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傳》說卦傳·第五章: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易傳》說卦傳·第五章

易傳

說卦傳·第五章

【原文】

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說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

萬物出乎震,震東方也。

齊乎巽,巽東南也,齊也者,言萬物之潔齊也。

離也者,明也,萬物皆相見,南方之卦也,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向明而治,蓋取諸此也。

坤也者地也,萬物皆致養焉,故曰致役乎坤。

兌正秋也,萬物之所說也,故曰說;言乎兌。

戰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一陰一陽一相薄也。

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勞卦也,萬物之所歸也,故曰勞乎坎。

艮東北之卦也,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

【譯文】

此段是文王對於後天八卦圖的諸多闡釋系列或系統的一種。

後人據此畫出後天八卦方位圖,也稱作文王八卦圖。

先天八卦是體,說明事物的整體即太極先天的生成秩序和生成現象,他是縱向的,代表了時間的推演。

後天八卦是用,代表了八個方位的空間,八個卦的空間排列規律,是橫向的,代表了空間。

文王內聖而外王,所以在周易說卦傳的闡釋中,文王以王道治世的道理,來闡釋八卦排列的方位秩序。

開創了後天八卦義理應用的一個特別的系列。

這個八卦的排列從東方開始,東方為震卦,太一陽一升起的地方。

帝出乎震,帝是領袖人物。

帝是領袖,是首腦。

周易:首出庶物,萬國咸寧。

震的方位是東方,東方應春,萬物由此生。

老子:治大國若烹小鮮。

這是說政策要連貫,一般是漸變,幅度不能太大,也不能變更過於頻繁。

論語:何必改作,依舊貫,如之何。

孔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

所以政一府第一要務是取信於民。

巽卦在東南方,江浙一帶出才子,此方文風最盛,一陽一氣充盈,聖王之治,萬民歸化,萬物皆興,清潔齊整。

巽是巽退謙讓,聖人禮義之教,文典之化。

離卦是南方,代表了太一陽一,光明普照,中道不偏。

萬物相見各有光輝。

聖王處南面聽治天下,士民大眾面向光明,天下平治。

帝王坐南,臣屬面南,大概是從這個卦象啟發來的。

表示內聖而外王,如太一陽一之處南。

萬物生長靠太一陽一。

西南方是坤卦,這個方位正當小暑大暑的時節,暑濕熏蒸,天地氤氳,萬物化純,皆得其養。

致役是為人民服務,人民的公僕。

坤為大地,為人民群眾,衣食父母。

兌卦放在西方,時間是正秋,豐收的季節。

萬物歡一悅,出成果了。

聖人先行其言,悅以先民,然後從之。

聖人教化的成果擺在面前,事實勝於雄辯,萬物悅服,果行育德,聖人之言乃成。

悅以勸民,言傳身教。

西北方是乾卦,後天的乾卦。

先天的乾卦是體,後天的乾卦是用。

我們看這個後天乾卦的方位,在西方金位收斂之下,坎水位秘藏之上,一性一情在收與藏之間。

金生水,或是天一生水就是這個位置。

所以後天的乾是君位,是老成一人。

有一份清涼冷靜,藏六分,露四分。

露的那四分在其對面巽卦位置,代表了老人言指導青年人社會實踐。

戰乎乾,是內心義與利,善與惡是與非的抉擇。

一陰一陽一相薄,內在的清涼自在與外面的貪一愛一躁動相靠近摩蕩。

老子:太上,上不知有之。

無為而無不為。

坎為水,水為寒為藏,藏一精一氣神也,人之三寶,本乎心。

腎主藏主骨,能藏則骨骼健壯,心智聰穎,一精一神有餘。

老子:弱其志,強其骨。

腎為做強之官,主志。

藏之道,心淨而體勞。

周易:洗心而退藏於密。

黃帝內經:蟄蟲周密。

能藏則能勞,故為勞卦;又農民農閒之時,可勞之時也。

藏為生機之本,萬物歸之。

諺語:瑞雪兆豐年,冬天打雷,黃土成堆。

韜光養晦,和光同塵。

艮卦為山為止為成,方位在東北。

即勞於坎,則有成於艮。

萬物終於此,這個結果又是一個新的開始。

所以說聖人之言成行結果於艮。

分類:易經書籍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易傳
彖傳上·乾彖傳上·坤彖傳上·屯彖傳上·蒙彖傳上·需彖傳上·訟彖傳上·師彖傳上·比彖傳上·小畜彖傳上·履彖傳上·泰彖傳上·否彖傳上·同人彖傳上·大有彖傳上·謙彖傳上·豫彖傳上·隨彖傳上·蠱彖傳上·臨彖傳上·觀彖傳上·噬嗑彖傳上·賁彖傳上·剝彖傳上·復彖傳上·無妄彖傳上·大畜彖傳上·頤彖傳上·大過彖傳上·坎彖傳上·離彖傳上·鹹彖傳上·恆彖傳下·遯彖傳下·大壯彖傳下·晉彖傳下·明夷彖傳下·家人彖傳下·睽彖傳下·蹇彖傳下·解彖傳下·損彖傳下·益彖傳下·夬彖傳下·姤彖傳下·萃彖傳下·升彖傳下·困彖傳下·井彖傳下·革彖傳下·鼎彖傳下·震彖傳下·艮彖傳下·漸彖傳下·歸妹彖傳下·豐彖傳下·旅彖傳下·巽彖傳下·兌彖傳下·渙彖傳下·節彖傳下·中孚彖傳下·小過彖傳下·既濟彖傳下·未濟象傳上·乾象傳上·坤象傳上·屯象傳上·蒙象傳上·需象傳上·訟象傳上·師象傳上·比象傳上·小畜象傳上·履象傳上·泰象傳上·否象傳上·同人象傳上·大有象傳上·謙象傳上·豫象傳上·隨象傳上·蠱象傳上·臨象傳上·觀象傳上·噬嗑象傳上·賁象傳上·剝象傳上·復象傳上·無妄象傳上·大畜象傳上·頤象傳上·大過象傳上·坎象傳上·離象傳上·鹹象傳上·恆象傳下·遯象傳下·大壯象傳下·晉象傳下·明夷象傳下·家人象傳下·睽象傳下·蹇象傳下·解象傳下·損象傳下·益象傳下·夬象傳下·姤象傳下·萃象傳下·升象傳下·困象傳下·井象傳下·革象傳下·鼎象傳下·震象傳下·艮象傳下·漸象傳下·歸妹象傳下·豐象傳下·旅象傳下·巽象傳下·兌象傳下·渙象傳下·節象傳下·中孚象傳下·小過象傳下·既濟象傳下·未濟文言傳·乾文言文言傳·坤文言系辭傳上·第一章系辭傳上·第二章系辭傳上·第三章系辭傳上·第四章系辭傳上·第五章系辭傳上·第六章系辭傳上·第七章系辭傳上·第七章系辭傳上·第八章系辭傳上·第九章系辭傳上·第十章系辭傳上·第十一章系辭傳上·第十二章系辭傳下·第一章系辭傳下·第二章系辭傳下·第三章系辭傳下·第四章系辭傳下·第五章系辭傳下·第六章系辭傳下·第七章系辭傳下·第八章系辭傳下·第九章系辭傳下·第十章系辭傳下·第十一章系辭傳下·第十二章說卦傳·第一章說卦傳·第二章說卦傳·第三章說卦傳·第四章說卦傳·第五章說卦傳·第六章說卦傳·第七章說卦傳·第八章說卦傳·第九章說卦傳·第十章說卦傳·第十一章序卦傳·上篇序卦傳·下篇雜卦傳·全文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