟三遠;

澄練功符得一寧。

★ 金山寺

水上立鰲峰,地少天多,一片光明開覺路;

門前對龍窟,安禪聽法,萬花飛舞渡迷津。

★ 楊羨門題大雄寶殿,依山而建,級級遞升,形成山上有樓、樓上有山的壯麗圖景。

鰲峰:指金山,從前金山在長一江一 中,狀若大龜

潮湧西津,不斷無風傳塔語;

山蟠北固,遙分晴瀨散爐煙。

★ 乾隆題大雄寶殿

一峰浮玉,十地布金,憶裴頭陀一江一 岸披緇,蘇內翰山門留帶,光一陰一瞻逝水,誰續勝緣,願宏開寶宇琳宮,永鎮蒼崖翠壁;

萬頃煙濤,千林風籟,想焦仙人幽巖瘞鶴,陸處士中冷品泉,卜築有芳鄰,堪尋陳跡,漫辜負蓮花貝葉,同聽暮鼓晨鐘。

★ 沈秉成題大雄寶殿。

裴頭陀:金山寺開山始祖

大肚能容,了卻人間多少事;

滿腔歡喜,笑開天下古今愁。

★ 吳氏伯題天王殿彌勒佛

千古英雄浪淘盡;

天下名山僧佔多。

★ 王仁堪題方丈室

肯把鬚眉傲霜雪;

可知寰宇待澄清。

★ 李髯題中泠泉,在金山之西,唐陸羽評此泉為天下第七。

後劉伯芻把宜茶的水分七等,中泠泉被評為第一,為此名為天下第一泉

水木湛清華,金焦而外,又益名區,卻憶向歲經營,漢左風一流 賢太守;

春秋多佳日,簿領余閒,偶來游眺,猶憶故鄉彷彿,濟南瀟灑大明湖。

★ 王芝蘭題鑒亭。

光緒乙未年,鎮一江一 王可莊太守於蘆叢中尋到中泠泉之源,乃疊石為方池,泉噴出如珠,並親書天下第一泉勒石池中,並在泉旁建鑒亭。

水木句:取自晉代謝琨的《游西池》詩。

賢太守:歐一陽一修。

簿領:登記的文簿

欄干斜照未滿;

一江一 山特地愁余。

★ 鑒亭

予初無心皆可樂;

人非有品不能閒。

★ 周瘦鵑題鑒亭

窗前滄海憑開眼;

台上楞伽可印心。

★ 王文治題楞伽丈室,在金山東南,傳說是宋蘇東坡寫楞伽經之遺址

勝地南徐山北固;

大一江一 東去我西來。

★ 王萬泰題至游堂。

南徐:南朝宋改徐州為南徐州,治所在京口,即今鎮一江一

憶從前侍宦來游,樓閣聳清虛,一水周環浮玉影;

際此日登高憑眺,滄桑增感慨,卅年依舊聽潮聲。

★ 古開平題至游堂

一塔聳一江一 天,乘興登臨,且依然月上南徐,雲藏北固;

六朝留佛地,靜心印證,當不忘前賢玉帶,勝境金山。

★ 徐嵩峻題至游堂

天鏡照晴空,謫仙去後來坡老;

石鍾留勝跡,小姑依舊對彭郎。

★ 一江一 天一覽亭

來時覺幽奧;

到此豁心胸。

★ 挹一江一 亭

岫湧白雲飄晦靄;

林開翠柏繞清煙。

★ 乾隆題文殊殿

僧歸夜船月;

龍出曉堂雲。

★ 康熙題文殊殿

海嶼雲濤天共遠;

梵宮香靄日常新。

★ 乾隆題無量殿

能使無風浪;

常存得靜安。

★ 康熙題御書樓,康熙南巡時曾在此讀書

甘露常流功德海;

香雲遙映普陀山。

★ 乾隆題觀音殿

浮玉現瞿曇,寶絡莊嚴,法界三千宏覺路;

留雲空色相,鏡台明朗,因緣十二結慈心。

★ 郭同恆題觀音殿

溪雲初起日沉閣;

山雨欲來風滿樓。

★ 康熙集許渾句題七峰亭

但令此心無所住;

雖有絕頂誰能窮。

★ 陳彝題慈壽塔,在金山寺最高處,始建於南朝,原為雙塔,後毀圯,現在的塔身是清末修建的

我輩復登臨,舊業已隨征戰盡;

一江一 山留勝跡,天風常送海潮來。

★ 丁紹周題慈壽塔

適從山水窟中來,秋色可人,征袂秋占巫峽雨;

欲向海雲深處住,郵程催我,扁舟又趁浙一江一 潮。

★ 徐致祥題慈壽塔

天旌厥事事乃集;

一江一 裹此山山不浮。

★ 翁同龢集瘞鶴銘字題玉鑒堂

一屋一櫞,一粥一飯,檀那脂膏,行人血汗,爾戒不持,爾事不辦,可懼可憂,可嗟可歎;

一時一日,一月一年,流光易度,幻影匪堅,凡心未了,果聖未圓,可驚可怖,可悲可憐。

★ 僧開題齋堂。

檀那:梵文譯音,施主。

匪堅:不可靠

只手挽狂瀾,戰事方殷,好統孤軍援楚北;

一心輔民國,神威默定,宜教八日定一江一 南。

★ 黎天才題齋堂

狀元才調萬株柳;

太守風一流 第一泉。

★ 僧捨,在天下第一泉旁

泉冷石為瘦;

峰高樹與遙。

★ 乾隆題金山行宮

詩句全從畫裡得;

雲山常在鏡中留。

★ 乾隆題金山行宮

到海春潮漲新碧;

渡一江一 煙樹織遙青。

★ 乾隆題金山行宮

瓷碗竹爐皆恰當;

新題舊什各書明。

★ 乾隆題金山行宮

三春麗偶雲巒上;

太古青留水鏡中。

★ 乾隆題金山行宮

氣接鴻蒙,中流開遠勢;

山浮杳靄,一柱倚晴空。

★ 乾隆題金山行宮

當時風雲隨叱吒;

至今草木識威名。

★ 金山徐園

大樹飄零,草木猶知名姓;

遺園名瑟,山林長憶將軍。

★ 金山徐園

當時誰識孤軍苦;

此日猶聞殺賊呼。

★ 金山忠烈祠

正氣稟乾坤,報國捐軀,在昔威名留鐵甕;

忠心昭日月,酬庸有典,於今廟貌壯金山。

★ 郭福通題金山忠烈祠。

鐵甕:北固山前峰在孫權時建有鐵甕城

門外看大一江一 東去,逝者如斯,徒令抔土長封,千古幾人綿血食;

山頭對明月二分,魂兮不昧,從此金甌永奠,九原當亦慰忠魂。

★ 陳欽明題金山忠烈祠

琳宮梵宇照一江一 天,看劫餘金碧一交一 輝,重見光明世界;

紫竹白蓮傳色相,求厥後芝蘭競秀,常蔭積善人家。

★ 金山觀音閣

福慧雙修,瓶花歡喜;

樓台七寶,壁月莊嚴。

★ 趙佑宸題金山觀音閣。

七寶:佛教名詞,佛經中說法不一。

如《法華經》以金、銀、琉璃、硨磲、碼瑙、真珠、玫瑰為七寶

潮音普遍華嚴海;

慈竹常霏妙鬘雲。

★ 金山觀音閣

喜有清音相問答;

絕無塵意與周旋。

★ 金山觀音閣

煙霞表裡因心靜;

無水空澄觸目新。

★ 金山觀音閣

史官評議曰矜,誤矣,視吳魏諸人,猶如無物;

後世尊稱為帝,敢乎,論春秋大義,還是漢臣。

★ 金山關帝廟

東望盡吳山,觀試劍峰前,留得舊君片石;

西來皆蜀水,喜磨刀上,依然故國一江一 洪濤。

★ 金山關帝廟

昔曾瘞塚,一碑尚存,書自古人紛議論;

試比臥龍,三詔不起,山因高士並為傳。

★ 金山關帝廟。

三詔:東漢末年,隱士焦光三詔而不仕

念蒼赤何依,顧我猶存,莫酬初志;

憶玄黃未判,與君相遇,共策中原。

★ 柏文蔚題伯先公園趙伯先祠。

伯先公園在鎮一江一 雲台山中。

始建於1926年,是為紀念趙伯先一烈土而建。

伯先原名聲,丹徒人,早年參加同盟會,同黃興等參加指揮廣州起義失敗,悲憤過度,逝於香港。

玄黃:天玄而地黃,後因以玄黃指天地,這裡借指國家前途

卅載溯前塵,人往風微,忍淚頻看吳季劍;

四方況多難,馬音戈鈍,強顏來拜武鄉祠。

★ 伯先公園趙伯先祠。

吳季劍:吳季札,春秋時吳王壽夢之季子,博學多聞,且重信義,有季札掛劍的典故

翠色滿園,七碗茶香留上客;

綠蔭遍地,四時華放吊英雄。

★ 劉嘉和題伯先公園趙伯先祠

為無數權利,擲無數頭顱,功不必自我成,甘心粉骨糜體,以詔來者;

攬第一一江一 山,念第一豪傑,國庶乎有與立,從此翻天際地,胥拜公靈。

★ 郭禮征題伯先公園趙伯先祠

北京(1) 北京(2) 北京(3) 北京(4) 北京(5) 故宮 北京(6) 故宮 北京(7) 故宮 北京(8) 中南海 北京(9) 中南海 北京(10) 北海 北京(11) 頤和園 北京(13)香山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對聯大全
北京(1)北京(2)北京(3)北京(4)北京(5) 故宮北京(6) 故宮北京(7) 故宮北京(8) 中南海北京(9) 中南海北京(10) 北海北京(11) 頤和園北京(13)香山北京(14)雍和宮天津瀋陽吉林遼寧河北承德河南(1)河南(2)河南(3)河南(4)開封洛陽許昌南陽上海(1)上海(2)浙江(1)浙江(2)浙江(3)紹興溫州杭州(1)杭州(2)杭州(3)杭州(4)杭州(5)杭州(6)杭州(7)杭州(8)杭州(9)杭州(10)西湖十景江蘇(1)江蘇(2)江蘇(3)江蘇(4)江蘇(5)南京(1)南京(2)南京(3)南京(4)太平天國天王府南京(5) 清涼山南京(6) 隨園南京(7) 莫愁湖南京(8)秦淮河風景帶無錫(1)無錫(2)無錫(3) 惠山無錫(4) 梅園無錫(5) 太湖揚州(1)揚州(2)揚州(3) 蜀岡揚州(4) 虹橋風景帶揚州(5) 瘦西湖蘇州(1)蘇州(2)蘇州(3)蘇州(4) 拙政園蘇州(5) 虎丘常熟泰州鎮江(1)鎮江(2)宜興徐州南通連雲港江陰山東濰坊曲阜濟南山西太原安徽(1)安徽(2)馬鞍山安慶陝西西安甘肅蘭州(1)蘭州(2)黑蒙青新寧藏江西南昌九江甘棠湖萍鄉贛州廣東(1)廣東(2)廣州惠州潮州海南廣西桂林福建(1)福建(2)福州(1)福州(2)廈門台灣台北台中台南港澳雲南昆明大理劍川鶴慶貴州貴陽湖南(1)湖南(2)長沙湘潭衡陽韶山桃花源湖北武漢襄樊黃岡四川成都瀘州樂山灌縣新都重慶(1)重慶(2)南京勝棋樓煙台蓬萊閣南昌滕王閣九江潯陽樓長沙天心閣湖南嶽陽樓武漢黃鶴樓武漢晴川閣成都望江樓昆明大觀樓貴陽甲秀樓長城長江黃河鄱陽湖洞庭湖泰山華山衡山恆山嵩山黃山廬山五台山普陀山峨眉山九華山武當山青城山(1)青城山(2)青城山(3)嶗山羅浮山天台山武夷山北固山焦山岳麓山千山莫干山小孤山石鍾山白雲山越秀山秀山雞足山五泉山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