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朴子》內篇 卷一 暢玄:抱朴子曰:「玄者,自然之始祖,而萬殊之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抱朴子》內篇 卷一 暢玄

抱朴子

內篇 卷一 暢玄

【原文】

抱朴子曰:「玄者,自然之始祖,而萬殊之大宗也。

眇眛乎其深也,故稱微焉。

綿邈乎其遠也,故稱妙焉。

其高則冠蓋乎九霄,其曠則籠罩乎八隅。

光乎日月,迅乎電馳。

或倏爍而景逝,或飄滭而星流,或滉漾於淵澄,或雰霏而雲福因兆類而為有,託潛寂而為無。

淪大幽而下沈,凌辰極而上游。

金石不能比其剛,湛露不能等其柔。

方而不矩,圓而不規。

來焉莫見,往焉莫追。

乾以之高,坤以之卑,雲以之行,雨以之施。

胞胎元一,范鑄兩儀,吐納大始,鼓冶億類,佪旋四七,匠成草昧,轡策靈機,吹噓四氣,幽括沖默,舒闡粲尉,抑濁揚清,斟酌河渭,增之不溢,挹之不匱,與之不榮,奪之不瘁。

故玄之所在,其樂不窮。

玄之所去,器弊神逝。

夫五聲八音,清商流徵,損聰者也。

鮮華艷采,彧麗炳爛,傷明者也。

宴安逸豫,清醪芳醴,亂性者也。

冶容媚姿,鉛華素質,伐命者也。

其唯玄道,可與為永。

不知玄道者,雖顧眄為生殺之神器,唇吻為興亡之關鍵,綺榭俯臨乎雲雨,藻室華綠以參差。

組帳霧合,羅幬雲離。

西毛陳於閒房,金觴華以一交一 馳,清弦嘈囋以齊唱,鄭舞紛柔蜲,哀簫鳴以凌霞,羽蓋浮於漣漪,掇芳華於蘭林之囿,弄紅葩於積珠之池,登峻則望遠以忘百憂,臨深則俯攬以遺朝饑,入宴千門之焜熀,出驅朱輪之華儀。

然樂極則哀集,至盈必有虧。

故曲終則歎發,燕罷則心悲也。

寔理勢之攸召,猶影響之相歸也。

彼假借而非真,故物往若有遺也。

夫玄道者,得之乎內,守之者外,用之者神,忘之者器,此思玄道之要言也。

得之者貴,不待黃鉞之威。

體之者富,不須難得之貨。

高不可登,深不可測。

乘流光,策飛景,凌六虛,貫涵溶。

出乎無上,入乎無下。

經乎汗漫之門,游乎窈眇之野。

逍遙恍惚之中,倘佯彷彿之表。

咽九華於雲端,咀六氣於丹霞。

俳徊茫昧,翱翔希微,履略蜿虹,踐跚旋璣,此得之者也。

其次則真知足,知足者則能肥遁勿用,頤光山林。

紆鸞龍之翼於細介之伍,養浩然之氣於蓬蓽之中。

襤褸帶索,不以貿龍章之暐曄也。

負步杖筴,不以易結駟之駱驛也。

藏夜光於嵩岫,不受他山之攻。

沈鱗甲於玄淵,以違鑽灼之災。

動息知止,無往不足。

棄赫奕之朝華,避僨車之險路。

吟嘯蒼崖之閒,而萬物化為塵氛。

怡顏豐柯之下,而朱戶變為繩樞。

握耒甫田,而麾節忽若執鞭。

啜荈漱泉,而太牢同乎藜藿。

泰爾有餘歡於無為之場,忻然齊貴賤於不爭之地。

含醇守樸,無慾無憂,全真虛器,居平味澹。

恢恢蕩蕩,與渾成等其自然。

浩浩茫茫,與造化鈞其符契。

如闇如明,如濁如清,似遲而疾,似虧而盈。

豈肯委一屍一祝之坐,釋大匠之位,越樽俎以代無知之庖,捨繩墨而助傷手之工。

不以臭鼠之細瑣,而為庸夫之憂樂。

藐然不喜流俗之譽,坦爾不懼雷同之毀。

不以外物汩其至一精一,不以利害污其純粹也。

故窮富極貴,不足以誘之焉,其餘何足以悅之乎?直刃沸鑊,不足以劫之焉,謗讟何足以戚之乎?常無心於眾煩,而未始與物雜也。

若夫操隋珠以彈雀,舐秦痔以屬車,登朽緡以探巢,泳呂梁以求魚,旦為稱孤之客,夕為狐鳥之餘。

棟撓餗覆,傾溺不振,蓋世人之所為載馳企及,而達者之所為寒心而淒愴者也。

故至人嘿韶夏而韜藻梲。

奮其六羽於五城之墟,而不煩銜蘆之衛。

翳其鱗角乎勿用之地,而不恃曲穴之備。

俯無倨鴟之呼,仰無亢極之悔,人莫之識,邈矣遼哉1

【譯文】

抱朴子說:玄道,是自然的始祖,萬事萬物的根本。

它幽深得渺渺茫茫,所以稱之為「微」;它悠遠得綿綿莽莽,所以稱之為「妙」。

玄道的崇高,就像那峨冠覆蓋在九天之上,玄道的空曠,就像那巨籠環罩在八方之外。

它比日月更光明,比閃電更疾速。

時而閃現,好似那光影浮動;時而飄移,又似那流星疾行;時而蕩漾,好比深淵清澄;時而紛飛,又勝游雲悠浮。

玄道,可因其附於萬事萬物之上而呈現為「有」,又可因其寄寓於幽深清寂之中而轉化為「無」。

其淪落到大幽國則往下沉潛,凌越過北極星則向上游移。

即使是堅硬的金石也不如它剛勁,即使是濃厚的露珠也不如它輕柔。

說它方,卻不能用矩尺來衡量,說它圓,卻不能用圓規來測度。

它來時不可見,去時不可追。

天因為它而高峻,地因為它而地下,雲因為它而浮行,雨因為它而降臨。

它孕育元氣,創造天地,化育出原始,又冶煉出萬物,迴旋著星宿,培養出混沌,駕馭著機關,鼓動著四時的天氣,囊括了淡泊怡靜之志,抒發出鮮明濃盛之情。

玄道能遏制污濁,揚發清明,增減黃河,損益渭水。

增加它,不會顯得盈溢;耗損它,不會顯得貧乏;給予它,不會顯得旺盛;剝奪它,不會顯得憔悴。

所以玄道所在之處,其樂無窮;玄道不在之所,則精神破弊,精神消亡。

那五聲八音,清新的商曲,流暢的徵調,是損傷挺立的罪魁。

那艷麗的色彩,奪目的光華,卻有如損害聽力的禍首。

那安逸的宴席,快樂的聚會,清澈的酒漿,芳香的玉液,是擾亂本性的毒一藥。

妖艷的容貌,嫵媚的身姿,化妝的脂粉,潔白的麗質,是砍伐生命的利斧。

只有得道的人,才能與玄道一起永存。

那些不懂玄道的人,即使是回首注目,也會沖犯生死的機關,盡避只是口唇的動作,也會觸動興亡的鍵鈕。

華麗的台榭高聳入雲,華麗的屋宇參差排列。

華麗的帷帳像是輕霧聚合,錦羅的繡幕如同彩雲籠罩。

西施毛嬙,卻自守空房,金盃一交一 錯,徒流彩飛花。

清雅的絲竹卻喧鬧而齊聲響,一婬一靡的舞步又雜沓而極紛亂。

哀婉的簫聲飛凌於紅霞之中,翠羽的帷扒飄蕩於碧波之上。

在那蘭林宮的花園裡去採摘芳香的鮮花,在那積珠殿的湖池中去玩欣賞綠肥紅透的奇葩。

登高望遠,則忘卻諸般憂愁;俯拾枝蔓,則充實早間飢腸。

入室歡宴聚會,成千雕門上流光溢彩;出門飛馬馳騁,朱輪華車前儀仗威嚴。

然而,快樂到極限,悲哀則彙集而至;盈滿至頂點,虧損必接踵而來。

所以歡樂的歌曲終了時,就會哀歎頓發,歡快的宴會結束時,則會心情悲涼。

這是自然法則的必然趨勢,就像影子與形體、回聲與喊叫永相伴隨,永不分離。

那種種歡愉原本就是虛幻不實的,所以必然情隨景遷,終將悵然若失。

玄道,從內在而得到,靠外在來持守;善於運用玄道的人則可暢達其精神,而忘卻玄道則只會拘泥於形體。

這是思索如何真正掌握玄道的主要秘訣。

凡真正掌握玄道者則顯貴,不必借用黃鉞以顯威風;體會到玄道者富有,不必憑借罕見的財貨以示貴重。

真正得道者是高不可攀,深不可測的。

他可乘馭流動的光線,鞭策飛揚的虛影,凌駕上下四方,貫穿浩瀚宇宙。

可高至無極,深入幽冥。

經行於無邊無際的門楣,遊蕩在幽暗玄妙的四野。

在那迷茫不清,唯恍唯惚中逍遙;在那迷迷濛朦,仿彷彿佛中徜徉;在那雲端吮吸日月的一精一華,在那紅霞之中咀嚼天地元氣。

徘徊於無形無跡之中,翱翔在不見不聞之際,腳踏著蜿蜒的彩虹,足登著北斗七星。

這便是真正掌握玄道者所達到的境界。

次一等的是真正知足者。

這種人能夠隱遁而不為世用,韜光養晦於山林之中。

他收攏鸞鳳蛟龍般的翅膀而處於卑賤的地位,身置於破弊的茅舍,頤養浩然正氣。

他寧肯身穿襤褸的衣衫以草繩繫腰,也不願意用它來一交一 換光彩輝煌的龍袍。

他寧願背負重物以竹竿為手杖徒步而行,也不願意用它來換取來往不絕的馬車。

把夜光碧玉藏於高山之中,以避免他山之石的雕琢;將靈龜的甲殼沉於幽深的淵潭,以避免鑽孔火燒的禍害。

動靜知道節制,則無往而不利。

拋棄光彩照人的晨花,避開覆車的險路。

低音高呼於青崖之上,靜觀萬物化為塵土空氣。

到茂密的樹林中修身,旁觀富貴之家破落為貧寒之家。

在田中執農具耕作,將軍權在握的將軍鄙視為手執皮鞭的一奴一僕。

吃粗飯飲泉水,把牛羊豬等佳餚視為野菜粗食。

泰然自若,在「無為」的氛圍裡享盡歡樂;怡然自得,於「不爭」的心境中混同貴賤。

含涵醇厚,持守樸素,沒有貪慾,沒有憂愁,保全真率,漠視外物,居處平庸,體味淡漠。

坦坦蕩蕩,與渾然的玄道一樣自然。

浩浩茫茫,與天地自然達到默契。

似乎幽暗,又似光明,好像混濁,又好像清澈;似乎遲緩,卻又迅速,看似虧損,卻又盈溢。

怎能拋棄主祭的身份,拋棄大匠的地位,而越過樽俎去代替無知的廚師,或者丟棄繩墨去幫助傷手的工人呢?不因為像臭老鼠似的細瑣利祿,而像凡夫那樣喜怒哀樂。

傲然不喜歡世俗的稱譽,坦然不畏懼眾口一詞的低回。

不會因為身外之物而擾亂了他至真至樸的精神,不會由於利害關係而污染他純潔的胸襟。

極度的富有,顯赫的地位,都不足以引誘他,其他的名利又怎能使他歡喜呢。

鋒利的刀刃,沸騰的鼎鑊,不足以脅迫於他,那些誹謗與讒言又怎能引起他的憂懼不安呢?他從來對煩惱都是無動於衷,從來不曾與外物有一絲相混雜。

拿隋侯的寶珠去射擊鳥雀,舔舐秦王的痔瘡以獲取車馬,攀援枯朽的樹枝去掏鳥窩,在湍急的呂梁河裡去撈魚蝦,早上還是稱孤道寡的人,傍晚卻淪為狐狸和鳥兒的殘剩的食物。

橫樑折斷,鼎翻食覆,傾覆沉溺,一蹶不振。

大致說來,這就是庸俗之輩盲目奔走,傾心追慕的;但這恰是通達得道者感到心寒和可悲之所在。

所以懂得玄道的至人使《韶》《夏》一類華麗的音樂沉默,將有文采的柱子遮掩暗藏起來。

他們像鴻雁振動著翅膀翱翔於崑崙五域的廢墟之上,而不需要口銜蘆葦以自衛。

他們像蟄龍隱藏鱗角而不用,而沒有必要憑借洞穴去防備。

他們處於上位時,沒有倨傲鷂鷹般的咋呼,他們失去上位時,也不會有像亢龍般悔恨,沒有人能真正理解這種境界,因為玄道渺邈而又空闊!

分類:道教書籍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抱朴子
內篇 卷一 暢玄內篇 卷二 論仙內篇 卷三 對俗內篇 卷四 金丹內篇 卷五 至理內篇 卷六 微旨內篇 卷七 塞難內篇 卷八 釋滯內篇 卷九 道意內篇 卷十 明本內篇 卷十一 仙藥內篇 卷十二 辨問內篇 卷十三 極言內篇 卷十四 勤求內篇 卷十五 雜應內篇 卷十六 黃白內篇 卷十七 登涉內篇 卷十八 地真內篇 卷十九 遐覽內篇 卷二十 袪惑外篇 卷二十一 嘉遁外篇 卷二十二 逸民外篇 卷二十三 勖學外篇 卷二十四 崇教外篇 卷二十五 君道外篇 卷二十六 臣節外篇 卷二十七 良規外篇 卷二十八 時難外篇 卷二十九 官理外篇 卷三十 務正外篇 卷三十一 貴賢外篇 卷三十二 任能外篇 卷三十三 欽士外篇 卷三十四 用刑外篇 卷三十五 審舉外篇 卷三十六 交際外篇 卷三十七 備闕外篇 卷三十八 擢才外篇 卷三十九 任命外篇 卷四十 名實外篇 卷四十一 清鑒外篇 卷四十二 行品外篇 卷四十三 弭訟外篇 卷四十四 酒誡外篇 卷四十五 疾謬外篇 卷四十六 譏惑外篇 卷四十七 刺驕外篇 卷四十八 百里外篇 卷四十九 接疏外篇 卷五十 鈞世外篇 卷五十一 食外篇 卷五十二 尚博外篇 卷五十三 漢過外篇 卷五十四 吳失外篇 卷五十五 守塉外篇 卷五十六 安貧外篇 卷五十七 仁明外篇 卷五十八 博喻外篇 卷五十九 廣譬外篇 卷六十 辭義外篇 卷六十一 循本外篇 卷六十二 應嘲外篇 卷六十三 喻蔽外篇 卷六十四 百家外篇 卷六十五 文行外篇 卷六十六 正郭外篇 卷六十七 彈禰外篇 卷六十八 詰鮑外篇 卷六十九 知止外篇 卷七十 自敘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